《天马》

 找回密码
 注册

强烈推荐:微信免注册登录

搜索
热搜: 投稿 公告 密码
文化破圈 短视频推广免费录制音频,入驻喜马拉雅作家档案(欢迎加入)
查看: 735|回复: 0
收起左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的鹤文化

[复制链接]

176

作品

205

互动

4437

积分

铁笔作家

成绩
3942
威望
1239
精华
8
粉丝
12
好友
7
注册时间
2018-2-16
最后登录
2020-5-14
在线时间
55 小时
性别
发表于 2018-4-12 18: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的鹤文化
秋雨

  2018年4月14日,是鹤壁鹤文化研究会成立的日子。笔者因故不能前往参加成立大会,只好写篇文字,祝贺鹤壁鹤文化研究会成立,愿该研究会为鹤壁市文化与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一、鹤类与鹤迁徙
  全世界的鹤类有15种,分别是赤颈鹤、灰鹤、丹顶鹤、白鹤、白枕鹤、白头鹤、美洲鹤、澳洲鹤、黑颈鹤、肉垂鹤、蓑羽鹤、赤颈鹤、沙丘鹤、肉垂鹤、蓝鹤。冠鹤是最古老的鹤类,白鹤、美洲鹤、丹顶鹤是濒危的物种,灰鹤和沙丘鹤是数量最多的鹤类。除了南美和南极以外,世界其它大陆都有鹤分布。鹤类起源于西半球,然后扩展到亚洲9种,非洲6种,澳大利亚2种,北美现存2种。

  我国的鹤类有9种,分别是丹顶鹤、灰鹤、蓑羽鹤、白鹤、白枕鹤、白头鹤、黑颈鹤、赤颈鹤、沙丘鹤。其中丹顶鹤最著名,灰鹤数量最多,分布也最广,黑颈鹤个体最大,蓑羽鹤个体最小,沙丘鹤最少见,其余几种也比较少见。

  鹤类喜欢栖息在沼泽、浅滩、芦苇塘等湿地,以捕食小鱼虾、昆虫、蛙蚧、软体动物为主,也吃植物的根茎、种子、嫩芽。鹤善于奔驰飞翔,喜欢结群生活,睡眠时常单腿直立,扭颈回首将头放在背上,或将尖嘴插入羽内。

  鹤属迁徙鸟类,历史上鹤的分布区比今天要大得多,越冬地也比今天广大。由于气候变化,今天除黑颈鹤与赤颈鹤生活在青藏、云贵高原外,其余鹤类均生活在北方,每年10月下旬迁至长江流域一带越冬,第二年4月春回大地再飞回北方。今天的鹤越冬地南移,成了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域,南可至福建、台湾、海南等地。

  鹤的越冬地古今变化很大,3000年前的黄河流域气候处于第一次温暖期,依据《周脾》测得的日影,可以算出当时的北回归线比今天偏北50千米,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摄氏2度左右,1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摄氏3到5度,与今天的长江流域气候类似,那个时间的黄河流域是鹤理想的越冬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进入第一次寒冷期的小冰河期,黄河流域已不再适宜鹤越冬。

  第二次温暖期出现在战国时期至西汉初年,但温暖程度远不及第一次温暖期。第二次寒冷期出现在晋南北朝时期,淮河历史上第一次结冰,公元4世纪上半叶冷到极点,气温比现在至少要低摄氏3度以上,黄河流域不再是鹤的越冬地。

  隋唐进入第三次温暖期,唐代较之隋代气候变得更加温暖,7世纪中后期的公元650年、669年和678年,国都长安冬季无雪无冰,8世纪初气候依然温暖,这一时期,黄河流域又成了鹤的越冬地。第三次寒冷期出现在北宋至南宋,自唐天宝至五代的300年间,黄河流域气候已日趋寒冷,公元1000年的北宋到公元1200年的南宋时期,气候变得更加寒冷。12世纪的寒冷从北向南延伸,直到华南与西南地区。南宋时期进入小冰河期后,多次出现太湖冰冻数尺、苏州运河冰封、杭州4月飞雪、福州荔枝冻死的现象,鹤的越冬地只能继续向南推移。

  第四次温暖期出现在元代,时间比较短暂。第四次寒冷期出现在明清时期,梅树生长地自从宋代南移,黄河流域未能留下一株古梅,直到今天才有零星的梅树回到黄河流域,鹤的越冬地也与梅树的南移类似。

黄河流域在历史上曾经是鹤的越冬地,因而才有了淇河岸边的仙鹤栖息于南山壁崖,从而才有了鹤壁这个地名,成就了鹤壁的鹤文化,连同外埠各地的鹤文化,成为中华文化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与鹤文化
  最早看到“文化”身影的是《易经》,其中有“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处“文”与“化”虽未连结成词,但已有当今“文化”所指之意。《易经》是一部集体著作,依据肖楠的《安阳殷墟发现“易卦”卜甲》可知,甲骨文时期《易》已经成型问世,后来者只是对《易》进行了新的推演、注解或者解释。

  西汉刘向之的《说苑·指武》中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其中的“文化”是指文治为法,以礼乐典章制度为依据而教化臣民,已与今天的“文化”所指十分接近,应当是“文化”一词的最早出处。

  “文化”一词在中国的使用,比西方早得多。依据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所著的《文明史》可知,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文明”,“文明”一词源于“开化的”“使开化”。1732年,“文明”一词在西方还仅仅是一个法律用语。1752年,法国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杜尔哥的笔下,开始使用“文明”一词。1756年,维克托·里凯蒂的《人口论》一书提及了“文明的范围”。同一年,伏尔泰的《风俗论》第一次概括了文明的普遍历史。1772年,“文明”一词传到了英国。伴随着“文明”一词的传播,“文化”一词出现了。1830年,黑格尔在柏林大学开始交替使用“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

  “文”就是人类古往今来留下来的物质痕迹和非物质信息,“化”就是发生的变化。物质痕迹的变化形成了物质文化,非物质信息的变化形成了非物质文化。文化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在不断认识自然、和谐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所形成的符号和声音体系总和,其中的符号以文字为主、以图像为辅,其中的声音以语言为主、以音韵和音符为辅。简炼地说,文化就是语言和文字的总和。

  鹤文化就是人类与鹤之间古往今来相互活动和影响而产生出来的文化。鹤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春秋时期,青铜工艺品上就有了荷与被神化的龙、仙鹤图案,被一起作为崇高圣洁的象征。战国时期,鹤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进入神话世界遨游,充满了幻想和浪漫,马王堆除了出土候鸟绕着太阳,还有五只仙鹤仰首而鸣。

  道教的形成与发展,我国鹤文化具有了浓郁的道教色彩。仙鹤与道家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学道的地方就在鹤鸣山,那里还有待鹤轩、听鹤亭等建筑,道教著作《云笈七签》中说,张道陵可骑鹤往来。道教抓住鹤的长寿和高飞这两个特性,并加以引申,认为仙鹤既是仙人的坐骑,又是仙人的化身,因而称之为仙禽、仙骥、仙客、仙子、仙羽、蓬莱羽士。

  汉代以后,鹤文化产生了第一次飞跃,鹤由自然物转向神话,由人格化转向神化。古人认为,仙鹤能长寿,故有“松鹤延年”“千岁之鹤,随时而鸣”“鹤寿千岁,以极其游”等说法。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民族融合,为文化繁荣提供了土壤,王璨、曹植、鲍照、沈约、庚信等文人,都留下了写鹤的诗文。

  唐宋时期,仙鹤已经广泛进入诗文和绘画中。据史料记载,有关鹤的艺术品早在唐末开始烧造,宋元时期北方民间瓷窑就有鹤壁窑,窑址在今河南鹤壁市,1963年发掘,多白釉和黄釉,北宋中期以后是兴盛时期。

  明清时期,由于人口的聚增,仙鹤的栖息环境缩小,仙鹤成为难得的禽鸟。历代文人借仙鹤的孤寂不得志而伤怀,也因怀才不遇而冷漠现实,甚至借仙鹤抒发自己想逃离现实的愁苦心情,借仙鹤抒发清高,表明不与乱世同流合污亦不为仕事缠绕的情操,还有对仙鹤与生活环境的描写,提出了重视环境文化的问题。

  鹤与古人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古代著名的《相鹤经》就对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充分体现了古人对鹤的仔细观察和研究。古代鹤文化的丰富,说明对鹤习性已经十分了解,并掌握了鹤的一些利用价值,诸如将鹤入药、用于军事,从而驯养鹤与相鹤成风。

  我国鹤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象征意义,一是将鹤视为瑞禽和仙禽,二是将鹤象征长寿和神仙,三是将鹤看作义鸟,四是将鹤比作君子的化身,常被喻为隐士、洁白之君子,等等。

  唐代以前便出现了咏鹤诗和鹤赋,这些作品多展现鹤的体态美,既是乱世文人处境和悲伤心灵的体现,又表现出当时的文人对生命的认识,借咏鹤表现别离之悲,以及对君子的赞美之意,表达当时文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这些作品直接影响唐宋时期及后世鹤文学作品的题材,更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为后世鹤文学的主题树立了标准,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唐宋咏鹤诗词数量众多,由于古人审美意识不断发展,使得鹤的意象不断人格化、精神化,甚至在宋代,鹤的高洁品质已经成为文人的精神象征和精神寄托。唐诗中的鹤尚在人间,而宋诗词中的鹤已入仙界。唐宋咏鹤诗将中国古代鹤文化推入了新的发展高峰。

  民国至今,鹤文化开始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来欣赏鹤、喜爱鹤、讴歌鹤、保护鹤,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鹤文化更加深入和普及。

  鹤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贯象征着真、善、美,有着强烈的美学和道德意义。是文学艺术作品经久不衰的讴歌题材。鹤文化现象的浩瀚、多元而久远,与梅文化、竹文化、月文化等以现实自然物为依托的文化现象一样,与中华龙文化相辉映,其深层的社会含义丰富深刻。

  道教把鹤看成仙人的骐骥、天国的使者、神仙的化身;文人雅士把鹤看成仁人君子,与人格化的松、竹、梅、兰等品格相同;隐逸之士把鹤看成自身清高超逸人格的代表;牧者把鹤的形象作为能委以重任的方直之臣的徽识。我国传统鹤文化蕴含着人们对明君、清官和太平盛世的希冀、悲愤之情的寄托,对清幽境界的追求和对美的歌颂,而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鹤是吉祥、幸福、长寿的象征。

  文化具有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特点,鹤文化也不例外,鹤文化不唯中国独有,日本、朝鲜、韩国等东方国家也有鹤文化,鹤文化没有形成专属名词,有中国鹤文化和外国鹤文化之分,具有多样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当然也不唯鹤壁所有,也分鹤壁鹤文化和外埠鹤文化。鹤壁鹤文化本身也有古今之分,具有时代性。新的时代,鹤文化已发展出新的内涵,更体现了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和提高,以及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追求和向往,成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鹤文化与地球变化、气候变化、环境生态变化密切相关。某种意义上说,鹤文化就是湿地文化,鹤因湿地而栖,湿地是鹤的家园,如果湿地不存在了,那么鹤也就不会再来了,没有了鹤类的栖息存在,也就无从谈起鹤文化。鹤壁已注意对湿地的保护,建起了湿地公园,有了湿地,就会生长出丰盛的水草,就会生长出肥美的鱼虾,有了肥美的鱼虾,就会吸引来成群的仙鹤。

  当然,还需要有适宜气候的配合,近代气候回暖,已经消亡的淇竹又慢慢回到其河岸边,相信鹤也会回到淇河岸边,回到鹤壁。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湿地,保护好生态环境,为鹤的回归创造条件,让鹤壁再次成为鹤的家园!这说明鹤文化里包含有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具有整合、导向、维持社会秩序、传续的功能和作用。

  鹤壁鹤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鹤壁的国计民生,单纯的鹤文化不是经济产品,甚或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鹤文化却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鹤壁鹤文化与淇竹文化一样,直接关系着鹤壁这一地域人们的性格、精神、气质、道德、意识、思想、情操、言行等,鹤文化的社会、经济等诸多效益多是间接的,又是无量的。

  三、丹顶鹤文化
  丹顶鹤体型大,颈、脚较长,通体大多白色,头顶鲜红色,喉和颈黑色,耳至头枕白色,脚黑色。站立时颈、尾部飞羽和脚黑色,头顶红色,其余全为白色;飞翔时翅羽端、颈、脚黑色,其余全白色。迁徙季节和冬季,常由数个或数十个家族群结成较大的群体。今天的丹顶鹤分布于中国东北,蒙古东部,俄罗斯乌苏里江东岸,朝鲜,韩国和日本北海道。

  丹顶鹤鸣声远,鸣于湖泽深处,声音很远就能听到,故有鹤鸣九皋之说;丹顶鹤飞翔高度是鸟类之最,它的飞翔高度会达9千米,可以横跨喜马拉雅山脉,每年春秋季节可借助上升气流大批远距离南北迁徙;丹顶鹤圣洁,选择栖息地十分挑剔,空气和水质都是最佳的;丹顶鹤忠贞,终生一夫一妻制,如有一方终身遭不测,另一方不娶不嫁;丹顶鹤长寿,世界鹤类基金会记载,丹顶鹤最长寿命87岁。《淮南子·说林训》中说:“鹤寿千岁,以极其游。”鹤的年寿长,因而被用作祝寿之辞;丹顶鹤吉祥,栖息地四周几百里居住的人们,据说都很幸运,长年风调雨顺,没有大灾大难,向往的事情都符合心意,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丹顶鹤身上都已化为现实。因而,人们给了丹顶鹤12个字:高傲、圣洁、忠贞、长寿、吉祥、如意。

  丹顶鹤是我国古代诗歌、绘画等艺术作品中常出现的鹤类,我国古文献中的鹤多是丹顶鹤,我国的鹤文化多是丹顶鹤文化。《诗经》中有《小雅·鹤鸣》,诗人乐在园林美景中,漫步园林,但见仙鹤翱翔于九皋之间,声闻于四野乃至长天,鱼儿或潜伏于深渊,或藏于小岛边缘,檀树婆娑,落叶缤纷,更有他山之石质地坚硬,可以磨刀,可以攻克坚硬的玉器。诗歌中的鹤应是丹顶鹤,用丹顶鹤栖息的环境和善鸣作比,喻隐居著名的贤者,教诲最高统治者重用贤能。但也有其他解读,如劝善说,招隐说等,其实没有那么高深奥妙,也就是简单地欣赏园林美景。此篇可谓开启了中华文化中的鹤文化。

  鹤壁也有鹤文化。《左传·闵公二年》记述,春秋时期的卫懿公过分宠爱仙鹤,不但精心饲养,而且外出时还让仙鹤乘坐大夫才能乘坐的车轿,常带着仙鹤到淇河岸边和卫地大伾山游玩,所说的仙鹤应是丹顶鹤。公元前660年,卫国遭到北狄入侵,将士由于卫懿公好鹤而不愿出战,并发牢骚说:“让仙鹤出战吧!仙鹤的禄位高!”卫懿公只得亲自上阵,荧泽一战中军败身死,卫国遭受了灭国之祸,卫国都城臣民整体逃难,这就是“好鹤失国”的由来。

  《诗经》中写到仙鹤的还有《小雅·白华》,诗句是“有鹙在梁,有鹤在林”。《诗经·大雅·灵台》中有“鹿鹿濯濯,白鸟蒿蒿”,其中的白鸟就是仙鹤,应该是丹顶鹤。《小雅·祈父》涉及到一个仙鹤的神话故事,故事说周灵王的长子晋天性聪明,善吹笙作凤凰鸣,被立为太子,但不幸早逝。据说公元前545年秋冬之际,夜里周灵王梦见太子骑着白鹤来迎接他,所骑的应是体型很大的丹顶鹤,遂于癸巳日病死。于是太子姬晋成为神话人物,说是被浮丘公引往嵩山修炼,后升仙。估计人亡称“驾鹤西游”与此故事有关。

  汉景帝(前156-前146)时,路乔如作有《鹤赋》,开头写道“白鸟朱冠”,应当是丹顶鹤。东汉三国吴人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上中描述:“大如鹅,长脚,青翼,高三尺余,赤顶,赤目,喙长四寸余,多纯白。”唐宋时期,丹顶鹤作为仙鹤已经广泛进入诗文和绘画中,唐诗中写丹顶鹤的尤多。白居易《池鹤》诗句:“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朱熹在《诗经集传》中说的应是丹顶鹤的形态特征:“鹤,鸟名。长颈竦身。高脚顶赤。身白颈尾黑。其鸣高亮,闻八九里。”

  除了9种鹤类,我国古籍中还有一种并不存在的鹤类--黄鹤。有学者研究,古人记载黄鹤的地点多在越冬地的南方,鹤的雏鸟体羽是褐黄色,幼鸟从繁殖地随父母迁徙到南方,越冬的几个月为褐黄色,因而古人所说的黄鹤并非空穴来风。

  南朝梁(502-557)萧子显的《南齐书·州郡志》中说:“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上也。”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明王世贞《列仙全传》中都有黄鹤。李时珍《本草纲目》的“集解”中说“鹤有白、有元、有黄、有苍”。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成为千古绝唱: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古人对鹤的认识停留在形态羽色上,顶部红色的叫丹顶鹤,体羽几乎纯白的叫白鹤,体羽灰色的叫灰鹤或玄鹤,浚县大伾山吕祖洞口两侧拜厦下的对联中还有支鹤,该支鹤是供道士骑乘的,故也应是体型很大的丹顶鹤。

  四、盼鹤归去来兮
  每一座城市,都孕育着一种独特的精神,它是城市独特文明的象征,也是城市文化的灵魂。淇竹精神是鹤壁的独特精神,为鹤壁所独有,淇竹应该是鹤壁的象征。自《诗经·卫风·淇奥》之后,淇竹便享誉海内。淇竹凌云虚心持节,不畏严寒,刚正不阿,固守根本,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历朝历代都有大量竹诗、竹画,赞美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品格和情操,淇竹成为华夏竹文化的源头。长期社会发展和时代演进,人们把竹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象征着人格道德之美,已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没有牡丹富丽,没有松柏伟岸,没有桃李娇艳,但竹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竹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玄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把财富奉献给人间。淇竹精神内里含着廉政,闪现着君子的身影,与廉政、爱国、爱家乡、忘我奉献、努力奋斗等密不可分,隐含着明德、尚礼、诚朴、笃行,淇竹可以说是淇河之魂、鹤壁之魂。

  同样,每一座城市,都孕育着特殊文化的生命基因,它是城市的主题文化,也是城市发展的灵魂。鹤壁因鹤而得名,鹤文化是鹤壁的独特文化,鹤应成为鹤壁的城市之魂,鹤文化应成为主题文化,借鹤扬名,借淇竹扬名。

  我国对鹤类习惯称呼为仙鹤,原型也正是丹顶鹤。从这些美誉中可以看出人们对鹤的喜爱,因此在我国古代文化中随处可见鹤的身影。丹顶鹤高傲、圣洁、忠贞、长寿、吉祥、如意,这是仙鹤品质留给人们的美好印象,也是鹤文化的灵魂所在。更由于仙鹤高洁的形象,被人们赋予了极多的内涵,或象征君子,或表达离意,或隐喻神仙,或征兆祥富,形成了十分繁荣的鹤文学。人们总愿走近仙鹤,喜欢这样的忠贞鸟、长寿鸟、吉祥鸟,总想沾点丹顶鹤的福气、仙气,企盼长寿,一生吉祥平安。

  3000年前,广阔的华北平原,人口稀少,河流纵横,湖泊、沼泽遍布各地,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绿树苍翠,飞鸟成群。那时间的原始森林遮蔽着华北大地,各种野兽、飞禽繁盛,麋鹿在林间穿梭,踩踏出一条条曲径小路,因而人类行走的路也就由鹿的名字演化而来。鹿成了帝权的象征,于是便有了逐鹿中原,淇河岸边也建起来高大的鹿台。3000年前,气候温暖的淇河流域,适宜仙鹤栖息的沼泽和草甸比比皆是,到处是仙鹤栖息的浅水区、芦苇荡和沼泽,以及水草繁茂的湿地,仙鹤喜爱吃的浅水鱼虾、软体动物和某些植物根茎十分丰富,因而仙鹤喜欢飞到淇河岸边越冬。

  那时间人类还没有如今的汽车、火车、飞机,但后来渐渐开始使用船只,舟船行行,白帆点点,如果高空鸟瞰,风景如画。如今北方广大地区缺水、水源被严重污染,蔓延的旱情加上长期的水资源浪费,环境、生态越来越严重地恶化。九曲回肠的母亲河黄河,也因水土流失和环境恶化造成几次断流。淇水汤汤的淇河也早已断流,盘石头水库只能凭着不多的泉水和自然降水维持着,昔日的湖光山色、鸟语花香不见了,环境遭到破坏,生态严重失衡,仙鹤栖息于南山壁崖的情景消失了。

  然而,随着“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实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鹤壁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尤为突出,环境变得优美,生态失衡得到根本扭转,成为最宜居的城市。随着气候的变暖,淇河两岸又可以生长消亡的淇竹,相信仙鹤也会归来的,淇河岸边的南山壁崖上会再看到仙鹤的身影,来鹤亭上又可以观鹤舞听鹤鸣了。记得苏轼在徐州任上写有一篇《放鹤亭记》,其中写道: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乃赋歌吟唱: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今日秋雨将歌改为: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气候回暖,生态往矣。

  盼鹤归去来兮,已可久留鹤壁。

                     2018年4月12日于郑州
作者其它文章




上一篇:向群众学习——2012年基层建设年驻石门寨镇南峪村日记
下一篇:欣赏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域名服务|西方经典阅读|古代经典|近代经典诗歌|近代经典散文|近代经典小说|作家档案|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域名申诉|域名仲裁|企业建站|联系我们|域名申诉仲裁|杂文评论|龙舞网络|天马原创文学网 ( 冀ICP备11025393号-6 冀ICP备202100452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9 07:23 , Processed in 0.421875 second(s), 31 queries , File On.

冀公网安备:13032302000108 冀ICP备11025393号-6 

文章版权归天马原创文学网和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天马原创文学网是秦皇岛市抚宁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交流平台。 

本站内容仅供抚宁区及部分域外作家学习交流,不涉及印刷和文化产品,是免费的非经营性网站。 

名誉站长:孙书柱、桑恒昌

By D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