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

 找回密码
 注册

强烈推荐:微信免注册登录

搜索
热搜: 投稿 公告 密码
文化破圈 短视频推广免费录制音频,入驻喜马拉雅作家档案(欢迎加入)
查看: 525|回复: 0
收起左侧

读书

[复制链接]

119

作品

135

互动

3314

积分

铁笔作家

成绩
1815
威望
493
精华
2
粉丝
16
好友
1
注册时间
2020-11-28
最后登录
2022-11-26
在线时间
674 小时
性别
真实姓名
陈刚
发表于 2022-6-11 14: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要读书》


我要读书,这是曾经融化在我灵魂深处的一种呐喊!
书籍,记载着历史,反映着当下,思考着未来。由此,我的内心世界将因读书而广博,因读书而更会做人、更会做事,从读书中获得的能力将给我带来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和舞台。
而我想读书的时候,则已是不同于后来改革开放时那种充满伟大觉醒的时代。
曾经隐匿在街角的书市,是我儿时棱角中的希望与梦想,在‘骤然中’书卷便被疯狂蹂躏。因此,我失去了许多次读书的机会。在那个没有选项的政治年代,我被裹挟到细碎雪花泠沨飘洒的东山峰农场,当时,年纪刚满十六岁,身体的勃发和心智尚未成熟,划过肌肤的伤痛,噬魂着青涩的呼喊。
初入世俗,我就与时髦的口号引语一样,被熏陶于理想的时代,致力于实践一种伟大的青春构想里,最终仍被无情的卷入到“广阔的天地”里,虽有不心甘情愿,但想‘留有余地’的去思考;‘读书与就业’,却与我的出生和身份已经格格不入了?
这一幕,恰恰又误撞在“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与读书“无用论”的场景中,书籍被‘异化’的思想咆哮为沧海中的一滴泪。
后来,在徘徊和踟蹰之后,我无限惆怅地离开城市,到农村定居和投入劳动改造的政治运动中,在日暮中‘燃烧’着自己的青春。
我们不懂得政治,却又大半生徘徊在政治边缘;我们有强烈的出世情怀,却又以最入世的姿态奔走于世俗之间;我们以共产主义为信仰,却在“中国最后改革开放的光环中落下知青人生的大幕。
农村与知青之间的哪次相鸣相和,仿佛是一个黑暗的诅咒,回城后,也只是上山下乡向城市就业转化的一种过程。凝住我的目光,城市挤满了青涩的身影,从单纯理想到赤裸裸的回城的人性,将成为那个年代独特的注解。
多年后,知青仍在孤独中以温情的手指,在专业的书页面上摩挲着颤抖不止,视野模糊,那些似曾相识的文字、那些急需的技术,虽然温柔的凸起,但好像都变得那样陌生,甚至已失去了辨认能力,在知识的面前,一切似乎都变得‘庸耳俗目’了。
岂不知,在知识欠缺和烦恼的背后,在主动碰撞的激情中,在浮躁的社会里,已经嗅不出书的馨香,也很难获得对生命、对人生最深切地认知与感悟。彼此敲响的‘愚昧和无知’的钟声,与这纷繁的世界,自然是难以沾合了,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日子里,一直是困惑在我头脑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这一切,不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幻觉,也没有丝毫的夸张,都是没有读书或努力学习造成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每当回忆到我人生那段经历,声音就会哽咽,苦难的烙印即使过去了几十年,但心中仍然感受到刺痛。
曾经,政治上的压抑和孤独,成为我青春的底色。匍匐在自卑中,累了歇一会,可能短可能长,最后我以自己的方式到达终点。哲学家桑塔耶纳有一句名言:“我们的尊严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懂得什么”。
人生,有时候真的需要妥协,在讲究阶级斗争,家庭出生的年代,我不得不卑微、低头,放弃“清高”,求得一份生活的“安稳”,面对现实,又不得不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肉体和精神的代价。那时,内心在求知欲望中煎熬,繁重的体力劳动透支着我读书的希望,甚至于还来不及感慨知识无用的忧愁,因为我不知道明天会以哪种悲伤的方式到来,就像许多知青一样,究竟也来不及等到读大学的那一天了。只能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偷偷地看书自学,在没有书籍阅读的情况下,从毛主席著作的注解中去理解‘哲学’‘矛盾’‘辩证法’的各种慨念;从马克思著作中去读《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政治经济学》等。
母亲曾经告诫我,读书价值连城。就连宋代皇帝真宗赵恒都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如果,有人想在‘上山下乡’的运动中寻找潋滟闪灼的浪漫涟漪,或者是喧腾夺目的科幻浪花,甚至是专业知识的波涛,那一定会使你大失所望。政治环境只会对你说;‘这里只讲阶级斗争的哲学,请在这里跳舞吧’?多么残酷的现实啊,可是,这水下潜伏着人性的荒诞变异,埋藏着难以启齿的人生秘密,无不映照了追求知识苦难岁月中的绝妙讽刺。
曾记得,大雪封山,出门无路,又出不了工,困守在茅草屋内,我偷偷地便于窗下慵读借来的几卷《静静的顿河》《苦菜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再捧读母亲的回信中那些鼓励的词句和纠正我书信中的错别字。此时,看得手都微微颤抖,泪水滴落,和着笔墨,歪歪斜斜的晕湿了几张信纸。
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读书罢了。读得倦了,我就伫立窗前,望着飘雪的飞絮。在一片寂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静与温馨,希望逝去的梦境再度重现,凋谢的热情开始复苏。
返城后的经历也并非坦途,拮据的学徒工工资,依然要掐着手指精打细算过日子。我还要在清苦的生活中避免与知青、同学、同事相遇暴露自己的不堪。或许,我只能去适应现实,向现实妥协,抱怨、牢骚并不能改变我当时生存的任何状况,向现实妥协也许是一种智慧,更是考验着自己的勇气。
其实,命运这一双手,早已将我的人生反复拨弄、蹉跎。即便自己纵有许多梦想被困其中,但也无人能伸出援手,唯有自己能从中走出来,像重生化蝶般决绝。
这正如杨绛女士所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生活所得去生活吧。
我酷爱读书,那些年,无论是什么书我都喜欢,读书,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大部分。书,教会我很多东西。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手不释卷。
在工厂二十年翻三班倒的时间中,我采取笨鸟先飞的心态,相信天道酬勤,勤能补拙。于是,我几乎颠倒了自己的作息时间,晚上12点下了中班回寝室后依然继续看书到凌晨5点,早上出晚班8点后回宿舍休睡到中午吃完饭,整个下午接着看书自学。酷夏寒冬,周而复始。
我自学通读了《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自然哲学》《人性论》《华盛顿传记》,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唐诗.宋词》、但丁的《神曲》乔万尼•薄伽丘《十日谈》亚当.斯密(英国)《国富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战争与和平》《鲁迅文集》等一大批中外名著,也谪录了数寸厚的读书笔记和卡片。自学,使我拓展了自己的世界,看到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多读书,便可以与书中主人公卑可怜之人,笑可鄙之士。那种超越时空间的邂逅,使我在书中感受李白攀登天姥峰的潇洒,杜甫登临五岳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感受李清照在莲花池中争度的轻快,徐志摩再别康桥的不舍之情;感受托尔斯泰主义;即对现实的无情批判,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还会与孔子一起因材施教;与鲁迅先生一起在夕阳落日时拾捡朝花,共同回忆那美好的童年。读《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出了纯真的青涩之恋,读《飞鸟集》,读出了博爱和仁慈,读巴金《随想录》,沉重得忧伤,在忧伤在奋进。
记得,我曾经居住的集体宿舍里,有一个硕大的自做书柜,四方见米,内隔四层贴纸,存放我大量的书籍,这些书都是我平日省吃省用的工资购买的,大有好几百上千元,在七、八十年代应该算是一笔不非的收入吧?书柜中收集了‘文、史,哲类,各名人传记、各名著代表作、宗教、美学等书籍’。每当遇到工作和人际关系处理不如意时,或是碰到身体困倦与失意之事,常常会让目光在书架上顿一顿,然后巡睃里面的书籍,看着喷墨的文字,嗅着书籍的香味心里就有一种美美的满足感,仿佛潮湿狭窄的寝室里打开了一扇窗户,使得阳光晃晃悠悠洒进来,拯救了心底那份脆弱的灵魂,从而不断迸发出满满的自信来。
阅历和知识常常使我陷入思考;究竟怎样的做人呢?于是尝试着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其实,自学只是一种文化积淀的手段,终究还有许多不完善的方面。于是我想把知识归纳收成一个系统,让自己的人生有所选择。
古人说,少年读书如窗中窥月,壮年读书如阶前仰月,老年读书如山顶望月。每一次推窗,每一次细细斟酌,每一次扪心自问,每一次思考。就是因为在阅读的时候,我能够不断返回当下,重新激发出日常生活的生命力,重新拥有发问的勇气,进而真切、勇敢地面对我自己。在当下,能进大学读书,正值时!
上大学是我一生的梦想,而且我也知道;大学(University),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我想通过大学这个平台,来开阔自己的眼界,通过结识优秀的老师和同学,拉进我与这个世界大关系,尽可能地了解事物的本质,通过读书,能够知道自己了解的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世界的全部,更主要的是通过大学的平台能够挖掘自己感兴趣的,从而选择自己职业,让自己的人生有所选择,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在遇到变故的的时候,知道这世界上永远不会只有一条路!
以前,由于家庭出生原因,我被排挤在大学门槛之外,失去了很多接受教育的机会,在那个被耽误的特殊年代,‘而立之年’的我,只能利用工作外的业余时间来提升自己的学历,于是,《中国电视大学》是在职者利用业余时间提升学历的最好选择,也成为我唯一能享受国民教育序列的学历。
电大这种学习形式,是属于没有围墙、也无门派,但依着名人编著的厚实教材,大部分靠个人自学成才的大学。我亲生经历了‘电大’这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留给我的印记或伤痕。这些颇具历史感的学校,至今一度是那个时代重要标志之一。
课堂上,老师娓娓道来‘古希腊文化’让我了解到西方文化的溯源。罗马与犹太、基督教文化、自西元前八世纪希腊爱琴文化发源,到西元一世纪古罗马帝国的传承,再融合希伯来、基督教的教义文化,终於形成了古典时期的环地中海欧洲文化,又歷经近千年的演变与发展,留下了希腊神话相关的各种古代史诗、人文主义文化精神、崇尚健康自然的美学观念、以及原始的民主与共和的精神。
教中国古典文学的老师,摇头晃脑的读着屈原《离骚》的长诗。那种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读《史记》,深感司马迁下笔,三言两语,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文中不仅有中国文人必读的文化常识,还囊括了传说、段子、神药偏方等荒诞不经的内容,它就像沃土,从中能孕育出灵魂的趣味。不失“史之绝唱”般辉煌。
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读来朗朗上口,文中意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世人千古传颂。时至今日,这种伟大的情怀,依然作为名言警句给人以心灵鸡汤的感觉。
读‘电大’仍是不脱产的性质,也是当时成人大学的显著特征。一个星期上几天班,读几天书是我那时上电大的真实情况。记得85年快毕业那会儿,我正忙着写论文,又赶上女儿满月。一天晚饭后,科长到我家里来通知我安排修理工去抢修车辆,当进门那一刻,正瞧见我一手抱着满月的女儿握着奶瓶在喂奶,一手端着书本在看,嘴里好像还朗朗有词。那种场面他一时惊呆了,到嘴边的话没有说出来转身就走了,几天后,科长满怀真情的对我说;‘那天见你的情况,使他感动,又让他非常惊讶!他说;在科室里“是第一次真正了解我”。
三十五年了,回想我当年就读的中国‘电视大学’这所学校,它原始、清纯、真诚,恍如隔世。与当下中国各名牌大学好像不是一个味,似乎有着天壤之别,云泥之分。这或许是历史记忆的缺失,还是历史沿袭下的补充呢?但不管怎样,我依然喜欢追求那种经历,一旦有了喜欢的情绪,就连胆怯者的我都有自己的路。
曾记得,每逢有空或是考试来临前,我都会约好同学或者自己一人来到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学》中去感受真正‘大学校园’的魅力,仿佛我就是这所名校的真正‘学子’。
骑上自行车,挂着书包,带上复习的资料和书籍,踹怀些中餐食品和水,有模有样的端坐在爱晚亭旁,温习、背诵、朗读,把书中重点记住,读书笔记重复几遍。
一到寅时,该是校园下课的时间,匆匆收拾东西下山,从湖大门口出来,俨然一副湖南大学的‘走读生’模样。那份享受,那份得意之情,那份虚荣得到了无比的满足。几十年后,还乐此不疲。
或许,这就是那个年代里,中国社会‘五大生’的心里感受。
不管怎样,通过中国电视大学的学习,能体会到知识的深邃和广博。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现代人,都在用生命体验着现代社会的繁荣与贫困、光荣和黑暗、亢奋与颓靡、梦幻与绝望。而对于喜欢读书的我,通过电大学习,就多了一个文凭,多了一份职场竞争力,人生将更加辉煌!
其实,在竞争激烈,人才济济的社会,一个男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站稳脚跟,混得风生水起,不是靠你读了什么学校,也不是靠你学了什么专业,更不是凭一时的运气和一张嘴巴,而是,终怀低调谦卑,努力刻苦,形成自己的思想,有独特的见解,深谙为人处世之道,懂得人品的重要性,学会与现实和解,想想责任或许比面子更重要。
毕业之后,我揣着国家认可的‘高等学府’毕业证书回到家里时,心情突然就像到退回到十多年前的时光:农场知青住房里黑乎乎的,烟熏火燎般的茅草屋,破旧不堪。即使有家室的职工屋里面几乎都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当,一个地坑,四周围个圈,堆些柴枝,既煮饭又烧水。水壶是绑在一根竹筒木上,从上面往下吊着的。我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原始的烧水、煮饭方式。但令我惊讶的是他们每家都有二至四个小孩,虽面带茶色,依然充满着深情,洋溢着初心。在烟熏火燎中,他向我回忆了他们原在西洞庭湖农场的往事,挑堤抗洪,插秧收稻。讲到高兴处,他站起来,抖抖身上的烟灰,为我们唱了一首五音不全的洞庭老歌。那一声声透骨彻心的音调,穿透岁月风雨,仿佛仍在我耳畔回响,在知青冰冷环境里体验苦难的环抱,我感到一丝明媚?
在当时,不论看到人的精神面貌还是我自己的现实状况,我的大脑都会产生一种忧郁感,这种忧郁感是当我看到焦虑之后大脑不由自主产生多巴胺的结果,也就是说,我对读书“上瘾”了,不知何日能回城,更想不到今日居然能拿到大学文凭。这种隔世之感宛如是人生的一种体验,让我接触到更多的东西,从而引发自己的思考,也是给予我自己充足的时间在思考将来应该做什么?
没有知识,如同戴上精神的镣铐,便跳不出精彩的舞蹈,在社会发展需求知识匠气的氛围中,怎样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呢?读书求知应该是唯一的出路?
毕业后,我又返回了社会,虽然也有几次机遇,去学校教书、进原单位组织科,皆因把握不当失之交臂。
几十年生活阅历和知识使我对世态冷暖的经历知晓了,光是原地打转不行,需要一种提练和升华。一俟练达人情、洞察世事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就雅俗都赏、深浅不分了。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
穿梭于繁忙的工作与事业、家庭与人际关系之中,往来于欢声笑语与泪水悲痛之间,我仍习惯于携书前进。书不再只是喷墨的白纸黑字记叙,也不再是有钱人装饰的门面。
如今,似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它驱使着人们追求更大的权益,这是人们自我提升的源泉。但在人生道路上我不得不去面对很多岔道口,我不得不让自己的人生本源、价值道德和理性思想反复斗争而做出抉择。走过之后,回望自己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美好回忆,我想这就是《读书》要带给我的真谛。
我这一生,总是想追求一种做人的境界,因为,境界既是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即修为,人生感悟,对于境界来说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故境界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然而,活了几十年,终感觉物的存在是建立在境界的存在之上的。为此,我只能拼命读书,在书籍中品味知识,培养修生养性,在书籍中开拓视野看大千世界,在书籍中学做人处事的方法道理。读书与做人,表面上看是两件事情。其实,读书只是一个手段,读书的目的,还是为了做人。
归根结底,‘读书’,更多的是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以儒、佛、道三家传统文化思想为主干,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四书、五经、皆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书,其实就是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一个人若能改变自己,便意味着理智的胜利,自己感动自己,便意味着心灵的升华。所以,去年冬至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于口中滑脱而出,那种深透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
书香熏染的人生,由书而产生的文笔,至今使我有了80余万字的散文与诗歌,结集成书的成果使我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
现在,我已退休在家,一路走过来,该读的书也读了不少,就连自己家的书柜上的藏书已经被翻皱了书皮,每每回顾这些书籍,就好像在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历程。然而,我深知;“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人一生,只能让书启迪心神!
书籍就是望远镜,书籍就是一盏明灯,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为此,我还想读书,读在以前,读在年轻时,读在退休后。
2020.6.22



作者其它文章




上一篇:初中生三大文体的阅读与写作讲座(十)
下一篇:初中生三大文体的阅读与写作讲座(十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域名服务|西方经典阅读|古代经典|近代经典诗歌|近代经典散文|近代经典小说|作家档案|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域名申诉|域名仲裁|企业建站|联系我们|域名申诉仲裁|杂文评论|龙舞网络|天马原创文学网 ( 冀ICP备11025393号-6 冀ICP备202100452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7 11:32 , Processed in 0.406250 second(s), 29 queries , File On.

冀公网安备:13032302000108 冀ICP备11025393号-6 

文章版权归天马原创文学网和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天马原创文学网是秦皇岛市抚宁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交流平台。 

本站内容仅供抚宁区及部分域外作家学习交流,不涉及印刷和文化产品,是免费的非经营性网站。 

名誉站长:孙书柱、桑恒昌

By D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