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

 找回密码
 注册

强烈推荐:微信免注册登录

搜索
热搜: 投稿 公告 密码
文化破圈 短视频推广免费录制音频,入驻喜马拉雅作家档案(欢迎加入)
查看: 626|回复: 0
收起左侧

[复制链接]

36

作品

33

互动

86

积分

一星作者

成绩
47
威望
0
精华
0
粉丝
4
好友
0
注册时间
2017-12-13
最后登录
2018-1-26
在线时间
0 小时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7-12-18 15: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俗话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这一天也是祭灶日。
    灶是啥?原始的灶是用土做的,用来生火做饭,现在的灶已经是五花八门,但灶的变迁仅仅是几十年的事儿,说起来也是一堆子故事......
    七十年代,我家的灶是个泥疙瘩,丑丑的,很土气,像缩着脖子,裹着黑棉袄,一股旱烟味的老汉,蹲在屋檐下。上面放一口铁锅,煮饭,笼馍,热油,炒菜,熬米汤都是它,黑乎乎的,乡下人把它叫“燎灶”。添的是柴火,冒的是青烟,那玩意儿,遇到阴天,气压高,烟升不上去,倒烟,祖母和母亲常常一边添柴火,一边做饭,一边用袖子还时不时地招呼眼泪,好多次我都以为她在哭,待转过身她们总是流着眼泪在笑。
    一家子十多口人,除了“撩灶”,离不了一个大锅头,大锅头在黑黝黝饭厦里,用砖砌成,上面放着一口又深又宽的大锅,右边连着风箱,正面是灶膛,左右两边是锅灶窑,里面放着“洋火”。年景好的时候,锅头烧的是烟煤,一把铁打的碳掀,手柄磨得铮亮,那是祖母的三尺令杖,是孩子们玩土的物件。它像灶的勺匙,火的牧鞭,一年四季与灶相依,像灶神。
    那年头,家里一锅馍馍吃不了几天,三天两头蒸馍馍,笼节摞得几层高,风箱“嗵啪”响,火苗“呼呼”蹿,那声音,那情景,像一部的声像片段,清晰的让人难以忘却.......那黑呼呼的大锅头前,祖母佝偻着腰背,两手拉着风箱,头顶方格洋布手帕,身着偏襟黑布衣,盘着单腿坐在草编的“鼓凳”上,身子随着风箱的节奏一前一后,灶火的柔光穿过炉膛照在她那慈祥的脸庞与衣裳,暖红暖红的色彩,像油画,是我童年记忆里灶火映出的一尊菩萨。

    开始念书的那年,家里分了灶,母亲带着我们姊妹三人搬到村边的新院子,拉风箱烧火成了我一段难忘的日子。那时候,母亲不但要下地干农活,还要给一家人做饭,忙里忙外总是顾不过来。放学后拉风箱烧火是我不想做也得做的事儿,每次母亲把灶火点着,烧旺,然后交给我。起初的时候还老老实实,一阵过后就开始厌倦,于是,不是忘了添碳,就是把灶里的炭火用碳掀戳得阴死洋活,之后便拉着嗓子喊到:灭了,灭了…...母亲“救火”的时候,我也趁机缓歇一会。待到火苗旺起,还得继续,不一会,胳膊发酸,身子夸张般地前倾后仰,两眼紧闭,晃着脑袋,看似忘我,实则煎熬。我不时地问“好了吗?”母亲应到:再慢慢烧一会儿。
    “一会儿是多长?”
    “三百个数......”
    我一边玩着碳掀儿,一边像诵经一样念着一串串数字,那种讨价还价的往事属于灶的故事。

    后半年的灶火是砌在炕边的炉子,既做饭,又取暖。炉子一边是平台可以放置锅碗,一边是镶在炉子里的小水缸。冬季缸里的水常常是热的,舀出来洗把脸,暖和。炉子的正面大多都有一尺深的小窑儿,每天晚上睡觉前,大人总不会忘记给里面放些馍馍和红薯,第二天一早上学,红薯烤的软乎乎,馍馍烤的黄亮亮。晚上,炉子上的锅里冒着热气,提下锅,砂锅放上,酸菜扑扑突突冒着香气,一家人围着炉子,吃着家常饭,窗户的玻璃上流着蒸气水,日子过得暖洋洋。
    有一年,父亲从城里回来买了一个煤油炉,上海产的,银灰色,模样很时尚。父亲说,煤油炉方便,母亲在农忙的时候可以应急。那炉子使用时起初火苗橘红,少刻蓝色,烧一锅水也没有想象那么快,又费油,又有味,母亲在家几乎没用过几次。几年过去了,和新的没有什么两样……

    后来搬进城里,父亲在房子边自己砌了一个炉子,上面还贴了十数八片瓷砖,很干净,也洋气,母亲天天都把炉子擦得干干净净。一次,父亲从太原出差回来,买了一个像烧饼一样大小的鼓风机,很袖珍,着急的时候,插上电源,炉子火苗瞬间冲起,做饭快了许多。
    几年后住进单元楼,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一个“加水炉”,烧钢碳,做饭的时候把水箱加上水,变成水雾喷在炉火上,下面是鼓风机,水雾在火苗上产生氢气与氧气,每次做饭炉子的火力像炼钢,稍不留神,溢锅。一次父亲在煮面条的时候锅被电焊一样的火苗烧了一个洞,顿时,汤流进炉子里,火也灭了,满屋尘土飞扬,一片狼籍。从此,那个洋玩意就光荣“下岗”了,家里又换上了一个蜂窝炉,另配了一台液化气灶。


   父亲退休的那一年,家属院开始安装大管道煤气,通知贴了好多天住户不大接受,嫌贵,父亲第一个报名,母亲埋怨道:“安装煤气就两千多,月月还得交煤气费,几千块钱买多少罐煤气啊……”父亲则说:“花钱图方便,起火做饭天天事,咱不后悔的。”母亲说:“罐罐煤气就那么方便,还不比锅灶强?”父亲说:“咱们有‘包子’不吃‘花卷’嘛。”
    用上管道煤气后,我又给家里买了一台微波炉,每天加热菜蔬、馒头又方便,又干净,转几下,开启舱门,热气腾腾。我给母亲说,微波炉加热不能使用金属餐具,那是科学。后来家里买了电磁炉,我又给母亲说,电磁灶加热必须是铁制器具,也是科学。母亲说:“一会是铁,一会不铁,都把我给铁糊涂了……”
    如今,家里的厨房又是煤气灶,又是电磁灶,还有微波炉,外加一个电饭锅和一个电炒锅,每天做饭油烟机呼呼作响,三四个灶火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一次,母亲提着油烟机上面的油盒子说:“唉——现在人太享福了,这天天抽出去的油在过去也能足够一个月用的了。”父亲说:“原来做饭找洋火,现在你多少年没有用过‘洋火’了?”母亲说:“还‘洋火’呢,除了煤气灶,那些灶连火都看不见了!”
    那天,妹妹搬家,母亲说:搬家主要是搬灶。可是,新家的灶当然也是新的,旧灶具一件也用不上,厨房里所有做具一派现代化,母亲说:“你们把厨房弄得这么美,灶王爷的位置在哪?……”
    想想也是,这些年,我们的生活在悄然改变,灶的变迁尤其显得多么生动,让人回味无穷……虽然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但传统的习俗总是承载着厚厚的人情味,带着民族文化的温情,传递着先辈美好的愿望,让平淡日子时不时升起一种吉祥来。
作者其它文章




上一篇:锡牛嶂的传说
下一篇:带着母亲去旅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域名服务|西方经典阅读|古代经典|近代经典诗歌|近代经典散文|近代经典小说|作家档案|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域名申诉|域名仲裁|企业建站|联系我们|域名申诉仲裁|杂文评论|龙舞网络|天马原创文学网 ( 冀ICP备11025393号-6 冀ICP备202100452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7 07:32 , Processed in 0.765625 second(s), 30 queries , File On.

冀公网安备:13032302000108 冀ICP备11025393号-6 

文章版权归天马原创文学网和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天马原创文学网是秦皇岛市抚宁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交流平台。 

本站内容仅供抚宁区及部分域外作家学习交流,不涉及印刷和文化产品,是免费的非经营性网站。 

名誉站长:孙书柱、桑恒昌

By D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