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

 找回密码
 注册

强烈推荐:微信免注册登录

搜索
热搜: 投稿 公告 密码
文化破圈 短视频推广免费录制音频,入驻喜马拉雅作家档案(欢迎加入)
查看: 1119|回复: 0
收起左侧

周纪鸿:小报纸与大情怀 ——评倪斯霆的《文坛书苑忆往录》

[复制链接]

25

作品

25

互动

1416

积分

三星作者

成绩
875
威望
1029
精华
6
粉丝
11
好友
0
注册时间
2018-10-15
最后登录
2023-12-18
在线时间
27 小时
性别
发表于 2021-3-30 15: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纪鸿:小报纸与大情怀 ——评倪斯霆的《文坛书苑忆往录》

周纪鸿:小报纸与大情怀 ——评倪斯霆的《文坛书苑忆往录》


小报纸与大情怀
——评倪斯霆的《文坛书苑忆往录》
周纪鸿

  时光流水,日月穿梭。进入21世纪20年代以来,无论是耄耋老者,还是接近花甲的年轻老人,都不由自主地回忆起20世纪80年代来了。这些老少作家,纷纷或口述历史,或笔记文学,印刷成册,广泛传播。就我所见的就有中国小说学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汤吉夫先生的《从实招来》;《当代》原副主编汪兆骞先生的《我们的8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文人》;《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朱伟的《重读八十年代》;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罗达成的《八十年代激情文坛》以及李冰的《留给回忆》等等。天津出版局编审倪斯霆的《文坛书苑忆往录》(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为此类写作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和珍贵的画卷。
  首先,倪斯霆是以一位年轻编辑的视角,记录80年代他所接触到的文坛大咖、巨擘,他们的文采、风采和神采,他们的人文理想、人生追求,待人接物、人情往来,甚至生活习俗等等。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对现在年轻的读者来说甚至有些神秘。倪斯霆的《文坛书苑忆往录》让读者真切地看到那个时代的大作家,名艺术家不为人知的多个侧面,多维度地展现名家的德艺双馨、平易近人、谦逊和蔼的人格魅力和大家风范。在这部25万字的著述里,一共记录了作者与国内40多位著名作家、艺术家的接触、采访、交往或联系的史实。而这一切都来自于1982年11月15日创刊的《天津书讯》这张小报。凭借这张小报,倪斯霆采访了军旅作家王愿坚,小说家、散文大家孙犁,长篇小说家梁斌,革命家、散文家方纪,以及冯骥才、端木蕻良、韦君宜、韩映山、丁玲、叶文玲、柳萌、浩然、柳溪、曹禺、沈从文、叶永烈、来新夏、邵燕祥等作家。就是这些作家的名字,当年可是如雷贯耳啊。今天回想起来,他们的音容笑貌在倪斯霆的笔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很多故事都令人感动。例如,倪斯霆1982年12月8日去北京采访王愿坚先生,临行前做足了功课,问王老师《闪闪的红星》电影剧本的写作缘起。王愿坚讲述了根据李心田的中篇小说改编。随后又讲了自己的创作经历。紧接着倪斯霆追问往来时为何专写短篇小说?顺便聊起了自己父亲、著名曲艺理论家倪钟之(倪锺之),曾将王愿坚的短篇《亲人》改编成单弦《将军认父》。要知道那时倪斯霆刚满21岁,说到此,出乎意料的场景出现了,王愿坚先生立刻站了起来,整理军装,抬手给小倪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同时说,“向你父亲问候!”这个节目我在收音机里听过。你父亲在“文革”中一定因为我这篇小说受了牵连,电影导演郭维就因为1962年改编这部小说在《电影文学》上发表,结果在“文革”中吃了很大的苦。……如此生动真实的“镜头”在书中比比皆是。这与同类写作比较起来,具有更鲜活、更轻松,因而也更感人,更有魅力之所在。
  其次,倪斯霆“亲临现场”的写作复活了许多已经仙逝的老作家、老艺术家们的风范,再现了那个让我们“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样的创作有助于唤醒我们对于40多年前的文化记忆,重温那个时代尚未被铜臭污染的人文理想。
  回想40多年前,20世纪80年代,我也是“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幸运地抓住了恢复高考的机会,成为走进高等院校的大学生。那时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我们唱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心里荡漾着幸福的涟漪,眼前憧憬着着美好的未来,一切都是充满希望的,未来是具有无限吸引力的……那个时候的文学是“显学”,不但没有“失却轰动效应”,而且还处于社会和人们关注的中心。文学期刊编辑部是神圣的殿堂,作家是最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人人手里都拿着书,或者是小说,或是诗歌,或是散文。记得当年天津的《小说月报》最高月发行量达到180万册!鲁、郭、茅、巴、老、曹,孙犁、王蒙、蒋子龙、张贤亮、冯骥才等著名作家都是我们中文系学子心中的偶像。从这一点来说,倪斯霆是幸福的,他年纪不大就能够有机会亲炙曹禺先生,有机会请曹禺、孙犁、李霁野、袁静、胡絜青等先生为《天津书讯》小报题词,与许多大作家,名家书信往来,鸿雁传书,这是何等的幸运!
  倪斯霆陪着主编到北京西城区曹禺家中拜访著名剧作家曹禺的情形,令人亲切,难以忘怀。1985年10月13日上午10点,曹禺先生仍在睡觉。得知天津的记者赶来时,立即起床,穿着睡衣顾不上洗漱便来到客厅接受采访。这一个细节弥足珍贵!曹禺先生耐心地回答记者的提问,同时谈到写历史剧《王昭君》是周总理给他的建议等情况。倪斯霆不但展示了曹禺先生为《天津书讯》创刊三周年的题词“为祖国四化建设,多出书,介绍好书,做好出版发行工作。”而且,对曹禺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戏剧创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天津是个戏剧大码头,曹禺又是天津的大剧作家,倪斯霆的分析评论充满了对曹禺先生的热爱和敬仰之情。也为我们分享了曹禺创作的经验之谈。
  除了再现了很多大作家名作家的精神风采以外,书中还有对天津北京著名艺术家的追忆和分享。比如《“小彩舞”在其京韵大鼓选出版后的“爆料”》、《胡絜青图解<四世同堂>中的大赤包儿》等篇章,就是从小故事、小细节入手,娓娓道来,满足了很多读者需要了解背后的故事细节的愿望。
  尤为可贵的是,倪斯霆在采访中大作家时候,还会揭示出或挖掘出大作家亲历的故事,这就延伸了采访,被采访人成为了讲故事的人。比如岳野回忆谢天导演电影《水上春秋》后的故事;采访严文井,严老又讲了沈从文的故事,说他自己投稿给沈从文的经历等事。还有《柳萌“忘不掉”50年代的津门“书香”》《柯原忆天津“黎明”前的<民生导报>》等篇。这种故事里边套着故事,格外引人思索。看得出倪斯霆是非常有家学渊源的人,也是一位做事专注的有心人。当年的青年编辑快成了退休编辑的时候,捧出了曾经热血沸腾的珍贵记忆,流淌出青春奔放的歌声,旋转出身姿摇曳的舞步,成就出书香四溢的文字。
  更有教益和启发意义的是,倪斯霆收到从广州部队诗人柯原专为《天津书讯》报撰写的《沈从文和“益世报”文学周刊》的稿件中,发现了沈从文先生曾经为解救因父亲病逝而遭困境的柯原而“乞醯”,说白了就是为这个作家卖20张条幅字,十万元一张。求字者径直找沈先生,待对方得到书法后再将笔润寄给柯原。柯原家陆续收到了20多份款项。这是沈先生对柯原家最大限度的捐助了。80年代沈从文热起来,柯原没有忘记沈老当年的恩情。写信汇报情况和近况,并附上两本诗集。接到信,深老却记不起当年救助的是何人了。在看过信后才知道,原来柯原就是当年署名“芦苇”的诗人。沈老的为人可见一斑。殊不知,深老的一句话启发了倪斯霆的创作研究道路。沈从文老对倪斯霆说,“新中国成立前天津新文学不发达,但通俗小说很兴盛。”就这句话,让喜欢“旧小说”的倪斯霆找到了研究方向,从此开始了民国天津通俗小说作家与作品的研究。
  再次,倪斯霆的《文坛书苑忆往录》这本书里有很多珍贵的照片和插图、图片,一共有234幅。在“读图时代”的当下,一本书,如果没有照片和图片,甚至很少有人愿意光顾的。读书碎片化,阅读手机化,读书看皮儿,读报看题儿,成为很多当代人心浮气躁的习惯。此书的照片和图片,不仅为读者回放了80年代真实的人物的神态、住所、会议场景等历史镜头,还有当时的报头、题词、题字、书的封面,报的头版,而且还有更久远、更珍贵的照片。比如,沈从文先生的夫人张兆和提供的1936年沈从文在天津的照片和沈从文、张兆和夫妇二人在天津的合影,儒雅温馨、琴瑟合鸣的镜头画面令人尊崇敬佩。很多大作家的夫妻合影,也让我们认识和领略了那一代人的英姿面貌。像曹禺穿睡衣接受采访的照片,丁玲、李霁野、浩然,严文井与夫人康志强的合影,“小彩舞”骆玉笙与丈夫赵魁英1950年的结婚照,鲁藜与夫人刘颖西的合影,鲍昌与夫人亚芳的合影,柳溪与丈夫康明瑶的合影,等等。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张甚至多张照片作为佐证和辅助。很多照片连我都是第一次见到,说艳羡一点都不夸张。在240多页的书中,竟有这么多幅老照片和插图,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可以说,倪斯霆的努力,感动了我和读者,也一定会感动大家。正是他的深情为读者,为文坛坚守并奉献了他的智慧、积累和“库存”。
  不错,我虽是在参加倪斯霆新书分享会上,才第一次认识了他。却像神交已久的老朋友。虽然,他说送给我一本请我指正。但是,我还是毫不犹疑地买下了他的这部《文坛书苑忆往录》。因为,我作为读书人,深知,现如今,文人出本书不容易。对这样的有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有意义又有情怀的书,我必须文本细读,写出心得,奉献给社会和读者。还因为,每当我捧起这类书的时候,就心潮起伏,血往头上涌,感慨万端。回忆起自己的青葱岁月——那可是我们1977、1978级大学生激情燃烧的岁月啊!
  当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很多人的阅读习惯,以手机阅读为标志的移动阅读霸占了人们的视线。但是,我还是坚信,像倪斯霆《文坛书苑忆往录》这样的书,仍然会获得读者的青睐和喜爱。翻动着散发着书香的纸质读本,你会有岁月的感觉,历史的感悟和文学的温度。这不就是充分尊重历史的文化自信吗?




作者简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北作协会员。系1978年恢复高考的中文系毕业生,文学学士学位。辽宁大学民俗学研究生。1995年任海关总署秦皇岛海关学校高级讲师,历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和学校办公室主任等职。2002年调海关总署驻天津特派员办事处,任干部监督处副处长,研究室负责人(正处级)兼海关学会秘书长。曾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河北日报征文一等奖、第十届河北省文艺评论奖文章类三等奖等。
作者其它文章




上一篇:再聚首再谱新篇
下一篇:“小人书” 大情怀 ——写在《一腔热血铸辉煌》付梓出版之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域名服务|西方经典阅读|古代经典|近代经典诗歌|近代经典散文|近代经典小说|作家档案|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域名申诉|域名仲裁|企业建站|联系我们|域名申诉仲裁|杂文评论|龙舞网络|天马原创文学网 ( 冀ICP备11025393号-6 冀ICP备202100452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6 11:48 , Processed in 0.765625 second(s), 30 queries , File On.

冀公网安备:13032302000108 冀ICP备11025393号-6 

文章版权归天马原创文学网和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天马原创文学网是秦皇岛市抚宁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交流平台。 

本站内容仅供抚宁区及部分域外作家学习交流,不涉及印刷和文化产品,是免费的非经营性网站。 

名誉站长:孙书柱、桑恒昌

By D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