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

 找回密码
 注册

强烈推荐:微信免注册登录

搜索
热搜: 投稿 公告 密码
文化破圈 短视频推广免费录制音频,入驻喜马拉雅作家档案(欢迎加入)
查看: 720|回复: 0
收起左侧

乌镇册页 || 文/王大舵

[复制链接]

127

作品

127

互动

2154

积分

三星作者

成绩
1029
威望
12
精华
0
粉丝
3
好友
0
注册时间
2019-8-30
最后登录
2019-12-14
在线时间
30 小时
性别
发表于 2019-10-23 16: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古洼文学社 于 2019-10-23 16:57 编辑

乌镇册页

文/王大舵(文安)

乌镇册页 || 文/王大舵

乌镇册页 || 文/王大舵

  
(一)

  三十年前那次乌镇之行,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像全中国所有的文人墨客一样,我也具有爱山乐水的情怀,于是,烟花三月下水乡,再去乌镇就成了我始终放不下的眷念。绿树杂英,流水人家,悠悠船行,白墙青瓦。去乌镇吧,天已经渐渐地凉下来了,再没有过分的灼热阳光,寒冷永远会比温暖更贴近这片土地,让人看到生命凛冽的真相。在一些迷雾的边缘,对不想听到的可以充耳不闻,对不想看到的可以视而不见。
  温柔的日子总不会太长。在寒冷之前,去乌镇,去乌镇吧。
  一切都刚刚好。四季里最优雅最高傲的时节,我正当壮年,穿着纯棉的布衣,悠悠地走出一季江南。
  
(二)

  水乡的青石板巷,简单的旧居平房,比比皆是,看起来,乌镇的源头毫不起眼,然而在七千年前,此地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了。被人间烟火熏陶过后,这一方水土沉淀出岁月的味道。千年乌镇,当年的生活起居都不复重见,从遗址里(马家浜文化),掘出了无数的陶器碎片,当时的日用器皿主要是以红陶和灰红陶为主的釜和牛鼻式盛具,还曾发现一件鹿角勾勒器。我总是想像一个袅娜的素妆女子,婷婷然托着陶罐,到河边汲水,腰是水边初发的杨柳枝儿。沧海桑田,人世几度的变易,征战,水落石出,一切的大起大落。只有乌镇,似乎没有变过。仍是这样的青石板,这样的旧屋窄巷,这样的静水微澜。平凡的日子在这里演绎出恒久的况味,让人觉得,那些挣扎,那些拼搏,全不过是歇斯底里的阵痛,而幸福只不过是这样:在黄昏的夕阳下面,凝视一个人的眼睛,并且轻轻牵起她的手。
  
(三)

  去乌镇,去乌镇吧。
  一定不要穿钉马掌的皮鞋,麻衣木屐恰好,不要惊了那风里一池杨柳,月边满树梨花的幽梦,我们伪装成熟和优雅已经够久了,现在累了,倦倚栏杆,让我们倾心欣赏一下乌镇,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你应该素面朝天,丢掉那明艳的妆。
  带一个本子,一支削好的铅笔。即使不为速写,也难免会有一些被触动的片断,想要记下。尘世的流光片羽,会在不经意中来临。而我们的两只臂膀拥抱不下。其实,细想过后,所有的言词、弦管、丹青、摄影,还有静穆与爱,都不过是人类用智慧和感情对这个世界作着圆融的解释。许多时候我热衷于这种解释。即使更多的时候,这种解释是无力的。读唐宋诗词,我们不难发现,借景抒情是一种常用的技法,景作为一个支点,撬开了诗人们心中情感的闸门,那些丰富多彩的想像力创造的诗句,读来倍感生动,所有的昨日悲欢沉淀下去,我愿意想像乌镇是那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璞。
  
(四)

  让我们挑一家茶馆。访庐阁、三益楼、常春楼、一洞天、明月楼、天韵楼……如果打听起这些名字的来源,会不会也像茶一样唇齿留香?或者,你会更喜欢纯朴率真的意味,那么便去找一些分散在东南西北四栅的小茶馆吧。看这里劳作的人们是怎样大口大口喝茶,谈着远近时光里发生的一些事情,慢慢啜着,慢慢言述,任那运河里的水泛起了落日的余晖。
  青石板路总是让我想到“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古老童谣。外婆家的旧镇,每逢雨天,白发的外婆总会牵着她的外孙,撑着桐油布伞小心翼翼地走,花针似的细雨落在长满青苔的石径上,让人感受着这方水土历经岁月的悠远。
  青石板路在雨水的浸洇下透出的光泽,真好。街的两旁是一些传统作坊和旧式平房。民居大多依水而建,水阁、长廊,返照的云霓落在上面,人们的倒影在水面上晃动,清波粼粼,相映成趣。
  酒作坊、汇源当铺、翰林第、修真观、古戏台、茅盾故居、乌镇民俗风情馆、逢源双桥……市河边的水阁,旧石板铺地的老街巷和帮岸,西栅的“茶馆”、东栅的“林家铺子”……为什么这些名儿都这么好听呢?
  蚕茧、小湖羊皮、杭白菊……真想满满地掬了两手回来,又带不带得走,这一份与世无争的安详和彻底地洞明?
  
(五)

  读一段书吧。乌镇的老人脸色是黧黑的,表情是迟讷的,戴了顶毡帽,有股子憨厚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坦然。晚年了,辛苦了大半辈子,手脚闲下来,有点失措似的静静坐在街旁打量路人。乌镇的乡音属于“吴侬软语”一类,手指头叫“手节头”,午睡叫“打中觉”……乌镇的食物也是好吃的。酱鸭、臭豆腐、红烧小羊肉、姑嫂饼、醺青豆……还有一种叫“风晓”的雪白的薄脆片,是用糯米饭在大灶头铁锅底里贴出来的,好像干的春卷皮子,掰碎了放在茶盏里,加上一些芝麻、胡桃肉、红枣、白糖之类,用开水冲来当点心吃,又香又糯滑溜溜的,味道甚是鲜美。
  想在这里,做一个朴素的后生,手执书卷,那书必是浸透了稻麦香和虫鸟声的《诗经》,咏之于江边白露,击节于月下石桥,就这样过完一世。茅盾在《可爱的故乡》里写道:“镇上古迹之一有唐代银杏,至今尚存。我为故乡写的一首《西江月》中有两句“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梁昭明太子曾在此读书……漫长的岁月能把千钧历史撬动起来,让你感受其间的伟大与奇丽。
  无怪,茅盾的童年、少年时代都是在乌镇度过,青年时期也在这儿居住。他的田野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所描写的人物原型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小说正是对旧社会乌镇各个方面的真实写照。只是可惜,他没有福气在这里终老,那是怎么样动荡不堪的乱世呀。
  他提到银杏,现在银杏还在,人事轮番更替,树却比人要更接近永恒。我很喜欢银杏叶子的形状,光洁圆润。唐宋元明清,这棵树居然能够寸步不离地守着这个地方这么多年!它的心性也是和这方山水相通的吧。扎根久了,血脉相连,凝固成深深的守望。
  他提到昭明太子。梁武帝长子萧统,
  两岁即被立为太子,未及位而卒,追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信佛能文,他做的一件大雅事,即招聚文学之土,编集《文选》三十卷。太子在此读书习墨,他沾了这水乡的静,减了权争倾轧的纷扰与困苦,沉心学问,水乡也濡染了他的华彩,添了一份儿文化的精髓。“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居乌镇而无愁矣!
  
(六)

  依楼品茗,听橹声,水声,流淌千年风情。诗里画里的乌镇应该是这样的:清清之水从历史的长河中潺湲而来,穿过古老的石拱桥,流经长满苔藓的河畔,还有河边古旧的木屋人家,乌篷船在炊烟中载着晚霞缓缓归来,幽静的石板小弄,木结构的小楼,氤氲的茶香中走来纤秀的江南女子,这一切,就像是梦境,质朴、清纯、从容。
  我一直向往一叶轻舟,步入梦里水乡,走进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细腻之中。岁月在这里显现出它真实而原始的美韵,一切没有了坚硬的棱角,圆润的像一支狼毫小篆,随意地涂抹着朴素的笔触。心是沉静的,低到尘埃里,却又从尘埃里开出一朵花。
  缭绕的炊烟,人的气味,人的动静,历历如绘。乌镇一直就这样伫立着,使风景成为流动的,盎然的,而不是一潭死水。它身态悠闲,平静泰然,与世无争的愉悦,让人感受着它无限的温柔敦厚,嗅觉出一股遥远又熟识的芬芳。
  
(七)

  去乌镇,去乌镇吧。
  当城市像一只精干迅捷的巨兽,四处侵吞原汁原味的乡野村镇,而对于每一个能安放我们灵魂的地方,我们都存了惊惶与怜悯。而乌镇,乌镇,她似乎超越了历史而存在着,任时光流逝,也未曾给她带来现代的浮躁和冲动。
  她就像一位安于清贫的布裙荆钗的女子,挽了竹篮,一身淡定,踏过小桥,踏过长长的石径,把晨昏朝暮演义成似水流年。
  在秦岭淮河之南,在浙江的桐乡,有一个名叫乌镇的地方,非去不可,非去不可!

  作者:王大舵,男
  住址: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苏桥镇大寺庄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域名服务|西方经典阅读|古代经典|近代经典诗歌|近代经典散文|近代经典小说|作家档案|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域名申诉|域名仲裁|企业建站|联系我们|域名申诉仲裁|杂文评论|龙舞网络|天马原创文学网 ( 冀ICP备11025393号-6 冀ICP备202100452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7 09:28 , Processed in 0.406250 second(s), 27 queries , File On.

冀公网安备:13032302000108 冀ICP备11025393号-6 

文章版权归天马原创文学网和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天马原创文学网是秦皇岛市抚宁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交流平台。 

本站内容仅供抚宁区及部分域外作家学习交流,不涉及印刷和文化产品,是免费的非经营性网站。 

名誉站长:孙书柱、桑恒昌

By D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