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

 找回密码
 注册

强烈推荐:微信免注册登录

搜索
热搜: 投稿 公告 密码
文化破圈 短视频推广免费录制音频,入驻喜马拉雅作家档案(欢迎加入)
查看: 603|回复: 0
收起左侧

远逝的打麦场

[复制链接]

158

作品

158

互动

4933

积分

铁笔作家

成绩
1613
威望
16109
精华
0
粉丝
9
好友
0
注册时间
2019-4-23
最后登录
2019-6-21
在线时间
157 小时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9-5-30 15:32: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远逝的打麦场
文/谢福泉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扶垄黄。”一进入农历五月,几场燥热的南风吹过,一望无垠的麦田全部变黄。蔚蓝色的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无数籽粒饱满的麦穗,在风中倔强地摇晃着脑袋,仿佛在炫耀着自己成熟的果实。
芒种三天见麦茬。芒种过后几天,麦田里便有好几台联合收割机嗡嗡作响。几辆农用车在田间地头等着收麦粒,然后直接运走。看着收割机来回地轰鸣着,不禁感叹时代的变迁,儿时打麦场上的场景便浮现在眼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打麦场是小麦脱粒的重要场所。芒种前一两天,人们要把打麦场准备出来备用。首先要把场地上的杂草清除,然后用老耙把场地的表层土弄松软,耙平。再用水把地面泼湿,均匀地铺上一层滑秸,然后用碌碡在上面来回碾轧,把滑秸轧进泥土里,起到连接固定泥土的作用。那时候没有机械设备,只能靠人力或者牲畜来拉碌碡。人们说笑着,叉子、扫帚挥舞着,干得热火朝天,好像不知道什么叫累,那场面可谓十分壮观。直到把场地轧地成了一个平面就差不多了,把滑秸清除出去,扫干净,晾干后,地面又平又硬,打麦场这就算成了,静候小麦上场,这个过程叫“溜场。”
芒种过后几天,小麦陆续开始收割。小麦上场后首先要“出风”,因为小麦刚收割,秸秆里还有水分,堆放在一起容易发霉,要先把麦穗和秸秆分离开,透透风,因此叫“出风”。几把铡刀依次排开,负责铡刀的往往是个力气大的彪形大汉,戴一顶草帽,腰间别一条毛巾,往那一站,一手提着铡刀,样子威武极了。一般三四个妇女供一把铡刀,负责铡刀的人把铡刀提到几乎与地面垂直的角度,送料的人把麦个子尽量放到铡刀的根部,这样相对省力。只见握铡刀那人,双手紧握铡刀把,脚尖一踮,把铡刀向怀中一揽,向下一用力,“唰”只一下,把铡刀摁到底,麦穗和秸秆整齐地分开,然后把铡刀又提到与地面机会垂直的位置,等待下一个麦个子。那动作娴熟、潇洒,如果铡刀摁下去中间有停顿,会让在场的人取笑,当然是开玩笑,没有人会在意,只是那气氛变活跃了,疲劳也减轻了。
“出风”之后,把小麦均匀地摊到麦场里进行晾晒,隔一段时间还要翻场,晾晒另一面。翻场也是个技术活儿,不能东一下,西一下乱扣。几个人依次排开,从一侧齐着向另一侧翻,尽量让麦子相互支撑着,有透风的空间,容易上干儿。
一过晌儿,日头毒辣辣地照射着,树上的知了声嘶力竭地叫着。抓一把麦子晃一晃,“哗哗”作响,说明麦粒与皮儿脱离了,可以轧场了。先把麦子摊成一个大致的圆形,然后用牲口拉着碌碡碾轧。赶牲口的人站在中间,用一根缰绳牵引着牲口拉着碌碡一圈一圈地碾轧。这一面轧好后,把牲口牵到阴凉处,喝口水,休息一下。人们趁这个间隙把麦子翻个,辗轧另一面。人们个个汗流浃背,脸上,身上落满尘土,汗水流下来,一道儿一道儿的,都跟土猴似的。后来条件好点了,拖拉机代替了人力、畜力,效率大大提高,但那时人们受的辛苦是现在的年轻人想象不到的。
轧好后人们用叉子、木耙把脱了粒的滑秸弄到打麦场的角落垛成垛。用拖板把带有麦糠麦余的麦粒堆到打麦场的中间部位,并把打麦场打扫干净,随时准备扬场。
扬场是利用风的作用,把麦糠、尘土从麦粒中分离出去。扬场至少需要三个人,一个供料的,一个扬场的,一个打料的,分工明确,缺一不可。有时候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只能等风吹来,感觉到后脖颈一凉,风来了,人们便风风火火地扬起场来。如果风势好的话,几千斤的麦子一个多钟头就能扬完。爸爸是扬场的好手,只见他人手一甩,一簸箕的麦子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均匀地落在地面上,麦糠和尘土纷纷扬扬地飘走。然后头也不回,把簸箕向侧后方一伸,供料的人用木锨把麦粒往簸箕上一扣,“唰”一簸箕就又甩出去了。打料的人带着草帽,负责用扫帚把残存的麦穗和麦余子清除出去。麦子扬出去落地地面上形似一根肚大头小的黄瓜,看上去舒服极了。爸爸经常被人“请”去帮忙扬扬,从来没有拒绝过别人,他总说邻里之间帮忙那是必须的。
最后,装满麦子的口袋在打麦场上排成一排,人们喜滋滋地清点着,看今年收成多少,那一刻,人们虽然很疲惫,但收获的喜悦却挂在脸上,装进心里。
麦收时节,人们最担心的是天气。俗话说:夏天的天,猴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晴空万里,艳阳高照,转眼就阴云密布,山雨欲来。有时,麦子刚摊开,有时正轧着场呢,天儿就上来了,狂风暴雨说到就到。一看天不好,人们就开始“抢场”。男女老少齐上阵,街坊邻居全帮忙,这时候最能体现农村人的纯朴和友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麦收过后,打麦场变得空旷了,只有四周一个个的滑秸垛,像蘑菇似的守护者打麦场。一入冬,没农作物了,这里又成了孩子们嬉戏玩乐的场所,尤其是一场雪后,打麦场上热闹起来。放学后,孩子们来到这里捉迷藏、滑雪、打雪仗、捉麻雀,一时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现在,打麦场已经退出了农村的舞台,但它却是人类科技文明进步的见证者,也是历史长河中一朵朴实的浪花!

备注:
作者:谢福泉,男
住址:文安县赵各庄镇徐屯村
电话:15076608123
邮编:0658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域名服务|西方经典阅读|古代经典|近代经典诗歌|近代经典散文|近代经典小说|作家档案|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域名申诉|域名仲裁|企业建站|联系我们|域名申诉仲裁|杂文评论|龙舞网络|天马原创文学网 ( 冀ICP备11025393号-6 冀ICP备202100452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30 06:08 , Processed in 0.406250 second(s), 24 queries , File On.

冀公网安备:13032302000108 冀ICP备11025393号-6 

文章版权归天马原创文学网和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天马原创文学网是秦皇岛市抚宁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交流平台。 

本站内容仅供抚宁区及部分域外作家学习交流,不涉及印刷和文化产品,是免费的非经营性网站。 

名誉站长:孙书柱、桑恒昌

By D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