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

 找回密码
 注册

强烈推荐:微信免注册登录

搜索
热搜: 投稿 公告 密码
文化破圈 短视频推广免费录制音频,入驻喜马拉雅作家档案(欢迎加入)
查看: 470|回复: 0
收起左侧

于金美2

[复制链接]

1492

作品

1814

互动

1万

积分

铜笔作家

成绩
6464
威望
368
精华
0
粉丝
7
好友
7
注册时间
2020-11-29
最后登录
2021-1-17
在线时间
209 小时
性别
真实姓名
石歆梧
发表于 2020-12-11 15: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凭着一颗赤子之心,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1959年,于金美老师自愿来到当时条件最为艰苦的妙泉小学工作。在土墙作为黑板、几根长条木钉成课桌的教室里,她用手中的粉笔为孩子们画出了一片绚丽的天空。为了改善学校条件,她总是利用学生放学后的时间,垒好土墩,修整了不平整的地面,为孩子们上课解除了后顾之忧。每天,她起早贪黑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经常和学生打成一片。长时间的劳累和营养不良,使她身体变得消瘦、虚弱,在课堂中时有眩晕感觉。她这种忘我的工作,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着学生,也感染着无数的村民。如今,当地一些村民还清楚地记得于老师曾为学生们日夜操劳的情形,还记得她为了学生们奔走在乡村小路上的身影。
时任县委书记的胡继忠在下乡视察时,看到于金美老师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却依然带出了一批思想先进、成绩优异的学生,向她竖起了大拇指。考虑到一位女同志还要带着两个孩子,离家那么远,胡书记当即指示:调于金美老师到里仁小学任教。可于老师恳切地说:“胡书记,我的工作干得不好吗?怎么又把我给换地方啦?我对这里很有感情,我舍不得走啊!”胡书记感动地握着于老师的手:“于老师啊,大家是家,小家也是家啊,那里也需要你,你就去吧……”
在于金美老师的心目中,教育就是一块净土。她在这块净土上以青春的奉献演绎着精彩,以生命的投入创造着美丽,为自己所钟爱的教育事业的发展竭尽心力。1961年,于金美老师走进秀山里仁小学。这一站就是五十年,她以刻苦的钻研,耕耘在三尺讲台;以求实的坚韧,播撒着智慧的良种;以厚实的功底,构筑着学校人才的高地。
在于老师所教的学生中,有的如今已成为祖国栋梁之才,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有的已在各行各业服务着更多的人们,真可谓“桃李满天下”了。
“生命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快乐别人就是幸福自己”,这是于金美老师的终身追求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她的一生充满了理想色彩,更充满了使命意识。对她来说,教师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是一个需要以整个生命去拥抱的伟大事业。她始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浇花要浇根, 育人要育心。因此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在教学上,于金美老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为孩子们呈现灵活多样的精彩课堂。没有教具,就自己动手制作,每节课中,都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学习着。同时她还很注重素质教育,教学生把知识变为能力,把“寓教于乐”、“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等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她还积极转化问题学生,帮助他们改变学习态度,提高他们学习兴趣,教给他们学习方法,督促他们改变不良习惯,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家长们的一致认可。
于金美老师对每个学生都满腔热情。“文革”期间,受到社会不良影响,一些学生打架、偷窃、倒卖粮票,心理和行为偏差现象极为严重,搅得一些女老师在课堂上都哭过,有的学生甚至公然和老师顶撞。于金美老师接手这个班后,认为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相信他们会改变的。因此,她坚持说服教育,正面引导。每天都和孩子们一块学习、游戏,号召同学们向雷锋同志学习。她每天坚持给学生讲理想、讲信念,并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注意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课外兴趣。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于金美老师和大家的共同努力,孩子们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打架的学生变乖了,偷窃的学生变好了,所带班级多次涌现出感人小故事,学生的成绩也一度名列前茅。
文革浩劫的非常岁月,考验着每一个人的意志和思想道德。由于第一任丈夫生前是国民党少校军官,她作为国民党军官之遗孀,备受冲击。她不怕大会批、小会斗,只怕停职反省,只怕进不了课堂,只怕见不到学生。只要一进课堂、一见学生,什么委屈、批斗甚至沉重的“帽子” 她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立即全身心地投入了教学之中,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其定力、意志力,叫人匪夷所思。
在今年的一次以“我心目中的好教师”为题的学生作文中,里仁小学教师江波发现“于金美”的名字出现在学生作文的字里行间。一名退休教师,竟对孩子们成长有如此大的影响,足见于金美老师迸发的巨大精神感召力。
的确,于老师不仅教学生们知识,还教会了学生们如何做人。她以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影响着年轻教师,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教育者的誓言,用一颗丹心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新人。
改革开放给于金美和她的一家带来了无限希望和勃勃生机:小儿子顶班当了学校工人,一个孙子在县委机关工作,一个孙女也在县级另一机关工作,还有一个孙子在县城经营手机行业。
作者其它文章




上一篇:于金美1
下一篇:于金美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域名服务|西方经典阅读|古代经典|近代经典诗歌|近代经典散文|近代经典小说|作家档案|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域名申诉|域名仲裁|企业建站|联系我们|域名申诉仲裁|杂文评论|龙舞网络|天马原创文学网 ( 冀ICP备11025393号-6 冀ICP备202100452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5 17:39 , Processed in 0.546875 second(s), 27 queries , File On.

冀公网安备:13032302000108 冀ICP备11025393号-6 

文章版权归天马原创文学网和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天马原创文学网是秦皇岛市抚宁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交流平台。 

本站内容仅供抚宁区及部分域外作家学习交流,不涉及印刷和文化产品,是免费的非经营性网站。 

名誉站长:孙书柱、桑恒昌

By D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