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

 找回密码
 注册

强烈推荐:微信免注册登录

搜索
热搜: 投稿 公告 密码
文化破圈 短视频推广免费录制音频,入驻喜马拉雅作家档案(欢迎加入)
查看: 557|回复: 1
收起左侧

[人文历史] 遇之:寻访长城义乌兵后裔散记

[复制链接]
.

74

作品

110

互动

1519

积分

创始人

成绩
720
威望
353
精华
0
粉丝
17
好友
2
注册时间
2017-11-5
最后登录
2024-2-19
在线时间
48 小时
性别
发表于 2023-12-22 14: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版是微信版式,点右上角可出现二维码,微信扫一扫即后可访问。
  
  
寻访长城义乌兵后裔散记
文:遇之

  记得2000年前后,我在沈阳铁路局工作期间,先后担任过山海关区第五、六两届政协委员。退居二线后,又先后被政协聘为文史研究员、文史馆员。回顾与政协近二十年的工作交集,可谓感慨良多。
  特别是2017年受政协委托,创作反映山海关古今风貌、长城历史及其厚重文化的《山海情深》一书时,与政协文史委李文主任一起探访长城脚下义乌兵后裔的情形,更在大脑中刻下了深深印记。
  其实,历史上明朝的中晚期,守护在山海关长城一线的士兵,多为曾在东南沿海把倭寇打得落花流水的“戚家军”。戚继光在福建抗倭时称他们为浙兵,来到北方戍边把他们叫作南兵。因南兵多为浙江义乌人,到了山海关长城一线又被称作“义乌兵”。
  在讨论《山海情深》提纲时,我听李文主任说,除了修建山海关老龙头海上长城的参将吴惟忠是义乌人,近些年来,山海关长城周边,还陆续发现了很多当年戍边的义乌兵后裔村落。
  几百年前,他们祖辈在长城屯垦戍边,建城堡,修敌台,守边防,用几代人的心血筑就了一道令敌丧胆的血肉长城。
  如今,他们依然守护在先辈生活战斗过的长城,在无尽的思念中,默默守望着前人未尽的事业,怀念着当年义乌兵戍边保国的执着,传承着闪烁义乌人勤劳、勇敢与智慧的浙兵风采。
  李文对义乌兵的一番感慨,令人唏嘘,令我慨叹,也勾起我一定要去看看洒落在崇山峻岭间的那些角落长城,去找寻,去探秘,去揭开那充满神奇色彩的义乌兵面纱的热忱。
  见我兴致盎然,李文说:“其实,我也一直很想找机会去看看那沉寂在大山背后的古老而又神秘的原生态长城,看看那些至今依然守护着长城的义乌兵后人。
  “等找时间,我叫上刘学勤,让他带我们去趟义乌兵后裔最集中的董家口吧。”
  看我一脸惊喜中带着惊奇的目光,李文说:“你不知道,刘学勤不仅是咱山海关的长城通,而且包括青龙、卢龙、抚宁、绥中等方圆百里隐匿在深山峡谷中的长城,也都装在他的脑海中。”
  “五一”小假一过,李文约好了刘学勤先生,我们便驱车赶往与山海关一脉相承的董家口长城。出山海关向西,在接近海港区东港路口再一路向北,我们直奔大山深处而去。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本已是谷雨末端即将立夏的时节,可公路两旁的田野上,稀稀拉拉的少有人在耕作。因今年春寒少雨,土地干旱,不能下种,非得下场透雨才得以春播。
  说话间,天色突然暗了下来,很快地,不大不小的雨滴击打在车窗上,一场难得的喜雨,竟在晚春时节淅淅沥沥地落了下来。
  随着窗外景色渐渐淡漠,在接近盘山的路面上,我们开始放慢车速,尽情享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带给人们的喜悦。
  给我们开车的是山海关东街办事处东关社区的主任李伟,颀长的身材,俊俏的五官,一笑俩酒窝。而一身牛仔套装,更显得清丽干练,活力倍增。
  也许她感觉车窗紧闭,旅途压抑,有意调节一下车内空气,便翘起俏皮的嘴伢儿,挑起话题说:
  “李主任,今天我们去董家口看长城,却偏赶上天公不做美,水天一色,虚无缥缈,恐怕看不到什么好景色,要让您倍感失望了吧?”
  李主任说:“我们今天去董家口,可不止是游长城,更重要的是到大山深处,寻踪探秘,拜访几百年前赤诚守护这一方热土的义乌兵后人。”
  一句话打破了车内的沉闷,车上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刘学勤也打开话匣子,给我们介绍起今天的行程。
  他说:我们现在要去的董家口长城,是燕山东段的一处重要隘口。
  早年地少人稀,朝廷就化山为地,划地为营,屯兵戍守。因屯垦的将士大都是举家来迁,甚至是家族屯驻,这第一任长城守备叫董一元,所以人们就把它叫董家口。
  董家口群山叠嶂,地处要冲,戚继光在加强山海关防卫时,对这里极为关注。除了在原城墙基础上加固整修外,在仅仅几千米的险要地段,竟密集修筑了董家口、城子峪、大毛山3座城堡,并延展修筑了16座烽火台,28个战台,36个敌台、敌楼。
  其城、台、楼、堡,各依山就势,高低错落,蜿蜒磅礴,气势非凡,以拱卫山海关城的侧翼防御。
  我们开车看似走得很远,是因公路绕山而行,其实这里距山海关走小路不过三四十华里。
  也正因其与山海关在战略上互为辅弼,唇齿相依,南兵北上后,理所当然地成为义乌兵最为集中的地域。
  吴惟忠带兵在山海关修老龙头入海长城时,他的族人大多留在了这里。现在董家口的村民九成姓吴,一成姓骆。周边城子峪、大毛山、板厂屿、拿子峪、梁家湾,以及辽宁绥中永安乡的小河口等,还有陈、李、耿、孙、赵、张、许、娄、曹等多家同姓村落。
  村落的名字大都以姓氏加楼字来命名,吴家楼、陈家楼、耿家楼、许家楼等等,均为义乌兵后裔。
  看我们听得入神,刘学勤顿了一下又说:历史上戚家军誉满天下,与义乌兵关系最为密切。也可以这样说,没有义乌兵,就没有当年英勇善战的“戚家军”!
  你们感兴趣,我给你们讲一段戚继光为什么招募义乌兵的故事吧。
  当年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带兵抗击倭寇时,南方的明军与北兵一样,养尊处优,怠惰松散,有时虽人数占优,但与日本浪人交起手来临阵惧敌,难占先机,令他心焦头疼。
  一个偶然机会,他与义乌一个叫冯子明的先生得见。冯子明给他讲的一段义乌八保山的故事,让他动起了去义乌招兵的念头。
  原来,义乌城郊倍磊村外有座八保山,相传山上有银矿。有个永康的过往盐商无意间听说后,就动了贪念,回乡召集数百人跑来满山挖宝。
  乡人制止不住,就找贝磊的大家族陈氏投告。陈家有个叫陈大成的壮士,自幼熟读兵书,少年英勇,为人刚直。他听说后,就组织乡人上山劝阻,双方发生了冲突。结果,陈大成制服了十几个带头人押送县衙,交知县定夺。知县念及近邻,训诫一番就放他们回去了。
  谁知,永康盐商不以为戒,反变本加厉,竟再一次召集上千人,举旗占山,落地生根,大张旗鼓地开山挖矿。结果再次被陈大成生擒十几人,再送县衙处置。县太爷这回也动了怒,派兵协助陈大成杀上山去,捕杀数十顽固者。
  按说,遭此重创,贪心盐商也该回心转意,改弦更张。可人心不足蛇吞象,利欲熏心的盐商,又纠集永康、景宁、龙泉多地壮丁三千多人,在八保山上安营扎寨,占山为王,甚至下山抢掠,为害一方。
  万般无奈,陈大成召集周边上万村民,挥舞大刀长矛,拿起锄镐铁锹,奋起抗击,杀死匪首,一举斩获奸佞之徒数百之众,才平息匪乱。
  八保山的故事,也许有些夸张,但这一事件本身对戚继光触动很大,抗倭就需要这样爱家乡,保家乡,有胆有识,有血有肉的男儿。
  就这样,戚继光在义乌包括陈大成、吴惟忠在内招募了三千义乌兵。
  从这我们不难看出,义乌兵除尚武精神强,组织纪律,团队观念也都很强,心气足,士气旺,一呼百应,拉得动,过得硬,能打胜仗。后经戚继光的严格训练,义乌兵成了戚家军制胜的精锐王牌,为东南沿海荡平倭寇立下了不朽功勋。
  据载,当年戚继光曾在山海关集结浙兵,自编军歌,鼓舞士气,“集吏士数百于庭,口授《凯歌》,一唱万和,声响震林木,三军乃尽歌”,场面宏大,气氛热烈。
  择兵有道,练兵有方,出之能战,战之必胜。这是戚家军的运数,更是义乌兵的荣幸。
  戚继光统领蓟镇十几年,陆续招募浙兵达数万之众,分布于东部长城一线,其骨干都是义乌兵。并带领浙兵加固改造长城,修建敌楼敌台,逐步完善了山海关长城的整个防线。
  可以说,没有戚继光的远见卓识,没有义乌兵艰苦卓绝的奋斗,就没有闻名中外的天下第一关的璀璨,没有誉满全球的老龙头的荣耀,更没有今日山海关的辉煌。
  至今,山海关老龙头的宁海城还有戚继光点兵留下的将台,东水关的教军场也留下了无数义乌兵演练阵法的身影。
  说话间,车子来到了城子峪,刘学勤带我们与当地一个叫张鹤珊的义乌后人见了面。
  已届花甲之年的张鹤珊,中等身材,质朴的脸上明显刻下了岁月的痕迹。但乐观向上的气质,荡涤了沧桑的印记,又给他热爱生活的天性,平添了几分活力。
  他与山海关的李亚忠一样,都是中国长城学会最早的农民会员。几十年的忠守,几十年的呵护,足迹遍及家乡长城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道沟坎。
  听他老伴说,他山上山下,成年累月地跑来跑去,每年都要穿破五六双“解放鞋”。
  城子峪坐落在董家口的西侧,沟壑纵横,群山环抱,长城在雾锁的云端隐现,苍莽,粗犷,巍峨。
  错落有致的敌台、敌楼,抢占险峰,由低至高,由近及远,一路向山巅进发,极为壮观。
  朦胧隐约中,似依稀可闻当年战场的擂鼓声,让人感知这道威震敌胆,野性十足的战地风景。
  城子峪城堡坐落在长城隘口的山下,是守备长城的千户兵营。城体由青石垒砌,城围400余米,设有西门、南门,距山上长城不足百米。
  如今断壁残垣,仅留南门遗迹。但南门外尚存的一盘石碾,与一颗当年义乌兵栽种的巨松,俯仰相视,沧桑以对,脉脉含情中,似在向世人倾诉几百年来不离不弃的难舍之意。
  村角下,溪流从山间跳跃奔涌,宛如世外桃园在静谧中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仿佛用欢快语言来欢迎山村客人,更凸显一种迸发活力的野性青春。
  走进张鹤珊的家中,院落随坡就势,伫立着一栋二层小楼。楼下菜园中,各种果树充满生机,刚发出来的蔬菜秧苗长势喜人。
  正对张家院落的东北方,山下河边不足百米处,是古代操练兵马的教军场,其山被称为教军场山。
  偶然之间,我们在院子里意外发现了一些滚木雷石,更有两块斑痕累累,字迹模糊的石碑。
  张鹤珊讲,这是戚继光在隆庆五年(1571)任蓟镇总兵修城子峪长城的碑刻,记录着浙兵含辛茹苦,守卫长城的赤胆忠心。
  张鹤珊跟我们说,在李家楼、陈家楼、耿家楼的石券门上,分别镌刻着“莲花如意云”“双狮滚绣球”“攀枝莲”“铁花”等图案,雕工细腻,栩栩如生,是典型的江浙艺术风格。
  前些年在城子峪的北河道上,还发现一库楼遗址,楼内外发掘出大量箭镞、石礌、火药、铁炮。
  其中,铸造于明中期嘉靖年的3支铜质母铳和24支子铳,为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配置,极有考证价值。标志着我国古代兵器史上,火器由前装式向后装式过渡最早的有力物证,已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张鹤珊还回忆起,多年前在距城子峪十几华里处,偶然发现上百个义乌坟冢的那段经历。
  让他百思不解的是,这些坟头与本地殡葬习俗有着明显独特的差异,当地人坟头习惯朝南祈福,而这些坟头则一律朝向东南。
  其中残留的三块墓碑为清乾隆年立,碑刻标明骆氏、娄氏等,原籍均标为浙江金华府义武县人氏。
  他蓦然醒悟:义武?不,义乌!绝对的义乌!永远割不断的亲情,永远眺望着故里!!
  看那故乡的风,看那故乡的云!满怀着游子对家乡的千般不舍,企盼着魂归故里的深深眷恋!
  同时,又似乎在谆谆告诫后人,时刻不忘寻根问祖,不忘认祖归宗,不忘义乌的仁义,不忘义乌的义武!
  本来这次来董家口,张鹤珊准备带我们上山,去看他发现的义乌坟。但天降细雨,担心十几大里的山路坡陡路滑,只好做罢。
  张鹤珊告诉我们,发现义乌坟以后,他就在心底埋下了深深的义乌情结。他先后串联山海关、董家口一线,包括辽宁绥中永安、李家、小河口长城等义务兵的后裔。
  大家翻箱倒柜,搜集家谱、族谱,以及浙兵先祖留下有关义乌兵的遗物,拍成照片,写信寄到义乌市的民政部门,请求帮助寻找400多年前北上戍边驻守长城义乌兵的故乡。
  世间世事,无独有偶。
  就在义乌兵后裔渴望寻根故里的同时,义乌人也在寻找几百年前北上的亲人。
  2002年9月,义乌市志编辑部的张金龙在寻找义乌兵后裔途中,在偶然购得《万里长城入海处—老龙头》一书“大事记”中发现:
  “明万历七年(1579),都督戚继光指令参将吴惟忠筑老龙头入海石城七丈。”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吴惟忠,字汝城,号云峰,义乌吴坎头人,跟随戚继光从抗倭到戍边,身经百战,屡建奇功,先后任右营游击将军、左营将军、山海关参将。后随戚继光调防广东,朝鲜突发战事后,复调北上抗倭,英勇杀敌,升任浙江副总兵,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老年辞官归隐,卒年不详。
  爱国将领吴惟忠追随民族英雄戚继光南征北战,在义乌早已家喻户晓,美名广传。按照这个线索,北上义乌兵的后裔何愁难寻!
  义乌市志编辑部的同志立即行动起来,张金龙、金善富,还有后来的吴潮海,以及众多作家、记者,九次北上长城,重走义乌兵戍边路,再现义乌兵保家卫国的博大情怀。
  义乌人,义字当先,果然名不虚传!
  2010年8月21日上午八点半,是个令义乌兵后裔永生难忘的时刻!
  在义乌市志编辑部的推动下,长城脚下义乌兵的后裔,终于踏上了先人顾盼四百多年之久的家乡土地。
  家乡是美好的,家乡是温暖的,家乡始终是游子云游的最终目的地!
  魂牵梦绕,魂牵梦萦!
  不,梦寐以求,梦想成真!
  我们回家了,回家的感觉真好!
  回想这段经历,张鹤珊至今依然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拥抱着家乡的亲人,拥吻着家乡的土地,拉拉家常,续上宗谱,有家真好!
  正午时分,天见放晴。我们告别张鹤珊,按他提供的线索转回董家口,去拜访当年吴惟忠、陈大成、许大洪的后人。
  陈大成的后人叫陈庆魁,住在董家口刚刚修竣的公路边。一栋二层小楼,门楣上高高挂着一块匾额,上书“陈家楼饭庄”。
  今年六十多岁的陈庆魁,身材高大,憨厚朴实,曾在村里做过多年村委会主任。
  宾主见面,热情有加。听我们说明来意,他有如见到亲人般地高兴。当即从箱底翻出陈家宗谱,以及早年陈家的遗物和资料。
  他跟我们说:“祖上陈公大成老家在义乌倍磊村,率众多子侄追随戚继光南抗倭,北驱虏。现北上的陈家后人多在董家口一代,陈家楼现有二十多户陈姓人家,一百多口村民。
  “改革开放后,这里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公路修到了大山里,董家口长城成了旅游观光热门景点。我就在此开办了农家乐饭庄,自产的鸡鸭鱼肉蛋,绿色环保,既营养又味美价廉,深受游客喜欢。
  “孩子们外出闯荡,我们老两口就守望着祖先留下的长城,颐养天年,其乐无穷。”
  说话间,陈庆魁老伴摆上来一桌可口的农家饭菜,红烧肉、小鸡炖蘑菇、柴鸡蛋、老豆腐,外加两道绿色菜蔬。
  这种山里人发自内心的质朴实在,这种对城里人极具诱惑的美味佳肴,让我们根本无法拒绝,欲休还止,欲罢不能。
  吃饭间,他也跟我们聊了一些回义乌倍磊老家寻亲的感受。
  他说,在义乌倍磊看到家乡的繁荣,很受鼓舞,很是兴奋。特别是参观1941年抗战期间,为纪念陈大成抗倭的英雄业绩,在义乌佛堂镇开办的“大成中学”,如今已成为浙江省重点中学,心情更是激动不已!
  先辈为国赴汤蹈火,创立丰功伟绩,后辈亦当秉承遗志,做对社会有用之人。花甲之年,能为建设家乡,造福家乡贡献微薄之力,为开发家乡旅游业做点贡献,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时间匆匆流逝,我们告别陈庆魁,又紧锣密鼓,去探寻吴惟忠的后人。
  吴惟忠的后人叫吴玉久,也在董家口的公路边。一栋两进的百年老宅,虽然披挂着岁月沧桑,但青砖黑瓦的门楣上,俏丽的莲花图案高挑美观。
  门前台阶上,坐着一位红光满面的老奶奶。我们上前打探:“老奶奶,这里是吴玉久家吗?”
  “是啊,你们打哪儿来呀?”
  老奶奶耳聪目明,头脑清晰,令人惊讶!
  我赶紧说:“我们从山海关来,请问老奶奶您高寿啊?”
  “九十六了,老了,没用了。”
  走进吴玉久家门,院子里摆满了蜂箱。正房一字四间,白石基,青砖素裹,黑瓦起脊。房脊处,带有江南特色的两端向上翘起类似图腾符号的山脊图案,在北方民居中格外抢眼。
  吴玉久说,这是典型江南风格的老宅,别人家盖了楼,可这百年祖屋,令人纠结,不忍拆改。
  现在只有老母亲和我在家。我陪老母亲,以养蜂为业,伴她安度晚年。
  甜蜜的事业,甜蜜的孝顺,甜蜜的亲情,甜蜜的善良。
  我忽然觉得,最深沉的爱,就是不离不弃的陪伴!这句话说得真好,真对!
  看过他家的族谱,在我们准备告别时,老人家拿出了压箱底的“蜂箱蜜”,让我们回去体味他的一点心意。
  挥手告别吴玉久,我们继续驱车,赶往板厂峪寻访义乌兵许大洪的后人许国华。
  板厂峪早年叫葫芦峪,因其水源充足,林森茂密,盛产木板材而叫顺了名。这段长城经山洪多年冲刷,多已倒塌,敌台、敌楼也残破倾圮。
  传说前些年有位个体煤老板自掏腰包,组织乡民进行抢救性修复,后又发现义乌兵守护长城时的大量武器、生活用具等长城文物,以及四百多年前明代的上百座长城砖窑。
  此举震惊中外,享誉国内。而这个近乎传奇的人物就是义乌兵许大洪的后人许国华。
  初见许国华,高高的个子,国字型的脸庞,双眼有神,鼻直口方,是个性情豪爽却又不失儒雅风范的铁血汉子。
  见我们来访,他热情洋溢地伸出双手,一下子拉近了彼此距离,让人倍感亲切。
  打开话题,他缓缓地说:
  我这个人的经历比较杂,开过荒,种过地,挖过矿,搞过企业。年轻时还赶过大车,当过木匠,在供销社干过商业销售工作,如今又办起了旅游事业。
  在开矿挖煤的年代,最多时我开过七个煤矿,应当说积累了不少资金。随着国家政策封闭小煤窑,我就总想用这些钱做点有意义的事,做点自己过去想干却又干不了的事。
  出资修复破损长城绝非心血来潮,也并非美之曰回报社会来沽名钓誉。从先祖许大洪到我这一辈,整整23代人,几百年对长城的守望。看到断壁残垣,心情就有些郁闷压抑,总感觉对不起祖先。
  当时家里所有人都持反对意见,说我脑子进水了,拿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打水漂。可我这人轴,认准的事谁也挡不住。就这样,干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一干就是十几年。
  许国华还说:在整修破损长城期间,我们发现了大量义乌兵守备长城的遗物,从生活用品到军事装备包罗万象。以后我就上了心,注意从长城废墟中清理,从乡民百姓家收集,从长城沿途购买。
  不瞒你说,现在我的博物馆中,大大小小,已有上万件长城文物藏品,有些绝对是世面罕见的精品。
  最有意义的是,我们竟然幸运地发现了近百座长眠地下达数百年之久的明代城砖窑。除了开放几窑供人鉴赏外,其余都按原状掩埋保护起来。现已列入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期间有两个重大发现令人振奋、鼓舞。一个是2007年1月,在清理一个山洞中意外发现了已在亚欧大陆灭绝的“斑鬣狗化石”,中科院为此立项,鉴定为目前世界唯一完整的斑鬣狗化石。
  再一个是,2010年在清理一段被冲倒的长城时,发现一块录有“三屯营当中军守备许大成”巡视长城的记事碑,经多方考证,“许大成”即南兵北上的许家先祖许大洪。
  前一个发现震惊中外,轰动全国,但对许国华来说,似乎并未心动。
  而后者,却在他心底再次泛起了不小的涟漪,勾起他强烈的思乡、思亲、思念多年魂牵梦萦的那片神奇土地的一往情深。
  远方的亲人,远方的家,你在哪里?
  远方的世界,远方的魂,你根在何方?
  在思绪缥缈中,总是那样的亲近,又是那样的遥远,遥远得不可企及,不可贴近,不可触摸!
  谈及回义乌许宅村对接宗谱、认祖归宗的情形,许国华眼睛有些湿润了。
  他说:“临行前,我特地从父亲坟头装上一抔土,带回义乌许家老宅,跪在宗祠列祖列宗面前,三叩九拜。”
  “老家!老家!我回来了!许家的子孙回来了!”
  是的,时间在见证这一切,时间是最忠实的法官。
  终于团聚了!代表着浪迹天涯四百五十余载的祖辈亲人,泪水遮住了双眼,但心更踏实,眼更明亮了!
  终于团聚了!先人的企盼实现了,我可以告慰义乌的先祖,许家子孙没有辱没门楣!
  终于团聚了!魂归故里,叶落有脉,我可以告慰北方的先人,心中的义乌,不再是一种奢望,一种梦幻,而是永远永远的根!
  许国华说,从义乌寻根回来,他立即张罗义乌兵的后裔开展了一次清明大型祭祖活动。
  他把周边义乌兵的后人请到一起,在板厂峪的长城脚下,按老家习俗,从早上到中午,把酒向天,祭洒先人,行跪拜礼,吃上坟肉,山呼海啸,感天动地!
  感此深情,笔者眼睛也不禁有些湿润,心底渐渐浮现出一幅如诗如画的感慨:
  你从远方走来/装着报国的情怀/高山踩在脚下/大海上筑起城台/啊/北国的南兵/博大的胸怀/啊/长城的骄傲/义乌的风采/啊/四百年的守望/传承一代又一代。
  徜徉在上百座长城砖窑的展区,触景生情,我慨叹世事的变迁不定与无奈!
  流连在许国华的长城博物馆中,鉴赏着当年义乌兵生活战斗用过的一件件器物,抚摸着锈迹斑斑的岁月印痕,睹物思人,我更不忍离去!
  千古长城义乌兵,保家卫国情犹在!而深扎于每一个义乌兵后裔心中永久的根,在家国情怀延续中,是否也必将成为一种传承,一种永恒?!
  (2017年6月20日于山海关)


作者简介:李繁儒,笔名遇之。1950年生于长春市,沈阳铁路局退休。曾任中国管理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铁道学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协会员,现为山海关政协文史研究员、文史馆员。

遇之:寻访长城义乌兵后裔散记

遇之:寻访长城义乌兵后裔散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73

作品

2183

互动

2万

积分

创始人

成绩
16427
威望
11339
精华
3
粉丝
109
好友
155
注册时间
2018-1-30
最后登录
2024-4-26
在线时间
8947 小时
性别
发表于 2023-12-22 15:08: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域名服务|西方经典阅读|古代经典|近代经典诗歌|近代经典散文|近代经典小说|作家档案|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域名申诉|域名仲裁|企业建站|联系我们|域名申诉仲裁|杂文评论|龙舞网络|天马原创文学网 ( 冀ICP备11025393号-6 冀ICP备202100452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8 21:05 , Processed in 0.531250 second(s), 28 queries , File On.

冀公网安备:13032302000108 冀ICP备11025393号-6 

文章版权归天马原创文学网和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天马原创文学网是秦皇岛市抚宁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交流平台。 

本站内容仅供抚宁区及部分域外作家学习交流,不涉及印刷和文化产品,是免费的非经营性网站。 

名誉站长:孙书柱、桑恒昌

By D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