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

 找回密码
 注册

强烈推荐:微信免注册登录

搜索
热搜: 投稿 公告 密码
文化破圈 短视频推广免费录制音频,入驻喜马拉雅作家档案(欢迎加入)
查看: 821|回复: 0
收起左侧

纪念母亲

[复制链接]

7

作品

9

互动

234

积分

一星作者

成绩
82
威望
714
精华
0
粉丝
1
好友
0
注册时间
2019-4-27
最后登录
2019-5-4
在线时间
4 小时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9-4-29 22:48: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舌尖上的故乡
<母亲的烙饼炒鸡蛋在我的人生里>
                  〈一〉
          许多年不曾俯下身来认真的提笔写下一笔连贯的文章,在这电子信息高速进化的年代里,手机电脑代替书笔霸屏般浸淫在每个人的视野里。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也依赖性变懒,少有人坚守用笔来书写一段无关紧要的文字。是社会进步了还是传统文化衰败了?只是电子产品方便快捷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我照样也不例外融进现代习惯之中。至今己近知天命的年纪与友人谈起`人心浮躁'也只有叹息一声非往日而提及了。
         唯有故乡在心中忆起那儿时成长经历与母亲的的辛劳印在脑海!
      生在七十年代初能吃饱己不易了,特色美食更不突出了。
       我的家乡在广阔的华北平原与京津呈三角形,距离各一百公里。当兵之前是没有离开过县的范围内,学习不努力到初三下半年就辍学了。家在农村,当时不重视教育跟着家里种地放羊做些小生意日复一日觉得没出路,想了想当兵也许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了。那一年一九九0年3月11日我十八岁。开始我远离家乡的脚步。
      而这一步便迈过至今近三十年了。
          〈二〉
     我定居在天津一个叫大港的石油城已二十多年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城里的饭菜食之无味了,因离老家不算远所以有事时常回去约战友同学找个土莱馆点几个家了特有的菜肴小酌几杯。
      老家因靠近京津,经济发展很快能吃到儿时的食材无多。但现在保留下来的只有数的过来的几样,棒子面饼子熬小鱼、苏桥汇饼、苏桥薰鱼、四方烧饼加灌肠,也属于特色小吃了。另外苏桥狄家手工糕点已传承百年。
    老家有句俗语;淹了文安洼十年不还家,也有说十年不能种庄稼。
      六七十年代华北平原常发大水,文安县地势低洼,常发水后存在田野里所以水产相当丰富,随便河沟处有水就能逮到鱼虾。由于生产队时粮食是极其珍贵的东西,那时各家人口都多别说吃好能吃饱家属不易了,所以这些鱼虾水产便成了常上餐桌之物了。尤其小鱼小虾逮多了吃不完便哂在房顶上或露天晒在苇席上,日后随时用来做替补菜食。因白面稀缺常配之棒子面在锅边,贴上一圈把小鱼小虾在锅内熬至香气四溢时便不在加柴火,用余火慢炖,汤渐干时出锅。此时味蕾是任何情况也阻挡不了的。
   当时的农村麦杆玉米秸秆到处都有,用来做饭熬鱼是最好的材质烧火不易糊锅。
                   〈三〉
   我记事时大约四五岁了,家中姐弟七个我是老疙瘩。大姐大我十六岁非常疼爱我(至今我如母亲一样敬爱)。大姐工作早,那时在公社总机当电话员(当时很有面子的工作),属于挣国家公资的人。每年家里养的猪包括老家村里的乡亲们卖年猪时都会找大姐说一声,托个后门关系在公社畜牧站把交猪等级提高点卖个好价。另外我大舅当时是公社社长(现在乡长)到哪个部门都给面子。现在叫有人好办事。因此我们常能吃到猪肉或排骨。那时排骨四毛多一斤特别贵。现在看便宜多了,但当时农村挣工分一般人家没多少钱,吃肉要过年才行而猪养一年多才舍得卖。
      我六七岁时常去公社找大姐玩只有三里地,有时遇见大舅便带我去供销社买饼干糖果,而我最常要的是小人书。那时公社社长对我来说已是很大的官了,可以带枪坐吉普车,我便有机会坐车看大舅他们用手榴弹炸鱼。这让村里的小伙伴羡慕不得了。至今在自豪不己。
     说这些跑题了那就回到我们的正事上吧!
    我在老家生活了十八年,那时每家生活都不富裕,但吃饭已不是问题。大姐上班后来结婚随军了常寄钱回家,大哥当兵了,生话好了些平时生活也过的去了,白面可以常吃了,只是母亲为一家的生活操劳,老了驼背弯腰但身体还好。待续
                    〈 四〉
      
         我十九岁离家之前每天都在母亲身边,对母亲的依赖甚多。
十来岁时还不愿独睡,常被哥姐们笑话。因在家老小比教受宠,好东西都让给我吃。
        小时候母亲做饭时常喊我烧火,我也乐得坐在灶火前续柴火。这时母亲便从鸡窝里寻三两救鸡蛋,用十公分大的铜勺倒上香油,在灶火膛边的火上把切好的葱花放在鸡蛋里绞匀,炒时只听滋拉一声,鸡蛋入勺时我的口水已止不住了,香气扑鼻顶到脑门了,这时锅里烙的大饼也刚好,母亲把炒鸡蛋夹在饼里递给说老疙瘩吃吧,我大咬一口并举到母亲面前示意母亲尝尝,母亲总是笑盈盈地说妈不饿!而我确信是真的母亲不饿,现在想来惭愧,却显母爱至深!
        因小时侯家中人口较多母亲从未上过餐桌吃饭,先是父亲坐好我便爬上炕坐在旁边,而母亲总是最后一个才吃时只剩菜汤了,母亲总说喜欢吃菜汤,我想这是所有中国母亲的伟大善良品质所在也是当时年代的特殊写照。
      小时候农村因食物欠丰富,树上的榆钱,地里的苜蓿常被母亲用来做付食,伴上玉米面蒸在锅里,夏天有马览莱时抓来晒干,有时做菜团子有时做成窝头,再配上晾晒好的小鱼小虾用半醋盐拌好,熬一锅捧子面粥就着大蒜,便成一顿正餐。回味至今也是一道美食了。
          这些年我常回老家看父母。前几年母亲身体尚好时父亲总说谁谁在城里买了楼房,我便接他们来大港。而母亲只来了一次住了几天就要回去,说想老家哥姐的孩子及老家一切。我知道生活了一辈子在老家的母亲是故土难离这个词最好的解释。老家孙男弟女一大家人甚是热闹。而父亲性格开朗身体也好却与母亲不同,总不通知一声就来了呆不了几天就走,有时走了也不说声,或廊坊大姐或老家来电话到家了我才松心。为了方便如愿2012年我在老家县城买了处三居的房子,带电梯三楼侄子侄女负责吗照看姐姐们也常去,离村里十公里,在城里过了两年又要回村里住,赶上我在老家村里投资建栋商品房,装修了间二楼给父母住,母亲如愿开心了。自住楼房后母亲没在犯腰腿疼!哥哥姐姐们都选了自己心宜的楼层住的很近甚是方便热闹,条件好了大家庭非常和谐。
         去年五月二十五日母亲因病反复四次住院,疗养半年无法治愈去世!而终年八十三岁至今悲伤难以抚平。
        儿时的记忆时刻浮显眼前。
那难回的时光及特殊美食都化做思念刻在岁月的思绪中了!2018.5初稿。8月6日编码成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域名服务|西方经典阅读|古代经典|近代经典诗歌|近代经典散文|近代经典小说|作家档案|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域名申诉|域名仲裁|企业建站|联系我们|域名申诉仲裁|杂文评论|龙舞网络|天马原创文学网 ( 冀ICP备11025393号-6 冀ICP备202100452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6-16 07:07 , Processed in 0.296875 second(s), 24 queries , File On.

冀公网安备:13032302000108 冀ICP备11025393号-6 

文章版权归天马原创文学网和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天马原创文学网是秦皇岛市抚宁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交流平台。 

本站内容仅供抚宁区及部分域外作家学习交流,不涉及印刷和文化产品,是免费的非经营性网站。 

名誉站长:孙书柱、桑恒昌

By D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