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

 找回密码
 注册

强烈推荐:微信免注册登录

搜索
热搜: 投稿 公告 密码
管理人员必读免费录制音频,入驻喜马拉雅作家档案(欢迎加入)
查看: 729|回复: 0
收起左侧

晾甲台今昔

[复制链接]

1756

作品

2185

互动

3万

积分

驻站作家(金牌)

成绩
17012
威望
43804
精华
2
粉丝
11
好友
1
注册时间
2018-12-7
最后登录
2023-9-23
在线时间
699 小时
性别
发表于 2022-11-9 11: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晾甲台今昔
                                                    朱海明

      难忘家乡晾甲台,如酥细雨薄云开。
      轻飏柳絮追风去,粉腻桃花入画来。
      这是我当年春游家乡晾甲台时,有感而作的一首七绝,至今吟诵起来依然倍加感慨,难以释怀,不禁回忆起渐行渐远的悠悠往事。
      公元前110年某日,汉武大帝刘彻北征乌桓奏凯归来偶遇阴雨, 便在一座土山上晾晒铠甲,倏尔抬头一看眼前一片风水宝地,即用手一指曰:“此处可建营。”于是一座新的营寨建成了取名抬头营,到了明清时期得以大规模扩建,成了方圆百十里的最大城镇。
      那座汉武大帝抬头建营的土山就是如今的晾甲台,尽管上面留下了皇帝的足迹沾了皇恩,但是并未改变命运。几千年过去了依然是一座普通的土山,北坡是只长草不长树的荒坡,南坡是贫瘠的山坡沙土地,属于我们二村生产大队的集体所有。“四清”那年,在工作组的带领下,我们栽了满山坡上千棵的核桃树,这是一招好棋啊。可惜人们的意识有问题,在其后的耕作中破坏毁掉了绝大多数核桃树苗。若干年后,人们看到稀稀拉拉几十棵残留的核桃树结果了,这才明白自己毁掉了自己的生财之道,后悔已经晚了。
      干旱是山坡地最大的敌人,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所以我们在晾甲台的东北脚打大口井就,为了解决晾甲台南坡的灌溉问题,是支部书记王兴武亲自抓的,各生产小队抽的精兵强将进行施工。经过紧张施工,大口井打好后又在晾甲台上修渠,从北坡修到南坡。然后在井边安上柴油机、水泵,长长的管子接起来,伸到半山的水渠边,把水扬上去。我亲眼所见柴油机拼命地吼着带动水泵,大口井里的水通过水管被抽到水渠的时候,边流边下渗,下渗得厉害,因为渠底也缺水而且是砾石结构缝隙很多存不住水。等到渠水流到南坡时已是所剩不多了。社员们便利用这点可怜的水栽种了不少桃树,后来这些桃树也没有预料的收获,可叹啊!
      1975年,为了更好地解决水的问题,抬头营公社出面以我们二村大队为主修建了晾甲台水库,库址位于晾甲台北侧。筑坝的时候是冬天,从矿上请假回家的我参加了义务劳动,马久山也参加了,当时他已经参军到北京军区坦克一师通讯营无线电连。工地的大喇叭还表扬了我们俩。水库建成后,库下的几十亩地被改造成水田重新分配,让全村人家家有水田种水稻,那稻米啊,香!再后来,二弟海祥他们几个人承包了晾甲台水库养鱼,还给了我不少罗非鱼,味道不错的。
      此前和其后,还得感谢农业学大寨运动,教我们修筑水平梯田,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公社北部山坡沙土地大多修成了大寨田,较好地解决了水土流失和贫瘠低产问题,直到改革开放土地承包责任制,人们的生活又有了转机。
      这一段就是我们二村大队打井找水修水库战胜干旱,修大寨田种好山坡沙土地的缩影,是一段悲壮的历史。至今回想起来尚且一阵阵惊心撼魄,扼腕叹息。
作者其它文章




上一篇:回首当年说年关
下一篇:难忘的文化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西方经典阅读|古代经典|近代经典诗歌|近代经典散文|近代经典小说|作家档案|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域名申诉|域名仲裁|企业建站|联系我们|域名申诉仲裁|杂文评论|龙舞网络|天马原创文学网 ( 冀ICP备11025393号-6 冀ICP备202100452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3-9-28 17:55 , Processed in 0.312500 second(s), 31 queries , File On.

冀公网安备:13032302000108 冀ICP备11025393号-6 

文章版权归天马原创文学网和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天马原创文学网是秦皇岛市抚宁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交流平台。 

本站内容仅供抚宁区及部分域外作家学习交流,不涉及印刷和文化产品,是免费的非经营性网站。 

名誉站长:孙书柱、桑恒昌

By D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