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

 找回密码
 注册

强烈推荐:微信免注册登录

搜索
热搜: 投稿 公告 密码
文化破圈 短视频推广免费录制音频,入驻喜马拉雅作家档案(欢迎加入)
查看: 1169|回复: 0
收起左侧

[叙事] 蓦然回首,拜年唯存记忆深处

[复制链接]

269

作品

269

互动

5625

积分

铜笔作家

成绩
2747
威望
304
精华
1
粉丝
5
好友
0
注册时间
2021-4-8
最后登录
2023-11-4
在线时间
453 小时
性别
发表于 2021-4-12 13: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没有战争,没有灾难,我同样看到一个个传统节日的淡化、消失。
        不知是哪一天,也不知是哪一年。很多传统的东西都在悄然流失,有的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我特担心老家过年的风俗变了,偶尔电话问起老家人来,他们以不容质疑的口气告诉我,那种习俗是老辈传下来的,当然在延续,只是气氛淡了许多,希望我能回来过个年,我应允着、回忆着、感动着。
        乡下过年的味道确实有意思,浓得像一团存封多年的老酒,我真想回乡下过个年,闻一闻那传承了几千年的甜酒就可以醉倒,遗憾父母都不在了,老家属于我的更多的只是精神符号了,怕是今生难有机会去乡下过个实实在在的年了。
        我生于乡下长于长下,乡下过年的趣事丰满了我童年的生活调色板,也正是这些趣事滋养着童年的我迈向一个又一个新年。
        正月初一那天,一起床,大人们再忙也要腾出手来给孩子们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换上干净的衣服鞋帽,叮嘱一声别弄脏、别乱讲话,我们应允后便如开心的精灵、脱缰的野马到村前屋后玩耍,没人管我们去干什么,就算犯点小错,也没人呵斥,可尽心尽情地乐个够。
        初一是一年的美好开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那一天,年味十足,连空气里都散发着节日的气息,不论刮风、下雨、落雪,拜年无阻。每家鞭炮开门大吉后,天大的事情就是笑容可掬地接待来拜年的客人。一声“拜年了”,原汁原味,没有任何阻隔,能让整个田野、小溪听得真切。晴朗的日子,甚至能传送到河的对岸去,因为我们时常能听见对岸传来的恭贺声。
        拜年虽有些传统色彩,却不能不说它是一种积淀了几千年的厚重文化,是亲人、朋友、邻里之间,一种心灵的交流,几乎达到了方方面面、边边拐拐。那种虔诚,那种真诚执着,现代人可能品不出个中味道,只是感觉好玩、好笑。
        说起来,拜年是项简单的礼仪活动,其中唯一的技术含量就是,嘴巴勤快一点,嘴巴甜一点,每到一家,叫声长辈好,给您拜年来了,再象征性地小坐片刻,接支烟,吃些瓜子、花生之类的食品,或喝碗芝麻豆子茶,就得赶往下一家,否则一天时间还不够用。我们村小,三二十户人家,跑得快的,大半个上午就将全村转个底朝天。
        乡下还有一个说法,“拜年要赶早”,差不多天刚蒙蒙亮,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就传来远远近近的“拜年”声,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开门爆竹声,散入春风满村庄。在那浩浩荡荡的队伍里头,一定有孩子们单薄的身影,在小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丈量着拜年的乐趣。
        跟着大人们拜完年,孩子们围在某个墙根下、草垛边乐呵呵地神侃,都是谈些井里之蛙的见识,也会放些捡来的爆竹,“叭——”的一声脆响,炸开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菜色笑脸,稚嫩的心却如同纯净的云朵飞扬。
        多年以后,一不小心,我到了外地工作,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但是,每到过年时,都市依然挡不住我的意念红杏出墙,我总是怀念乡下的过年。在乡下,在故乡,年才是年,年才有它原来的韵味。所以,每逢春节,我又风尘仆仆地回到乡下,回到母亲身边。虽然要坐十几个小时人满为患的火车,虽然待在家里的时间只有两天三天,我也会带着疲惫和兴奋匆匆往家赶,因为那里有我的母亲,那里有“正月初一是拜年”的习俗。
        很快,以短信、电话为首的网络部队压过来了,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城市,传统的拜年方式纷纷倒下,根基铲平,土崩瓦解,显得很荒凉,像是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打、砸、抢”式的洗劫。过年的气氛淡了,人们再也不用为说错话而提心吊胆,理直气壮地说出过去忌讳的话。
        渐渐的,连乡村的长辈们曾经的那些颐指气使与不可一世都熄灭了。往日庞大、生气勃勃的家族变得暮气沉沉。当一切以整体的方式沦陷,便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或另一个时代的诞生。总体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时间,也是观念以及心态。很多年轻人过年不回老家了,他们利用难得的假期开始了异域之旅:欧美或黑非洲。新年在别处。年轻人感受着不同季节里的年味。
        一些文明在延伸,另一些文明在掩埋,给未来留下了宝贵的考古可能。再过一百年,怕是找不到片言只语关于“正月初一是拜年”的记载。关于拜年,再过一千年,怕是这个名词也只能到词典里寻找了。
        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林立均是以中国传统文明的淡化为代价的,多少个像过年这样的传统节日,都被洋节的大潮淹没或淡化了。按洋节目前在都市膨胀的速度,再过一万年,寻找龙灯、春联怕是只能参观考古遗址了。那么,春节等千百年来演绎的风土人情也会随之消失吗?当然没有人告诉我正确的答案。
        我失笑起来,我们竟成了传统的合法的破坏者……
作者其它文章




上一篇:小镇的春天
下一篇:难忘师恩
我是一个喜欢孤独的人,这样说恐怕多少有点阿Q精神掺和在里面,与其说是喜欢孤独不如说是习惯了孤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域名服务|西方经典阅读|古代经典|近代经典诗歌|近代经典散文|近代经典小说|作家档案|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域名申诉|域名仲裁|企业建站|联系我们|域名申诉仲裁|杂文评论|龙舞网络|天马原创文学网 ( 冀ICP备11025393号-6 冀ICP备202100452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5 20:44 , Processed in 0.390625 second(s), 28 queries , File On.

冀公网安备:13032302000108 冀ICP备11025393号-6 

文章版权归天马原创文学网和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天马原创文学网是秦皇岛市抚宁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交流平台。 

本站内容仅供抚宁区及部分域外作家学习交流,不涉及印刷和文化产品,是免费的非经营性网站。 

名誉站长:孙书柱、桑恒昌

By D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