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涛散文集

散文辑 | 郑永涛

郑永涛散文作品

分卷1

首页 长篇中心 A-AA+ 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朗读 手机

             

布鞋

郑永涛散文集 by 郑永涛

2019-10-14 18:56

郑永涛
  布鞋是中国化、乡村化的一个意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布鞋的纳制有一个不急不躁的程序,性情急躁的人是不容易适应的。布鞋又名千层底儿,因而这主要的功夫就全在这书本儿似的鞋底儿上。纳鞋底儿得先糊被子。被子就是用四五层布糊在一起的厚布,通常用稀玉米糊在案板上糊制,然后拿到太阳底下晾晒。待被子晾晒干时,通常也便剥离案板滑落到了地上。通常的情况下鞋底儿由四层被子纳制而成。将晾晒干的被子按着留下来的纸剪的鞋样儿剪好,然后合起来用粗白线纳在一起,这便成了一双硬邦邦的鞋底儿。最后将黑布鞋面(也叫鞋帮)纳在鞋底儿上,这便成了一双精巧而漂亮的布鞋,成了一件凝结着美与爱的工艺品。这样的布鞋穿起来踏实、舒适、透气,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健康、绿色的鞋。而妇女们纳鞋底儿的情景,也是中国乡村所特有的极富生活气息的生活图景,勤劳、安详而温馨。而随着时代的前进,布鞋在乡村也是渐渐的少了,学纳布鞋的姑娘渐渐的少了,纳鞋底儿的情景也渐渐的少了。然而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倒不必勾起我们的失落与伤感。她们不纳鞋底儿了,可是也有了新的事情去做。时代的前进,其实便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小时候家里穷,我便是在这布鞋的陪伴下一天天长大的。布鞋虽朴素,但踏实、舒适、耐磨,是平民百姓们很实用的一种鞋,是他们清贫的生活中的忠实朋友。就在这默默无闻的千层底儿的垫护下,我一步步地走过自己的童年。还记得住校时母亲跑十几里路给我送来新布鞋的情景,从那时起我便明白了这布鞋里也纳着母亲的殷殷的爱,因而穿着它便更觉温暖了。然而随着我一天天长大,从童年步入少年,随着同学们穿着的日益时髦,我便也渐渐开始觉得这布鞋土气了,穿着它,在同学面前总觉得别扭。于是,回到家,我便向母亲提出了我少年时代的第一个心愿——买一双运动鞋。母亲听了,微微一笑,没有说话,第二天便捧给了我一双崭新的双星运动鞋。那一刻,我的眼前一亮,激动得大叫一声蹦得老高,一个劲儿地直夸母亲好。而母亲,只是一脸的欣慰的笑。现在我已想不起来那时母亲的眼里是否有着一丝的失落与伤感,只记得我兴奋得马上特地洗了洗脚穿上了那双崭新的运动鞋,然后一蹦三尺高,脚上好像踩了风火轮儿。从那以后,生活中便少见了母亲纳鞋底儿的安详情景。在此之前,母亲其实一直是在为我纳鞋底儿的,小孩子疯劲儿大,穿鞋费,她和父亲一年里是穿不了几双布鞋的。而当我不穿布鞋了,母亲的那手好手艺也便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了。而她对儿子的殷殷的爱,也少了一个表达的好渠道。对此,我不知道母亲的心里是怎样的一个心理过程。这都是我后来才想到的,那时我可顾不上想这个。
  后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的世界又越来越大了,已从少年步入了青年,远离故乡走上了社会,而我脚上的鞋也已由运动鞋、休闲鞋变成了精神、坚硬、锃亮的皮鞋。在社会上走了那么多年,走过了那么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我才开始回望以前,开始思索生活与人生,也才开始对生活与人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与认识。我渐渐地明白,人活在世上,有些东西是变的,而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我们生存可能要靠这些变的东西,但真正支撑我们活下去、好好活下去的,却是这些不变的东西,比如亲情,母亲,故乡,童年,梦,等等等等。而当我明白这些道理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事似乎已经晚了。于是,远离故乡的我,便常常在梦中又见母亲安详地纳鞋底儿的情景:母亲坐在桃花盛开的院子里,坐在和煦的阳光下,手戴顶针一针针地用心地纳着鞋底儿,纳几针便把钢针拿到发间捋一捋,然后再去纳那一生也纳不完的千层底儿……
  前年年底,我突然有了一个让母亲再为我纳一双布鞋的想法,心想即使不能出门穿,在家穿穿也好啊,而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纪念意义吧。然而,当我过年回到家,当我看到母亲那满头的白发与沧桑的双手时,我没忍心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母亲。我心里想,母亲为了我、为了这个家操劳了一辈子,我没让她享一天福不说,怎么还能在她年老时残忍地再让她去纳布鞋呢?不能啊,换上谁也不忍心啊……
  过完年,我在村头告别母亲和家人,登上公共汽车再一次的离家远行了。母亲和家人渐渐远去,生我养我的村庄渐渐远去,故乡渐渐远去。坐在车窗旁,望着车窗外渐渐远去的故乡的风景,我心想,我虽然没能让母亲再为我纳上一双布鞋,但在我的心里却有着一双布鞋,永远有着一双布鞋,母亲亲手为我纳的布鞋,故乡的布鞋,乡村的布鞋,中国的布鞋,穿着这双布鞋行走在社会与人生的道路上,我永远都不会感到孤单,心里永远都不会感到荒凉,而永远都会感到温暖,心里永远都会充满希望与力量。那时候,春风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故乡的大地上,我推开车窗,一股春风吹在了我的脸上,吹到了我的心中,种在了我的心里……
串门吃饭
郑永涛
  在城里住久了,便会怀念住在乡下的日子。怀念乡下美丽的田园风光,怀念乡下缓慢的生活节奏,更怀念乡下浓浓的人情味。每当在小区里听到“嘭”的一声绝情的关门声,便会想起乡下邻里之间每日必不可少的串门的情景。是的,在城市里对门不相识,在乡下却是每日必串门,甚或吃饭时邻里之间也是要走一走、串一串的。这是乡下很独特的一道人情风景线。
  农忙的时节,必会串门。庄稼的成熟程度需要对比,自家没有的农具需要借用,收庄稼时的大活计需要联手,种上庄稼后浇地的机井需要排号,诸如此类,农忙的时候,都得充分利用吃饭时间沟通、协商、敲定。于是,端出青花大瓷碗舀上饭,胡乱扒拉几口菜便急匆匆地出门了。正值饭点的时候,邻居家通常也在吃饭,于是便坐到邻居家的石墩上,或者圪蹴在地上,也或者就直接入了邻居家的饭桌吃起饭、说起事来。此时的吃饭,正事夹杂着闲话,语言混合着米粒,吃饭吃得像开会,大门外都能听得见。不过,一碗饭下来,一些重要的事往往就定了下来。不过,一碗饭下肚,作为主人的邻居不会让你空着碗,都会热情地给你盛满饭菜,直到你吃饱才会罢休,谦让也没有用。
  农闲的时候,也少不了串门。平日里忙碌的农人,难以习惯长时间的农闲。于是,吃饭的时候,便常常会端上饭菜走门串户,有时甚至会全家结队串门。出发的时候,还会顺手捎上自家独产的瓜果李枣给邻居品尝。到了邻居家,大家一边吃饭,一边聊些土地收成、新病旧疾,抑或家长里短、鸡毛蒜皮,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大家闲散地吃着、聊着,往往便会忘记了时间,吃饭常常吃到半晌,回家的时候也常常会带着邻居回赠的吃食。如果是晚饭,又碰巧几家大人孩子凑到了一起,便会在油灯之下说起古来,一直说到月儿偏西,半夜鸡叫。于是,大家便在意犹未尽之中,各自走回家去。
  乡下的串门吃饭,沟通了农事,联络了感情,消除了寂寞,是农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关于串门吃饭,也还有着不少的趣闻。有的惦记着庄稼的成熟程度,端着饭碗一直就走到了庄稼地;有的邻里两家大人早有心意,于是便在媒人的撮合下,吃着饭便将孩子的婚事给定了下来;有的邻里两头性子烈,吃着饭抬起杠来,双方互不相让,闹得摔碗掀桌子;有的嘴快话多,一碗饭下来能串半条街,因而也就成了村里消息最灵通的人……
  小时候,我家常常有邻居端着饭菜来串门,我有时也会端着饭菜到邻居家里串门吃饭。在大人们稠稠的话语中,我总能感受到一股暖流在心头流淌,总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在村庄上空飘荡。只是,这串门吃饭的情景,我已有多年未再见到了。
  我家的老邻居,你家的饭菜,做好了么……

作者福利:录制音频,上架喜马拉雅。请加天马文学网管理员微信w609778830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成绩]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上一章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