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涛散文集

散文辑 | 郑永涛

郑永涛散文作品

分卷1

首页 长篇中心 A-AA+ 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朗读 手机

             

烤杂病

郑永涛散文集 by 郑永涛

2019-10-14 18:56

郑永涛
  烤杂病在乡间又称烤年灯,是河北南部地区的风俗,尤以邯郸一带为盛。所谓烤杂病,就是在正月十六的清早或晚上,乡人将柴草或自家能烧的破旧家什放到院门外点起篝火,据说烤过篝火之后身体就会健健康康,远离疾病之苦。这篝火有的人家自起一堆,有的好几户人家合起一堆。在邯郸一带,大致说来,西部和北部的涉县、武安、永年和鸡泽在晚上烤,中部、东部和南部的其他各县均在清早烤。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觉得这清早的烤杂病似乎更有味道,因为除了同晚上一样的热闹之外,小小的村庄四处升起细细的青烟,以及热闹过后静静的火堆的一丝的落寞,当是乡间一幅别有风味的风俗画,淡淡的而又富有生活气息,韵味无穷。
  我们东部的肥乡,就是在清早来烤杂病的。按传统的说法,烤杂病得在太阳出来前的大清早进行,否则就不灵验了。这其中的意思,大约是说太阳出来就是新的一天和新的一年了,百般杂病得在新的一年到来前烤净,这样来年才能不生杂病。因而,即使是懒人,在这一天也会天不亮就起床的。大人们早早的起来,一边准备着烤杂病用的柴禾一边叫醒不愿起早的孩子。等孩子们揉着惺忪的眼睛走出院门,篝火常常早已熊熊地燃烧起来了。一见这篝火,孩子们的精神头儿便全来了,有的添柴禾,有的烤年灯,好不热闹。
  说到这里,便不能不提一提年灯。年灯是我们本地过年时用黍子面做成的一种可食用的吉祥物,有如矮矮的一截蜡烛,中间有油槽,将香或火柴卷了棉絮做成灯芯插进油槽,即成年灯。正月十四、十五和十六的晚上,特别是元宵节的晚上,人们会点上许多加了植物油的年灯放在神位前和屋里屋外,甚或还要端着年灯四处照照,用以驱虫辟邪和祈求吉祥。元宵节的晚上,家家户户屋里屋外年灯闪烁,是一派吉祥而温暖的景象。
  家人到齐了,做母亲的妇人便要开始主持烤杂病了。妇人嘴里念诵道:“正月灵,二月灵,正月十六烤杂病,烤到哪儿哪儿不疼。”念诵完毕,烤杂病便正式开始了。孩子们抑或是让母亲为自己烤,抑或是各自自己烤。烤到哪个部位,便把哪个部位朝火堆就一就,靠一靠。烤杂病的时候,妇人常常还要念诵:“烤烤头头不疼,烤烤胳膊胳膊不疼,烤烤腿腿不疼。”拙朴的话语里道出了最朴素的愿望——愿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健健康康。在所有的部位当中,头是最重要的,除了烤,还要用梳子在头上梳理几下然后朝火堆甩一甩,似乎这样就把杂病甩入火中焚烧净尽了。大家烤着杂病,向着火堆就着手、脚等部位,调皮的孩子甚或还要将屁股撅向火堆烤一烤的。待年灯烤熟了,大家便要吃年灯的,因为按照说法吃了年灯眼睛会更加明亮。孩子们常常吃了一个还不够,争着抢着要吃好几个,因而常常吃得满嘴黑末。吃年灯的时候,须将灯芯拔出投入火中,否则可能招来病邪。对于烤杂病来说,孩子、老人和病人是重点人群,有的还要将孩子的棉袄棉裤烤一烤,以图健康和吉利。关于烤杂病,还有一个重要的说法,那就是连烤七堆火会更灵验、更吉利。因此,烤杂病的时候,勤快的人便会走街串巷连烤七堆火。于是,热闹的篝火便更其热闹了。大家互相打声招呼问声好,彼此送上新年的祝福,说说笑笑,其乐融融。
  待到天蒙蒙亮太阳将要出来时,这大街小巷里的烤杂病便也陆陆续续结束了。勤谨的人们回到家中顾不得歇息,便要背上挎篓拎起铁锹开始另一个习俗——背灰土了。人们从家中背一挎篓被称为“穷土”的渣子、废土倒在大路上,以使“穷气儿”能够沿着大路跑得无影无踪,然后从外面背一挎篓被称为“富土”的好土倒在院子里,寓意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富。红红的朝阳下,零零散散的身影移动在远处的原野上、大坑里,安静而松散。而村庄里一个个热闹过后的火堆,此时都变得更加小而薄了。一缕缕淡淡的青烟夹带着一丝的落寞静静地升腾,沐浴着新年的温暖的阳光,娴静而并不伤感。而人们身上的百般杂病,也应该随着这青烟四散而去了吧。

作者福利:录制音频,上架喜马拉雅。请加天马文学网管理员微信w609778830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成绩]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上一章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