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

 找回密码
 注册

强烈推荐:微信免注册登录

搜索
热搜: 投稿 公告 密码
文化破圈 短视频推广免费录制音频,入驻喜马拉雅作家档案(欢迎加入)
查看: 1627|回复: 1
收起左侧

[社会] 郭城摔面传奇(长篇小说连载一)

[复制链接]

460

作品

474

互动

1万

积分

实名认证用户

成绩
5535
威望
767
精华
1
粉丝
11
好友
2
注册时间
2019-4-11
最后登录
2024-3-29
在线时间
922 小时
性别
发表于 2019-4-15 06: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简介】
长篇小说《郭城摔面传奇》以郭城摔面的兴衰发展为主线和载体,以真实的史料为基础,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不仅再现了郭城摔面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史实和传奇经历,而且尤为重要的是再现了海阳近一个世纪的革命斗争的辉煌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状况。小说的生活气息和乡土味儿浓郁,引领读者去了解郭城摔面和海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楔子

清朝康熙年间海阳地界有个郭城村。村里有一户人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儿子叫于昌,以给别人赶脚为生,因家境贫寒,虽已过而立之年,但仍是单身一人。
清康熙二十二年农历六月初十日早晨,于昌在峨山后村舅舅家里匆匆忙忙地吃完了早饭就上路了。
两天前,二十多岁的于昌按照母亲的吩咐,过完了“六月六”节,提上母亲蒸的新面饽饽来峨山后村看舅舅和舅妈,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于昌就要回家,舅舅和舅妈说啥也不让他走。舅舅说六七十里地大老远地来了,就多住两天,舅舅家里又不是没吃的,再说你也有好些日子没来了,来了就多住两天。好说歹说,于昌这才没走,又住了一天一宿。其实,于昌心里急得不行,他的右眼皮老是跳,他很相信那句老话:“左眼跳财,右眼跳怪。”他的右眼一跳,他心里就嘀咕开了,他是对母亲不放心啊!母亲接近五十岁了,三十多岁就守寡,既当娘又当爹好不容易把于昌拉扯大了,也落得了一身的毛病。他来峨山后村看舅舅本来打算就住一个晚上的,结果舅舅不让走多住了一天一宿,于昌心里本来就牵挂着母亲,再加上他的右眼皮跳个不停,心里真的是急得不行了。
原来于昌在年初外出三个多月,回家后见母亲身染重疾,已卧床数日,于昌立即为母亲四处求医问药。大夫说母亲的病虽是因风寒所致,但与营养不良有很大关系。于昌感到大夫说得非常对,因为家里有点好吃的东西,母亲从来舍不得吃,都是留给自己。于昌深知亏欠母亲的太多太多。为了让母亲早日康复,于昌一边侍奉母亲服药,一边尽量为母亲做点可口的饭菜。于昌知道母亲最爱吃面条,但自己不会做,就求邻居大婶帮忙做了几次,后来觉的老麻烦别人实在不好意思,想起自己赶脚时吃过的拉面味道挺好,也想做点给母亲尝尝。可是于昌想简单了,拉面并不那么好做,好不容易调好了的面一抻就断了,试了多次也没抻出一根面条来。
母亲的身体虽然一天天好了起来,但是还没好利索。过了“六月六”节,母亲打发于昌去看舅舅和舅母,于昌本不想去,放心不下病中的母亲。母亲说自己不要紧,哪里有过节不去看舅舅的道理?所以于昌就按照母亲的意思来到了峨山后,并在这里住上一宿,哪里想到舅舅不让走,又多住了一天一宿。
于昌是沿着石现河边走的,这条路是峨山后周围六七个村庄通往山外的唯一出路,西到高家、朱吴、废城,北去青山、郭城,都要走这条路,更不要说去京城和闯关东了。
石现河发源于垛鱼顶、峨山、雕崖等巍峨的群山之中,在高家地面上叫着石现河,它在沟杨家村北又接纳了南来的高山河水,汤汤而下,奔流到庙后村前来了一个六七十度的大拐弯,形成了波光粼粼、蓝盈盈的大凌湾。凌湾,水深,湾大,这里充盈着神话和传说,最为著名的是小和尚挑水和小牛倌看戏。那一年的早晨,小和尚下山来到凌湾挑水,来到湾边后,小和尚首先蹲在一块大石块上洗起了脸,然后又灌满了水桶,当他起身走出不远时,回头看去,刚刚他站在上面的那块大石块,缓缓向蓝盈盈的凌湾深处飘去,小和尚立时浑身冒出冷汗,原来那块大石块是一只巨大的老鳖盖啊!不知是那一年了,据说那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天阴沉沉的,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天地间雾气蒙蒙的。小牛倌把牛赶到了山岭上,牛儿悠闲地啃着鲜嫩的青草,他自己来到凌湾边上一块巨石后面清闲起来。正想着东家那个如花似玉的闺女,突然听见凌湾水面上有搅动水的声响,他趴在巨石上偷偷地向凌湾中间水面上望去,一条大鱼似的东西接二连三跃出水面,溅起丈把高的水花儿。不一会儿,湾里边传出了铿铿锵锵的锣鼓声儿,接着水面波浪翻滚,鱼鳖虾蟹浮出水面演练起来,小牛倌看得一时情起,连声大呼:“太好了,太好了!”这一叫好,凌湾水面立即平静下来,波澜不惊,蓝汪汪,绿莹莹。不一会儿,蓝盈盈的水面变成了红色,随即漂上一具巨大的鳝鱼尸体。据说,这条巨大的鳝鱼就是先前跃出水面侦查的那个家伙,因为它侦查工作做得不好,让凡间的小牛倌看了一场好戏,于是就遭到无情的惩罚。在凌湾下游不远处,有一小村庄叫着三宝沙,村里人都姓于,也是从郭城搬出来的。这村子的河里有一钓魚台,这钓魚台实际上是一块巨大的青石板,青石板是由三根巨大的沙柱支撑的,不知多少年过去了,眼看着要坍塌了,却仍然沒有事儿,于是村子因此而得名。
石现河水流到郭城的地面上与郭城河水汇合,然后进入了废城地段,又叫着昌水,到了莱阳县地面上就叫富水了,它是五龙河的一条支流。五龙河是胶东一条有名的大河,由五条支流形成,发源于海阳、栖霞的崇山峻岭之中,在莱阳的东五龙村、西五龙村和众水村一带汇合,奔涌向南,由羊郡流入黄海。
于昌每次去舅舅家里来回走在这条河边的土路上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流传于高家、朱吴、郭城、废城乡间的歌谣:
郭城的城,高家的郭;
  石现的照壁,嘴后的桥。
  江葛的松抱槐,
  雨针沟的大花鞋,
  三宝沙的钓鱼台,
  还有灵湾这一大怪。
  雕儿崖,仙人盆;
  东和尚,西尼姑,
  赛口河里赛金猪。
   垛鱼顶,跑马岭
马石山,林寺山
  大苇塘和老河滩。
……
这歌谣唱的每一句说的不是自然景观就是人文历史和神话传说,多少年来这歌谣一直流传于这方圆百儿八十里的,究竟是何人所编,已不得而知了。
日上三竿的时候,于昌就走到了西石现村了。西石现、中石现、东石现,还有峨山后村与郭城是同宗,都是在元末明初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洗山东”后从郯城迁徙过来的,都是老于家的后代。当年于家的老祖宗先去了文登一带的斥山、大水泊,后又返回来在荒草场兄弟分手,一人去了郭城建村,一人去了垛山北建村,这才有了中石现和东石现。后来,从郭城又分出两支人,一支在中石现村西建村叫着西石现,一支去峨山下建村,唤作峨山后。于昌经过这东、中、西三个石现的时候,只要遇上行人,都是不敢胡乱地称呼的,唯恐弄错了辈分叫错了人,都要先自报家门,说自己是郭城的,在几世几世,然后再根据人家的解释去称呼人家。
于昌在西石现村北放眼向南向西望去,一片绿的海洋,这就是高家地面上的大苇塘,也就是那首歌谣里唱的“大苇塘和老河滩”的景致的所在地了。不知何年何月古老的石现河洪水成灾,突然改变了河道,在西石现村后冲刷出一条崭新的河道。西石现至下游沟杨家村那段旧河道就自然变成了南北宽几百米东西长约四五里地的大河塘了。日久年深,河塘两岸就生出了一片一片的芦苇,河塘两岸潮湿的土壤,再加上芦苇天生的超強的繁殖能力,高家地面上的大苇塘不知不觉地诞生了。大苇塘北到石现河南至南山脚下,上连西石现下接沟杨家,放眼望去,绿波荡漾,一望无垠。
  春天,芦苇长高了,人在里面就像掉进了绿色的大海里。河塘两岸、芦苇深处生长着一丛丛红柳儿,人头高矮,有小手指粗细,极柔软,夏秋时节人们砍回家扒掉红的皮儿来编簸箕、笸箩、柳斗儿。砍一棵红柳条儿,截下一截儿,用手在石面上一揉搓,抽出里面洁白的木条儿,那筒状的红皮儿就是一只柳哨儿,含在嘴里吹出的声音呜呜嘟嘟,技艺高的人能吹奏出歌曲儿,悠悠扬扬,余音袅袅。夏秋里,大苇塘里热闹极了,布谷鸟、水咕咕、翠鸟儿、山红雀、山黄雀、水鸭子、草鸡、野山鸡,还有那专门钻进绿汪汪的河塘里抓鱼的水捞捞鸟儿,都来到这大苇塘里安家落户、生儿育女;野兔、黄鼠狼、狐狸时而在塘边喝水,时而在芦苇深处奔跑跳跃,追逐嬉戏;河塘里的青蛙、蛤蟆,此起彼伏地叫着,河塘两岸朦矇胧胧的小径上稍稍有点动静儿,青蛙们便会扑扑地跃进绿汪汪蓝莹莹的河塘里,水面上就漾出一圈一圈儿的涟渏。河塘里的魚啊虾啊的肥极了,你拿上扒网、篓子这些家什,不出小半天就能扒满一鱼篓子,回家把鱼儿洗净了用面儿混和上锅用油一炸就是一盘天生的酒咬儿,至于那一两寸长的虾儿蒸熟了红艳艳的,味儿甚是鲜美。但不是人人都能扒上鱼虾的,要有胆儿和技术的,河塘水很深很深的,一不小心掉下去是很难上来的,因为水里长满了密密匝匝的鲫鱼草,有一人多高。
于昌一边远远地欣赏着大苇塘的景致,一边加快了赶路的步伐,心里想如果不是牵挂着老娘就专门去瞧瞧大凌湾和三宝沙的钓鱼台去。于昌渡过了石现河向北而去,直奔林寺山东麓下。
郭城就坐落在林寺山后七八里地的地方,是一个大村落,人口众多,于姓人家占据大多数,这里的城建得很是气派,远近闻名,那首歌谣里开篇就提到了它。林寺山跟东边的马石山、东南边的垛鱼顶、正南边的跑马岭一样,在这里方圆百儿八十里地都是很有名的大山。林寺山是一座拔地而起的雄伟峻峭的大山,半山腰儿以上,寸草不生,苍青色的巨石嶙峋挺拔,直指苍穹,气势雄伟;半山腰儿以下,松柏青翠,柞树蓊郁,山花野草片片相连。南坡山脚下,昌水河水日日夜夜叮叮咚咚长流不息,千百年来,河两岸造就了千万亩的山间平原,滋养着这里的人家。
于昌傍晌的时候回到了郭城自己的家里,果然,他的母亲的病又加重了。
原来,于昌在六月初八日早上去了舅舅家里,下午他的母亲就病了,浑身无力,上吐下泻,这两天里被折腾得奄奄一息。回到家里的于昌看到母亲如此样子,真的是悔恨交加,悔不该去舅舅家里,恨自己更不应该在舅舅那里多住了一天一宿。于是,于昌跪在母亲跟前,眼泪汪汪地说道:“妈,都是儿子不孝啊!”
“说啥呢?”老母亲有气无力地摆摆手说,“孩子,不是你的错啊,人的生老病死不是由咱自己说了算的啊……妈饿了,妈就想喝碗面条啊,孩子,你能不能给妈做一碗面啊?”
“好的!”于昌站起来,擦擦泪说,“妈,儿子就去做,您等着啊!”
于昌来到灶间,开始和面,母亲在那边嘱咐着要放点盐和碱,母亲告诉于昌在调面时加点盐也许会好点,因为盐能增加面的筋道。于昌试了试虽然能明显感到揉出来的面有了筋道,但还是抻不了几下就断了,于昌感到十分沮丧,自己真是没用,连一碗面条都不能做给母亲吃,气得抓起已经揉成长条的面在面板上狠劲的摔来摔去,令于昌想不到的是让他反复摔打的面再抻起来不断了,而且能抻出面条来,抻出的面条虽然不是十分理想,但这已经让于昌兴奋不已了,自己终于能亲手做一碗面条给母亲吃了。
母亲在儿子的精心照料下日渐康复。于昌觉的是吃面条治好了母亲的病,就喜欢上了做面条。经过反复琢磨与实践,于昌“摔”出来的面条不但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好吃,而且名声也越来越大,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有个红白喜事也都来请他去帮忙。
于昌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也不再外出赶脚,就在村里开了个面汤馆,专门摔面,生意红火得不得了,人们不仅觉得这种摔出来的面好吃,而在旁边看摔面更是一种享受。
有一年,朝廷一位官员来胶东办事路过郭城,时值中午,这位官员及两名随从又饥又渴,就进了于昌的面汤馆。三人只见于昌手持一个柔软面团,双手上下抖动几次,三拉四摔,几个回合,面团即被摔成细细软软的银丝,柔韧绵长,粗细均匀。面条下锅煮熟捞出来再浇上鲜美的汤卤,数碗热气腾腾的摔面就会摆在他们的面前。吃完了面条三人赞不绝口,都说面条不但好吃,而且口味独特。那位官员不想信在这乡村僻壤能有人做出如此美食,就把于昌叫了过来,问此面叫什么名字。于昌根本就没给自己做的面起名,哪里答得上来,就随口说了一句:“叫拉面。”那位官员一想,说:“不对,拉面我见过,也吃过,哪里有如此好的味道与口感?”遂后提出要看看于昌的拉面是如何做的,当看完了整个制作过程,那位官员忍不住哈哈大笑,对于昌说:“你这哪里是拉面?准确地说你这是摔面!”并建议于昌把“面汤馆”改成“郭城摔面馆”。从此“郭城摔面”不胫而走,誉满天下,成为胶东地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底蕴的地方小吃。当年,民间曾有“到郭城不吃郭城摔面,是一大憾事”之说。
列位看官,光阴如箭,说话间时间就到了民国年间了。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后来国共合作天下太平了几年,不想蒋介石在1927年突然翻了脸,完全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意志,发动了“四•一二”大屠杀,说啥“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能漏掉一个!”,疯狂屠杀共产党人,誓将共产党赶尽杀绝!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南昌打响了中国武装革命的第一枪,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国内战争开始了。
作者其它文章




上一篇:(二〇一) 春生夏长
下一篇:(二〇二) 蕴育欢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0

作品

474

互动

1万

积分

实名认证用户

成绩
5535
威望
767
精华
1
粉丝
11
好友
2
注册时间
2019-4-11
最后登录
2024-3-29
在线时间
922 小时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19-4-16 05: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贵文学网的领导、读者朋友,大家好,由于贵文学网设置了什么“由于有不良信息”的原因,我的长篇小说《郭城摔面传奇》不能在这里继续发表了,特别向大家说明一下。哈哈哈哈,这个文学网这个设置将多少好作品都拒之于门外了,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域名服务|西方经典阅读|古代经典|近代经典诗歌|近代经典散文|近代经典小说|作家档案|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域名申诉|域名仲裁|企业建站|联系我们|域名申诉仲裁|杂文评论|龙舞网络|天马原创文学网 ( 冀ICP备11025393号-6 冀ICP备202100452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3-29 17:54 , Processed in 0.437500 second(s), 32 queries , File On.

冀公网安备:13032302000108 冀ICP备11025393号-6 

文章版权归天马原创文学网和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天马原创文学网是秦皇岛市抚宁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交流平台。 

本站内容仅供抚宁区及部分域外作家学习交流,不涉及印刷和文化产品,是免费的非经营性网站。 

名誉站长:孙书柱、桑恒昌

By D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