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

 找回密码
 注册

强烈推荐:微信免注册登录

搜索
热搜: 投稿 公告 密码
文化破圈 短视频推广免费录制音频,入驻喜马拉雅作家档案(欢迎加入)
查看: 909|回复: 1
收起左侧

笔记: 我的家乡抬头营(5)

[复制链接]

1818

作品

2247

互动

3万

积分

版主

成绩
17222
威望
43616
精华
3
粉丝
11
好友
0
注册时间
2018-12-7
最后登录
2024-3-23
在线时间
707 小时
性别
发表于 2019-4-1 18: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家乡抬头营(5)
                                        朱海明
      抬头营的文化生活够丰富的,过年的耍龙灯舞狮子扭秧歌跑旱船不算,冬闲时的皮影几乎年年有,平时的评剧也是经常的,地点在中华戏院,演的灯光布景的大戏。剧团用的是汽油发电机发电(我们都叫电锅,演电影也用它发电),我们小孩子常围着它瞧稀罕。一次开演前,有几个彩妆演员不知为何下台来,就从我面前经过。啊,她们真美啊,(行头珠饰闪闪发光)说话真好听啊。(莺声燕语娇婉动听)这就是戏曲演员,戏曲旦角演员,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四五十年过去了,我依然在以戏曲旦角演员做为衡量一切美女包括歌星影星主持人模特乃至心仪女人的标准,你说我顽固不顽固!
      戏曲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其影响是重大的深远的,那些最广大的没什么文化甚至目不识丁的老百姓,就是通过戏曲了解了中国历史,进而提高了辨识善恶美丑的能力(多数或大多数戏曲作品,基本是以劝善、警世、咏物、惩恶、讥时为主要思想内容的)所以它在中国盛行了千百年(六百多岁的百戏之祖昆曲,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评选时全票通过)广泛传播到上至宫廷都市,下到僻壤穷乡的旮旮旯旯角角落落。
      作为具有一定历史及文化积淀的抬头营镇,人们对戏曲的认知熟悉和依恋是当然的,同时也有不少人研习她,使之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之。于是就有了抬头营评剧团(始建于1956至1958年间)负责人叫武祥,高个头有点儿大胡子,家住东街,一村人。剧团有两个主角儿要说一说,其一是女小生李玉霞。她母亲是我爷爷的干女儿,所以她管我爹叫舅,我叫她表姐。此人生得双眼暴皮儿,鹅蛋脸白白净净,腰板挺直,漂亮精神,走路干活儿都带着台步带着戏,那叫美哉啊李玉霞。不过她浑身傲气成份又高,在感情上不太顺利,曾做过兽医站茹宝林的姘妇。1971年才嫁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个大学毕业生叫应柏才,其后见过她一次,生了两个男孩。再一个是我的姨母侯桂芬,工青衣,也是台柱子。她与李表姐联袂的《十八相送》曾名噪一时,至今我还记得姨母那句“英台若是红妆女,定与梁兄配成双”的唱腔,那叫好听!姨母的命好苦啊!1958年部队修葫芦顶战备工事时,多少人给他介绍了好几位扛肩牌,穿皮鞋的军官,她硬是看不不上人家。结果咋样,后来倒嫁给了原籍河北衡水的义务兵吴保根。我姨父长得那叫好,对不起观众。小眼睛,说话咵兮兮,我们都听不懂。
      骏马常驼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啊。好汉无好妻,赖汉娶花枝这句妇孺皆知的俗语,在她们俩身上应验了。婚姻,是人世间最最怪异的事物,老天安排,该咋着咋着,你不认行吗?不过姨夫绝非赖汉,经济头脑极为发达,善于赶集上店做买卖,也会忽悠,如果不是割尾巴,搞“文革”,他早发了。如果赶上八九十年代,他铁定是大款(姨夫是入赘姥姥家的,七十年代携妻儿回了衡水老家,其后从未再见。他老人家如在世,也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二姨、姨夫,还有大表弟新生,我想你们!!!)1966年,我在张殿军家看见一张剧照(张是四村人,住在狮子口南,小南街路西,是个裁缝。)照片上是两个老生撩袍端带在表演。一问,是他和茹宝林的剧照,我这才知道他们都是当年评剧团的演员啊。茹宝林是七家寨人,后来在兽医站上班,我和他儿子曾在一个单位干过,关系一般。还有一位我们二村的李纯,曾经是唐山某评剧团拉大弦儿的(大弦儿即板胡,相当于京剧文场的京胡,为评剧、梆子等地方戏的主伴奏乐器)据说他同一个叫小雪的坤伶搞对象,结果被剧团领导撬去了,他一口气出不来气魔怔了,被打发回了老家。刚回来有时还拉拉胡琴,后来他弟弟逼他到生产队干活儿,再也听不见那美妙的琴声。再后来一直到落实政策,可是他不见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难道李纯非要一棵树吊死人吗?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啊。可叹了商纣王汉成帝唐明皇陈后主还有那个董太师吕温侯外加狗日的西门庆高衙内啊!)对了,抬头营还出了个演员,李景星的小女儿(李景星是一村人,住在东街路南,镶牙的,门前竖着一块画着牙龈和牙的牌子)大概是唐山评剧团吧,六几年时来抬头营北关戏院(抬头营第一次大毁大拆后,七村在北关建了戏园子)演出《打焦赞》,听说她是石女。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戏迷叫姜艳芬,三村人,家住文同工胡同路北西侧,小时长得挺漂亮。她那叫铁杆戏迷,会唱《茶瓶记》等不少评剧段子,可惜那时抬头营没有票房啊。她八几年才出嫁,嫁给我的同学陈会宽(陈是北边山神庙村人,在机铁社当过工人,是再娶)嗨,姜艳芬也五十五六喽,几十年没见啦。
      人生易老啊,我再不把有关抬头营的沧海一粟的记忆写下来,那么仅仅这点小小小小的小记录,也要同这座千年古城一样永远永远的消失了。
      继续说戏曲,我记得的看过《画皮》、《斩窦娥》、……《王少安赶船》、《王定保借当》、《秦香莲》、《刘云打母》、《梁山伯与祝英台》,六十年代初看过《夺印》,风靡一时的《夺印》影响太大了,多少年后人们还经常唱起兰采花的“送元宵”、何文进的“劝广清”。“四清”时,地区评剧团在七家寨南部搭台演了《社长的女儿》,(内容与豫剧<朝阳沟>和电影<千万不要忘记>差不多,都属于那时教育人的主旋律作品
      中央的某演出单位也在东沙河搭台演出,不是戏曲。用现在的话说,相当于晚会,有歌舞、小品等。有的演员住在西街王真家,一个女的每天早晨在王家后院大核桃树下拉手风琴,我记得清清楚楚。他们的节目也是教育人的,有个节目(相当于小品)就是讽刺一个叫姚三元的不好好干活儿光想着发财的人的,演得很逗。
      你经过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吗?我经过,小时上姥姥家经过,永远也忘不了。姥家在抬头营北八华里的王各庄,解放后非常殷实的小村庄。庄分前街、后街、北街和西上坎儿,姥姥家在后街,走后门。如果穿过两进房子走前门就到了前街。庄很美,因为有很多树,特别是老树(人老了没人爱,树老了可金贵啊)记得西上坎儿有一株冠如华盖的老树,每日晨昏树上的梨雀(这种鸟黑色,比家鸽稍大。已经半个世纪没听过它的鸣叫了,怕是灭绝了吧)都要引吭高歌,非常动听。庄西侧有一座老戏台,坐西朝东。南面是通上场的路(上场即打谷场,在庄西,地势很高,所以叫上场)北面是学校(一二三四年级在一个教室里上课的学校,当时年岁较大的人叫它学堂,老师姓王,他儿子叫王天喜,四十多年没见了)学校东侧是碾道(也就是碾房,人们都来这里碾米碾面,公用的。我和舅舅还在碾盘上碾过摔炮呢——摔炮是往地上一摔就响的炮仗)台下是一片小广场,能容纳千八百人。1960年过年演戏,附近麻达峪、孙庄的人都来了,爆满了,挤得人山人海。戏名叫《瞎子观灯》,去瞎子的叫王槐,演活了,演火了,不断的满堂彩。后来我又见过王槐,一位普通的农民,如果活着,起码一百岁了。六几年,我还在姥家看过皮影,真难以想象,一个远离城市的小山庄竟能组织一个小皮影剧团。呜呼呀!如果不是文化沙化到处接轨(鬼),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会是一种什么水平什么程度什么档次的灿烂辉煌啊!如今可倒好,除了哼哼唧唧无病呻吟吱哇乱叫胡蹦乱跳扭扭捏捏假哭怪笑低级庸俗诲淫诲盗的流行歌曲,还他娘有什么!(我有点偏激了,但是不能否认这些现象。)        5
作者其它文章




上一篇:念人:父亲一条扁担精神(散文)
下一篇:意念西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作品

546

互动

4974

积分

版主

成绩
3334
威望
3639
精华
14
粉丝
12
好友
11
注册时间
2018-2-21
最后登录
2024-4-15
在线时间
584 小时
性别
发表于 2019-4-1 22: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跟随您的文章,了解抬头营的历史文化,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域名服务|西方经典阅读|古代经典|近代经典诗歌|近代经典散文|近代经典小说|作家档案|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域名申诉|域名仲裁|企业建站|联系我们|域名申诉仲裁|杂文评论|龙舞网络|天马原创文学网 ( 冀ICP备11025393号-6 冀ICP备202100452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6 00:59 , Processed in 3.984375 second(s), 34 queries , File On.

冀公网安备:13032302000108 冀ICP备11025393号-6 

文章版权归天马原创文学网和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天马原创文学网是秦皇岛市抚宁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交流平台。 

本站内容仅供抚宁区及部分域外作家学习交流,不涉及印刷和文化产品,是免费的非经营性网站。 

名誉站长:孙书柱、桑恒昌

By D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