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

 找回密码
 注册

强烈推荐:微信免注册登录

搜索
热搜: 投稿 公告 密码
文化破圈 短视频推广免费录制音频,入驻喜马拉雅作家档案(欢迎加入)
查看: 943|回复: 3
收起左侧

白绍兴:一位朋友对我的分析

[复制链接]

32

作品

33

互动

1181

积分

三星作者

成绩
676
威望
2184
精华
1
粉丝
8
好友
0
注册时间
2018-3-28
最后登录
2020-10-12
在线时间
51 小时
性别
发表于 2019-3-19 18: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示:这是我从QQ收藏里发现的,写的非常好,对我进行透彻的分析,对我当时有非常真实的记录。对不起,没有作者姓名,我不知道是哪位朋友写的。)
   (文章在天马原创文学网发表并在网络转发后,找到了作者——张培成,我们外国语学院的教授,非常好的朋友,他想给我拍个专题片,这是解说词)

  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但我们却并不真正了解这个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我们自己。世界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应当如何对待自己?对待这个世界?等等,这些古今中外哲学家、思想家都难以说清的问题,一位从山上赶着羊群走来的农民,却偏偏要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触摸它们,消费它们,甚至把它们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就是来自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的农民,秦皇岛市作协文学院签约作家白绍兴,笔名白骐瑞。

  提起白绍兴,至少在秦皇岛文化圈并不陌生。但是真正能够把他说清楚的人却不多。

  孔子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白绍兴从小就是一个极度内向和羞怯的人,脆弱孤独,拙于形式,不善表达却内心敏感。一直到现在也是这样的。他始终不知道在什么环境该说什么话。表达能力差的人其实渴望交流的欲望更强烈,有时候他甚至在梦中梦见自己在非常流畅的演说,但在现实中却永远不是这样。后来这种渴望变为创作,创作是语言表达不了时用文字去表达的形式。这是他与人交流时唯一不吃力的方式。内心脆弱的人躲避不适应的环境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尝试这种方法,高中时他开始写诗,但讨厌理科,他常常在数学课上写诗。这是他没有考上大学的主要理由。

  那时他与管理图书馆的老师混得很熟,可以经常进入里面挑书,有一次看到了一本黑格尔写的“历史哲学”,发现从那里看到的东西与许多的文学形式都不一样,虽然看不懂,但却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后来他又喜欢看鲁迅的书,一直对鲁迅的研究兴趣不减,其原因就是来自于上中学的时候,当时有位老师看他拿着一本鲁迅的书就问他:你是哪个中学毕业的,你们校长能看懂鲁迅吗?这种态度让他很受刺激,下决心要读透鲁迅,研究鲁迅,而且一直持续到现在。

  80年代文学的作用还是很重要的。那时中国人的思想状态差不多还停留在农业社会状态,所以有很多的文学作品针对的主要是自然。文学里的自然博大而神圣,他每天都在山上山下奔波,却从来没有发觉自然有这么多的神性。所以特别想体会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1983年他高中毕业,因为偏科没有考上大学,于是选择了到山上放羊,过一种近似隐居的生活。做出这个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文学的蛊惑,他当时想自己一个人终于可以感受大自然的魔力了,这种感觉应该挺好。

  他每天揣着书、收音机和浪漫的幻想赶着羊群上山去了。对于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来说,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他却选择了孤独。不过他说:

  白绍兴同期声:“因为我不熟悉自然,不知道如何与自然打交道,所以这一选择是想多角度的接触自然、了解自然、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每天与羊群和山野在一起,开始他还觉得很新鲜,但时间一长就渐渐感到不适应了,一种被放逐的可怕和孤独的恐惧与日俱增。他说:“那种极致的静成了我与世界交流的屏障,绝望开始进入年轻的生命之中——每天与不会说话的羊群和山野面对,我发现自己对自然的认识存在不小的偏差。自然不会适应人,而人应该适应自然。”

  日复一日千篇一律的放羊生活令他陷入极度孤独之中。他恐惧孤独,他只有不停地摆弄地上的小石子,不停地划着方格子。但这不足以让他快乐。他眺望远处的山峰,在想象中与人亲密的交谈。后来他发现山里是个读书的好地方,或者说只有找些书来读才可以削弱那种孤独啃噬心灵的感觉,才可以抑制住他“豁”地站起身奔跑的冲动。于是他发疯似的读卡夫卡、茨威格,读尼采、叔本华,读艾略特、歌德,读普鲁斯特,读加西亚﹒马尔克斯,读那些可以令他在阴郁的思索中感到明亮的书籍,那怕只是一点点迷蒙的亮光,足以照彻整个孤寂的灵魂。山坡上五颜六色的书籍仿佛他放牧的羊群,令他慢慢沉静下来,慢慢地进入一种生动、纯粹、深邃的阅读与思索之中。朝阳的山坡上他的羊儿在津津有味的吃着草,而他灵动的思想则闪烁着灿烂的光华。

  一路读下来,他发现读书不仅能够战胜孤独、焦虑和恐惧,而且还能使自己浮躁的心慢慢沉静下来,进入一种生动、纯粹、深邃的学习、思考之中。

  人与自然的独立性,使白绍兴产生了焦虑: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是否真的属于我们?包括肉体生命和精神思想——我们肯定会失去,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怎样才能紧紧抓住它们、不会失去它们呐?能否永远拥有这一切?他为此焦虑、绝望、痛苦,不知如何是好。他进入了另一种深层孤独。因为人人都知道生命是有限的,而且一出生就进入了倒计时。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将来都必然的要失去,统统化为乌有,包括自己的身体。我们只能拥有生命的过程,而不可能得到结果。这是令所有正常人都无法接受的事实。因为我们不知道死后会怎样?

  既然人人最终都免不了一死,那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肉体、精神、情感、朋友、家人,等等,这些我们曾经拥有的一切,都将随着肉体生命的终结而消失吗?而且这似乎又是确定无疑的,甚至都是不需要回答的必然的结果。想到这些,白绍兴就被无名的恐惧和焦虑所笼罩。

  那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一个具体的人,我们该怎么办?怎样才能抓住生命的全部,把握命运的主动权?

  上山放羊三年。这三年与其说是放羊,不如说是读书。而且他这种读书,不仅是解决孤独的手段,更是一种直接的生命需要。

  为了解除焦虑,让生命存在的意义更加清晰,他想要的不仅仅是生命过程,更想要结果。但是他非常明白这个结果肯定不是自己的,不是谁能抓得住的。

  白绍兴带着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疯狂地读书,疯狂地思考。他不是一般的博览群书,而是如同把一本本经典吃到肚子里那样,经过慢慢咀嚼消化,分解成生命需要的元素,再整合自己的体悟和思考,转化成强大的生命能量和人生智慧!

  他说:“鲁迅的智慧来自胃。”“孔子的智慧来自消化系统,咀嚼系统。小的哲人是用头脑去思索,是感情加知识,而大的智者则是去咀嚼、去消化,得到的是一种感觉,一种生命。《论语》短小是因为他已把过程消化掉了,只吐出了结果。”

  放了三年羊后,他又在家乡干了三年农活。那几年他读了一生中最多的书,收获了一生中最多的精神财富。有一次,母亲让他赶马车去县城买化肥和种子,白绍兴坐在车上一路颠簸地读着一本书,车颠字跳,看着不舒服。干脆他下得车来边走边读,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一手拿书,一手执鞭,不紧不慢地甩一声鞭子,再喊一声“驾,驾~~”,那执著的眼神是不会离开书页的。当一个章节看下来,他要找寻马车时,马车已经远去了,留下一个扬鞭阅读的桥段,在朋友中流传。

  在山上的孤寂也许磨练了他的心志,使他学会了忍耐孤独,战胜自我;而走下山来进入浮华尘世,他又那么决绝地抵御了流俗的诱惑,保持了纯真的本色。

  他在读书过程中,随时把自己的感受、心得和思想的闪光记录下来。每天片段式的写作最终形成了他的第一部散文诗式的著作——《生命的需要》。那些山中读书的记忆、生命中痛彻肌肤的体验、想说而未说出的话语都纳入《生命的需要》。这本书从写作到出版,一共用了16年,它不是苦心孤诣的炮制,而是在理性的光环中一种自然而然的分娩。生存与死亡,人性与物欲,在沉重的笔触下条分缕析,渐呈剥离之状,闪烁着睿智与哲思的光芒。

  他说生命需要的过程也就是拯救生命的过程。那么读书也正是让他龟裂的生命鲜活起来的一种需要,一种过程吧。

  诗人大解说:白绍兴是个思想者。

  “节制是成功最大的秘诀。”白绍兴是隐忍克制的,为人为文皆如此。面对文学的“快餐时代”,白绍兴的思想之光,令人眼前一亮。

  他的书中对生命的终结、梦境、时空、宇宙、艺术、文化、习俗、宗教等等的思考和感悟比比皆是,精辟、怪诞、神奇,处处充满哲理、闪耀着思想的光芒。

  白绍兴的孤独并不是绝对的。

  在山上放羊时,除了读书写作,他最大的快乐就是 “五月诗社”。

  “五月诗社”是在他高中毕业之前和丁子、吕力等几个文学朋友发起的。他上山放羊后,每隔一段时间,丁子、吕力等“五月诗社”成员就会上山去找他。他们在山下大声喊着白绍兴的名字,一路从山口喊到山顶。每到这时,沉默的山野便会聚起一股人间仙气,瞬间热闹起来。他们坐在山上大谈小说、诗歌、弗洛伊德,交流心得,畅想人生,其乐融融。80年代,正是朦胧诗崛起之时,他们谈舒婷、论北岛、话顾城,出诗刊,在那个精神启蒙的年代,五月诗社越办越红火,成员已超过百人,基本上每周日晚上聚会一次。那时白绍兴便会提早从山上赶下来,到县城去参会。对于这些天生喜欢诗歌的文学青年来说,正是才华横溢,激情四射的年代,因此一旦聚到一起,便会大碗喝酒,大声唱和,一直欢聚到午夜,然后几个人又一起肩并肩的走在大街上,披头散发,高声唱起《国际歌》、《让世界充满爱》。他们大量写诗,大声争论,放浪形骸,喜形于色,虽然不免天真幼稚,但却难得质朴真诚。

  当时青龙县有个解氏兄弟,他们提倡“感觉诗”,而白绍兴他们那时提倡的是丁子提出的“永无平衡说”,主要探讨人生宇宙永远不能平衡的问题。他们和解氏兄弟后来成为了好朋友。大解成为国内新感觉诗的旗手。在交流中,他让白绍兴发现了自然的生命意义,看到了那种宗教似的神性。

  20世纪90年代初,受朋友之邀,白绍兴终于走出农村、离开土地,先后来到县文化局、县交通局参与办报工作。这是他第一次真正走上社会,真实体验生命的社会化过程,以一个个体的姿态感受生命的社会存在价值。90年代也是他一直不能理解不能进入的年代,但他还是硬让自己进入了。当时,他二十七八岁,他感到生命已经失去意义,他不能再这样活下去了,他想换一种方式生存。于是他选择了办报,自己画版样,组稿,写稿,并第一次接触到广告。那时的他一点商业头脑和商业意识也没有。第一次接触到商业时简直不知所措,他第一次由别人带着出去拉广告时就是在那站着,一句话也不会说。

  他觉得从80年代到90年代有一种戏剧性的变化,从一个追求精神的人到一个追求商业成功的人,对他心理上有很大的伤害,他必须每天为了钱而算计,为了取得别人的信任而努力辩解。从前的文学理想在这里荡然无存。后来他从县文化局辞职,又到了交通局,每天与数字和总结材料打交道,他的羞怯性格在那里达到了极致,他甚至在一层楼里工作了几年认识的人都超不过三个。

  1994年他经朋友介绍来到秦皇岛,开始走上与文学相去更远的人生之路——做广告人。

  如果说80年代是个启蒙的年代,精神在人的头脑中占有较大比重。那么90年代则开始进入商品社会,市场化倾向日益显著。特别是对一个以广告为生的人来说,利益原则和经营意识不得不消耗人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这时的白绍兴已经很难适应了。他很反感自己的工作,甚至反感与人打交道。但是,为了生存,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他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坚持做下去。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广告业务潜力很大。白绍兴的公司从白手起家,到初具规模,各项活动居然开展的顺风顺水,有声有色。他爱人还开办了一家书店。

  一家人的城市生活终于有了物质基础。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读书和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

  如果说80年代的白绍兴是身心合一的话,那么90年代的他则是身心分立的,身体入世,精神出世。他说:身心分裂的痛苦折磨他很久。

  然而,更加不幸的是:1999年,白绍兴突然遭遇了一场惨烈的车祸。同行五人两死三伤,在幸免于难的三个人里白绍兴伤势最重。整整一个月处在昏迷状态,三个月没有下床。在生死的临界点上,一个人会对生命有着全新的认识。文学界的许多朋友自发地安排值班表,在白绍兴昏迷的日子里守护着呼唤着。

  在医院昏迷、治疗了整整三个月后,他居然死里逃生,捡回了一条性命。除了脸上留下的几道疤痕外,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明显的后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生命的奇迹!

  这次车祸,对白绍兴来说,可谓惊心动魄,刻骨铭心!不仅肉体上经历了一次生死体验,更多的还是灵魂深处的巨大冲击……。经过这次生与死的体验,原本平稳的生活状态突然被打破了。他开始重新调整自己的生命状态。如果说车祸之前的他是身心分立状态,也就是精神和肉体、思想和行动、说的和做的是两条不同的平行系统。认为自己的人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理想追求,甚至以为生命中的一切都应该是抓得住的,否则人的一生便失去了意义。但实际上他心里很明白,这根本做不到。所以痛苦、焦虑、恐惧一直如影随形地折磨着他。

  那么经过这场生死体验之后,他对生命意义和存在形式开始有了新的感悟。生命的物质形式最终都要回到原本的物质世界,这是客观世界的必然规律。以前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不能接受。现在他能够慢慢接受这一现实了。而且渐渐感悟到生命的精神形式不依物质形式的消失而消失的道理。这次大难不死,他充分感到人类精神的强大生命力。认为生命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相对于宇宙万物的存在来说本来就无所谓生与死,有和无。因为生命本身就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与万物本来就是天人合一的,因此也是不灭的、永恒的。生命的物质形式的消失只是一种物质存在方式的转换而已,不是灭除。这就是物质不灭道理。生命的精神形式可以不受物质形式所限,至少可以语言文字思想信念等形式存在、活跃于精神世界,因此它也不会消失、也是永恒的。那么既然精神生命是永恒的,它就应该与人类文明进程相伴随,它就应该拥有人类文明的全部。至此,白绍兴的心胸豁然开朗:既然人类文明和自己的精神生命是永恒存在的,还担心失去什么呐?既然自己能和古今先贤大哲在一起了,还有什么孤独、焦虑、恐惧可言?

  在梦中他登上了山顶,在古今典籍中飞行,在光的世界里耕耘……。

  此时的白绍兴似乎已经脱胎换骨,丢弃了所有的精神负重,迈开轻快的脚步,以焕然一新的生命状态回到现实生活。

  之前的一切自设的命题都不存在了,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他忽然感到:人生是多么有意义、多么伟大啊!

  17年过去了,白绍兴依然在不断思考着、深刻调整着自己的生命状态,面对生活,心态越来越淡定,再也没有患得患失,再也没有孤独、焦虑、恐惧。

  他说:人生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性财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来为生命的本质提升积累能量和智慧。而绝不能自寻烦恼,或痴迷于肉体的享乐、物质财富的占有,这绝对是无谓地消耗生命,浪费生命。




评分

参与人数 1成绩 +3 收起 理由
天马湖畔(李文革) + 3 淡定

查看全部评分

作者其它文章




上一篇:笨人如我 伊人
下一篇:北京笔记,请论证江夏南桥饶峰饶浩正成功在望(26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74

作品

2184

互动

2万

积分

创始人

成绩
16420
威望
11339
精华
3
粉丝
109
好友
155
注册时间
2018-1-30
最后登录
2024-4-19
在线时间
8931 小时
性别
发表于 2019-3-19 18: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写出这样文章的,绝不是一般人。
作者是谁呢?好奇中。

站长微信
扫一扫即可获得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5

作品

4813

互动

3万

积分

版主

谢谢支持

成绩
14153
威望
36501
精华
2
粉丝
97
好友
80
注册时间
2018-7-17
最后登录
2024-4-19
在线时间
9575 小时
性别
发表于 2019-3-20 08:05: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马湖畔 于 2019-3-20 08:40 编辑

从哲学角度写人生,思想深邃,语言高深莫测,真是了不起啊。作者张培成的修为悟道应当与老庄不相上下吧。点赞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5

作品

4813

互动

3万

积分

版主

谢谢支持

成绩
14153
威望
36501
精华
2
粉丝
97
好友
80
注册时间
2018-7-17
最后登录
2024-4-19
在线时间
9575 小时
性别
发表于 2019-3-20 08: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皇岛 发表于 2019-3-19 18:54
能写出这样文章的,绝不是一般人。
作者是谁呢?好奇中。

张培成
热爱生活,快乐一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域名服务|西方经典阅读|古代经典|近代经典诗歌|近代经典散文|近代经典小说|作家档案|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域名申诉|域名仲裁|企业建站|联系我们|域名申诉仲裁|杂文评论|龙舞网络|天马原创文学网 ( 冀ICP备11025393号-6 冀ICP备202100452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0 03:23 , Processed in 0.968750 second(s), 45 queries , File On.

冀公网安备:13032302000108 冀ICP备11025393号-6 

文章版权归天马原创文学网和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天马原创文学网是秦皇岛市抚宁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交流平台。 

本站内容仅供抚宁区及部分域外作家学习交流,不涉及印刷和文化产品,是免费的非经营性网站。 

名誉站长:孙书柱、桑恒昌

By D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