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邑传》

纪实文学 | 查永利

序 四十五年倏然而逝。日月如驰,庐墓之情颇浓烈。吾邑县志,每展览是编, ...

默认分卷 卷一 十劫轻拭辛酸泪 竹林倩影多婆娑 卷二 峭壁寒梅月普照 杯罄星疏三春柳 卷三 聚景赏花日移影 绮罗珠翠心纯真 卷四 乱酒梨花墨数点 醉书红锦字三行 卷五 雨稠凄凄滴圆荷 波寒烟翠雨早晴 卷六 弦静瑟瑟伤残景 星河悬影浴华京 卷七 日明涵影愁空山 清溪鲜碧蒻盈盈 卷八 春倩夏爽缕缕情 秋雅冬艳年华换 卷九 景慕四方风飘逸 楚水万里满目新 卷十 紫烟胜景傍天柱 落日斜晖盈皖江 卷十一 音凝惠风洒满山 千嶂万壑青如黛 卷十二 桃芬荷清桂馥沁 野萍棘蓼樟香翠 卷十三 谨信亲仁月浮华 琳琅缤纷浩若海 卷十四 晴空朗月西山暮 行云流水香满路 卷十五 朗月草衰树斑驳 清风花落水踟蹰 卷十六 化蛹成蝶多禅意 小埠低冈白鹭飞 卷十七 墨淡琴疏春怨秋 残妆新红倦为劳 卷十八 熹微晨光花放蕊 紫云浓影乐融融 卷十九 繁花绽放露娇艳 漫犹可信史变迁 卷二十 徳善酸辛遍山川 日月星晨换新颜 卷二十一 石门秋泛兴未阑 千年古刹隔寒烟 卷二十二 白豚传奇亘古今 黄梅仙曲天下扬 卷二十三 石镜涵空悬古月 观音踏水泛莲花 卷二十四 无量禅寺传天籁 海螺望春摇钱树 卷二十五 丽光诗魂犹催句 岁月山秀伴红尘 卷二十六 艇子平明蹴浪迟 武陵峰壑望迷离 卷二十七 潜岳绵亘落平冈 独秀山川如卓笔 卷二十八 霍岳迢峣秋荡空 蜿蜒会见蟠苍龙 卷二十九 堤沙画桥娇莺啼 白云丛林白鹭飞 卷三十 千寻岸迴村烟聚 万顷樯帆镜里游 卷三十一 瀼溪环曲静偃秋 竹簟绵软赠京城 卷三十二 泛杯香遂桃花运 拂钓浓看碧树齐 卷三十三 讲筵启沃状元郎 大雄晴雪群峰翠 卷三十四 江汉辨时连雨阔,星晨立处不风摇 卷三十五 皖乡梨园佳子弟 天下无石不成班 卷三十六 石牌糕尊为贡品 皖河水一波万年 卷三十七 天工开凿鸦鹊湖 造福众生耀史册 卷三十八 清白流风繁华尽 学足三余犹伴亭 卷三十九 月夜水光上篱落 万桥露华湛榛莽 卷四十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卷四十一 安庆府米襟江淮 石桥万年控鄂赣 卷四十二 彩泽梦幻千禧桥 红色圣地独秀园 卷四十三 金巩结义造石塔 八角亭上云如血 卷四十四 水光淡渺人形河 塔岭山影明涵晖 卷四十五 浴儿城中降天子 古遗之最孙家城 卷四十六 马王庙前显灵耀 奇趣异俗银项圈 卷四十七 柳编笆斗称一绝 黎山蚩尤成枫香 卷四十八 敝屣富贵养鹿蚕 安庆留学第一人 卷四十九 瓦窰虽破避风雨 绩麻沤泞苦也甜 卷五十 三祝九如五世昌 北华佗与南新安 卷五十一 小吏孔雀东南飞 灵昭皖水广王庙 卷五十二 乾隆牡丹誉百里 巴魂米粑遍天下 卷五十三 龙池古庵巧合璧 忠愍武科始状元 卷五十四 龙池香尖如新蚕 丹青容隐梵象森 卷五十五 远看大寨山村变 近学龙泉战水山 卷五十六 金山寺禅之正宗 古泉冲太子被冤 卷五十七 鸽子杀妻无历目 主人杀牛信流言 卷五十八 水禽之乡多栝蒌 端阳重渡乃遗俗 卷五十九 安庆粮仓多硕果 女贞子入肾补精 卷六十 负霜葱翠贞女慕 振柯凌风为人赏 卷六十一 物阜民丰雷公埠 钟灵毓秀郝漱玉 卷六十二 雷公电母收妖孽 金鸡豹峰望麻塘 卷六十三 古皖文化汇清流 同马大堤四季歌 卷六十四 豪迈壮观古航道 霸王别姬珠联璧 卷六十五 传奇杂剧张阳山 身踞石坐阮大铖 卷六十六 晚清例赠修织郎 皖北行署认英烈 卷六十七 冶峰青霭汉遗址 仙学巨子释道藏 卷六十八 神仙难找龙难寻 金鸡玉犬道教名 卷六十九 四灵山水邓石如 两弹元勋邓稼先 卷七十 升仙故迹源浦寺 唐代楼阁圆觉塔 卷七十一 龙山晓黛翡翠园 杏村春色车津溪 卷七十二 赤岗君山花芳艳 护国都督老龙王 卷七十三 百子晴岚吼天狮 海门夕照控全楚 卷七十四 镇西塔岭古战壕 文化重镇古皖口 卷七十五 渔棉之乡海口洲 雁汊鱼灯大渡口 卷七十六 千年古刹永宁寺 诣今嗜古承太学 卷七十七 水道交错似巨网 披红挂彩西江舟 卷七十八 开斋圣纪古尔邦 江水光耀如泄银 卷七十九 渌水后营陈独秀 查氏仙胎女丈夫 卷八十 苍古秀润雕板画 四姐思凡张四墩 卷八十一 曾国藩驻军杨套 毛泽东畅游长江 卷八十二 陆游入蜀过雁汊 贞妇迁居清节洲 卷八十三 池州千载诗人地 九华东南第一山 卷八十四 七街三村载千秋 村酒村花两共幽 卷八十五 余阙元帅驻安庆 建设兵团围垦荒 卷八十六 英雄称号伊斯兰 曹操墩头大练兵 卷八十七 皇帝恩赐御苑红 顺安酥糖名远扬 卷八十八 商周冶铜丰收门 泡桐之乡著《桐谱》 卷八十九 抵天柱而枕龙眠 牵大江而引枞川 卷九十 桐城八景水墨画 中国对数第一人 卷九十一 皖国奇峰山奇云 古都秀木含秀气 卷九十二 万涧明珠古戏楼 舒席南洋获头奖 卷九十三 南李一门五进士 仙山十里两状元 卷九十四 仙山万古犹长春 佛殿千年固永镇 卷九十五 水乡泽国览江流 隋文帝旌为义乡 卷九十六 香茗丛生蓓蕾芽 不敢越雷池一步 卷九十七 东西南北皆水汇 山浮水面水浮山 卷九十八 涧水雾霭石屋寺 母贤子孝惜阴亭 卷九十九 松兹侯国盆养鲤 海门天柱小孤山 卷一百 通天神女林默娘 南国古寨小长城 卷一百零一 岳西翠兰结仙缘 二祖道场司空山 卷一百零二 自在于云泉之岭 逍遥乎山水之间 卷一百零三 曲水青山绕宜城 草树云烟映晴晖 卷一百零四 宜城九头十三坡 安庆为安徽之源

首页 长篇中心 A-AA+ 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朗读 手机

             

卷二十二 白豚传奇亘古今 黄梅仙曲天下扬

《怀邑传》 by 查永利

2018-4-22 20:26

皖南的浪漫,这儿也司空见惯,不足为异。这里浪漫与严肃,美丽与残忍,爱与怨也交缚益深。月山镇石门湖,白鳍豚的传说,就证明了这一点。变身江豚的父亲,曾在爱的边缘徘徊,游走于春花雪月,终至酒后忘形。缘结白鳍豚身的女儿,无可奈何。她容如秋月,脸斜似半面姮娥,神带桃花,眉蹙似病心西子。她玉露点白莲,娇态袭人,和风入骨。她却被继母卖身为娼,为性爱所逼。她终为孽缘所羁,情恨飘荡。她悲痛伤惨无限,唇边污满鲜血,涔涔下滴。野渡无人时,总是寒窗寂寂。她衣服在撕扯中破碎,片片飞舞,只剩下裸露的身体。孤灯悄然,还有夜阑人泪。她残装弱态,香乳纤腰,粉颈朱唇。她用辛夷和芳芷,擦拭着肌肤,香息渐渐沁渗肌理,永不漫灭。她想在深邃而永远的罪愆和羞耻中蜕变。她推开了父亲,奔向船窗,拉开帘幙,涌身跳下。她就是美丽的女儿,纯洁的白鳍豚。

白鳍豚的传说与月山镇。相传站在石门湖岸边,有时能看到黑色的江猪在波浪中嬉戏。江猪的前边,往往有白鳍豚游弋。月山镇石门湖世代相传着一个凄美的传说:白鳍豚和江猪的故事。据说从前石门湖边,潘家月形的小村庄里,有一个美丽的女孩,自小就死了母亲。后来,父亲为她娶了后娘(继母)。这后娘心肠却十分地歹毒,经常制造一些借口陷害她。冬天的棉袄,不填棉花填芦絮,夏天的蚊帐窟窿得像筛子。有一天,后妈趁父亲不在家,就把她给卖了。却骗她父亲说,她跟野男人跑了。三年后的一天,成为妓女的她,接待了一个男人。后来却发现,那个男人就是自己的父亲。她痛不欲生,抱死了念头。她做了一双鞋送给父亲,里面藏着一张纸条:“当年棉袄填芦絮,浑身发冷心发寒;蚊似芦花嘴似针,进帐欺负可怜人。狠毒后妈将我卖,妓院忍垢渡余生;今日父亲寻欢至,不是慈父是畜牲”。既而跳江自杀。父亲得知眼前的妓女,竟然是自己的女儿,羞愧难当,跟着跳江自杀了。龙王得知,他们前世曾是恩爱的情人,来世又必同水族有缘。水里不受三纲五常,人间伦理的约束。他们可以在延绵千里的长江、湖泊里遨游,永远过着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龙王即刻作法,把他们变成海豚模样。因为女儿没有穿衣服,变成白色的白鳍豚;父亲穿着黑色的衣服,变成了黑色的江猪(河豚)。最初他们没远离故土,就生活在石门湖附近的水域,可以经常漂出水面,昂首直立观望家乡的景色。世人见了也不知是何物,一道人作祟说是那对乱伦父女变化而成的。取俗称:江猪,并煽动人要将其诛杀。从此,白鳍豚和江猪背井离乡,来到长江中下游生活。但是他们浓浓的故乡情结难以忘却,在汛期来临时,会逆水而上至石门湖探访故土。除了故事本身,“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这句俗语,也在月山镇一直留传至今。

  据最新资料显示:白鳍豚。也称为白暨豚、白鳍,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流域,具长吻,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喜欢群居,性情温顺谨慎,视听器官严重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白鳍豚是恒温动物,用肺呼吸,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至二十世纪由于种种原因使其种群数量减少,二零零二年估计已不足五十头,白鳍豚不仅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十二种最濒危动物之一。二零零七年八月八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白鳍豚的颜华姿影,听说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消逝。她曾经风仪情韵,容华悦色,驰风飞舞,现在只留下了美丽的缠结,美丽的传说。

  月山镇从竹绕屋,瞻望也多澄碧河流。这里鸟儿啭唱悦耳,人们也纯朴型范。这里的景色,似乎也从容悠然而自得。但是,这里自古以来,尊重读书人,敬重老人。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保存着古朴的风貌。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潘强斋(1883-1943),名勖,别号天马山人,月形山潘家老屋(今月山镇黄岭村)人,篆刻家、收藏家。潘强斋家庭自其曾祖父开始,便与邓石如家族有了姻亲关系,故其受邓石如书法篆刻影响很深。潘强斋从少年时就非常用功,近三十岁时,书法篆刻功底已厚,尤篆刻著名于时。同里画家陈衍庶(陈独秀的叔父)曾说过:“邑中萧谦中之画,潘强斋之印,皆近世佼佼者”。其刻印技艺,不宗一家,分朱布白,疏密有致。每作一印,都要频频绘制式样,安排章法,多达百次,悉于纸上反复比较,细心揣摩,必至称意才临摹石上,开始运刀。民国初年,马联甲任安徽督办时,潘强斋为省府录士。时裴伯谦、臧雪楼先后任皖督署秘书长,二人均以书法鉴赏名著海内,见潘强斋刻印,都称为近世少有者。旋以落落寡合,潘强斋被借故解职,后即在安庆设摊,专售书篆。但过于自信,为人刻印,往往索价每个字十块光洋,碰到他所瞧不起的主顾,任给多少钱也不刻写,大有郑板桥扬州卖画的风味,因此收入不多,生活不丰裕。桐城方守彝作《题强斋印谱长歌》,约六七百字,中有云:“栖迟乡里三十年,章刻难活一家累。风雨敝庐自突兀,苔纹蝌蚪虫篆砌”。叙述他清贫的生活历程。康有为曾赞誉说:“完白之传人犹在人间矣,吾道不孤,无任钦佩!”介绍他去见西泠印社社长吴昌硕。吴赠序云:“强斋潘君,皖中奇士也。精制印,颇得其外高祖完白山人之遗志”。其《印谱》即由西泠印社出版。潘强斋也是一位收藏家和鉴赏家,收藏秦汉碑帖和六朝墓志近万件。所藏石章,种类甚多,均属罕见之品。日军侵占安庆时,潘强斋避难到石镜,教过几年私塾,生活非常困难。时人求其作书,多自署款“老匄(同丐字)”。人不解其意而询之,答道:“吾以书而易升斗,藉此干求于人,非丐而何?”一九四三年,潘强斋生计益窘,以老病折磨抑郁而终。杨兆成(1902-1926), 原名杨自涛,化名杨昭,东广村(今月山镇新光村)人,革命烈士,是安徽省第一个为革命捐躯的共产党员。一九二五年,杨兆成先后被推选为共青团安庆特支干事会书记、共青团安庆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并迅速建立了团地委的各个工作机构。一九二六年一月,年过二十刚入党的杨兆成任中央安庆特支书记兼安庆团地委书记,一九二六年秋,杨兆成被捕,英勇就义,年仅二十四岁。一九二七年九月中共安徽省临委在《安徽省临委悼杨兆成同志》中,赞誉他是“青年工作的指导者”。

  轻柔而低缓,是女人最好的优点。黄梅戏是婀娜多姿的少女。月山镇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男女老幼,绝大多数会唱黄梅戏。民间乐器极多,除簧乐外,管,弦,打击乐器几乎村村不缺,或全有,或具其一二类。不分场地,随口能唱。大多数唱的是爱情故事。相宜时节,也有戏班带着戏厢,在田野或小小土地庙前唱来,情调相当悲壮。远近十多里,妇女老幼,多换上新衣,年轻女子带上粗重银器,有些还自己扛了板凳,跑来看戏。戏子们常常向先到者,借取衣物首饰。被借者,则引以为殊荣。戏子中嗓子优秀,又善于生动表情者,常得当地年轻未婚男女的垂青。这里有取之不尽的清风明月,黄梅的情趣,是可以伴君走天涯的。

关于黄梅戏,古史无甚载。传说颇丰,现录相关资料如下,以释群疑。其一:黄梅戏,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其二: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其三:黄梅戏,原来通称黄梅调,别称采茶调,花鼓戏,化谷戏,二高腔,小戏等。一九五三年始正式定名为黄梅戏。月山镇境内有黄梅山,黄梅调因地得名。      

       关于燕形墓群、担山墓群与月山镇。燕形墓群坐落月山镇黄岭村,属汉六朝墓葬群。不见封土堆。一九八四年黄岭村窑厂平土时发现多处汉六朝砖室墓,排列整齐,墓长多在二点五米至三米。墓砖纹饰为方格几何和古钱纹。担山墓群位于月山镇骑龙村石门湖畔。面积一千八百平方米,无封土堆,多处暴露有汉至六朝墓砖,纹饰有几何形,麻布纹,曾出土陶罐、五铢钱。

 幸福是灵魂的愉悦。人一旦有过这种时刻和体验,便会终生难忘。外在的财富和遭遇,仅仅是条件,如果不能转化为内在的体验和心情,便不能成其为幸福。这里的人们,不受尘世祸福沉浮的扰乱。他们在沉思和智慧中,获得着快乐与幸福,并沐浴其中,持续着。这里有湾湾流水,村庄几座。这里有深幽丛林,风声阵阵。这里的黄梅戏声,嘹亮而悠扬,如鸾凤箫管;回环绵眇,如涟漪波涛。他们的内心奔放豪犷,或高旷虚灵而清风朗月。他们领略着心灵的风景,享受永不枯竭的快乐

幸福,并且泽被着整个人生。他们在滚滚浊流与红尘,艰难与困苦面前,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着。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作者福利:录制音频,上架喜马拉雅。请加天马文学网管理员微信w609778830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成绩]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上一章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