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邑传》

纪实文学 | 查永利

序 四十五年倏然而逝。日月如驰,庐墓之情颇浓烈。吾邑县志,每展览是编, ...

默认分卷 卷一 十劫轻拭辛酸泪 竹林倩影多婆娑 卷二 峭壁寒梅月普照 杯罄星疏三春柳 卷三 聚景赏花日移影 绮罗珠翠心纯真 卷四 乱酒梨花墨数点 醉书红锦字三行 卷五 雨稠凄凄滴圆荷 波寒烟翠雨早晴 卷六 弦静瑟瑟伤残景 星河悬影浴华京 卷七 日明涵影愁空山 清溪鲜碧蒻盈盈 卷八 春倩夏爽缕缕情 秋雅冬艳年华换 卷九 景慕四方风飘逸 楚水万里满目新 卷十 紫烟胜景傍天柱 落日斜晖盈皖江 卷十一 音凝惠风洒满山 千嶂万壑青如黛 卷十二 桃芬荷清桂馥沁 野萍棘蓼樟香翠 卷十三 谨信亲仁月浮华 琳琅缤纷浩若海 卷十四 晴空朗月西山暮 行云流水香满路 卷十五 朗月草衰树斑驳 清风花落水踟蹰 卷十六 化蛹成蝶多禅意 小埠低冈白鹭飞 卷十七 墨淡琴疏春怨秋 残妆新红倦为劳 卷十八 熹微晨光花放蕊 紫云浓影乐融融 卷十九 繁花绽放露娇艳 漫犹可信史变迁 卷二十 徳善酸辛遍山川 日月星晨换新颜 卷二十一 石门秋泛兴未阑 千年古刹隔寒烟 卷二十二 白豚传奇亘古今 黄梅仙曲天下扬 卷二十三 石镜涵空悬古月 观音踏水泛莲花 卷二十四 无量禅寺传天籁 海螺望春摇钱树 卷二十五 丽光诗魂犹催句 岁月山秀伴红尘 卷二十六 艇子平明蹴浪迟 武陵峰壑望迷离 卷二十七 潜岳绵亘落平冈 独秀山川如卓笔 卷二十八 霍岳迢峣秋荡空 蜿蜒会见蟠苍龙 卷二十九 堤沙画桥娇莺啼 白云丛林白鹭飞 卷三十 千寻岸迴村烟聚 万顷樯帆镜里游 卷三十一 瀼溪环曲静偃秋 竹簟绵软赠京城 卷三十二 泛杯香遂桃花运 拂钓浓看碧树齐 卷三十三 讲筵启沃状元郎 大雄晴雪群峰翠 卷三十四 江汉辨时连雨阔,星晨立处不风摇 卷三十五 皖乡梨园佳子弟 天下无石不成班 卷三十六 石牌糕尊为贡品 皖河水一波万年 卷三十七 天工开凿鸦鹊湖 造福众生耀史册 卷三十八 清白流风繁华尽 学足三余犹伴亭 卷三十九 月夜水光上篱落 万桥露华湛榛莽 卷四十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卷四十一 安庆府米襟江淮 石桥万年控鄂赣 卷四十二 彩泽梦幻千禧桥 红色圣地独秀园 卷四十三 金巩结义造石塔 八角亭上云如血 卷四十四 水光淡渺人形河 塔岭山影明涵晖 卷四十五 浴儿城中降天子 古遗之最孙家城 卷四十六 马王庙前显灵耀 奇趣异俗银项圈 卷四十七 柳编笆斗称一绝 黎山蚩尤成枫香 卷四十八 敝屣富贵养鹿蚕 安庆留学第一人 卷四十九 瓦窰虽破避风雨 绩麻沤泞苦也甜 卷五十 三祝九如五世昌 北华佗与南新安 卷五十一 小吏孔雀东南飞 灵昭皖水广王庙 卷五十二 乾隆牡丹誉百里 巴魂米粑遍天下 卷五十三 龙池古庵巧合璧 忠愍武科始状元 卷五十四 龙池香尖如新蚕 丹青容隐梵象森 卷五十五 远看大寨山村变 近学龙泉战水山 卷五十六 金山寺禅之正宗 古泉冲太子被冤 卷五十七 鸽子杀妻无历目 主人杀牛信流言 卷五十八 水禽之乡多栝蒌 端阳重渡乃遗俗 卷五十九 安庆粮仓多硕果 女贞子入肾补精 卷六十 负霜葱翠贞女慕 振柯凌风为人赏 卷六十一 物阜民丰雷公埠 钟灵毓秀郝漱玉 卷六十二 雷公电母收妖孽 金鸡豹峰望麻塘 卷六十三 古皖文化汇清流 同马大堤四季歌 卷六十四 豪迈壮观古航道 霸王别姬珠联璧 卷六十五 传奇杂剧张阳山 身踞石坐阮大铖 卷六十六 晚清例赠修织郎 皖北行署认英烈 卷六十七 冶峰青霭汉遗址 仙学巨子释道藏 卷六十八 神仙难找龙难寻 金鸡玉犬道教名 卷六十九 四灵山水邓石如 两弹元勋邓稼先 卷七十 升仙故迹源浦寺 唐代楼阁圆觉塔 卷七十一 龙山晓黛翡翠园 杏村春色车津溪 卷七十二 赤岗君山花芳艳 护国都督老龙王 卷七十三 百子晴岚吼天狮 海门夕照控全楚 卷七十四 镇西塔岭古战壕 文化重镇古皖口 卷七十五 渔棉之乡海口洲 雁汊鱼灯大渡口 卷七十六 千年古刹永宁寺 诣今嗜古承太学 卷七十七 水道交错似巨网 披红挂彩西江舟 卷七十八 开斋圣纪古尔邦 江水光耀如泄银 卷七十九 渌水后营陈独秀 查氏仙胎女丈夫 卷八十 苍古秀润雕板画 四姐思凡张四墩 卷八十一 曾国藩驻军杨套 毛泽东畅游长江 卷八十二 陆游入蜀过雁汊 贞妇迁居清节洲 卷八十三 池州千载诗人地 九华东南第一山 卷八十四 七街三村载千秋 村酒村花两共幽 卷八十五 余阙元帅驻安庆 建设兵团围垦荒 卷八十六 英雄称号伊斯兰 曹操墩头大练兵 卷八十七 皇帝恩赐御苑红 顺安酥糖名远扬 卷八十八 商周冶铜丰收门 泡桐之乡著《桐谱》 卷八十九 抵天柱而枕龙眠 牵大江而引枞川 卷九十 桐城八景水墨画 中国对数第一人 卷九十一 皖国奇峰山奇云 古都秀木含秀气 卷九十二 万涧明珠古戏楼 舒席南洋获头奖 卷九十三 南李一门五进士 仙山十里两状元 卷九十四 仙山万古犹长春 佛殿千年固永镇 卷九十五 水乡泽国览江流 隋文帝旌为义乡 卷九十六 香茗丛生蓓蕾芽 不敢越雷池一步 卷九十七 东西南北皆水汇 山浮水面水浮山 卷九十八 涧水雾霭石屋寺 母贤子孝惜阴亭 卷九十九 松兹侯国盆养鲤 海门天柱小孤山 卷一百 通天神女林默娘 南国古寨小长城 卷一百零一 岳西翠兰结仙缘 二祖道场司空山 卷一百零二 自在于云泉之岭 逍遥乎山水之间 卷一百零三 曲水青山绕宜城 草树云烟映晴晖 卷一百零四 宜城九头十三坡 安庆为安徽之源

首页 长篇中心 A-AA+ 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朗读 手机

             

卷二十三 石镜涵空悬古月 观音踏水泛莲花

《怀邑传》 by 查永利

2018-4-22 20:24

我惆怨着秋雨,在秋风里徘徊犹豫着,步移而泪颜。我采掇美景之余,感叹无限。我在回忆的谆切的话语中憬悟着,并且看着日渐融而风渐敛。我有怀兮苛扰耿耿,所思兮在天涯。

  石镜乡常见的诗史痕。明,颜从乔,《石镜山》。密筱伏微路,空山生远心。轻风洒林薄,偃忠多佳阴。默坐意各领,孤吟情自深。滴沥轻清涧,鸣栖饶异禽。余怀辛少事,所在成幽寻。绝壁含空翠,虚徐万象森。寂照鲜留影,磨莹无古今。明,阮自华,《石镜山》。天阙玻璃地,仙城碧玉楼。半峰悬古月,尺影辨神州。拂幔朝云蔚,承台绿萼浮。装成嬴女去,双凤过山头。清,倪适,《石镜山诗》。绝壑树明镜,巉岩耸露台,谁将天上月,移向此间来。倒影千峰入,清光万古开。时惊雷雨洗,不敢长莓苔。另:清,佚名,《独秀山串地名对联》。独秀山灵,和尚骑龙施法雨;井田畈美,观音踏水泛莲花。附:自题诗一首,《石镜抒怀》。阑入芊芊麓,心迹蓄意胠。锦乡思绵薄,不秀报丹躯。  

  石镜乡,因石镜山而得名。石镜山山峦多风流,携镜而揽尽天下景。楚江两岸,皖河南北,林壑飘然于镜中,如梦似幻。这里春山芳菲临镜,又多几分虚浪映景。石镜乡位于县境中部,距离高河约十五公里。东邻月山镇,西接黄墩乡,南毗洪镇乡,北界秀山乡、茶岭镇。乡镇府驻查湾子。建国初分属高河区甘露乡和洪镇区分龙乡。一九五二年设石镜乡,一九五八年,划归月山人民公社。一九六二年,划为石镜公社。一九八四年改为乡。石门湖工业聚集区坐落在石镜飞地月山和安庆交界处),位于二零六国道,临近三一八国道。园区占地三百余亩,设施齐全,是皖西南地区最大的废钢铁加工配送中心。园区内已落户企业有安庆市吉宽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景厦置业、恒远房地产、卓林园艺、生态农庄等多家企业入驻。目前全乡工业发展态势迅猛,企业发展氛围良好,逐步形成规模化园区,是社会各界投资者的理想之选。海螺山的望春花,历史悠久,品质优良,驰名中外,远销南洋,被誉为名特药材。望春花树林繁茂,古朴而苍虬,又有绿荫神彩。其间,还有重重垣房,依山傍水,或矗立风尘中。这里多丘陵浅山,有石镜涵空美景。石镜时而披开尘劳世网,映尽颠沛流离;时而花开如霞如锦,蔚为游赏壮观。

石镜涵空,是旧志怀宁十二景之一。石镜山山脉来自独秀山,东为黄土山,西为大排山,南为金山,海螺山。山上青石累累,草木稀疏,显得有点荒凉。但山南有一巨大石壁,却使山声名远扬。旧志载:“石境山,石大如房,光明如镜”,对面几十里以外的龙山景色尽收镜中,视野开阔,“半峰悬古月,尺影辨神州”,似若仙境,石境山也由此而得名。“石镜涵空”,非常有名,该景坐落于横塘村石镜山。引来无数文人墨客探寻奇珍。明朝时石镜边就建有石亭以庇护这天生圣物,亭柱有联:“石鉴天开,秋毫不爽;山峰笔削,秀色可餐”。很显然,上联写的是石镜,下联指的就是独秀山。清朝倪适有诗《石镜山》。他把这里美妙奇景,描述得淋漓尽致。可以看出,这天下无双的石镜,无愧于当选为安庆十二景之首。后,一九八六年五月,石镜被毁于人工采石,并惊现镜后溶洞。其溶洞,约五百多平方米,分上下两层,洞中有洞,且有钟乳石无数,惜于一九八七年六月遂被毁。因见世时日较短,非石镜人而多不详察,鲜有记载。

  石镜人爱竹喜花,葱绿挺俏,姹紫嫣红,轻盈清脆。这里人赠竹赠花,是低低的洒脱,受于者则喜不自禁,摇摇晃晃而引吭高歌,我陪娘子把家还。他们便是有了,把鲜花试比娘子的豪气。他们自奉欲俭,但是待人不可不丰。石镜人为人无懈可及,能公诸同好,甚至于奉送至爱花竹,也在所不惜。他们不会存心刻薄,或钩心斗角,更不会因自己痛苦,而搅扰别人。他们把庶几近之的因缘,解脱在纯粹偶然而平常的日子里。他们把琐屑的悲观抑或欢乐,谦卑和豁达,夷然超脱在一笑一颦之中,无论花竹了。

  三一八国道,将石镜乡境内一分为二。这里流萤花雨,时而交错。国道南北各有五村,区划错踪而糅合。南部无水多高山,流云舒卷徐起落,花木晶莹而流烁。北部狭长而水丰,莺声燕影,钟罄鹭飞。观音洞水库,更是婀娜柳影扶疏,波滟而绰约。南部由西往东,绵绵延延,地势渐隆。西面,分龙岭,则林莽迷惑。黑山冲,有人于瓦庵静修。冯塔岭,板栗尤为富足。这里三岭环耸,重峦叠嶂,树木葱茏,而人迹罕至。这里四野如沉墨,仿佛折叠着无数郁缠哀结。在石镜乡中部,有海螺山,望春花开,更撩触人们情怀。大排山,有香樟绚丽,碧翠若海。看三湖尖上,影影绰绰,枫叶如火。这里由北往南,三横山而排峙,峻壁而危崖颇多。这里树茂林密,有无数光润的花草,在绿荫红叶下,娇艳欲滴。北面由西往东,迤逦姗姗,地势渐缓。石镜乡惟其中部,马子山旁,羸瘠而低缓。有半边山,残破而飘拂。有火把山,瑟瑟而凝流。近年来因烧制水泥,马子山则处身于烈火中而渐逝。四小山聚如型,遥遥相望,常年哗噪于雾霭。它们有霞泉则清逸,流芳迷世,虽蹙容而谨厚。

独秀山与石镜乡。独秀山坐落在县境中部的石镜乡,东南少许属邓桥村。它与天柱山齐名,孤峰兀立,笑傲天穹,山绝水长,独具特色。康熙《安庆府志》、民初《怀宁县志》均有记述,独秀山潜岳绵亘,落平冈百里,顿起此峰,形势突兀,条干所为,明柝可数西望如卓笔,北望如覆釜,为县众山之祖,无所依附,故称独秀 独秀山揽胜堪称一绝。若伫立峰顶,极目远望,数目潜桐怀大地,历历在目;远眺东南,群山起伏如腾龙,江河奔流如走蛟;遥望西北,天柱耸崎刺苍穹,丘陵岗地涌壮景;俯瞰脚下,井田畈田园风光绵绣,观音洞水库碧波荡漾,风光四时变幻,美不胜收。迤逦的风光,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相传,陈独秀出生于此。他亦因山,而得名独秀。独秀山有法雨寺的传说。独秀山下,旧有寺庙数处。法雨寺”,据碑刻记载,初建于南朝梁,几经兴废,现仅存房子两进。前进修建于清同治年间,后进则为民国年间改建。

独秀山东北一公里,观音洞水库坝下,有岩溶洞穴观音洞。这座地下迷宫,遍布玉树琼花、金牛玉马、长蛇吞象、仙人弈棋、老君练丹、观音泛花等美景异观,洞顶浑然一体,中嵌金龙腾飞图案,整个洞府宛如一座规模宏大的天然雕塑馆。据亲身涉足者介绍,在步行近一公里的洞中段中,有宽敞的厅堂,有宽窄不一的石巷,有齐腰深浅的小河,有广盈五、六百亩的水塘,有曲折隐现的溪流。怪石千姿百态,洞泉清澈见底,洞温四时宜人,盛夏清凉爽心,严冬温暖如春。由于洞中水塘出现,涉足者不敢妄行。据民国四年(一九一五)《怀宁县志》载:“观音庵观音洞口有天生观音石像洞在山底,有水、冬不涸,夏不溢,潮汐应时子午,未知其江脉海脉也

观音洞的传说。观音洞,是石镜民间信仰观世音菩萨之地。据说这里千次祈求千次应,万人朝拜万人灵。相传,观音菩萨得道成佛后,准备选一个非常幽静的青山绿水之地作道场。有一天他驾着祥云,从东海上空,往西飘飘而来。当他行到独秀山上空时,远眺峰峦叠翠,碧波荡漾,绿涌千山 ,山上山下竹林如海,轻风吹拂,竹涛滚滚;近观万竹翠拥,挺拔参天,是建道场的理想之地。于是观音菩萨禁不住降下祥云,把莽莽葱郁的独秀山作为传道讲经的主要场所之一。独秀山后来是一个大财主家的山头,他为人谦和,乐善好施,就住在观音洞附近。他有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儿叫秀香,会弹琴懂棋艺,写一手好诗,画一手好画儿,世人称她为竹仙子。一天,她和几个丫鬟一起在瀑布下玩水嘻戏,突然遇到一个到郡城去应试的秀才。她自恃有才,想难为一下他,考考他的水平,非要他在十步之内作一首诗,否则不准通行。秀才无奈,只好勉为其难。他一边走一边吟到:竹叶片片情,野花朵朵香,轻风伴我行,水面闪倩影。姑娘一听,这白面小生果然有才,便邀他一起玩耍,一会穿梭于竹林深处、一会儿徜徉于涓涓溪流中,呤诗作对,无不快活,不知不觉中两人便产生了爱慕之情,有道是满园竹色关不住,一首小诗惹相思。二人私定终身后,耀智准备第二天继续出发赶考。可就在这时,皇上选美女开始啦。要求大户人家必须将女儿交给兵差送选。他们两人听说后,早已哭成了泪人儿了。他们二人只好悄悄地从后山逃出了家门。正在此时,兵差走到她家扑了个空,方知刚逃不久,官差杀了她全家就立即追赶 。他俩跑得很快,可是哪里跑得过追兵。二人气喘吁吁爬上一个山头,下过寨顶,哪知前面是悬崖绝壁,后边追兵已经赶到,对他俩进行了包围。此时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万般无奈,这对纯情恋人相抱相拥、相偎相倚,准备跳崖殉情。这半山腰上有个洞,观音菩萨正在洞口的平台上做道场。观音乃救苦救难的无量圣佛,慧眼遥观,通晓未来,所以在此洞做道场,专等搭救

这一对痴男情女。说时迟,那时快,观音用手一指,秀香就化作了一支凰于洞口的上端,秀才就化作了一支凤立于洞口对面。他们躲过了兵差的追捕。观音就这样成全了这对恋人。后来让这对情人生生世世永远相恋,相互厮守。他们还生了不少子女。观音菩萨做道场的山洞,从此得名叫观音洞。关于观音洞的传说,奇异多彩,纷纭不一。另据传:远古时代,此是西海,海底有山洞。西海观音菩萨,遂住此仙洞。至秦始皇,鞭山填海,西海枯竭,仙洞遂露与尘世。至今洞中,还有观音菩萨真身。另又传:观音洞乃西海海眼,深远无际,直通长江与东海。有说洞中有金牛、玉马、大龟、巨鳖等。洞泉之水乃仙水。长饮此水,不生之妇,能生儿育女;老者能长命百岁,返老还童。

黄梅戏的传说。黄梅山座落在横塘村之南,部分属横塘村。此山因寒冬腊月,遍开黄梅而得名。相传:明朝时,由天柱山佛光禅寺的方丈从印度带回,后转供黄梅山寺。现在的黄梅山佛光寺院,其实并不大,犹如小庙。但它前身,大有来头。六百多年前,此地有座黄梅庵,香火旺盛,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黄梅戏起源于石镜乡的黄梅山。黄梅山离安庆城区只有二十多公里,且与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的家乡也只有二十公里的路程。明清时期黄梅山上有黄梅庵、观音庵等几座庙宇,香火旺盛,僧尼成群,香客不断,文人荟萃,黄梅山名气颇高。那时的文人将一些民歌、民谣编成一些小调相互传唱,遍传石牌、高河、月山、总铺等地。逐步形成怀调山歌,因小调来自黄梅山,所以后人便叫黄梅调。著名剧作家陆洪非在《黄梅戏源流》一书中亦曰:“黄梅戏是在‘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当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怀调山歌’来歌颂自己的劳动丰收,这种民间优美抒情的山歌小调,统称为‘怀宁调’”。这种传说,得到了戏剧界许多人士的首肯。省内外也有许多报道:石镜乡横塘村之南黄梅山,在清朝中晚期,山上有庙宇,山下有集市;周围人文荟萃,民歌小调盛传;热闹非凡,名气很大。因民歌小调传自黄梅山,故后人又称之谓“黄梅调”。清末民初,因战火等原因 黄梅山香火逐渐衰败。以致后来的很多人只知道“黄梅调”而不知道黄梅山了。黄梅戏里的许多地名,例如:《夫妻观灯》中提到的“大桥头”、“柏子桥”等地名,都在黄梅山附近。黄梅山庵庙,于清末毁于战乱。清末时期,寺院僧众因与洪秀全手下,结下恩怨,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只剩黄梅枯树,傲然挺立,似乎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现在石镜只剩周围苔痕依然,镜子却永远留在了文物典章里。石镜曾镌句高雅,传说惊羡。石镜曾露珠溅湿,或沉滞月光,有无尽的历史在心中徜徉。它在稀落的日子里,看归雁南翔。它在秋风乱草时,看破落而悲伤。它虽然无知无慧,却迷离而幻惑。它有晦涩支离的风雅,曾在无数风雨中,大声疾呼。旋转的伤情,在石镜秋凉夜,曾飞光流影,缠绵而动荡。如今这里只留下愁红惨绿,泣光泪影。石镜是绠短汲深,凄苦幽艳地穿梭在痛苦的岁月里。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作者福利:录制音频,上架喜马拉雅。请加天马文学网管理员微信w609778830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成绩]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上一章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