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邑传》

纪实文学 | 查永利

序 四十五年倏然而逝。日月如驰,庐墓之情颇浓烈。吾邑县志,每展览是编, ...

默认分卷 卷一 十劫轻拭辛酸泪 竹林倩影多婆娑 卷二 峭壁寒梅月普照 杯罄星疏三春柳 卷三 聚景赏花日移影 绮罗珠翠心纯真 卷四 乱酒梨花墨数点 醉书红锦字三行 卷五 雨稠凄凄滴圆荷 波寒烟翠雨早晴 卷六 弦静瑟瑟伤残景 星河悬影浴华京 卷七 日明涵影愁空山 清溪鲜碧蒻盈盈 卷八 春倩夏爽缕缕情 秋雅冬艳年华换 卷九 景慕四方风飘逸 楚水万里满目新 卷十 紫烟胜景傍天柱 落日斜晖盈皖江 卷十一 音凝惠风洒满山 千嶂万壑青如黛 卷十二 桃芬荷清桂馥沁 野萍棘蓼樟香翠 卷十三 谨信亲仁月浮华 琳琅缤纷浩若海 卷十四 晴空朗月西山暮 行云流水香满路 卷十五 朗月草衰树斑驳 清风花落水踟蹰 卷十六 化蛹成蝶多禅意 小埠低冈白鹭飞 卷十七 墨淡琴疏春怨秋 残妆新红倦为劳 卷十八 熹微晨光花放蕊 紫云浓影乐融融 卷十九 繁花绽放露娇艳 漫犹可信史变迁 卷二十 徳善酸辛遍山川 日月星晨换新颜 卷二十一 石门秋泛兴未阑 千年古刹隔寒烟 卷二十二 白豚传奇亘古今 黄梅仙曲天下扬 卷二十三 石镜涵空悬古月 观音踏水泛莲花 卷二十四 无量禅寺传天籁 海螺望春摇钱树 卷二十五 丽光诗魂犹催句 岁月山秀伴红尘 卷二十六 艇子平明蹴浪迟 武陵峰壑望迷离 卷二十七 潜岳绵亘落平冈 独秀山川如卓笔 卷二十八 霍岳迢峣秋荡空 蜿蜒会见蟠苍龙 卷二十九 堤沙画桥娇莺啼 白云丛林白鹭飞 卷三十 千寻岸迴村烟聚 万顷樯帆镜里游 卷三十一 瀼溪环曲静偃秋 竹簟绵软赠京城 卷三十二 泛杯香遂桃花运 拂钓浓看碧树齐 卷三十三 讲筵启沃状元郎 大雄晴雪群峰翠 卷三十四 江汉辨时连雨阔,星晨立处不风摇 卷三十五 皖乡梨园佳子弟 天下无石不成班 卷三十六 石牌糕尊为贡品 皖河水一波万年 卷三十七 天工开凿鸦鹊湖 造福众生耀史册 卷三十八 清白流风繁华尽 学足三余犹伴亭 卷三十九 月夜水光上篱落 万桥露华湛榛莽 卷四十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卷四十一 安庆府米襟江淮 石桥万年控鄂赣 卷四十二 彩泽梦幻千禧桥 红色圣地独秀园 卷四十三 金巩结义造石塔 八角亭上云如血 卷四十四 水光淡渺人形河 塔岭山影明涵晖 卷四十五 浴儿城中降天子 古遗之最孙家城 卷四十六 马王庙前显灵耀 奇趣异俗银项圈 卷四十七 柳编笆斗称一绝 黎山蚩尤成枫香 卷四十八 敝屣富贵养鹿蚕 安庆留学第一人 卷四十九 瓦窰虽破避风雨 绩麻沤泞苦也甜 卷五十 三祝九如五世昌 北华佗与南新安 卷五十一 小吏孔雀东南飞 灵昭皖水广王庙 卷五十二 乾隆牡丹誉百里 巴魂米粑遍天下 卷五十三 龙池古庵巧合璧 忠愍武科始状元 卷五十四 龙池香尖如新蚕 丹青容隐梵象森 卷五十五 远看大寨山村变 近学龙泉战水山 卷五十六 金山寺禅之正宗 古泉冲太子被冤 卷五十七 鸽子杀妻无历目 主人杀牛信流言 卷五十八 水禽之乡多栝蒌 端阳重渡乃遗俗 卷五十九 安庆粮仓多硕果 女贞子入肾补精 卷六十 负霜葱翠贞女慕 振柯凌风为人赏 卷六十一 物阜民丰雷公埠 钟灵毓秀郝漱玉 卷六十二 雷公电母收妖孽 金鸡豹峰望麻塘 卷六十三 古皖文化汇清流 同马大堤四季歌 卷六十四 豪迈壮观古航道 霸王别姬珠联璧 卷六十五 传奇杂剧张阳山 身踞石坐阮大铖 卷六十六 晚清例赠修织郎 皖北行署认英烈 卷六十七 冶峰青霭汉遗址 仙学巨子释道藏 卷六十八 神仙难找龙难寻 金鸡玉犬道教名 卷六十九 四灵山水邓石如 两弹元勋邓稼先 卷七十 升仙故迹源浦寺 唐代楼阁圆觉塔 卷七十一 龙山晓黛翡翠园 杏村春色车津溪 卷七十二 赤岗君山花芳艳 护国都督老龙王 卷七十三 百子晴岚吼天狮 海门夕照控全楚 卷七十四 镇西塔岭古战壕 文化重镇古皖口 卷七十五 渔棉之乡海口洲 雁汊鱼灯大渡口 卷七十六 千年古刹永宁寺 诣今嗜古承太学 卷七十七 水道交错似巨网 披红挂彩西江舟 卷七十八 开斋圣纪古尔邦 江水光耀如泄银 卷七十九 渌水后营陈独秀 查氏仙胎女丈夫 卷八十 苍古秀润雕板画 四姐思凡张四墩 卷八十一 曾国藩驻军杨套 毛泽东畅游长江 卷八十二 陆游入蜀过雁汊 贞妇迁居清节洲 卷八十三 池州千载诗人地 九华东南第一山 卷八十四 七街三村载千秋 村酒村花两共幽 卷八十五 余阙元帅驻安庆 建设兵团围垦荒 卷八十六 英雄称号伊斯兰 曹操墩头大练兵 卷八十七 皇帝恩赐御苑红 顺安酥糖名远扬 卷八十八 商周冶铜丰收门 泡桐之乡著《桐谱》 卷八十九 抵天柱而枕龙眠 牵大江而引枞川 卷九十 桐城八景水墨画 中国对数第一人 卷九十一 皖国奇峰山奇云 古都秀木含秀气 卷九十二 万涧明珠古戏楼 舒席南洋获头奖 卷九十三 南李一门五进士 仙山十里两状元 卷九十四 仙山万古犹长春 佛殿千年固永镇 卷九十五 水乡泽国览江流 隋文帝旌为义乡 卷九十六 香茗丛生蓓蕾芽 不敢越雷池一步 卷九十七 东西南北皆水汇 山浮水面水浮山 卷九十八 涧水雾霭石屋寺 母贤子孝惜阴亭 卷九十九 松兹侯国盆养鲤 海门天柱小孤山 卷一百 通天神女林默娘 南国古寨小长城 卷一百零一 岳西翠兰结仙缘 二祖道场司空山 卷一百零二 自在于云泉之岭 逍遥乎山水之间 卷一百零三 曲水青山绕宜城 草树云烟映晴晖 卷一百零四 宜城九头十三坡 安庆为安徽之源

首页 长篇中心 A-AA+ 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朗读 手机

             

卷三十六 石牌糕尊为贡品 皖河水一波万年

《怀邑传》 by 查永利

2018-4-22 19:59

绮丽的民间挑花,情理交融,骋怀而健康。金玉良缘、龙凤呈祥,或天下太平、步步高升,或福寿双全、长命富贵;布帛水波,俗物彩霞,不一而足。造型构图形象生动,朴实而美观;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自然而洒脱。图案纹样,情节描绘,浑然成趣;无论丈余浩然精制,抑或寸余香袋花叶,妥帖得体而无杞忧。挑花景浓郁情深,古色古香,乡土气息。

 石牌多美食。山药特产,菜蔬食用;性味甘平,亦可入药。水芹菜品,茎杆白黄而叶绿,色香倶全,美味佳肴。贡糕相传,永乐年间,曾为贡品;皇帝朱棣品尝,遂得名贡糕。每逢佳节喜庆,互相馈赠;以示糕(高)来糕(高)去,寓意吉祥。龙凤贡面,滋补佳品;历史悠久,遐迩闻名。相传北宋时,石牌兄弟,手足情深。其弟千里迢迢,携长生面进京,为兄祝寿。其兄因感皇恩浩荡,奉呈御膳。宋太祖赵匡胤因觉其面,美味可口;传旨年年进贡,遂称龙凤贡面。诚挚如雾的传说,情不自禁,渊博着石牌的风物人情。

 石牌镇也许曾经渔村,浮屋飘荡而孤零。这里也有苦恼烦闷,旅人流年。这里也有焚乱地思绪,凄凉而难堪。这里曾经绰约黯黯,迂缓踟蹰;苛虐酸辣地穿行,唱着冰凉痛苦的歌谣。那时老街幽寂,或是落尽铅华的平和。我疑是小屋柳荫,使枯杨生花,生机勃发。惟河边岩石,日日夜夜,观远道而来的皖水不歇地奔流着,风波依然。石牌引领顾盼,带着鲜艳的光景,在希望的田野迈步。就是浪漫嫣媚的花草,也不用提防,年来的光景变迁。梳洗珠花乱坠,在扰攘的街心;我从容顺势,快适在心仪的路程上。

 石牌皖河小岛,绿茸的脊背而不甚严峻。傍晚晴好,则有多船停泊。轻腾迷惑的波涛,偎睡在棚栏脚下。这里的二岛三桥,笼罩洋溢着无比的纯净。梧桐迷悟在柔情里,拥抱着路桥,绵绵回忆着,又似朦胧呓语。傍晚惺忪的星光里,小岛欲坠而四顾茫茫。午夜寒气而侵晓,风声狂嘨而怒号。摩挲简朴的人们,在月影中宽怀而憩息着。 

皖河、皖河大桥与石牌镇。皖河其源于大别山区,跨岳西、潜山、太湖、怀宁、望江等县,西以黄茅尖(海拔一千六百九十三米)、英山尖(海拔一千一百二十八米)、将军山(海拔一千一百零九米)、三面尖(海拔一千零九米米)与湖北省的英山、蕲春二县为邻,北以多枝尖(海拔一千七百二十一米)、公界尖(海拔一千五百二十三米)、猫儿尖(海拔一千四百一十五米)与淮河流域分界,南以宿松县界及梅子岭、香茗山与华阳河流域分界,东北以潜山的源潭铺与桐城的大沙河流域分界,东南滨临长江,全流域面积六千四百四十二平方公里。 大别山自岳西团岭(海拔一千四百六十米)向东南分成四大支脉,东支自潜山县乌石堰以下进入丘陵地带,蜿蜒向东,直抵安庆江边;中间两支自潜山南县三尖岭以下和太湖县城北分别进入丘陵地带,一支抵潜山县北,一支抵王家河;西支自花凉亭以下进入丘陵地带,向南经徐家桥折东直抵武昌湖。这四大支脉构成皖河的三大水系,东为皖水,中为潜水,西为长河,至石牌附近汇而为一,称皖河。石牌镇皖河大桥分为南桥、中桥、北桥,桥型分别为石拱桥、T型梁桥、双曲拱桥。开始建造于一九六一年。后,评定为二类桥梁,拆除上部构造,利用老桥墩,按照新的技术标准重做上部构造。实行全封闭施工。皖河石牌大桥新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县政府已争取予以批准立项,并早日实施皖河新桥建造工程。

 皖河过境,方兴未艾;旋转跳跃着,神智飞扬而横扫。其源在大别山,在峥嵘碧空下。三大支流施乐土,花蕾绽放竞原野。温热长河,明媚催促,智慧广阔,波涛愤怒而澎湃。潜水稍狭,飙疾狂泻;南流匆匆,瓢泊而滚滚。皖水最缓,花草两岸;淤泥积沙,平滞而淹没。长河潜水,憧憬万险,汇于老鱼潭;泛滥荒凉,绝恶而惊惧。遂至浏河口,与皖水汇合,构成皖河干流。山路崎岖玄妙蜿蜒,小桥流水绿影清幽,奇花异木香气袭人;汇离奇传说名胜古迹,详尽于滔滔皖河水。放眼快慰而欲迷,流连画趣而忘返。石牌古镇,采撷平凡,欢颜继昔;我晴朗地祝祷,灿烂的星水,一波万年。

 杨段村太子河,河桥皆古老,偏远而悠久。河水清澈,荷香四溢,鳞波噌噌,使人心旷神怡。相传明末沧桑,太子为僧;小庙伤感,光华耀眼。张家坛庙,太子走投无路;高庙武魂,却精忠报国。我留恋飘摇的历史,和稻、麦、瓜、豆,目不暇接。络绎不绝的文人墨客,神秘着曾经炫耀的传说;我垂涎欲滴的旅途,虽然只是浮光掠影,但是竞夜不息。我遥望新村灯火,余晖泛舟;劫后毁余的伤感,在我心中荡然而无存。另:后,永固村建有“普净寺”,主要殿堂面积一千二百平方米左右,附属房屋面积三千三百平方米左右。供奉佛像三十余尊,是县內规模最大的寺庙。信徒颇众。

程家山石穴,有鲇鱼头的传说。怪鲇四足人面,青背红毛而声厉。昼朝日啸,夜望月窜。作雨兴风,洪水泛滥,水灾连年,方圆百里,荒芜一片。大禹放猫窥捕,安笼设网,筑塅放簰,搜寻魔鲇。开河引洪,封堵洞穴,终制伏恶鲇。河之南岸,绵绵叠叠的岩群,就是今天的鲇鱼头。猫也早已幻化,成了现在的猫山。茫茫岁月更替,人口变迁繁衍。百姓居住的村落,也沿旧起名:石牌(簰)。另;石牌传说。相传明朝军师刘基(伯温),曾到皖河。他善测天机,而从不直言。有人问及,五百年后楼上楼。一牛耕百亩,九女共一夫。人手一片瓦,就叫石牌吧。其中晦义,令人费解。石牌是否源于此,不得而知。

 皖河鲶鱼头渡口的传说。古时候皖河为两岸居民必经之路,河水湍急。据说河中有一条鲶鱼精,老百姓渡河时,鲶鱼精经常兴风作浪,祸害老百姓。当地老百姓为了安全,在重要的节日时,都会杀鸡宰羊敬供鲶鱼精。有一老道士献计,猫爱吃鱼,猫是鱼的天敌。将皖河北岸的小村更名为猫山村,鲶鱼精知道有猫之后,就再也没有祸害老百姓,这也是猫山村名字的由来,猫山村的村名字,也一直用到了现在。也使得两岸居民兴欣向荣,兴旺发达。

鲶鱼头渡口传说的传说:鲇鱼、老鼠和猫的传说。有一种鲇鱼,专门诱捕岸上的老鼠。这种鲇鱼白天休息,夜间四处觅食。当它游近岸边,便将尾巴露出水面,一动不动地靠在岸边,发出阵阵腥味引诱夜间外出觅食的老鼠。狡猾的老鼠见到浮在水面上的鱼尾巴,并不立即咬食,而是先用前爪去拨动几下,此时鲇鱼仍然一动不动,让老鼠误认为是死鱼。老鼠见鲶鱼不动,真的以为是死鱼,便放心大胆地张口咬住鲶鱼尾巴,使劲往岸上拖。这个时候,鲇鱼见老鼠已上了圈套,便使出全身力气,尾巴一摆,将老鼠拖入水中,老鼠虽识水性,可以与鲇鱼在水中较量,但无奈力气不如鲇鱼,在水里也缺少鲇鱼那种长时间潜入水中的优势,一场生死大搏斗的结果是鲶鱼占上风。此时,鲇鱼充分发挥它在水中的优势,用锯齿样的牙齿咬住老鼠往水下拖,老鼠在水下不能换气,挣扎一阵后便活活淹死,成为鲶鱼的美食。鲇鱼和老鼠,都是猫的美食。聪明的猫,自然不会放弃这个好机会。故,传说放猫窥捕魔鲇,是不错的想法。

 在回忆的醉颜里,自有引喻的神秘。这些蒙昧的传奇,最终会如海市蜃楼般消散。但是这些郁热辗转的虚幻,却寄托着人们奢侈的江潮期望。人们柔靡颓唐的慰藉,好像是没有韵脚的长诗。椿树、杨树、纺织娘,樟树、桦树、十姊妹。楼壁、墙根、栅栏,这些都实实在在而且脱落在生活中。远山风飘洒,帆樯闪浮江。公路蜿蜒而渐远,水气弥漫而笼罩。河畔江北学苑,四围青葱;参差各别,情味郁浓,若蜃楼如梦。黄梅歌声琴曲,在耳畔似水如雾。石雕卧仙女,娇态体横陈,苗条而秀丽。

普净寺中,典雅幽静,香火旺盛。石造古屋,古意盎然。善男信女,求佛拜神。澄碧晴空,谈锋滔滔;寺后殿前,艳词忌讳。阁窗飞檐,信仰饱满。殿庙泥塑,佛光灵显,迹痕隐约。古老的寺庙,喜气热情洋溢。只有我在山脚残破倾毁的建筑旁边,静静凭吊着古老的诗魂。我在烛光塔影中,静看滚滚红尘。而菩萨的面容里,似乎也充满着人间的留恋。

 西面的石牌镇,呈三角形。这里有梁木荣名,或枉然痛楚。这里走过愚昧惨烈,也剥落过迷失的灵魂。这里曾经在阴霾中期待,于流放中信仰。现在山川未改,古镇依旧。森林繁茂,兰叶葳蕤;山路蜿蜒,流水潺潺。如今穿枝拂叶的人们,忠实着温暖和安乐。上石牌至龙头,沃野良田;有稻、麻、薯、麦,榆、枫、松;还有黄鹂、翠鸟、大杜鹃,野鸡、鹁鸽、小鸊鷉,美景无边。潘塅、新村、刁子河,有

静穆田园,疏泄的浪波。还有野性的猪獾、短耳兔,撩艳的芝、菊、鸡冠花等等。这里天蓝蓝消融的古国居处,傲视着年轻的憩息洋房。这里顺流而泻的智慧,轻拂着年轻飞扬的心。

麻塘内湖,天然丽景;水质清纯,湖岸草茂。举棹泛舟,纯美绿波;典雅的石楠荫翳,娱目而怡神。天高气爽,湖光旖旎,令人叫绝;登楼远眺,诗情画意,缠绵不已。日落之际,霞光万丈,湖面耀金;麻塘湖夕照,在雾霭萦绕中消散,令人陶醉。

 古皖辽阔,石牌虔敬。在波涛急雨中沉浮,它是摇曳舞歌里的精灵。在嫩绿柔光的晨曦里,有淡蓝的炊烟袅袅;石牌镇在燃烧中颠覆着理念,悄悄黯淡着历史中的苍树高山。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作者福利:录制音频,上架喜马拉雅。请加天马文学网管理员微信w609778830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成绩]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上一章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