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邑传》

纪实文学 | 查永利

序 四十五年倏然而逝。日月如驰,庐墓之情颇浓烈。吾邑县志,每展览是编, ...

默认分卷 卷一 十劫轻拭辛酸泪 竹林倩影多婆娑 卷二 峭壁寒梅月普照 杯罄星疏三春柳 卷三 聚景赏花日移影 绮罗珠翠心纯真 卷四 乱酒梨花墨数点 醉书红锦字三行 卷五 雨稠凄凄滴圆荷 波寒烟翠雨早晴 卷六 弦静瑟瑟伤残景 星河悬影浴华京 卷七 日明涵影愁空山 清溪鲜碧蒻盈盈 卷八 春倩夏爽缕缕情 秋雅冬艳年华换 卷九 景慕四方风飘逸 楚水万里满目新 卷十 紫烟胜景傍天柱 落日斜晖盈皖江 卷十一 音凝惠风洒满山 千嶂万壑青如黛 卷十二 桃芬荷清桂馥沁 野萍棘蓼樟香翠 卷十三 谨信亲仁月浮华 琳琅缤纷浩若海 卷十四 晴空朗月西山暮 行云流水香满路 卷十五 朗月草衰树斑驳 清风花落水踟蹰 卷十六 化蛹成蝶多禅意 小埠低冈白鹭飞 卷十七 墨淡琴疏春怨秋 残妆新红倦为劳 卷十八 熹微晨光花放蕊 紫云浓影乐融融 卷十九 繁花绽放露娇艳 漫犹可信史变迁 卷二十 徳善酸辛遍山川 日月星晨换新颜 卷二十一 石门秋泛兴未阑 千年古刹隔寒烟 卷二十二 白豚传奇亘古今 黄梅仙曲天下扬 卷二十三 石镜涵空悬古月 观音踏水泛莲花 卷二十四 无量禅寺传天籁 海螺望春摇钱树 卷二十五 丽光诗魂犹催句 岁月山秀伴红尘 卷二十六 艇子平明蹴浪迟 武陵峰壑望迷离 卷二十七 潜岳绵亘落平冈 独秀山川如卓笔 卷二十八 霍岳迢峣秋荡空 蜿蜒会见蟠苍龙 卷二十九 堤沙画桥娇莺啼 白云丛林白鹭飞 卷三十 千寻岸迴村烟聚 万顷樯帆镜里游 卷三十一 瀼溪环曲静偃秋 竹簟绵软赠京城 卷三十二 泛杯香遂桃花运 拂钓浓看碧树齐 卷三十三 讲筵启沃状元郎 大雄晴雪群峰翠 卷三十四 江汉辨时连雨阔,星晨立处不风摇 卷三十五 皖乡梨园佳子弟 天下无石不成班 卷三十六 石牌糕尊为贡品 皖河水一波万年 卷三十七 天工开凿鸦鹊湖 造福众生耀史册 卷三十八 清白流风繁华尽 学足三余犹伴亭 卷三十九 月夜水光上篱落 万桥露华湛榛莽 卷四十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卷四十一 安庆府米襟江淮 石桥万年控鄂赣 卷四十二 彩泽梦幻千禧桥 红色圣地独秀园 卷四十三 金巩结义造石塔 八角亭上云如血 卷四十四 水光淡渺人形河 塔岭山影明涵晖 卷四十五 浴儿城中降天子 古遗之最孙家城 卷四十六 马王庙前显灵耀 奇趣异俗银项圈 卷四十七 柳编笆斗称一绝 黎山蚩尤成枫香 卷四十八 敝屣富贵养鹿蚕 安庆留学第一人 卷四十九 瓦窰虽破避风雨 绩麻沤泞苦也甜 卷五十 三祝九如五世昌 北华佗与南新安 卷五十一 小吏孔雀东南飞 灵昭皖水广王庙 卷五十二 乾隆牡丹誉百里 巴魂米粑遍天下 卷五十三 龙池古庵巧合璧 忠愍武科始状元 卷五十四 龙池香尖如新蚕 丹青容隐梵象森 卷五十五 远看大寨山村变 近学龙泉战水山 卷五十六 金山寺禅之正宗 古泉冲太子被冤 卷五十七 鸽子杀妻无历目 主人杀牛信流言 卷五十八 水禽之乡多栝蒌 端阳重渡乃遗俗 卷五十九 安庆粮仓多硕果 女贞子入肾补精 卷六十 负霜葱翠贞女慕 振柯凌风为人赏 卷六十一 物阜民丰雷公埠 钟灵毓秀郝漱玉 卷六十二 雷公电母收妖孽 金鸡豹峰望麻塘 卷六十三 古皖文化汇清流 同马大堤四季歌 卷六十四 豪迈壮观古航道 霸王别姬珠联璧 卷六十五 传奇杂剧张阳山 身踞石坐阮大铖 卷六十六 晚清例赠修织郎 皖北行署认英烈 卷六十七 冶峰青霭汉遗址 仙学巨子释道藏 卷六十八 神仙难找龙难寻 金鸡玉犬道教名 卷六十九 四灵山水邓石如 两弹元勋邓稼先 卷七十 升仙故迹源浦寺 唐代楼阁圆觉塔 卷七十一 龙山晓黛翡翠园 杏村春色车津溪 卷七十二 赤岗君山花芳艳 护国都督老龙王 卷七十三 百子晴岚吼天狮 海门夕照控全楚 卷七十四 镇西塔岭古战壕 文化重镇古皖口 卷七十五 渔棉之乡海口洲 雁汊鱼灯大渡口 卷七十六 千年古刹永宁寺 诣今嗜古承太学 卷七十七 水道交错似巨网 披红挂彩西江舟 卷七十八 开斋圣纪古尔邦 江水光耀如泄银 卷七十九 渌水后营陈独秀 查氏仙胎女丈夫 卷八十 苍古秀润雕板画 四姐思凡张四墩 卷八十一 曾国藩驻军杨套 毛泽东畅游长江 卷八十二 陆游入蜀过雁汊 贞妇迁居清节洲 卷八十三 池州千载诗人地 九华东南第一山 卷八十四 七街三村载千秋 村酒村花两共幽 卷八十五 余阙元帅驻安庆 建设兵团围垦荒 卷八十六 英雄称号伊斯兰 曹操墩头大练兵 卷八十七 皇帝恩赐御苑红 顺安酥糖名远扬 卷八十八 商周冶铜丰收门 泡桐之乡著《桐谱》 卷八十九 抵天柱而枕龙眠 牵大江而引枞川 卷九十 桐城八景水墨画 中国对数第一人 卷九十一 皖国奇峰山奇云 古都秀木含秀气 卷九十二 万涧明珠古戏楼 舒席南洋获头奖 卷九十三 南李一门五进士 仙山十里两状元 卷九十四 仙山万古犹长春 佛殿千年固永镇 卷九十五 水乡泽国览江流 隋文帝旌为义乡 卷九十六 香茗丛生蓓蕾芽 不敢越雷池一步 卷九十七 东西南北皆水汇 山浮水面水浮山 卷九十八 涧水雾霭石屋寺 母贤子孝惜阴亭 卷九十九 松兹侯国盆养鲤 海门天柱小孤山 卷一百 通天神女林默娘 南国古寨小长城 卷一百零一 岳西翠兰结仙缘 二祖道场司空山 卷一百零二 自在于云泉之岭 逍遥乎山水之间 卷一百零三 曲水青山绕宜城 草树云烟映晴晖 卷一百零四 宜城九头十三坡 安庆为安徽之源

首页 长篇中心 A-AA+ 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朗读 手机

             

卷四十八 敝屣富贵养鹿蚕 安庆留学第一人

《怀邑传》 by 查永利

2018-4-22 19:21

鹿苑村世代相传,以养鹿而得名。他们是否敝屣富贵,淡薄利禄,我不得而知。但是无论假意和真心,他们都以养鹿为生计,度过许多渺茫岁月。我佩服这里人们有水滴石穿的耐心与毅力。这里属于丘陵地带,海拔较高,适宜养鹿。这里树木虬枝盘曲,风骨苍劲,崖间脉脉细流,如线如缕,浓郁着不朽的意蕴,感动和迷惑勤劳的人们。人工饲养最多的是梅花鹿,其次是马鹿。秸秆秧蔓,树叶干草,玉米小麦,高粱萝卜等,都是鹿的美味佳肴。也许是灵性启迪智慧,这里有廉价的完美。采茸时间要适当,早采或晚采均影响茸的产量。而这里的人们,似乎天生就有这方面的灵性。他们对采茸的时间,心性自然明了,而且见识宽广。他们锯茸时下锯轻、快、平,锯后上药均匀,放鹿快,事后还精心管理。不久,鹿又走在绵延不断的青黛远山间。鹿像是山民的情人。这里的人们有心手相牵的德行。他们不再沉溺痛苦与焦躁,虽然过着恬淡清贫的生活。他们用清白与纯真,燃烧兴奋,奔涌着热辣焦渴的希冀。

淡淡的足迹,我总想去追寻。我感恩一路的陪伴,曼妙飘荡的歌。我想起了对月慢饮,对花细酌。我慢慢走到了鹿苑、新安、南山等村的茶场,暴风骤雨后的山野,翠绿正淋漓尽致的发散着。茶场让我体会到了眼睛是春海,青春是绿河的含义。这里飞瀑流泻崖谷,雾岚漂浮多婀娜。风歌水影,艳丽如露。我在云痕浪波里,更稠密了对绿茶的思念。手工制茶,首先筛分。将采摘的鲜叶,进行分级分别盛放。此时茶叶温暖而光亮,晶莹而又略显疲惫。其次是摊放。将筛分后的鲜叶,依次厚度适宜的薄摊或厚摊。在凝墨之夜,灯火点点里,茶叶显得有点期期艾艾,敷衍而淡漠着。再是生锅炒茶,与墙贴合。勤翻多抖,嫩叶水分较多,火温稍高,动作宜轻。此时茶叶有了饱经沧桑之后的沉重,急促惶乱地翻卷着,忧心忡忡,似浓烈又阴郁,不断喷发着馨香。接下来熟锅与生锅并列排列,稍倾斜。在接纳生锅转来的茶叶后紧接着操作。出锅,摊在簸箕上。追梦路坎坷沧桑,茶叶也会有羽化成蝶的蜕变。此时茶叶守望的奢侈容颜,清飘而来,错落成痕。待茶香显露,手捏成碎末即下烘。分级、分批摊放于大簸箕,适当摊凉后及时装进洁净专用的大茶桶密封,存放于干燥、低温、卫生的室内。茶叶制作的程序比较复杂,但是沿途风景如画,情感也颇具诗意。若得闲半日,共畅饮,有邈十年尘缘,孤肠仙灵,习习清风的质感。

新茶叶蛋,更是枫林乡的特产。如果你来过而未尝,那就真是酒阑灯榭虚日度,絮语敷衍无情缘。新茶叶蛋醇厚的荷香里,坚实与奇谲,貌离而神合。吃起来如诗句兮灿灿,歌韵兮清清,会紊乱心房不已,若是吃得太快,你又会嗟悔不宁。茶叶蛋的做法比较简单。但是为了品味独特,吸引顾客,其过程也充满诡谲,祖传单方,更是晦莫如深。新茶叶蛋做之前,准备好鸡蛋、八角、桂枝、甘草、茶叶、调料等等。首先将茶叶加水烧开,改小火煮。灶底暗火,炽热燃烧,此时茶叶和蛋都会烦躁不堪,不断地翻滚着。但是火焰化红莲,自能随处结祥云。然后将茶叶捞除,在茶汤中加入八角桂枝和甘草。其次加入酱油调味,再放入鸡蛋同煮。稍后将鸡蛋捞出,用筷子轻敲蛋壳,使其产生裂纹,再放回汤汁中煮。熄火后让鸡蛋留在茶汁中浸泡,至汤汁已凉再捞出。唯有真爱相印,生死相许,在历尽坎坷变故后,新茶叶蛋才会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时吃着新茶叶蛋,我们也会百感交集,不禁想起制新茶叶蛋和自己情意绵长的苦累日子。

丁柱中、怀宁私立世则小学与枫林乡。丁柱中(1899-1940),丁家栗树嘴(今枫林乡磨塘岭村)人,著名教育家、科普作家、翻译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行者。一九一二年留学法国里昂中法大学。运用教法语机会介绍周恩来、朱德等革命前辈在法时的革命活动。归国后,追随陶行知先生教育救国、科教兴国的理想,先后在南京晓庄师范执教,创办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和各种工学团,以晓庄精神搞“科学下嫁运动”。著有大量科普读物和翻译世界著名科学家传略。丁柱中本人是怀宁县大部头译著的开宗。丁柱中学识渊博,思想民主,为政治消息开辟渠道,组装了第一台无线电收音机。一九三一年,他回到怀宁老家,运用丁氏祠产(族产),创办世则小学,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园地。世则小学在民国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五一年的二十年中,成绩卓著,闻名遐迩,为普及乡村教育做出重要贡献,也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打下良好基础。抗日战争期间,丁柱中任怀宁县抗日动员委员会指导员,杀敌除奸。不幸因病英年早逝,终年四十一岁。 

程滨遗与枫林乡。程滨遗(1876-1953),字小苏,怀宁枫林乡程家冲村人。《怀宁县志》上称他是“今安庆地区留学外国第一人”。程滨遗岁余丧父,由祖父扶养教育。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中秀才,二十二年中举人副榜,二十五年东渡日本,入明治大学。在安庆历史上,创办学校最多的人是程滨遗先生,据不完全统计,他或独资或参股,创办学校达二十余所,对安庆乃至安徽教育有一定历史贡献。他在学术上也有较大贡献,抗战时期编撰的《田赋会要》一书,是“铺叙史实,推究因果”的资料性著作,上自夏商周,下及清末民初,“就历代田赋沿革,为系统叙述,并作史料整理为主。其诸赋役设施,凡与田赋有关者亦触类引及,以求明备,层面较多,视角亦广,观点平实,在当时堪称详悉。他在安徽大学开设“中国法制史”,亲自讲授,并编撰著作《中国法制史》。另外,他还著有“三影”即:《安庆旧影》、《风尘旧影》、《风烟旧影》。其中《安庆旧影》,为人们了解安庆历史、研究地史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一九五三年二月在安庆病逝,终年七十七岁。

  这里扶疏槐影,缥缈桂枝, 清秀于静。我径情直行,便来到新安、太庙等村的桑园。风掠桑园而低吟,犹如浪人哼唱,令我心驰神荡,销铄而迷失。这里的人们看桑养蚕,做到蚕桑平衡。不浪费桑叶,又不至于采叶过度,影响桑树生长。这是一个坎坷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成熟拒绝幼稚的过程。看桑养蚕要在诚实的困境面前,让学习与经验的魅力同行。那样才能桑树繁盛,白蚕青春阳光如潮。

  领回蚕种后,要催青,保持其适宜温湿度,确保孵化整齐,且适时收蚁。谋事在人,成事在也在人。这个过程,可能会苦不堪言,但是会渐行渐远。 桑叶要新鲜,使小蚕吃饱吃好。要彻底消毒,预防蚕病。加温排湿春蚕期间,气温较低,尤其是寒潮时,这时要升温。若遇连续阴雨,更要尽量满足其要求。脸颊清癯,鬓发纤纤,在羞涩甜润的蹦跳中,时时有流畅的取悦,眼看着蚕蚁日渐长大。此时浮泛拂扬的感情,神采动人,含情脉脉而奔放炽烈。看着朝辉漾动,因惊惶而充满生机。在晨光中,不知疲倦的精灵,轻轻颤栗着,融成了美丽的风景。桑园要合理施肥,要掌握泥杂肥铺地,农家肥当家,化肥催芽的原则。科学采桑,精心养蚕。成功不是设计出来的,要成熟的经验和科学的知识来支撑。桑叶成熟要一致。喂蚕要按时,饱食就眠,眠中暗而安静,适时饷食,要分批提青,促其眠起成熟整齐。小蚕养到三龄,再分到各蚕户养殖。小的时候难养一点,长大些就好办了。此时再眺望苍穹,回首往事时,所有的辛酸与疲惫,奚落与感慨,也都是俊秀馥郁了。

  微风徐徐,往往掩饰着几分戏谑。秋枫绰约,古径苔封。绵延的山川,灵秀丰神,脱化丰栽,枫声阵阵。我的思绪也如清风屡屡。我斜目倦倚楼,看淡烟雨星,林荫篱落,空山淡远。这里有阴冷诗意的秋风,躁动在街衢巷陌。有城墙屋脊,芝麻地。有半拢睡眼的棉桃,菊花圃。有抱团跳踌躇舞的蚊蚋。还有浮游的赭萍。现实总在期待中慢慢长大,又不断地忽略着生存的游戏。人生过高的期望,无论多么宽敞豪华,都只是沽名钓誉。我欲简化修身,卑微处世。我不为尽善尽美,只求光洁如新。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作者福利:录制音频,上架喜马拉雅。请加天马文学网管理员微信w609778830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成绩]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上一章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