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邑传》

纪实文学 | 查永利

序 四十五年倏然而逝。日月如驰,庐墓之情颇浓烈。吾邑县志,每展览是编, ...

默认分卷 卷一 十劫轻拭辛酸泪 竹林倩影多婆娑 卷二 峭壁寒梅月普照 杯罄星疏三春柳 卷三 聚景赏花日移影 绮罗珠翠心纯真 卷四 乱酒梨花墨数点 醉书红锦字三行 卷五 雨稠凄凄滴圆荷 波寒烟翠雨早晴 卷六 弦静瑟瑟伤残景 星河悬影浴华京 卷七 日明涵影愁空山 清溪鲜碧蒻盈盈 卷八 春倩夏爽缕缕情 秋雅冬艳年华换 卷九 景慕四方风飘逸 楚水万里满目新 卷十 紫烟胜景傍天柱 落日斜晖盈皖江 卷十一 音凝惠风洒满山 千嶂万壑青如黛 卷十二 桃芬荷清桂馥沁 野萍棘蓼樟香翠 卷十三 谨信亲仁月浮华 琳琅缤纷浩若海 卷十四 晴空朗月西山暮 行云流水香满路 卷十五 朗月草衰树斑驳 清风花落水踟蹰 卷十六 化蛹成蝶多禅意 小埠低冈白鹭飞 卷十七 墨淡琴疏春怨秋 残妆新红倦为劳 卷十八 熹微晨光花放蕊 紫云浓影乐融融 卷十九 繁花绽放露娇艳 漫犹可信史变迁 卷二十 徳善酸辛遍山川 日月星晨换新颜 卷二十一 石门秋泛兴未阑 千年古刹隔寒烟 卷二十二 白豚传奇亘古今 黄梅仙曲天下扬 卷二十三 石镜涵空悬古月 观音踏水泛莲花 卷二十四 无量禅寺传天籁 海螺望春摇钱树 卷二十五 丽光诗魂犹催句 岁月山秀伴红尘 卷二十六 艇子平明蹴浪迟 武陵峰壑望迷离 卷二十七 潜岳绵亘落平冈 独秀山川如卓笔 卷二十八 霍岳迢峣秋荡空 蜿蜒会见蟠苍龙 卷二十九 堤沙画桥娇莺啼 白云丛林白鹭飞 卷三十 千寻岸迴村烟聚 万顷樯帆镜里游 卷三十一 瀼溪环曲静偃秋 竹簟绵软赠京城 卷三十二 泛杯香遂桃花运 拂钓浓看碧树齐 卷三十三 讲筵启沃状元郎 大雄晴雪群峰翠 卷三十四 江汉辨时连雨阔,星晨立处不风摇 卷三十五 皖乡梨园佳子弟 天下无石不成班 卷三十六 石牌糕尊为贡品 皖河水一波万年 卷三十七 天工开凿鸦鹊湖 造福众生耀史册 卷三十八 清白流风繁华尽 学足三余犹伴亭 卷三十九 月夜水光上篱落 万桥露华湛榛莽 卷四十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卷四十一 安庆府米襟江淮 石桥万年控鄂赣 卷四十二 彩泽梦幻千禧桥 红色圣地独秀园 卷四十三 金巩结义造石塔 八角亭上云如血 卷四十四 水光淡渺人形河 塔岭山影明涵晖 卷四十五 浴儿城中降天子 古遗之最孙家城 卷四十六 马王庙前显灵耀 奇趣异俗银项圈 卷四十七 柳编笆斗称一绝 黎山蚩尤成枫香 卷四十八 敝屣富贵养鹿蚕 安庆留学第一人 卷四十九 瓦窰虽破避风雨 绩麻沤泞苦也甜 卷五十 三祝九如五世昌 北华佗与南新安 卷五十一 小吏孔雀东南飞 灵昭皖水广王庙 卷五十二 乾隆牡丹誉百里 巴魂米粑遍天下 卷五十三 龙池古庵巧合璧 忠愍武科始状元 卷五十四 龙池香尖如新蚕 丹青容隐梵象森 卷五十五 远看大寨山村变 近学龙泉战水山 卷五十六 金山寺禅之正宗 古泉冲太子被冤 卷五十七 鸽子杀妻无历目 主人杀牛信流言 卷五十八 水禽之乡多栝蒌 端阳重渡乃遗俗 卷五十九 安庆粮仓多硕果 女贞子入肾补精 卷六十 负霜葱翠贞女慕 振柯凌风为人赏 卷六十一 物阜民丰雷公埠 钟灵毓秀郝漱玉 卷六十二 雷公电母收妖孽 金鸡豹峰望麻塘 卷六十三 古皖文化汇清流 同马大堤四季歌 卷六十四 豪迈壮观古航道 霸王别姬珠联璧 卷六十五 传奇杂剧张阳山 身踞石坐阮大铖 卷六十六 晚清例赠修织郎 皖北行署认英烈 卷六十七 冶峰青霭汉遗址 仙学巨子释道藏 卷六十八 神仙难找龙难寻 金鸡玉犬道教名 卷六十九 四灵山水邓石如 两弹元勋邓稼先 卷七十 升仙故迹源浦寺 唐代楼阁圆觉塔 卷七十一 龙山晓黛翡翠园 杏村春色车津溪 卷七十二 赤岗君山花芳艳 护国都督老龙王 卷七十三 百子晴岚吼天狮 海门夕照控全楚 卷七十四 镇西塔岭古战壕 文化重镇古皖口 卷七十五 渔棉之乡海口洲 雁汊鱼灯大渡口 卷七十六 千年古刹永宁寺 诣今嗜古承太学 卷七十七 水道交错似巨网 披红挂彩西江舟 卷七十八 开斋圣纪古尔邦 江水光耀如泄银 卷七十九 渌水后营陈独秀 查氏仙胎女丈夫 卷八十 苍古秀润雕板画 四姐思凡张四墩 卷八十一 曾国藩驻军杨套 毛泽东畅游长江 卷八十二 陆游入蜀过雁汊 贞妇迁居清节洲 卷八十三 池州千载诗人地 九华东南第一山 卷八十四 七街三村载千秋 村酒村花两共幽 卷八十五 余阙元帅驻安庆 建设兵团围垦荒 卷八十六 英雄称号伊斯兰 曹操墩头大练兵 卷八十七 皇帝恩赐御苑红 顺安酥糖名远扬 卷八十八 商周冶铜丰收门 泡桐之乡著《桐谱》 卷八十九 抵天柱而枕龙眠 牵大江而引枞川 卷九十 桐城八景水墨画 中国对数第一人 卷九十一 皖国奇峰山奇云 古都秀木含秀气 卷九十二 万涧明珠古戏楼 舒席南洋获头奖 卷九十三 南李一门五进士 仙山十里两状元 卷九十四 仙山万古犹长春 佛殿千年固永镇 卷九十五 水乡泽国览江流 隋文帝旌为义乡 卷九十六 香茗丛生蓓蕾芽 不敢越雷池一步 卷九十七 东西南北皆水汇 山浮水面水浮山 卷九十八 涧水雾霭石屋寺 母贤子孝惜阴亭 卷九十九 松兹侯国盆养鲤 海门天柱小孤山 卷一百 通天神女林默娘 南国古寨小长城 卷一百零一 岳西翠兰结仙缘 二祖道场司空山 卷一百零二 自在于云泉之岭 逍遥乎山水之间 卷一百零三 曲水青山绕宜城 草树云烟映晴晖 卷一百零四 宜城九头十三坡 安庆为安徽之源

首页 长篇中心 A-AA+ 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朗读 手机

             

卷六十八 神仙难找龙难寻 金鸡玉犬道教名

《怀邑传》 by 查永利

2018-4-21 22:30

   若从洪镇乡往东北方向,走一个多小时,就可抵达普陀寺所在的长安岭下。也可以乘长途客车到东风桥下,再从那儿徒步上长安岭,只需要二十分钟左右。公路蜿蜒,路两旁树木青翠,花团锦簇,令人赏心悦目。岭不高,看起来海拔不足三百米。寺庙旁一条小路通往岭上。若再步行半小时,就可以立于长安岭之巅了。若冬天登长安岭,其胜景有《渡长安岭至皖口》古诗为证:“投僧避夜雨,古檠昏无膏。山木鸣四壁,疑身在波涛。平明长安岭,飞雪忽满袍。天低浮云深,更觉所向高”。  

  普陀寺位于洪镇乡冶塘湖东南长安岭的半山腰间,寺后有洞曰雪山洞。民国四年(公元一九一五年)《怀宁县志》记载:“雪山洞在长安岭,有寺。洞深约六七里,曲折幽邃,入者懔然”;其“莫测深广,上有泉窦,滴溜成钟乳。倚洞结蓝,为土人游观之所”。雪山洞,为寒武纪石灰岩溶洞,深五十米,最高五米,曲折下行,宽广处如大厅,可容百人。洞厅以下是宽窄不一的洞道,钟乳倒垂,蝙蝠翻飞,乱石夹道,泉水叮咚。这里炎夏时清凉解暑,严冬时温暖如春,其间有天然的石凳、石床、石桌,置身其中,宛若进入了神仙洞府。传说此洞尽处通江,但是由于洞隙太狭,从未有人能探其究竟,一般只能达百余米之深,与旧志记载的“洞深约六七里”相离甚远。洞内现开发有二十多处自然景点,如仙女漫步、大鹏听经、金鸡报晓、睡佛卧天、济公显圣、三仙聚首、神龟指路等等,各具神态,栩栩如生。雪山洞在这个溶洞群里以奇秀瑰丽著称。我去的时候,自然也没遇见活的神仙。我看到了洞内有依石壁雕佛像一尊,前置香炉供案。我猜想是神仙知道要来寻他,提前留下的。因为神仙自有神仙的公务繁忙。他却至少给我留下了雕像。这比我去找人办事,往往别人已经走了,只留下空落的桌椅,要好得多。我在生活中,看见过许多不能给人办事情的雕像或者桌椅。而他们的背后,往往也有类似神仙般的传说。雪山洞洞门面北,高四米,上有砖砌牌楼,高出洞口四米,三层砖制斗拱,正身横额楷书石刻“岩脱金身”四字。我想是世事太杂,神仙也管不了。不知何时,神仙便借机脱身了。

普陀寺依洞而建,始建于清初,为一座约三百平方米的硬山式建筑。南北合面,两个三开间的佛殿,中隔天井,正殿背后直通山洞,寺门在两殿之间转折向西,门头横额“普陀寺”为清咸丰二年(一八五二年)所制。雪山洞牌楼、普陀寺,传说

始建于明,但无文字可考。民国四年《怀宁县志》仅云“雪山洞,有寺”。在已发现的碑刻中,最早为洞内石供案上刻有“雍正八年”字样,另有乾隆二十五年残碑上有“建洞门以建石楼”之句,寺内和门前壁上嵌的十余块重修碑记,最早为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零年),最迟为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因此,雪山洞牌楼与普陀寺的始建时间应在清初康熙至雍正年间。乾隆至同治百余年间,曾屡经重修,民国年间也进行过修整,并在东侧新建佛殿一座,已毁。此寺早年香火旺盛,百里香客云集。后,有重建。主要殿堂面积五百平方米左右,附属房屋面积一千余平方米。供奉佛像三十余尊。专职教职人员五人。信徒颇众。我站在普陀寺大殿前宽敞的平台上,可远眺青山连绵,沃野百里,村舍农田,错落有致;俯视山下,冶塘湖入皖河奔长江,则是云霓变幻,气象万千,景致奇异,四季如画;加上女儿峰等各种神奇的民间传说,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我在洪镇乡感觉到神仙难找,无论仙学与佛寺里都没神仙在场。我寻神仙未果,又想看看传说中的龙王。龙王,是神话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往往具有降雨的神性。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从此,龙王成为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的神,龙王治水则成为民间普遍的信仰。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古人认为,凡是有水的地方,无论江河湖海,都有龙王驻守。龙王能生风雨,兴雷电,职司一方水旱丰歉。

  龙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龙的起源来自伏羲氏,据神话传说,伏羲与女娲都是人首蛇身,而蛇就是龙的原型。但是实际上龙只是一种图腾,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上的由人类虚构的生物,并且是综合了许多生物的特征:蛇身、兽腿、鹰爪、马头、鱼尾、鹿角、鱼鳞等。据考证,龙图腾的由来是和原始部落不断的征战有关的。在漫长的历史中,部落与部落之间对抗、吞并、联合,并把战胜的部落图腾上的一部分添加到自己的图腾上。久而久之,经过不断地吸收与充实,龙的特征也越来越多,形象日益复杂和威武庄严,最后形成了完整的龙图腾,并且成为这个华夏民族所信奉崇拜的标志。龙文化影响着中国华夏儿女精神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国,龙简直无所不在。龙的文化,源远流长。龙是本土宗教,道教的龙也就更为中国化,比佛教的龙更为世俗,更适合中国民众的心理,龙不但能降雨除旱,还可以救火,在祁雨的同时还可以捎带提一些其它方面的要求,譬如求福、长生、官职、疾病、住宅凶吉等,“无有不吉”,几乎世上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包揽了。

洪镇乡流传着,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的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东海岸边有座龙王庙。离龙王庙几里远的地方有块菜地,菜地紧挨着一座庙。庙里的老和尚和种菜的老头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下棋聊天。这天,他俩闲聊时,老头神秘地对老和尚说:“方丈,有件奇事,原先我那二亩菜园子都是我自己

打水浇,等我去浇园子时,菜园子已都浇过了,也没看见是谁给浇的。你说怪不怪?”和尚听了也觉得奇怪,决定去看看,弄个水落石出。当晚,老和尚早早地来到菜园,在离那口水井不远处藏了起来。整整盯了一夜,天快亮时,忽听“咔嚓”一声,从井内射出一道白光,飞出一只像鹅似的怪物。只见他两只大翅膀“忽扇”了几下,井水就溢出老高。眨眼间,那只怪物又飞入井内。和尚到井边看时,菜已全部浇好了。一连三个夜里都是这样。老和尚练过武术,第四天夜里,他带了把宝剑,等那只怪物刚一飞出井口时,一个箭步上去猛刺了几下。那只怪物翅膀一斜,一头栽入井中。顿时,“轰隆”一声巨响,井裂开有几亩大的口子,大水翻滚。眨眼间,连几里外的龙王庙前也是一片汪洋。龙王大怒,带领水兵前来与那怪物交战。战了三天三夜,怪物因寡不敌众,现了原形。原来它是龙王的三太子,因犯了律条,被贬出了东海,受罪三年。三太子为了立功,想在凡间做些好事。不想被和尚刺了一剑,一怒之下,掀开海眼,淹了龙王庙。与龙王交战时又不敢泄露天机,造成一场误会。后来,人们在议论这事时,都说“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传说龙王就在洪镇乡石库村马家楼田畈上,至少曾经来过这里。我在这里也只看见了石库道光水文碑而已。碑在马家楼村民组田边草丛中,高五十厘米,宽三十三厘米,碑文直式楷书阴刻“道光二十九年潮水至此”,左下方署款“裴辅仁立”。立碑者身份不详,石库一带多裴姓,应为当地人士。石库地处皖河下游,皖河经此而下十五公里于安庆入江,南岸为跨湖北、安徽两省的长江干堤──同马堤。因此,此碑系长江水文史的重要资料。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一九五九年调查发现。一九八二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否有龙王,我是没有亲见到。不过龙王和水一道来过这里,倒是有可能的事,因为石库道光水文碑上有水来到这里记载。至于当初为何不记下龙的踪迹,我已不得而知。难道是古人早已知道,现代人喜欢捕杀野生动物而食之,故意庇护龙王而为之?

金鸡碑和五猖神庙碑,传说也扑朔迷离。金鸡碑是戏神碑,现坐落于洪铺镇金鸡村东部,高一点一米,宽零点七五米,由白色石料刻成;碑的正文为“金鸡社令正直之神位”,两侧分别冠以“日”、“月”二字;上款题为“庚戌岁冬月吉旦众生祀奉”,下款是立碑人“本社”、“信官”、“信士”、“生堂”、“杨文堂”等二十五人姓名;碑边刻缠枝花纹,碑文楷书阴刻。据《怀宁县志》记载:“金鸡碑的立碑时间最晚应是清雍正八年(一七三零年),或者上到明代。金鸡碑是戏神碑,是研究我国戏曲史的一项重要资料”。誉满全球的电影大奖“金鸡奖”,就与这块貌不惊人的石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量的史料表明,“金鸡”,就是旧时社戏所祀之神,属于道教文化的产物,它来自艺术之神“二郎神座”下的“金鸡”和“玉犬”,且在怀宁徽班的早期,就被供为所祀戏神。金鸡碑在福建省漳浦县,也立有一块,但这块与怀宁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福建省漳州、漳浦一带流行着一种“安庆调”,实即“石牌调(吹腔)”。可见戏曲之乡,石牌的艺人们,连曲加戏带戏神(金鸡神)都传到闽南去了!与金鸡碑毗邻的是五猖神庙碑。此碑在金鸡碑南侧三米处,高零点九米,宽零点六米,碑额楷书横行“五猖□碑”(原注:“□”应为“庙”字),正文四行,记述建庙立碑之缘由,后为捐款建庙名单二十余人及款额,下款为“大清嘉庆□□年大吕月立”,部分字迹不清。由于这两块碑刻自然风化比较严重,后对这两块碑刻进行了保护。现在的金鸡碑和五猖神庙碑,碑身被罩上了一层有机玻璃,同时在碑的上方盖建了一座对径为二点四米的四角亭。这样既避免了雨水侵蚀,又便于游客观瞻。从外表看来,金鸡碑和五猖神庙碑与一般的碑刻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更不可能找到金鸡戏神或是五猖神仙了。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作者福利:录制音频,上架喜马拉雅。请加天马文学网管理员微信w609778830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成绩]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上一章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