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邑传》

纪实文学 | 查永利

序 四十五年倏然而逝。日月如驰,庐墓之情颇浓烈。吾邑县志,每展览是编, ...

默认分卷 卷一 十劫轻拭辛酸泪 竹林倩影多婆娑 卷二 峭壁寒梅月普照 杯罄星疏三春柳 卷三 聚景赏花日移影 绮罗珠翠心纯真 卷四 乱酒梨花墨数点 醉书红锦字三行 卷五 雨稠凄凄滴圆荷 波寒烟翠雨早晴 卷六 弦静瑟瑟伤残景 星河悬影浴华京 卷七 日明涵影愁空山 清溪鲜碧蒻盈盈 卷八 春倩夏爽缕缕情 秋雅冬艳年华换 卷九 景慕四方风飘逸 楚水万里满目新 卷十 紫烟胜景傍天柱 落日斜晖盈皖江 卷十一 音凝惠风洒满山 千嶂万壑青如黛 卷十二 桃芬荷清桂馥沁 野萍棘蓼樟香翠 卷十三 谨信亲仁月浮华 琳琅缤纷浩若海 卷十四 晴空朗月西山暮 行云流水香满路 卷十五 朗月草衰树斑驳 清风花落水踟蹰 卷十六 化蛹成蝶多禅意 小埠低冈白鹭飞 卷十七 墨淡琴疏春怨秋 残妆新红倦为劳 卷十八 熹微晨光花放蕊 紫云浓影乐融融 卷十九 繁花绽放露娇艳 漫犹可信史变迁 卷二十 徳善酸辛遍山川 日月星晨换新颜 卷二十一 石门秋泛兴未阑 千年古刹隔寒烟 卷二十二 白豚传奇亘古今 黄梅仙曲天下扬 卷二十三 石镜涵空悬古月 观音踏水泛莲花 卷二十四 无量禅寺传天籁 海螺望春摇钱树 卷二十五 丽光诗魂犹催句 岁月山秀伴红尘 卷二十六 艇子平明蹴浪迟 武陵峰壑望迷离 卷二十七 潜岳绵亘落平冈 独秀山川如卓笔 卷二十八 霍岳迢峣秋荡空 蜿蜒会见蟠苍龙 卷二十九 堤沙画桥娇莺啼 白云丛林白鹭飞 卷三十 千寻岸迴村烟聚 万顷樯帆镜里游 卷三十一 瀼溪环曲静偃秋 竹簟绵软赠京城 卷三十二 泛杯香遂桃花运 拂钓浓看碧树齐 卷三十三 讲筵启沃状元郎 大雄晴雪群峰翠 卷三十四 江汉辨时连雨阔,星晨立处不风摇 卷三十五 皖乡梨园佳子弟 天下无石不成班 卷三十六 石牌糕尊为贡品 皖河水一波万年 卷三十七 天工开凿鸦鹊湖 造福众生耀史册 卷三十八 清白流风繁华尽 学足三余犹伴亭 卷三十九 月夜水光上篱落 万桥露华湛榛莽 卷四十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卷四十一 安庆府米襟江淮 石桥万年控鄂赣 卷四十二 彩泽梦幻千禧桥 红色圣地独秀园 卷四十三 金巩结义造石塔 八角亭上云如血 卷四十四 水光淡渺人形河 塔岭山影明涵晖 卷四十五 浴儿城中降天子 古遗之最孙家城 卷四十六 马王庙前显灵耀 奇趣异俗银项圈 卷四十七 柳编笆斗称一绝 黎山蚩尤成枫香 卷四十八 敝屣富贵养鹿蚕 安庆留学第一人 卷四十九 瓦窰虽破避风雨 绩麻沤泞苦也甜 卷五十 三祝九如五世昌 北华佗与南新安 卷五十一 小吏孔雀东南飞 灵昭皖水广王庙 卷五十二 乾隆牡丹誉百里 巴魂米粑遍天下 卷五十三 龙池古庵巧合璧 忠愍武科始状元 卷五十四 龙池香尖如新蚕 丹青容隐梵象森 卷五十五 远看大寨山村变 近学龙泉战水山 卷五十六 金山寺禅之正宗 古泉冲太子被冤 卷五十七 鸽子杀妻无历目 主人杀牛信流言 卷五十八 水禽之乡多栝蒌 端阳重渡乃遗俗 卷五十九 安庆粮仓多硕果 女贞子入肾补精 卷六十 负霜葱翠贞女慕 振柯凌风为人赏 卷六十一 物阜民丰雷公埠 钟灵毓秀郝漱玉 卷六十二 雷公电母收妖孽 金鸡豹峰望麻塘 卷六十三 古皖文化汇清流 同马大堤四季歌 卷六十四 豪迈壮观古航道 霸王别姬珠联璧 卷六十五 传奇杂剧张阳山 身踞石坐阮大铖 卷六十六 晚清例赠修织郎 皖北行署认英烈 卷六十七 冶峰青霭汉遗址 仙学巨子释道藏 卷六十八 神仙难找龙难寻 金鸡玉犬道教名 卷六十九 四灵山水邓石如 两弹元勋邓稼先 卷七十 升仙故迹源浦寺 唐代楼阁圆觉塔 卷七十一 龙山晓黛翡翠园 杏村春色车津溪 卷七十二 赤岗君山花芳艳 护国都督老龙王 卷七十三 百子晴岚吼天狮 海门夕照控全楚 卷七十四 镇西塔岭古战壕 文化重镇古皖口 卷七十五 渔棉之乡海口洲 雁汊鱼灯大渡口 卷七十六 千年古刹永宁寺 诣今嗜古承太学 卷七十七 水道交错似巨网 披红挂彩西江舟 卷七十八 开斋圣纪古尔邦 江水光耀如泄银 卷七十九 渌水后营陈独秀 查氏仙胎女丈夫 卷八十 苍古秀润雕板画 四姐思凡张四墩 卷八十一 曾国藩驻军杨套 毛泽东畅游长江 卷八十二 陆游入蜀过雁汊 贞妇迁居清节洲 卷八十三 池州千载诗人地 九华东南第一山 卷八十四 七街三村载千秋 村酒村花两共幽 卷八十五 余阙元帅驻安庆 建设兵团围垦荒 卷八十六 英雄称号伊斯兰 曹操墩头大练兵 卷八十七 皇帝恩赐御苑红 顺安酥糖名远扬 卷八十八 商周冶铜丰收门 泡桐之乡著《桐谱》 卷八十九 抵天柱而枕龙眠 牵大江而引枞川 卷九十 桐城八景水墨画 中国对数第一人 卷九十一 皖国奇峰山奇云 古都秀木含秀气 卷九十二 万涧明珠古戏楼 舒席南洋获头奖 卷九十三 南李一门五进士 仙山十里两状元 卷九十四 仙山万古犹长春 佛殿千年固永镇 卷九十五 水乡泽国览江流 隋文帝旌为义乡 卷九十六 香茗丛生蓓蕾芽 不敢越雷池一步 卷九十七 东西南北皆水汇 山浮水面水浮山 卷九十八 涧水雾霭石屋寺 母贤子孝惜阴亭 卷九十九 松兹侯国盆养鲤 海门天柱小孤山 卷一百 通天神女林默娘 南国古寨小长城 卷一百零一 岳西翠兰结仙缘 二祖道场司空山 卷一百零二 自在于云泉之岭 逍遥乎山水之间 卷一百零三 曲水青山绕宜城 草树云烟映晴晖 卷一百零四 宜城九头十三坡 安庆为安徽之源

首页 长篇中心 A-AA+ 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朗读 手机

             

卷八十 苍古秀润雕板画 四姐思凡张四墩

《怀邑传》 by 查永利

2018-4-21 21:34

渌水乡和万千花胎都会隐藏秘密,月下浮动的暗香,扑朔迷离,引人入胜。人们带着萧瑟的忧郁,在不远万里的奔赴过后,变得莹光四射。清癯苍古的渌水乡,也更加清澈、透明起来了,并随时等候着人们的召唤。蓝蝶在天空下划过,与天空相叠,渐渐融为一色。理所当然,人们和渌水乡成为了朋友,幕闭人散般的清冷,早已成为了过去。人们毫无羁绊,就在袅袅娜娜的歌声中,开始了新的生活。土地吸收了人们的泪滴,被染成了沃土,并向四周漫延开来。土地疯狂的吸收着甜美的汁液,便在空气中散发出了馨香。雨后春笋般,所有的土壤里都钻出了庄稼,嫩绿色的枝叶舒展开来。阳光如水滴般洒进密林、庄稼地等,和万千绽放的花朵,绘成了诗一样的画卷。感慨着萧瑟的生命,体味着岁月的苍凉,穿越着沧桑,而渐渐繁华了起来。生命在奔腾不息中,享受着阳光的融合,不断孕育着精灵。

渌水乡名称的消逝。在民国十九年(一九三零)怀宁县七乡改为七区,设区公所,二十年改为自卫区,编查保甲。在城乡改为第一区,渌水乡为第二区,辖八十六保,合组十六联保,共八百六十甲。二十四年调整区乡建置,全县七区改划四区,其中原第一、二两区(在城乡、渌水乡)及原第三区的山口乡合并为第一区。区内设署,下设乡、镇、保、甲。抗战胜利后,城内设立大观、文化、新市、中心、枞阳、集贤六镇。三十六年六镇并为大观、中心、迎江、集贤四镇,共设三十七保、二百九十八甲。民国三十四年,恢复区乡保甲制,全县设四区,四十五乡。广圩区(原渌水乡)署设于安庆德宽路,辖六镇七乡。六镇是:大观、迎江、中心、文化、集贤、新市;七乡是:柘山、迴塘、龙山、余墩、三平、保湖、绕河。至此,仍有人,习惯上称渌水乡,官方行文中渌水乡名称,已经基本消失。据我父亲查轩轾留存的,民国二十六年六月《怀宁县行政区划图》,此时城区为怀宁县在城乡,郊区部分的渌水乡已经变更为:清和乡、集贤乡、苏家乡、迴祥乡、古塘乡、午公乡、九口乡、菱湖乡、五福乡、沈家乡、宣团乡、李家乡、长山乡、柘涧乡、竹墩乡、余家乡、九郎乡和飞机场。另外:扬子江南有:来字乡、民治乡。至此,渌水乡名称基本已消失。民国三十八年四月,怀宁解放后,全县设六区一镇、十九乡,更无渌水乡名称,但是部分地区仍属怀宁县。直至一九八零年,原向阳、砂桥、东风三个大队划归安庆市,原渌水乡才彻底脱离了怀宁的行政区划与管辖。

查轩轾(1933-2000),原名查振华,学名轩轾,怀宁县城人。曾长期居怀宁县城城口街。中国共产党党员。安庆市诗词协会会员。少聪颖,读书至安庆师范学院等。先后在胡玉美子弟学校、怀宁县五人小组(时任决案组组长)任职。“文革”中,解职赋闲,寄居怀宁县石镜大队。早年善收藏书画、瓷器,曾藏有稀世珍品唐寅(字伯虎)《四季图》等,惜“文革”中倶不知所归。早年勤学书画,尤善民间雕刻(板画),堪称苍古秀润,题绘俱佳。一九八零年,恢复公职后,继续任教,并著书立说,尤善诗词歌赋。他在解职赋闲期间,从事《四库全书》术数类学术研究。其生前十多年前就立碑并预测自己的享年。后,至生病在安庆一一六海军医院去世,竟然十分吻合。乡里更是传为神奇。查氏家族,世代有著书立传,因严遵家训,皆为家藏,鲜有行世。故,偶见其少数诗词歌赋,在《安庆诗词》、《宿松诗词》等刊物上行世。著有《查轩轾公集》。

四季可以轮回,青春亦会留下许多的记忆,许多的心酸。但是历史却不会停留,不为倒转。真真切切的历史,让我喜忧参杂。我喜的是饥寒交迫将成记忆,梦乡有好多美丽的身影在飞舞。我忧的是秋雨寒风,疲倦的沉重,人在憔悴,心在流泪。这里有苍白惨淡的历史,更有人们孤单的凄凉。人们盼望着痴迷的梦想实现,盼望着浓意爽然,收获幸福的秋天。这里的风景,十分宜人。这里既有湖滩平阔,横江波涌,又有野趣丰沛,野情清幽的安详。这里生机勃勃,花红柳绿扑面。一条宽阔的驿路,绵延着伸向远方,路两边山青水秀,树绿花娇。翠竹小桥,篱笆木屋,怪坡神奇,花木缤纷。我伫立花树下,景随步移,步移景换,流连忘返。

 收获的希望,组成着渌水乡,虽然在今世,它变得模糊而尴尬。历史上的渌水乡日日夜夜,曲塍树梢,田间泥草,心花怒放。但是它在日本人的蹂躏疯狂中,无奈地消逝了。白日旷野,雨淋淋田塍,在风扑扑的红尘中,到处都是腐败声息,腥臭难闻,人们在漂流中折磨着,呻吟而无声。田畴枯涸,行人稀稀落落。重峦叠嶂,溪流瑟瑟,风吹过,流云飘散,星陨落。满地残叶,不见花几朵。这里解放后,走过了苦难贫穷。沉静里的倦容身影, 男人情趣,女人温柔,在这里又司空见惯起来了。他们紧张、激动而尖锐,不调和的大尺度,似厚幕下淫暴的涧壑,骚攘温软而止息。博雅的言辞,抚摸与亲吻,求助与甜蜜,疲惫与拒绝,在澎湃中崩溃而烧毁。男女在声浪中枯槁无数,而繁衍生息着。但是,这里的人们渐渐变得贪慕虚荣,看似道貌岸然,实则阳奉阴违,口蜜腹剑而趋炎附势。

张四墩遗址与渌水乡。渌水乡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浓厚了文化底蕴。新石器文化遗址张四墩,一砖一瓦浸润着史前先辈们的智慧之光;一草一木印证着创造者的童年足迹。长江远眺如带,龙山近倚似屏,渌水湖畔,居者平添风云之色。这里土地肥沃,湖泊星星罗棋布,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张四墩遗址,即张四墩文化遗址,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三义境内。遗址于一九七六年发现,一九八零年正式发掘。遗址堆积两个文化层,一层大约从公元前七千至五千年的母系氏族公社后期,另一层从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商代,出土器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锛、石斧、石铲、石球、石镰、石璜、石网坠等。陶器有鼎、釜、罐、盆、杯、网坠、纺轮等,以红陶、灰陶居多,纹饰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显示出较高的制陶技艺。张四墩遗址南距长江仅八公里,东距长江也仅十五公里左右,东北部为石塘湖、官桥湖、破罡湖连片水域,并与长江相接。遗址总面积二万余平方米,由四个土墩以及土墩环绕的中部低地组成,平面形状呈弧边三角形,土墩高出周围地面二至四米。该遗址墩上的堆积较厚,而中部平地堆积极薄。专家分析,这是薛家岗文化之后,分布在皖西南一带的又一支原始文化。张四墩文化的起始年代大约在公元前二千六百年,结束时间还难以确定。  

  张四墩的民间传说。在风光旖旎的渌水乡石塘湖畔,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张四墩。在那里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传说天庭上的玉皇大帝原本也是凡人,俗姓张,人称张玉皇。玉皇大帝有七个女儿,称作“七仙女”。这七仙女个个貌若天仙,聪明伶俐,最小的“七仙女”与人间秀才董永的爱情故事,因为一曲《天仙配》而世人皆知。其实向往人间生活的并非七仙女一人,有一个人也十分向往人间生活,她就是玉皇大帝的四女儿──张四姐。这位张四姐也曾偷偷来到人间,下凡在今天的张四墩。相传这位张四姐来到张四墩后,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大家都非常喜欢她,也非常敬重她。邻里有个矛盾纠纷,只要四姐一到,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哪家有个红白喜事,总得请四姐为座上宾。大家都说,是四姐让这里成了一方宝地。就连这里的山也会长了,而且长得非常快,慢慢地就与一河之隔的大龙山余脉的芭茅山竟长起来。这芭茅山怎比得过呢。没多久,这山峰就高耸入云,直抵天庭。这件事很快就传到玉皇大帝的耳朵里。玉皇大帝龙颜大怒,命雷公将山峰劈去。雷公抡起双锤,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山峰被拦腰折断,形成四座土台,张四墩也因此而得名。玉皇大帝因为这件事迁怒于下凡的张四姐,遂命天兵天将将张四姐带回天庭,严加看管。据说,张四姐后来又偷偷下凡人间,来到张四墩,并与当地人结婚生子,过着幸福美满的凡间生活。

  披着暖阳,沐着微风,渌水乡吟唱着一首充满沧桑的歌。它终将逝去的青春,曾在灼人的热浪中穿行。落日孤烟,雄浑苍凉。曾经的岁月,未来的日子;漠风拍打,都化作了深深的爱恋。消逝总是难免的,但是没有年华虚度。它疏离了惶惑的城市,心中挤满了情殇,却创造了精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作者福利:录制音频,上架喜马拉雅。请加天马文学网管理员微信w609778830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成绩]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上一章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