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邑传》

纪实文学 | 查永利

序 四十五年倏然而逝。日月如驰,庐墓之情颇浓烈。吾邑县志,每展览是编, ...

默认分卷 卷一 十劫轻拭辛酸泪 竹林倩影多婆娑 卷二 峭壁寒梅月普照 杯罄星疏三春柳 卷三 聚景赏花日移影 绮罗珠翠心纯真 卷四 乱酒梨花墨数点 醉书红锦字三行 卷五 雨稠凄凄滴圆荷 波寒烟翠雨早晴 卷六 弦静瑟瑟伤残景 星河悬影浴华京 卷七 日明涵影愁空山 清溪鲜碧蒻盈盈 卷八 春倩夏爽缕缕情 秋雅冬艳年华换 卷九 景慕四方风飘逸 楚水万里满目新 卷十 紫烟胜景傍天柱 落日斜晖盈皖江 卷十一 音凝惠风洒满山 千嶂万壑青如黛 卷十二 桃芬荷清桂馥沁 野萍棘蓼樟香翠 卷十三 谨信亲仁月浮华 琳琅缤纷浩若海 卷十四 晴空朗月西山暮 行云流水香满路 卷十五 朗月草衰树斑驳 清风花落水踟蹰 卷十六 化蛹成蝶多禅意 小埠低冈白鹭飞 卷十七 墨淡琴疏春怨秋 残妆新红倦为劳 卷十八 熹微晨光花放蕊 紫云浓影乐融融 卷十九 繁花绽放露娇艳 漫犹可信史变迁 卷二十 徳善酸辛遍山川 日月星晨换新颜 卷二十一 石门秋泛兴未阑 千年古刹隔寒烟 卷二十二 白豚传奇亘古今 黄梅仙曲天下扬 卷二十三 石镜涵空悬古月 观音踏水泛莲花 卷二十四 无量禅寺传天籁 海螺望春摇钱树 卷二十五 丽光诗魂犹催句 岁月山秀伴红尘 卷二十六 艇子平明蹴浪迟 武陵峰壑望迷离 卷二十七 潜岳绵亘落平冈 独秀山川如卓笔 卷二十八 霍岳迢峣秋荡空 蜿蜒会见蟠苍龙 卷二十九 堤沙画桥娇莺啼 白云丛林白鹭飞 卷三十 千寻岸迴村烟聚 万顷樯帆镜里游 卷三十一 瀼溪环曲静偃秋 竹簟绵软赠京城 卷三十二 泛杯香遂桃花运 拂钓浓看碧树齐 卷三十三 讲筵启沃状元郎 大雄晴雪群峰翠 卷三十四 江汉辨时连雨阔,星晨立处不风摇 卷三十五 皖乡梨园佳子弟 天下无石不成班 卷三十六 石牌糕尊为贡品 皖河水一波万年 卷三十七 天工开凿鸦鹊湖 造福众生耀史册 卷三十八 清白流风繁华尽 学足三余犹伴亭 卷三十九 月夜水光上篱落 万桥露华湛榛莽 卷四十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卷四十一 安庆府米襟江淮 石桥万年控鄂赣 卷四十二 彩泽梦幻千禧桥 红色圣地独秀园 卷四十三 金巩结义造石塔 八角亭上云如血 卷四十四 水光淡渺人形河 塔岭山影明涵晖 卷四十五 浴儿城中降天子 古遗之最孙家城 卷四十六 马王庙前显灵耀 奇趣异俗银项圈 卷四十七 柳编笆斗称一绝 黎山蚩尤成枫香 卷四十八 敝屣富贵养鹿蚕 安庆留学第一人 卷四十九 瓦窰虽破避风雨 绩麻沤泞苦也甜 卷五十 三祝九如五世昌 北华佗与南新安 卷五十一 小吏孔雀东南飞 灵昭皖水广王庙 卷五十二 乾隆牡丹誉百里 巴魂米粑遍天下 卷五十三 龙池古庵巧合璧 忠愍武科始状元 卷五十四 龙池香尖如新蚕 丹青容隐梵象森 卷五十五 远看大寨山村变 近学龙泉战水山 卷五十六 金山寺禅之正宗 古泉冲太子被冤 卷五十七 鸽子杀妻无历目 主人杀牛信流言 卷五十八 水禽之乡多栝蒌 端阳重渡乃遗俗 卷五十九 安庆粮仓多硕果 女贞子入肾补精 卷六十 负霜葱翠贞女慕 振柯凌风为人赏 卷六十一 物阜民丰雷公埠 钟灵毓秀郝漱玉 卷六十二 雷公电母收妖孽 金鸡豹峰望麻塘 卷六十三 古皖文化汇清流 同马大堤四季歌 卷六十四 豪迈壮观古航道 霸王别姬珠联璧 卷六十五 传奇杂剧张阳山 身踞石坐阮大铖 卷六十六 晚清例赠修织郎 皖北行署认英烈 卷六十七 冶峰青霭汉遗址 仙学巨子释道藏 卷六十八 神仙难找龙难寻 金鸡玉犬道教名 卷六十九 四灵山水邓石如 两弹元勋邓稼先 卷七十 升仙故迹源浦寺 唐代楼阁圆觉塔 卷七十一 龙山晓黛翡翠园 杏村春色车津溪 卷七十二 赤岗君山花芳艳 护国都督老龙王 卷七十三 百子晴岚吼天狮 海门夕照控全楚 卷七十四 镇西塔岭古战壕 文化重镇古皖口 卷七十五 渔棉之乡海口洲 雁汊鱼灯大渡口 卷七十六 千年古刹永宁寺 诣今嗜古承太学 卷七十七 水道交错似巨网 披红挂彩西江舟 卷七十八 开斋圣纪古尔邦 江水光耀如泄银 卷七十九 渌水后营陈独秀 查氏仙胎女丈夫 卷八十 苍古秀润雕板画 四姐思凡张四墩 卷八十一 曾国藩驻军杨套 毛泽东畅游长江 卷八十二 陆游入蜀过雁汊 贞妇迁居清节洲 卷八十三 池州千载诗人地 九华东南第一山 卷八十四 七街三村载千秋 村酒村花两共幽 卷八十五 余阙元帅驻安庆 建设兵团围垦荒 卷八十六 英雄称号伊斯兰 曹操墩头大练兵 卷八十七 皇帝恩赐御苑红 顺安酥糖名远扬 卷八十八 商周冶铜丰收门 泡桐之乡著《桐谱》 卷八十九 抵天柱而枕龙眠 牵大江而引枞川 卷九十 桐城八景水墨画 中国对数第一人 卷九十一 皖国奇峰山奇云 古都秀木含秀气 卷九十二 万涧明珠古戏楼 舒席南洋获头奖 卷九十三 南李一门五进士 仙山十里两状元 卷九十四 仙山万古犹长春 佛殿千年固永镇 卷九十五 水乡泽国览江流 隋文帝旌为义乡 卷九十六 香茗丛生蓓蕾芽 不敢越雷池一步 卷九十七 东西南北皆水汇 山浮水面水浮山 卷九十八 涧水雾霭石屋寺 母贤子孝惜阴亭 卷九十九 松兹侯国盆养鲤 海门天柱小孤山 卷一百 通天神女林默娘 南国古寨小长城 卷一百零一 岳西翠兰结仙缘 二祖道场司空山 卷一百零二 自在于云泉之岭 逍遥乎山水之间 卷一百零三 曲水青山绕宜城 草树云烟映晴晖 卷一百零四 宜城九头十三坡 安庆为安徽之源

首页 长篇中心 A-AA+ 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朗读 手机

             

卷八十三 池州千载诗人地 九华东南第一山

《怀邑传》 by 查永利

2018-4-21 21:26

   我观赏江南景色,两岸群峰挺拔多姿,似人状物,百姿千态,而瞬息万变,更使人应接不暇。当霁雨初歇,如烟如霰的雨雾中,烟波迷万壑,雾海隐千峰,群山若隐若现。若晴日,蓝天白云,山光水色共徘徊,古树翠竹葱郁繁茂,石壁危峰色彩斑烂。从云环雾锁中,探出头来的山峰,洗刷得分外洁净;滋润得分外沁人心脾,那景色就象墨迹未干的水墨丹青。池州市的青山绿水,怪石险滩,深潭飞瀑,构成了长达百里的雄奇瑰丽景色。我荡舟其中,仿佛自己在画中。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的奇妙景象,更醉我心魄。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东接黄山,南邻江西,西沿长江,北连铜陵,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以及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池州地理位置优越,地处皖江城市带,是安徽的两山两湖。池州港是长江重点港口之一,可常年停泊五千吨级船舶。三一八国道、二零六国道、铜九铁路、沿江高速、沪渝高速贯境内而过。

夏、商王朝时期,池州属扬州之域。秦统一中国后,区境大部属扬州之鄣郡,西南境属九江郡之鄱阳县。西汉时,区境大部初属鄣郡。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一零九)改鄣郡为丹阳郡,今贵池市、青阳县、石埭县以及东至县的大部地区均属丹阳郡。区境西南部,今东至县部分,属豫鄣郡鄱阳县地。东汉至三国时,池州属吴国丹阳郡地。丹阳郡属扬州。西晋、东晋,池州属扬州宣城郡、豫鄣郡地。西晋惠帝元康元年(二九一年)豫鄣郡改属江州,池州属江州豫章郡地。南朝(宋),先属扬州宣城太守之域,后属宣城郡、淮南郡地。南齐,属南豫州宣城郡地。梁,属扬州宣城郡、南陵郡地。陈,属南豫州宣城郡、北江州之地。隋,隋开皇三年(五八三年)罢郡,以州统县;隋炀帝大业三年(六零七年)复改州为郡,以郡统县。隋代,池州先后属宣州、宣城郡。唐武德四年(六二一年)始置池州,州治石城,至贞观元年(六二七年)撤,领地还隶宣州,池州属宣州之地。唐天宝元年(七四二年)改州为郡,原池州地称秋浦郡。《通典》秋浦郡注:池州分宣州置郡;清刘世珩《贵池县沿革表》:池州为秋浦郡,实唐天宝年间之称。唐永泰元年(七六五年)复立池州,隶属宣州观察使,州治从石城迁至鱼贵口(今池州专署驻地)。唐元和年间(八零六至八二零年),改池州为池阳郡。清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刘世珩《贵池县沿革表》:池州为池阳郡,宋《舆地广记》、《太平寰宇记》皆言因唐之旧,不言始于唐何年池阳郡名,必立于永泰、元和之间也”。五代十国,池州之地先属杨吴,后属南唐。南唐升元二年(九三八年),改池州为康化军。

宋,置池州池阳郡。《宋史·地理志》:池州池阳郡,领县六。宋至道三年(九九七)池州池阳郡属江南东路,绍兴初年属江南路。元,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升池州为池州路,先后隶属江淮行中书省、江浙行中书省。明,池州先后为九华府、华阳府、池州府,直隶南京。清,如明制。池州府先后隶属江南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安徽布政使司。民国三年(一九一四),池州府裁撤,原池州府属县划入芜湖道。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废芜湖道,各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至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设立安徽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贵池县,直隶安徽省。宋、元、明、清时期,池州地区境域,至明代基本定型。据明嘉靖二十四年(一五四五)《池州府志·舆地志》,池州府的疆界,府东以青阳县荆山为界一百五十里接宁国府。西以东流县方家庄为界二百四十里接九江府。南以贵池县兴孝乡为界二百里接徽州府。北以贵池县清溪口江北干为界十五里接安庆府。东北以石埭县沓口铺为界二百里接宁国府。东南以建德县昭潭为界三百二十里接饶州府。东北以铜陵县荻港为界二百里接太平府。西北与北同。全区广三百九十里,袤四百里。自池州府城(贵池县城)至南京陆行五百里,水行五百五十里;到达京师(北京,一四二一年自南京迁)陆行二千八百里,水行四千零五十里。清代至民国时期,池州的境域与明代池州府大致相同。

池州专区,属皖南行署区。一九四九年五月,池州专区成立,隶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池州专署驻贵池县池州专署驻贵池县,辖七县。一九五零年撤销大通市;原芜当专区所属繁昌县划入池州专区。辖八县。一九五二年撤销池州专区。将贵池、铜陵、青阳、至德、东流五县划归安庆专区;太平、石埭二县划归徽州专区;繁昌县划归芜湖专区。一九五九年一月,怀宁县广圹区所辖马窝、老峰、柘山、圣埠、新洲五个公社分别划归安庆市和贵池县。一九六三年六月八日,广圩区全部及安庆市郊区的沈店、三义、叶祠等公社划回怀宁。一九五九年东流、至德二县合并成立东至县。至此,原属怀宁县的江心洲(解放前来字乡)划入贵池县,杨家套(解放前民治乡)、清洁洲、斈文洲(解放前属保婴乡)划入东至县。至此,江心洲、杨家套、清洁洲、斈文洲等地,彻底脱离了怀宁县行政区划图。怀宁县和江南陆地,至此无行政隶属关系。一九六五年七月由原石埭县(一九五九年与太平县合并)的部分县域并入贵池县西南划出的二区、八乡置石台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池州地区两次撤销,三次重建,辖区和疆界也多有变化。自一九八八年八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池州地区至今,全区辖四个县级政区,即贵池市、东至县、石埭县、青阳县(包括九华山管理处),四个政区均位于长江以南,其中贵池市、东至县滨临长江。全区的疆界是:东连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以及铜陵市的铜陵县、芜湖市的南陵县、宣城地区的泾县,与青阳县、石埭县接壤;西邻江西省的景德镇市、鄱阳县、彭泽县,与东至县毗邻;北和西北,与安庆市区以及望江、怀宁、枞阳三县隔江相望,区界沿江而上,贵池区、东至县南接黄山市所辖祁门县、黟县、石埭县与之接壤。全区境域总面积八千二百平方公里。

池州自唐设州置府已有一千三百八十多年历史。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俊才名流。晚唐杜牧、北宋包拯曾先后任池州刺史、知府,陶渊明、李白、杜牧、苏东坡、岳飞、司马光、王安石等都曾驻足池州,留下了数千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传世诗篇,吟唱出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的不朽诗句。池州的九华山由此得名。杜牧的千古绝唱《清明》诗更使贵池杏花村名播青史,名扬中外。历代名家大作为池州增添了夺目的光彩,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历经岁月磨砺更加灿烂。始于母系社会的贵池傩戏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为池州旅游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池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理想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池州历史文化底蕴积淀深厚,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

“九华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华山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寺庙百座,僧尼千人,是著名的国际性佛教道场。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因此而得名。方圆百公里内有九十九峰,主峰十王峰海拔一千四百三十二米,山体由花岗石组成,山形峭拔凌空,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至今保留着乾隆御赐笔金匾“东南第一山”。“九天仙寓”,风景区地处东至、石台、祁门三县交界处,最高峰海拔一千三百七十六米,座落在东至县境内。仙寓山主峰是皖南第四高峰,曾出现过“七仙女下凡”的奇特天象。仙寓山既有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又有原始自然的生态环境,更有古老浓厚的文化底蕴,被称为“仙人居住的地方”。“九华天池”,位于池州市马衙境内,景观奇特,被誉为江南的“阿里山”。“九子岩”,景区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部位,是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打景区。九子岩景区山岳风光优美,其雄可敌黄山、其险可比华山、其秀可望黄山。“怪潭”,景区以漂流、古钓台、三埭石、怪潭、水上乐园而得名,周边山清水秀,环境清幽,山水相依。怪潭漂流全程约四公里,有冲浪滑道两处,激流险滩五道,水绕山转,山贯水行。“莲峰云海”,景区坐落在九华山莲花峰。它位于九华山后山,是九华山脉第一峰,因其峰上下常年云雾缭绕,景色壮观而得名。又由于莲花峰山形酷似文房四宝中的笔架,所以又称“笔架山”。

这里春天桃红满江,绿草如茵;夏季江风送爽,澄江碧透;金秋枫林尽染,丹桂飘香;冬日银装素裹,江山妖娆。这里山水之奇妙,人文历史之幽深,早已被文人骚客阐发得清明透彻,挥发得淋漓尽致,神清韵丽,而引人入胜。我这颗心,也早已生根于山水之间。我欲游赏这里的绿色史脉,山水的天然画廊。或漫步在幽静的街道,任心徘徊,哼着一曲熟悉的旋律。或拥一湖碧色,坐于凝烟的河畔,许梵音静心,微雨悦目,依着沁满心扉的静好,不再去管岁月里晚来风急的凛寒。或晨间采撷一朵清新的野花,将锦绣轻描,与指尖处婉转成四季的风情。我已搁置莫名的月光洒落平静的湖面时,云水禅心已经点亮。

其它国家级风景区。“牯牛降”,是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素有“第二黄山”之称。“大王洞”,坐落在池州西南的牌楼镇,规模宏大,其洞内常年恒温,适宜夏季避暑。“鱼龙洞”,坐落于石台县东部六都乡鱼龙村境内,洞口如张开的鳄鱼嘴,一泓碧水淙淙而出,终年不涸。该洞全长五千余米,有清澈的地下河贯穿始终,初极窄,复开阔,气势磅礴,宏伟观。“南溪古寨”,位于安徽省东至县花园里乡南溪村境内的一个深山峡谷。大山深处生活着八百多户神秘的匈奴部落族后裔,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南溪古寨长期保持着相对封闭的与世隔绝状态,完好地保存了村落的原始状态。秋浦河,美丽的秋浦河被誉为流淌着诗的河。诗仙李白于唐天宝八载至上元二年(七四九至七六一年)间曾“五到秋浦”,留下了四十五首瑰丽的诗篇和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优美的《秋浦歌十七首》已成为秋浦仙境之魂。“蓬莱仙洞”,坐落于池州市石台县贡溪乡杜村境内,全长三千余米,总面积二万多平方米,分天洞、中洞、地洞、地下河四层结构,造型奇特,曲折回环,气势恢宏,佳景遍布。“升金湖”,被誉为“中国鹤湖”,是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湖水清澈如镜。升金湖中水禽资源尤为突出,有禽鸟一百零三种,是中国主要的鹤类越冬地之一。“齐山至平天湖”,由齐山风景名胜区、平天湖景区、平天湖南部湿地公园三大景区组成,集山、水、湿地于一体,以“奇山奇水、奇崖奇石、奇洞奇侠”而著称。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作者福利:录制音频,上架喜马拉雅。请加天马文学网管理员微信w609778830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成绩]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上一章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