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邑传》

纪实文学 | 查永利

序 四十五年倏然而逝。日月如驰,庐墓之情颇浓烈。吾邑县志,每展览是编, ...

默认分卷 卷一 十劫轻拭辛酸泪 竹林倩影多婆娑 卷二 峭壁寒梅月普照 杯罄星疏三春柳 卷三 聚景赏花日移影 绮罗珠翠心纯真 卷四 乱酒梨花墨数点 醉书红锦字三行 卷五 雨稠凄凄滴圆荷 波寒烟翠雨早晴 卷六 弦静瑟瑟伤残景 星河悬影浴华京 卷七 日明涵影愁空山 清溪鲜碧蒻盈盈 卷八 春倩夏爽缕缕情 秋雅冬艳年华换 卷九 景慕四方风飘逸 楚水万里满目新 卷十 紫烟胜景傍天柱 落日斜晖盈皖江 卷十一 音凝惠风洒满山 千嶂万壑青如黛 卷十二 桃芬荷清桂馥沁 野萍棘蓼樟香翠 卷十三 谨信亲仁月浮华 琳琅缤纷浩若海 卷十四 晴空朗月西山暮 行云流水香满路 卷十五 朗月草衰树斑驳 清风花落水踟蹰 卷十六 化蛹成蝶多禅意 小埠低冈白鹭飞 卷十七 墨淡琴疏春怨秋 残妆新红倦为劳 卷十八 熹微晨光花放蕊 紫云浓影乐融融 卷十九 繁花绽放露娇艳 漫犹可信史变迁 卷二十 徳善酸辛遍山川 日月星晨换新颜 卷二十一 石门秋泛兴未阑 千年古刹隔寒烟 卷二十二 白豚传奇亘古今 黄梅仙曲天下扬 卷二十三 石镜涵空悬古月 观音踏水泛莲花 卷二十四 无量禅寺传天籁 海螺望春摇钱树 卷二十五 丽光诗魂犹催句 岁月山秀伴红尘 卷二十六 艇子平明蹴浪迟 武陵峰壑望迷离 卷二十七 潜岳绵亘落平冈 独秀山川如卓笔 卷二十八 霍岳迢峣秋荡空 蜿蜒会见蟠苍龙 卷二十九 堤沙画桥娇莺啼 白云丛林白鹭飞 卷三十 千寻岸迴村烟聚 万顷樯帆镜里游 卷三十一 瀼溪环曲静偃秋 竹簟绵软赠京城 卷三十二 泛杯香遂桃花运 拂钓浓看碧树齐 卷三十三 讲筵启沃状元郎 大雄晴雪群峰翠 卷三十四 江汉辨时连雨阔,星晨立处不风摇 卷三十五 皖乡梨园佳子弟 天下无石不成班 卷三十六 石牌糕尊为贡品 皖河水一波万年 卷三十七 天工开凿鸦鹊湖 造福众生耀史册 卷三十八 清白流风繁华尽 学足三余犹伴亭 卷三十九 月夜水光上篱落 万桥露华湛榛莽 卷四十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卷四十一 安庆府米襟江淮 石桥万年控鄂赣 卷四十二 彩泽梦幻千禧桥 红色圣地独秀园 卷四十三 金巩结义造石塔 八角亭上云如血 卷四十四 水光淡渺人形河 塔岭山影明涵晖 卷四十五 浴儿城中降天子 古遗之最孙家城 卷四十六 马王庙前显灵耀 奇趣异俗银项圈 卷四十七 柳编笆斗称一绝 黎山蚩尤成枫香 卷四十八 敝屣富贵养鹿蚕 安庆留学第一人 卷四十九 瓦窰虽破避风雨 绩麻沤泞苦也甜 卷五十 三祝九如五世昌 北华佗与南新安 卷五十一 小吏孔雀东南飞 灵昭皖水广王庙 卷五十二 乾隆牡丹誉百里 巴魂米粑遍天下 卷五十三 龙池古庵巧合璧 忠愍武科始状元 卷五十四 龙池香尖如新蚕 丹青容隐梵象森 卷五十五 远看大寨山村变 近学龙泉战水山 卷五十六 金山寺禅之正宗 古泉冲太子被冤 卷五十七 鸽子杀妻无历目 主人杀牛信流言 卷五十八 水禽之乡多栝蒌 端阳重渡乃遗俗 卷五十九 安庆粮仓多硕果 女贞子入肾补精 卷六十 负霜葱翠贞女慕 振柯凌风为人赏 卷六十一 物阜民丰雷公埠 钟灵毓秀郝漱玉 卷六十二 雷公电母收妖孽 金鸡豹峰望麻塘 卷六十三 古皖文化汇清流 同马大堤四季歌 卷六十四 豪迈壮观古航道 霸王别姬珠联璧 卷六十五 传奇杂剧张阳山 身踞石坐阮大铖 卷六十六 晚清例赠修织郎 皖北行署认英烈 卷六十七 冶峰青霭汉遗址 仙学巨子释道藏 卷六十八 神仙难找龙难寻 金鸡玉犬道教名 卷六十九 四灵山水邓石如 两弹元勋邓稼先 卷七十 升仙故迹源浦寺 唐代楼阁圆觉塔 卷七十一 龙山晓黛翡翠园 杏村春色车津溪 卷七十二 赤岗君山花芳艳 护国都督老龙王 卷七十三 百子晴岚吼天狮 海门夕照控全楚 卷七十四 镇西塔岭古战壕 文化重镇古皖口 卷七十五 渔棉之乡海口洲 雁汊鱼灯大渡口 卷七十六 千年古刹永宁寺 诣今嗜古承太学 卷七十七 水道交错似巨网 披红挂彩西江舟 卷七十八 开斋圣纪古尔邦 江水光耀如泄银 卷七十九 渌水后营陈独秀 查氏仙胎女丈夫 卷八十 苍古秀润雕板画 四姐思凡张四墩 卷八十一 曾国藩驻军杨套 毛泽东畅游长江 卷八十二 陆游入蜀过雁汊 贞妇迁居清节洲 卷八十三 池州千载诗人地 九华东南第一山 卷八十四 七街三村载千秋 村酒村花两共幽 卷八十五 余阙元帅驻安庆 建设兵团围垦荒 卷八十六 英雄称号伊斯兰 曹操墩头大练兵 卷八十七 皇帝恩赐御苑红 顺安酥糖名远扬 卷八十八 商周冶铜丰收门 泡桐之乡著《桐谱》 卷八十九 抵天柱而枕龙眠 牵大江而引枞川 卷九十 桐城八景水墨画 中国对数第一人 卷九十一 皖国奇峰山奇云 古都秀木含秀气 卷九十二 万涧明珠古戏楼 舒席南洋获头奖 卷九十三 南李一门五进士 仙山十里两状元 卷九十四 仙山万古犹长春 佛殿千年固永镇 卷九十五 水乡泽国览江流 隋文帝旌为义乡 卷九十六 香茗丛生蓓蕾芽 不敢越雷池一步 卷九十七 东西南北皆水汇 山浮水面水浮山 卷九十八 涧水雾霭石屋寺 母贤子孝惜阴亭 卷九十九 松兹侯国盆养鲤 海门天柱小孤山 卷一百 通天神女林默娘 南国古寨小长城 卷一百零一 岳西翠兰结仙缘 二祖道场司空山 卷一百零二 自在于云泉之岭 逍遥乎山水之间 卷一百零三 曲水青山绕宜城 草树云烟映晴晖 卷一百零四 宜城九头十三坡 安庆为安徽之源

首页 长篇中心 A-AA+ 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朗读 手机

             

卷九十一 皖国奇峰山奇云 古都秀木含秀气

《怀邑传》 by 查永利

2018-4-21 21:06

   我想盘古混沌的开辟,总会寻找每一粒种子。虽然这些大自然的童真记忆,在破处后的残酷中,激情和速度在大地上燃烧之后,都早已化成了齑粉。楚天皖山,忽而卷起了风。 潮涨如飞,星陨若雨。潜山颜如玉,肤如脂。它欲用最大的爱恋豪情,拼尽狂欢的日日夜夜。花苞花蕊,残落无数。它无畏星月交辉下,笼罩的冰凉与血腥。微笑容隐的土地生灵,渐次苏息的人们,终于惊醒了盘古以来沉睡的文明。我所知道的,或许说是曾经知道的,都会带着无比的怀念、思念,和心中的渴望,那就是天空和天空下的颜色。   

   原怀宁城旧址潜山县梅城,系古皖之源。它素有皖国古都的美誉。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市、大别山东南麓,呈“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貌特征。舒席、天柱剑毫、野葫芦籽等名优特产闻名遐迩。花岗石、瓷土等蕴藏量十分丰富。潜山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内蕴丰厚,人文荟萃,是古皖文化的源头。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六处。潜山安徽龟化石和东方晓鼠化石的发现,使潜山被称为“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宝地,亚洲哺乳类的发源地”。以“薛家岗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商周的四十多处遗址表明了一种新的原始文化类型,受到国内外考古界的高度重视。我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就发生在潜山境内。历代名士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留下了许多赞美潜山山水的诗篇,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汇集了他们大量的珍贵题刻。如此丰厚的古皖文化孕育了代代英才,东汉方士、大魔术家左慈、三国时卓越的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王蕃、晚唐著名诗人曹崧、宋代第一画家李公麟等等。现代的徽班领袖、京剧鼻祖程长庚、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等,都是潜山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春秋时期,潜山系皖国封地,为皖国所辖、皖国都城,安徽省简称皖,即源出于此。东汉献帝初平末年(一九三年),庐江太守陆康为远避战乱,将庐江郡治迁至皖县城。此后,袁、曹、孙三家交替据有此地,皖城成为兵争的重镇。唐时,潜山县曾为舒州治所。南宋景定元年(一二六零年)马光祖筑安庆城以前,潜山县城向间为郡、州、府治所驻地,元至治三年(一三二三年),划出原怀宁县的清朝、玉照二乡,另置潜山县,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安庆路总管府。不久,因战乱被废。至正

二十一年(一三六一年),改安庆路为宁江府。至正二十二年(一三六二年),又恢复安庆府,直隶于南京。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复于旧地置潜山县迄今。首任潜山知县张仁,设县治于原怀宁城旧址(今潜山县梅城镇)。清沿用安庆府旧称。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年),划属江南省,十八年(一六六一年),置江南左布政使司以辖之。康熙六年(一六六七年),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正式设置安徽省。尔后,县的全称则为安徽省安庆府潜山县。中华民国初年,安庆府被废,潜山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设安庆道以辖之。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废安庆道,潜山县又一度直属于安徽省。自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直至县境解放之时,潜山县先后受辖于安徽省第一行政区或安庆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曾改第一行政区为安庆专区)。一九四九年四月至建国后的一九五二年四月,称皖北行署安庆专区潜山县。据《怀宁县志》记载:一九五六年六月,吉庆乡一半、育儿乡三个选区划归潜山县。具体划分是:将怀宁县三桥区顺桥乡划入潜山县梅城区。育儿乡东升村和永济村的一部分划属潜山县源潭区棋盘乡。一九五七年七月,将原属怀宁县王河区的皖河以北地区,划入潜山县。一九七一年三月,改称安徽省安庆专区潜山县;至一九七九年底,改安庆专区为安庆地区,再后又改安庆地区为安庆行署,九十年代,地市合并为安庆市,潜山县相沿隶属之。潜山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内蕴丰厚,人文荟萃,是古皖文化的源头。

  大别山自西北逶迤而来,入潜山县境后突起一峰如擎天巨柱,四周群峰拱卫,气象非凡,山以形名,称天柱山。天柱峰位于皖国封地之内,隶属潜阳县地界,境内有十景,既有雄峰巍峨、奇石天成,又有古松苍劲、秀水晶莹、秘洞府诡、松涛竹韵,山岳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可谓:“奇峰山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天柱山位于安徽省潜山县西北部,毗邻县城。这是一块积淀着千古文明而又充满勃勃生机的厚土,秀丽而雄浑的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景观相映生辉。天柱山镇交通区位优越,东香(东营至香港)高速公路潜山出入口在境内与一零五国道、天柱山景区公路相交互通。镇政府驻地距沪蓉高速公路出入口、合九铁路天柱山站车程不到十公里。近年来,天柱山因有摩崖石刻、禅宗祖庭、飞瀑流泉、雾潮云海、怪石奇松、阳光沙滩等风景,已经成为人们休闲的胜地。 潜山“潜阳十景”,更是早已闻名海内外。有《潜阳十景》数字歌曰:“舒台夜月一轮明,乔公故址二佳人;天柱晴雪三分白,酒岛流霞四季春;丹灶苍烟五彩色,山谷流泉六月冰;诗崖漱玉七言律,吴塘晓渡八仙撑;九井西风九天起,石牛古洞十方闻”。

“舒台夜月”:即舒王亭,故址在潜山城内东南隅天宁赛上,舒王台环境十分清幽雅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期间,每夜必登此台读书,兴浓时竞通宵达旦。夜深人静,高台秉烛,浑如月挂中大,后人诗云:荆公读书处,夜月生辉光。台高月皎洁,清影照回廊。至今留胜迹,千古有余香。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一零四二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

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一零六九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一零七四年)罢相。一年后, 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一零八六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 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乔公故址”:乔公故址坐落在潜山县城。早在汉代这里就建有乔公庄园。三国时期佳丽大乔、小乔就是乔公的两个女儿。东汉建安四年,孙策从袁绍那里得到三千兵马,回江东恢复祖业在同窗好友周瑜的扶持下,一举攻克皖城。在皖城东郊,溪流环绕,松竹掩映着一个村庄,后人称之为乔公故宅。乔公有二女乃国色天香,又聪慧过人,远近闻名。于是,便有了孙策纳大乔、周瑜娶小乔的韵事。明代诗人高启在《过二乔宅》诗中云:“孙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结君臣义,奇姿联壁炤江东,都与乔家作佳婿”。在乔公故宅的后院有一口古井,水清且深。相传二乔姐妹常在梳妆打扮,可谓修眉细细写春山,松竹箫佩环。每次妆罢,她俩便将残脂剩粉丢弃井中,长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味也作胭脂香了。于是,这井便有了胭脂井的雅称。乔公,又作桥公(乔字古作”),东汉时期庐江皖县(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乔公养有二女,国色天香,人称 江东二乔,即 大乔 小乔。《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乔国老”,其原型就是乔公。另,有人认为乔公就是东汉末年的名士乔玄,不过这种说法的真实性不大,存疑关于乔公的资料史籍记载甚少。陈寿的《三国志》中只有《吴书周瑜传》有这样一句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 裴松之注此传时引用了《江表传》,也只有一句:(孙)策从容戏(周)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 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天柱晴雪”:也称“六月雪”。在主峰景区的西关有一座白色的沙丘,在万绿丛中犹如一堆白雪,白天在骄阳的照射下,晶莹闪亮,入夜踏月观赏,满目寒光,凉气袭人。正是多年积雪类琼瑶,日炙风暄融未了。

  “酒岛流霞”:三祖寺前的潜河河湾中,有一巨石迎面而立,当地百姓称它为石岛。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卜居司空山途中,来到野人寨,登上石岛,面对奔腾不息的滔滔潜河,心潮澎湃,摆酒设宴,开怀畅饮。李白一连饮了几十杯,颇有几分醉意,然后又满上一杯,双手举过头倒入河中,祭奠天地,顿时水波荡漾出现五光十色,流金溢彩。李白挥毫写下酒岛流霞四个大字,潜阳十景之一的“酒岛流霞”,就来源于此。

“丹灶苍烟”:左慈字元放,东汉时安徽潜山人。少时,在安徽天柱山隐居修炼。天柱山中有其修炼的石室精舍,得天书之地的天书峰及其常出没采药的良药坪,有上炼丹台、中炼丹台、下炼丹台三处炼丹台遗址。其中在天柱山深山龙吟虎哮崖的炼丹台,每天东方放晓或夕阳西下时,这里便见一缕青烟从台基处冉冉升起,直冲蓝天,且连天接地,久久不散。人们都传,这是当年左慈炼丹之烟气让太上老君望火候,看看金丹炼及如何。直至今日,仍不消散。

  “山谷流泉”:三祖寺西涧,环崖如洞,幽泉潺潺,故名。“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以旁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其实,山谷流泉沿变质岩裂隙发育,河床岩壁陡峭,却不甚高,经流水侵蚀显得格外光洁,清水淙淙,终年不息。在这条小溪中的岸边石壁谷底,布满石刻,几乎到了“有石皆镌刻,使之无空隙”的程度。从山谷流泉到石牛溪上游,约二百多多米的溪谷内,现有石刻就有二百八十余处,就年代看,各个朝代均有,尤以宋代为最多;就字体而言,楷、草、隶、篆无所不拘;从书法名家来说,有唐代的李翱、李德修,宋代的王安石、黄庭坚,明代的胡瓒宗等;就其内容来讲,多为反映作者热爱大好河山的感情和善于发掘山水之美的悟性。黄庭坚酷爱山谷流泉风景,常在泉畔石上读书赋诗,汲泉煮茶,并自号山谷道人。王安石在任舒州通判期间,常来此游览,并对此十分流连,以致与弟王安国拥火夜游。如今,在石牛溪东岸石壁上,还可看到当初题记:“皇祐三年九月十六日,自州之太湖过寺宿,与道人文铣、弟安国,拥火游,见李翱习之书,坐石听泉久之,明日复游乃刻习之后。临川王安石”。与此不远处,还有王安石的诗刻:“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溪泉岩壁上还有苏东坡的诗句:“先生仙去几经年,流水青山不改迁,拂拭悬崖观古字,尘心病眼两醒然”。宋元丰三年,黄庭坚游览了山谷流泉之后,曾赋诗多首,至今仍可见其留世字迹。明清以来,书家文人接踵而至,留下了大量的墨宝石刻,其石刻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地点之集中,在我国大山名泉中极为少见。这里是一处珍贵的山水文化库,堪称“历代诗书艺术石刻博物馆”,是研究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和历史人物的宝贵资料。山谷流泉泠泠潺潺,千古不息。在如此清幽素雅的自然环境和丰厚灿烂的文化谷地中,寻古访幽,品泉啜茶,无疑是人生之一大乐事也。

“诗崖漱玉”:在皖河西岸,溯吴塘堰堤而上行数百步,有一山峦蜿蜒而至,皖水绕山麓向东流去。延绵的山峦,到此如斧劈刀削,形成千仞绝壁,迎河而立。其下有百丈碧潭,苍崖影映潭中,真是崖上有水流淌,水中有崖倒立。崖碧挂藤牵蔓,苔藓滋生。春日,崖头杜鹃怒放,如火燎原;夏天,藤萝披绿,翠连深潭;秋野,崖青水碧,水天一色;冬季,崖悬薄冰,莹光熠熠。就在这如诗如画的崖坎上,东汉道家左慈,曾在这里大显身手,后传为奇事:左慈在天柱山中修炼时,常来垂钓。左慈钓技高超,大鱼小鱼皆能钓得,从不空钩,且立在崖头,能钓得三江四海五湖六川之鱼。但其钓来的各种各色鱼类,却不带回当佳肴美味而煮食之,而是钓了放走,放走又钓。钓钓放放,放放钓钓。他笑看鱼儿得水自由游弋之神态,喜看各种雨儿泼泼之美姿。这样,一天到夜,一无所获,却怡然自乐,乐不可支。后来左慈从曹操为军吏。一日曹操试其能,宴请嘉宾,故谓左慈:“今日高会所少松江鲈鱼数尾。能得为肴,美事也”。左慈曰:“可得。求铜盆贮水竿钓之即得数尾,烹食之”。左慈钓鱼戏曹操故事,为后人久传不衰,且越传越奇。左慈在天柱山麓皖水之滨垂钓之崖,称为钓崖。崖状如莲子,故又称莲子崖。嗣后,慕名来访者,接踵而至。唐代天宝年间,著名诗仙李白来到皖地,特到钓崖浏览遗址,诗兴大发乃挥豪题诗於钓崖之壁。李白一留佳句,历代文人骚客更是争先恐后来这里浏览潇洒。有的即兴高吟,刻字崖上,以作纪念;有的则短歌抒怀,携刻佳作,以展显才华。更有见诗仙大作而感发,诗于崖壁。这样,偌大而高耸的崖壁,竟诗歌密布。因此,钓崖又成了诗崖。这里河水清澈,深潭碧绿。微风吹拂,碧波荡漾,水光粼粼。如山风骤起,浪拍悬崖,水花飞溅,顿时长流泄银,一潭碧水喷玉。

  “吴塘晓渡”:在三祖寺前的潜水南岸。吴塘,原为汉末扬州刺史刘馥修筑的灌溉堰渠,后经庐江太守朱光为曹魏屯田而重修。建安初,为孙吴大将吕蒙所夺,更名吴塘。吴塘堰口,古时是舒州通往京畿和各州府的官道驿站青口驿,自古繁华。绿水横其前,青畴绕其后,云影婆娑,山光掩映。每值日出泛渡,轻舟在霞光中荡漾,笑语在翠烟里欢腾,令人如入仙境,美不胜言。朝风吹佛,轻舟自渡,更是另一番景象。古人曾云:“吴塘晓渡神仙撑”,其言并无过奢。及日暮返棹,又见晚霞映碧水,翠柳飘云烟,樵子荷薪返,牧童放笛归。旦暮之间,景象万殊。

  “九井西风”:九井西风可算是天柱一绝。绝就绝在一年四季,无论阴、晴、雨、雪都有股西北风吹进古口、野寨一带。特别是夏天,不管白天天气多么炎热,入夜西风一来,暑气顿消。因此谷口、野寨不光是人们听风观景的好地方,还是避暑之地。

“石牛古洞”:位于天柱山脚下,在石牛洞以上为上游,称为潺潺溪,称为潺潺溪,石牛洞一段为中游,称为石牛溪;下游为主泉区,称为山谷流泉。在这一溪谷中,有一巨石酷似卧牛,所以才有石牛溪。溪谷全长近一点五公里。石牛溪之名,相传为唐代名人李翱所取。“山谷流泉”,则是由宋代文豪黄庭坚命名。天柱山下的这片谷地,留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堪称文化谷地。石牛古洞的诗文题刻,有的字大如斗,有的字小如盅;有的镌凿于百尺峭壁之上,有的雕刻于幽邃洞岩之中,现存历代达官名宦、文人墨客的诗文石刻三百多处,黄庭坚定不移曾在此筑室读书,大画家李公麟画有其坐石牛像,宋仁宗皇佑中,王安石游其处有诗刻,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作者福利:录制音频,上架喜马拉雅。请加天马文学网管理员微信w609778830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成绩]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上一章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