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邑传》

纪实文学 | 查永利

序 四十五年倏然而逝。日月如驰,庐墓之情颇浓烈。吾邑县志,每展览是编, ...

默认分卷 卷一 十劫轻拭辛酸泪 竹林倩影多婆娑 卷二 峭壁寒梅月普照 杯罄星疏三春柳 卷三 聚景赏花日移影 绮罗珠翠心纯真 卷四 乱酒梨花墨数点 醉书红锦字三行 卷五 雨稠凄凄滴圆荷 波寒烟翠雨早晴 卷六 弦静瑟瑟伤残景 星河悬影浴华京 卷七 日明涵影愁空山 清溪鲜碧蒻盈盈 卷八 春倩夏爽缕缕情 秋雅冬艳年华换 卷九 景慕四方风飘逸 楚水万里满目新 卷十 紫烟胜景傍天柱 落日斜晖盈皖江 卷十一 音凝惠风洒满山 千嶂万壑青如黛 卷十二 桃芬荷清桂馥沁 野萍棘蓼樟香翠 卷十三 谨信亲仁月浮华 琳琅缤纷浩若海 卷十四 晴空朗月西山暮 行云流水香满路 卷十五 朗月草衰树斑驳 清风花落水踟蹰 卷十六 化蛹成蝶多禅意 小埠低冈白鹭飞 卷十七 墨淡琴疏春怨秋 残妆新红倦为劳 卷十八 熹微晨光花放蕊 紫云浓影乐融融 卷十九 繁花绽放露娇艳 漫犹可信史变迁 卷二十 徳善酸辛遍山川 日月星晨换新颜 卷二十一 石门秋泛兴未阑 千年古刹隔寒烟 卷二十二 白豚传奇亘古今 黄梅仙曲天下扬 卷二十三 石镜涵空悬古月 观音踏水泛莲花 卷二十四 无量禅寺传天籁 海螺望春摇钱树 卷二十五 丽光诗魂犹催句 岁月山秀伴红尘 卷二十六 艇子平明蹴浪迟 武陵峰壑望迷离 卷二十七 潜岳绵亘落平冈 独秀山川如卓笔 卷二十八 霍岳迢峣秋荡空 蜿蜒会见蟠苍龙 卷二十九 堤沙画桥娇莺啼 白云丛林白鹭飞 卷三十 千寻岸迴村烟聚 万顷樯帆镜里游 卷三十一 瀼溪环曲静偃秋 竹簟绵软赠京城 卷三十二 泛杯香遂桃花运 拂钓浓看碧树齐 卷三十三 讲筵启沃状元郎 大雄晴雪群峰翠 卷三十四 江汉辨时连雨阔,星晨立处不风摇 卷三十五 皖乡梨园佳子弟 天下无石不成班 卷三十六 石牌糕尊为贡品 皖河水一波万年 卷三十七 天工开凿鸦鹊湖 造福众生耀史册 卷三十八 清白流风繁华尽 学足三余犹伴亭 卷三十九 月夜水光上篱落 万桥露华湛榛莽 卷四十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卷四十一 安庆府米襟江淮 石桥万年控鄂赣 卷四十二 彩泽梦幻千禧桥 红色圣地独秀园 卷四十三 金巩结义造石塔 八角亭上云如血 卷四十四 水光淡渺人形河 塔岭山影明涵晖 卷四十五 浴儿城中降天子 古遗之最孙家城 卷四十六 马王庙前显灵耀 奇趣异俗银项圈 卷四十七 柳编笆斗称一绝 黎山蚩尤成枫香 卷四十八 敝屣富贵养鹿蚕 安庆留学第一人 卷四十九 瓦窰虽破避风雨 绩麻沤泞苦也甜 卷五十 三祝九如五世昌 北华佗与南新安 卷五十一 小吏孔雀东南飞 灵昭皖水广王庙 卷五十二 乾隆牡丹誉百里 巴魂米粑遍天下 卷五十三 龙池古庵巧合璧 忠愍武科始状元 卷五十四 龙池香尖如新蚕 丹青容隐梵象森 卷五十五 远看大寨山村变 近学龙泉战水山 卷五十六 金山寺禅之正宗 古泉冲太子被冤 卷五十七 鸽子杀妻无历目 主人杀牛信流言 卷五十八 水禽之乡多栝蒌 端阳重渡乃遗俗 卷五十九 安庆粮仓多硕果 女贞子入肾补精 卷六十 负霜葱翠贞女慕 振柯凌风为人赏 卷六十一 物阜民丰雷公埠 钟灵毓秀郝漱玉 卷六十二 雷公电母收妖孽 金鸡豹峰望麻塘 卷六十三 古皖文化汇清流 同马大堤四季歌 卷六十四 豪迈壮观古航道 霸王别姬珠联璧 卷六十五 传奇杂剧张阳山 身踞石坐阮大铖 卷六十六 晚清例赠修织郎 皖北行署认英烈 卷六十七 冶峰青霭汉遗址 仙学巨子释道藏 卷六十八 神仙难找龙难寻 金鸡玉犬道教名 卷六十九 四灵山水邓石如 两弹元勋邓稼先 卷七十 升仙故迹源浦寺 唐代楼阁圆觉塔 卷七十一 龙山晓黛翡翠园 杏村春色车津溪 卷七十二 赤岗君山花芳艳 护国都督老龙王 卷七十三 百子晴岚吼天狮 海门夕照控全楚 卷七十四 镇西塔岭古战壕 文化重镇古皖口 卷七十五 渔棉之乡海口洲 雁汊鱼灯大渡口 卷七十六 千年古刹永宁寺 诣今嗜古承太学 卷七十七 水道交错似巨网 披红挂彩西江舟 卷七十八 开斋圣纪古尔邦 江水光耀如泄银 卷七十九 渌水后营陈独秀 查氏仙胎女丈夫 卷八十 苍古秀润雕板画 四姐思凡张四墩 卷八十一 曾国藩驻军杨套 毛泽东畅游长江 卷八十二 陆游入蜀过雁汊 贞妇迁居清节洲 卷八十三 池州千载诗人地 九华东南第一山 卷八十四 七街三村载千秋 村酒村花两共幽 卷八十五 余阙元帅驻安庆 建设兵团围垦荒 卷八十六 英雄称号伊斯兰 曹操墩头大练兵 卷八十七 皇帝恩赐御苑红 顺安酥糖名远扬 卷八十八 商周冶铜丰收门 泡桐之乡著《桐谱》 卷八十九 抵天柱而枕龙眠 牵大江而引枞川 卷九十 桐城八景水墨画 中国对数第一人 卷九十一 皖国奇峰山奇云 古都秀木含秀气 卷九十二 万涧明珠古戏楼 舒席南洋获头奖 卷九十三 南李一门五进士 仙山十里两状元 卷九十四 仙山万古犹长春 佛殿千年固永镇 卷九十五 水乡泽国览江流 隋文帝旌为义乡 卷九十六 香茗丛生蓓蕾芽 不敢越雷池一步 卷九十七 东西南北皆水汇 山浮水面水浮山 卷九十八 涧水雾霭石屋寺 母贤子孝惜阴亭 卷九十九 松兹侯国盆养鲤 海门天柱小孤山 卷一百 通天神女林默娘 南国古寨小长城 卷一百零一 岳西翠兰结仙缘 二祖道场司空山 卷一百零二 自在于云泉之岭 逍遥乎山水之间 卷一百零三 曲水青山绕宜城 草树云烟映晴晖 卷一百零四 宜城九头十三坡 安庆为安徽之源

首页 长篇中心 A-AA+ 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朗读 手机

             

卷九十三 南李一门五进士 仙山十里两状元

《怀邑传》 by 查永利

2018-4-21 21:01

   我有一丝莫名的情愫漫遍全身,却找不到搁置心情的角落。我沉醉在红尘山湖,喜欢上了微雨悦目,沁满心扉,一直碧色凝烟的河畔。我将清心在温风细雨中。我含笑于轩窗下,细挽月,倾听韵,寻找荷,踏清秋。我将默默守望的足迹,化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依然清晰的保留在心里。一直过着安然恬静的生活,我也曾疑惑这样的安逸,是否过于寻常。我也许是习惯了心的妥帖安放,受不得一点澎湃。我想用简静的心性,描绘出一片云水,几朵清宁。我不管是春雨,还是杏花,只需用一颗初心雕琢清浅的日子。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合九铁路、沪渝高速、一零五国道横贯东西,东香高速临境而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太湖县属皖西南丘陵低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县城西北面为重峦迭嶂的大别山余脉,海拔在八百米以上的山峰有将军山、桐山等十六座,其中以将军山最高,海拔一千一百零九米,是皖鄂两省的天然屏障;东南部除香茗耸秀、泊湖蓄美之外,大都为丘陵平畈交错之地。县境内主要河流为长河,发源于岳西多枝山,在杏花村南入县境,纳羊角河、同义河等诸水,入花凉亭水库,下龙山,傍县城,穿新仓,进潜山,汇皖河,再入长江。长河纵贯全县,境内总长八十一公里。太湖县西汉、东汉时为湖陵邑地,属庐江郡。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四四八年)置太湖左县。南朝宋、齐时,称南方蛮族为蛮左,蛮地之县为左县。后省,泰始二年(四六六年)复置。《太平寰宇记》载:南朝齐建元二年(四八零年),立龙安郡,领太湖左县和东陈县(县治在今小池镇后河)。南陈太建五年(五七三年)废东陈,独存太湖左县。《隋书·地理志》载:开皇初晋熙郡改名熙州,太湖左县改名晋熙县。开皇十八年,晋熙县复名太湖县,去“左”字,县名沿用至今。

炀帝大业初,熙州改名同安郡,不久仍复旧称。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析县地置青城、荆阳二县。七年,省青城,入荆阳。八年,省荆阳,入太湖,属舒州。天宝元年(七四二年)改舒州为同安郡。肃宗至德二年(七五七年),改同安郡为盛唐郡。肃宗乾元元年(七五八年),复改盛唐郡为舒州。据《太平寰宇记》:太湖县在龙山湖水之侧,因有大小湖泊遍布,而“大”字发音在当地方言发“太”字音,因而得名“太湖”,实为“大湖”之意。据《皇明一统志》载,太湖县治原“居万山,有大湖、小湖”,即今大湖河、小湖河一带,现已为花亭湖淹没区。《太平寰宇记》载:“元嘉末年,以县居山移就平原,去旧县三十八里”,县治从此迁到今晋熙镇老城所在地。宋属淮南西路舒州。政和五年(一一一五年),舒州改德庆军。绍兴十七年(一一四七年),德庆军改名安庆军。庆元元年(一一九五),安庆军升为安庆府。太湖县先后属德庆军、安庆军、安庆府。元属安庆路,明清属安庆府。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废府道,太湖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六月,属安庆道。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八月,再度废道,县直属省。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安徽省划十个行政督察区,安庆道为第一行政督察区,区治设太湖县(一九四零年四月迁桐城县)。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三月上旬,怀宁县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成立。六月十二日,凌晨,日军从长江南北两岸登陆,冲入城内,安庆沦陷。六月十九日,石牌沦陷。七月二十九日,日军退出。十月,怀宁县政府由太湖山区迁回三桥,再迁石牌。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第一行政督察区改名为安庆专区,太湖县属安庆专区。一九四九年三月,太湖县城解放。当晚,中共太湖县委、县政府和安庆专员公署迁进太湖县城。太湖县属皖北行政公署安庆专区。一九五二年八月,太湖县属安徽省安庆专区。一九八八年,太湖县属安庆市。

太湖县属皖西南丘陵低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至一九八五年止,太湖县只有城关、徐桥两镇为建制镇。县城城关镇,是山区与丘陵区的接壤地带。东濒长河,北倚龙山,南接棋盘,西临马路,四面河水回环,群山环抱。自南朝宋元嘉末(四五四年)后,此镇素为县治所在地。 旧有土城,周七里,环城有池,深广各丈余。六门皆有楼:东“仁和”,西“天晶”,南“阜民”,北“肃政”,东偏“来春”,西偏“德胜”。明万历间(一五七三至六一九年)水涨,东北成河。崇祯九年(一六三六年)知县杨卓元改建砖城,为避水患,周长缩为六里,六门易名:东“长泰”,东偏“靖海”,西“镇湖”,西偏“永宁”,南“汇江”,北“驯龙”。另有敌楼、窝铺、炮台。后被洪水冲毁,仅存遗址。清顺治五年(一六四八年)重建。随着时间推移,河随沙涨,河床高于城内,积水不能外流,泛滥为患。道光十年(一八三零年),知县孙济倡修堤闸,城内外沟渠疏通,内水畅流,并加修外堤防护。光绪年间,洪水为患,伯夫人李赵氏捐款添修外堤焦家园一带石涧、石坝。康熙至民国九年(一九二零年),百余年间水毁十次,修复十次,城门又两次易名。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年),六门易名者有二:东偏为“和令”,北为“皇”。道光二十九年易名者有三:东为“扬仁”,西为“振武”,北为“永绥”。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大修一次,除全面修复城墙、城门和设炮眼外,并增设西、北门碉堡各一座。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零年)奉省府令拆除。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县长储贤卿重建碉堡,并在护城河之外加建一道木城,解放后均拆除。明洪武九年(一三七六年),知县孙均寿创建县署,位近“来春门”,崇祯末兵毁。清顺治初建小堂听政,康熙中扩建。自前到后有头门、仪门、大堂、内堂。堂东为赞政厅、典史宅;堂后为敏慎斋、知县宅。东与考棚毗连,建有六宜阁、捕署、监狱、漕仓、常平仓、荷池。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年)兵毁。清末迁建北门,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被侵华日机炸毁。民国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县长隆武功建新县治于城东岔路口。民国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县长储贤卿迁回城内圣庙;县人民政府成立后,仍设于此。一九六零年拆除大成殿,改建办公大楼。据旧志载,城内古代建筑尚有学宫、熙湖书院、城隍庙、真乘寺宝塔、玄妙观、午城、斗姆宫、关帝庙、大观楼、养济院、万寿宫以及潘、王、周等姓氏祠堂,除西正街王氏祠堂稍有保存外,余均被历代兵毁或改作他用,旧貌无存。徐桥镇位于太湖县城西南,地接太、宿、望三县,临泊湖,通长江,原名徐家嘴,三面环水,后建三桥,故名徐家桥。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已历一百八十多年。自古即是皖西南商贸重镇,商贾云集,人杰地灵、市场繁荣。鱼米之香浓郁茗山脚下,垂杨绿柳挺立泊湖两岸。沿湖而居,依山而致,风景宜人,田肥地茂,物产丰富,以盛产粮、棉、油、鱼、虾、蟹而闻名,素有“小上海”之称。

  晋熙老街。太湖千年老街俗称晋熙老街。“晋熙”,追求、向往光明兴旺之义。晋熙老街又称西正街,俗称河街,位于太湖县老县城南门之西。东起韦家巷,西至马路河口,全长六百余米,街面宽处五至六米,窄处二至三米。据《太平寰宇记》及《隋书.地理志》等史料考证,晋熙老街始建于南北朝元嘉末(四二四至四五二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街道两侧建筑,为青砖小瓦,木制椽枋,马头墙,石板路面的清代徽派建筑。街道东段的王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年间,属文物保护单位。晋熙老街曾是该县最为繁华的商贸中心。近现代有嘉庆七年三进士之一李振翥等等。当地人杰地灵,文人辈出。当年古镇有四大美景:“龙山夜雨”、“法华方竹”、“马路西风”和“玄妙古松”,这些是县内外文人雅士的好去处,可惜现在找不到了。不过,现在镇上还有状元街、塘坊街、天灯街、北正街、西正街这些颇具古意的街名。晋熙老街至今仍有一批保存较好的古民居、古祠堂、古街井等,置身其中,犹如走入一座民俗博物馆。在这条老街上,店铺与店铺间一字相连。所谓的店铺,也就是作坊,即前店后坊式的制作间。出售的商品多以手工制品为主,如竹器、铁制品、计量器具、鞋帽针织等。除这些外,老街的建筑如屋檐、窗棂、天井等,都颇具特色,既有徽派建筑的古朴大气,又不乏江南水乡的柔美恬静。

晋熙老街的青石板都是竖向排列,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在以前,这是皇帝给予太湖县的最大荣誉,因为只有出了状元的县城才允许这样铺设。 别看老街的房子外表普通,其实内部大有乾坤,充分展现了先辈们的匠心。老街民宅一般临街只有一间,但走进去是一连三间或五间,一家人生活其中。房屋由青砖和小瓦搭建,门窗用不易变形的杉木制作且嵌有小方格,刻松、鹤、鹿或福禄寿等吉庆图案,精细雅致,古色古香,这种民宅格局具有团聚家庭成员、旺家旺财的寓意。随着县城的迁徙,老街日渐冷清。民居,祠堂,街井;青砖小瓦,木制椽枋古朴,粗犷,还有稍许的柔美恬静,和千年前别致的风韵。建国前农村主要是聚族共居的整体式住宅,屋向大都朝南,正中为三重堂轩(住户少的村庄只有两重),属全庄公有,为祭祖和办理婚丧喜事公共场所。二、三重堂轩前有天井,两边开有边门,朝东西方向各抽一条长弄(巷)。弄尽头设有边大门。各住户沿弄两边建房,彼此相连,家门都开在长弄内;采光靠明瓦或天窗;屋多人家也有内天井的。一座整体住宅即是一个村庄,内住几代以内同族,晚间关上堂轩大门和东西弄口边门,即成一个整体,对防范盗贼很有利。如果人口增长,有些住户便在整体建筑外另建住宅,采取横连几间的平房形式,也有少数富户建自成格局的单户住宅。城镇商家沿街道两旁建筑的住宅都是采取前店后宅形式,第一重或一二重,两开间或三开间作营业场所,有店堂、柜台、帐房(俗称银房),后面紧接的二三重是店主住宅和厨房等。也有些富裕商户,在店堂附近另建住宅,有院落,内含连三或连五一进两重或三重的住房。一般居民住房在街道后面(俗称后街)或巷道两旁兴建,根据地形安排,无一定格式。建国前,房屋大多是土坯小瓦房,富裕户则四周墙用青砖(红砖,大瓦在建国后才出现)。富裕户的住宅也有楼房,都是木板楼。钢筋水泥结构房,只县城有一栋,为一方姓军官(师长)所建。建国后,民间住宅情况也大有变化。城镇改建和新建的平房、楼房居多。安庆太湖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代民风淳朴,文风蔚然,素有“一门五进士,十里两状元”之称。如今状元故里,教育昌盛,莘莘学子,遍及四海。

   若论文风,太湖比不得桐城著名,但在历史上,原安庆府中考中状元共有六人,太湖便占了三名,也可以说是文魁一方,一直令太湖人引为骄傲。不知从何时起,在太湖县产生了一句俗语,来形容太湖文风之盛,叫作一门五进士,十里两状元。太湖历史上出过个状元:黄信一,元顺帝元统二年(一三三四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吏部尚书、授资政大夫。至正十年(一三五零)因病卒于山西任上,年仅五十四岁。旧《太湖县志》存诗三首。赵文楷,清嘉庆元年(一七九六年)状元,曾奉使出使琉球中山国,为国王尚温行册封礼,归来任山西雁平道,不幸英年因病卒于任上,年仅四十八岁。著有《石柏山房诗存》。李振钧,清道光九年(一八二九)状元,先后授翰林院修撰、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和功臣馆纂修、顺天乡试同考官。因不合于时,郁郁而终,年仅四十五岁。著有《味灯听叶庐诗钞》黄信一住太湖县黄介河,现属牛镇镇。赵文楷老家在太湖县玉望村,现属北中镇。赵文楷去世后,其子将家迁离县城十里的寺前河,建有状元府,现属寺前镇。李振钧住太湖县树林冲,现属太湖县城西乡。这个状元,从空间的距离上,黄介河与玉望村相距不过十里有余,状元府与树林冲相距也不过十里有余,这十里两状元,说是黄信一与赵文楷也可,而指赵文楷与李振钧,也说得过去。再说一门五进士”。太湖历史上有记载的近七十名进士中,许多家族是好花开一树,多人中榜,荣耀一方。举例说:赵文楷家族有四代翰林之美誉,包括赵文楷在内,五人考中进士:赵,道光二十年(一八四零年)进士,官至广东按察使。为赵文楷之子。赵继元,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进士,曾在两江营务处任职。为赵之子。赵曾重,光绪三年(一八七七年)进士,供职于翰林院。为赵继元之子。赵环庆,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进士,官至长沙知府、直隶知州。为赵曾重堂兄。在清朝,四代翰林之家,海内有多家,譬如桐城张廷玉家族,但像赵文楷家族这样,四代翰林系直系亲属,就非常少有了。李振钧家族亦不让赵文楷家族,包括李振钧在内,七人考中进士:李长森,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年)进士,曾任贵州按察使、江苏布政史。为状元李振钧之父。李振祜,嘉庆六年(一八零一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赐紫禁城骑马,恩加太子太保衔。为状元李振钧之兄。李振翥,嘉庆七年(一八零二年)进士,官至广东盐运使、山东按察使。李长蓁,嘉庆七年(一八零二年)进士,曾任江苏常州府教授、广西罗城知县。李振庸,嘉庆十四年(一八零九年)进士,官至户科给事中,兵科掌印给事中。李振习,清道光六年(一八二六年)进士,曾任福建武平县知县太湖李姓甚多,分北门李(李振钧家族就属北门李)、南门李小池李罗溪李等等。北门李南门李都住县城或县城附近,以城门划分。南门李多居住在县城南门四面畈一带,看到北门李如此显赫荣耀,颇不服气,教育子弟发奋读书,光耀门楣,欲与北门李一比高下。自李国杞考中进士后的三十年间,其胞弟三人、堂弟一人都考中进士,人称五凤齐飞,在海内外也传为佳话。这五凤齐飞是:李国杞,清道光九年(一八二九年)进士,与李振钧同科考中,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浙江学政。李国榛,清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进士,官至吏部主事,文选司行走。为李国杞之弟。李国棠,清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为李国杞之弟。李国梓,清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年)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元外郎。为李国杞堂弟。李国楠,清同治元年(一八六一年)进士,曾任礼部主事,直隶知州。为李国杞之弟。太湖县科举中,数侄、兄弟同登榜者的佳话甚多:同一科中,李振翥、李长蓁叔侄双进士;李国棠、李国梓堂兄弟双进士。不同科中,朱延熙、朱延薰兄弟双进士等。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作者福利:录制音频,上架喜马拉雅。请加天马文学网管理员微信w609778830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成绩]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上一章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