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邑传》

纪实文学 | 查永利

序 四十五年倏然而逝。日月如驰,庐墓之情颇浓烈。吾邑县志,每展览是编, ...

默认分卷 卷一 十劫轻拭辛酸泪 竹林倩影多婆娑 卷二 峭壁寒梅月普照 杯罄星疏三春柳 卷三 聚景赏花日移影 绮罗珠翠心纯真 卷四 乱酒梨花墨数点 醉书红锦字三行 卷五 雨稠凄凄滴圆荷 波寒烟翠雨早晴 卷六 弦静瑟瑟伤残景 星河悬影浴华京 卷七 日明涵影愁空山 清溪鲜碧蒻盈盈 卷八 春倩夏爽缕缕情 秋雅冬艳年华换 卷九 景慕四方风飘逸 楚水万里满目新 卷十 紫烟胜景傍天柱 落日斜晖盈皖江 卷十一 音凝惠风洒满山 千嶂万壑青如黛 卷十二 桃芬荷清桂馥沁 野萍棘蓼樟香翠 卷十三 谨信亲仁月浮华 琳琅缤纷浩若海 卷十四 晴空朗月西山暮 行云流水香满路 卷十五 朗月草衰树斑驳 清风花落水踟蹰 卷十六 化蛹成蝶多禅意 小埠低冈白鹭飞 卷十七 墨淡琴疏春怨秋 残妆新红倦为劳 卷十八 熹微晨光花放蕊 紫云浓影乐融融 卷十九 繁花绽放露娇艳 漫犹可信史变迁 卷二十 徳善酸辛遍山川 日月星晨换新颜 卷二十一 石门秋泛兴未阑 千年古刹隔寒烟 卷二十二 白豚传奇亘古今 黄梅仙曲天下扬 卷二十三 石镜涵空悬古月 观音踏水泛莲花 卷二十四 无量禅寺传天籁 海螺望春摇钱树 卷二十五 丽光诗魂犹催句 岁月山秀伴红尘 卷二十六 艇子平明蹴浪迟 武陵峰壑望迷离 卷二十七 潜岳绵亘落平冈 独秀山川如卓笔 卷二十八 霍岳迢峣秋荡空 蜿蜒会见蟠苍龙 卷二十九 堤沙画桥娇莺啼 白云丛林白鹭飞 卷三十 千寻岸迴村烟聚 万顷樯帆镜里游 卷三十一 瀼溪环曲静偃秋 竹簟绵软赠京城 卷三十二 泛杯香遂桃花运 拂钓浓看碧树齐 卷三十三 讲筵启沃状元郎 大雄晴雪群峰翠 卷三十四 江汉辨时连雨阔,星晨立处不风摇 卷三十五 皖乡梨园佳子弟 天下无石不成班 卷三十六 石牌糕尊为贡品 皖河水一波万年 卷三十七 天工开凿鸦鹊湖 造福众生耀史册 卷三十八 清白流风繁华尽 学足三余犹伴亭 卷三十九 月夜水光上篱落 万桥露华湛榛莽 卷四十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卷四十一 安庆府米襟江淮 石桥万年控鄂赣 卷四十二 彩泽梦幻千禧桥 红色圣地独秀园 卷四十三 金巩结义造石塔 八角亭上云如血 卷四十四 水光淡渺人形河 塔岭山影明涵晖 卷四十五 浴儿城中降天子 古遗之最孙家城 卷四十六 马王庙前显灵耀 奇趣异俗银项圈 卷四十七 柳编笆斗称一绝 黎山蚩尤成枫香 卷四十八 敝屣富贵养鹿蚕 安庆留学第一人 卷四十九 瓦窰虽破避风雨 绩麻沤泞苦也甜 卷五十 三祝九如五世昌 北华佗与南新安 卷五十一 小吏孔雀东南飞 灵昭皖水广王庙 卷五十二 乾隆牡丹誉百里 巴魂米粑遍天下 卷五十三 龙池古庵巧合璧 忠愍武科始状元 卷五十四 龙池香尖如新蚕 丹青容隐梵象森 卷五十五 远看大寨山村变 近学龙泉战水山 卷五十六 金山寺禅之正宗 古泉冲太子被冤 卷五十七 鸽子杀妻无历目 主人杀牛信流言 卷五十八 水禽之乡多栝蒌 端阳重渡乃遗俗 卷五十九 安庆粮仓多硕果 女贞子入肾补精 卷六十 负霜葱翠贞女慕 振柯凌风为人赏 卷六十一 物阜民丰雷公埠 钟灵毓秀郝漱玉 卷六十二 雷公电母收妖孽 金鸡豹峰望麻塘 卷六十三 古皖文化汇清流 同马大堤四季歌 卷六十四 豪迈壮观古航道 霸王别姬珠联璧 卷六十五 传奇杂剧张阳山 身踞石坐阮大铖 卷六十六 晚清例赠修织郎 皖北行署认英烈 卷六十七 冶峰青霭汉遗址 仙学巨子释道藏 卷六十八 神仙难找龙难寻 金鸡玉犬道教名 卷六十九 四灵山水邓石如 两弹元勋邓稼先 卷七十 升仙故迹源浦寺 唐代楼阁圆觉塔 卷七十一 龙山晓黛翡翠园 杏村春色车津溪 卷七十二 赤岗君山花芳艳 护国都督老龙王 卷七十三 百子晴岚吼天狮 海门夕照控全楚 卷七十四 镇西塔岭古战壕 文化重镇古皖口 卷七十五 渔棉之乡海口洲 雁汊鱼灯大渡口 卷七十六 千年古刹永宁寺 诣今嗜古承太学 卷七十七 水道交错似巨网 披红挂彩西江舟 卷七十八 开斋圣纪古尔邦 江水光耀如泄银 卷七十九 渌水后营陈独秀 查氏仙胎女丈夫 卷八十 苍古秀润雕板画 四姐思凡张四墩 卷八十一 曾国藩驻军杨套 毛泽东畅游长江 卷八十二 陆游入蜀过雁汊 贞妇迁居清节洲 卷八十三 池州千载诗人地 九华东南第一山 卷八十四 七街三村载千秋 村酒村花两共幽 卷八十五 余阙元帅驻安庆 建设兵团围垦荒 卷八十六 英雄称号伊斯兰 曹操墩头大练兵 卷八十七 皇帝恩赐御苑红 顺安酥糖名远扬 卷八十八 商周冶铜丰收门 泡桐之乡著《桐谱》 卷八十九 抵天柱而枕龙眠 牵大江而引枞川 卷九十 桐城八景水墨画 中国对数第一人 卷九十一 皖国奇峰山奇云 古都秀木含秀气 卷九十二 万涧明珠古戏楼 舒席南洋获头奖 卷九十三 南李一门五进士 仙山十里两状元 卷九十四 仙山万古犹长春 佛殿千年固永镇 卷九十五 水乡泽国览江流 隋文帝旌为义乡 卷九十六 香茗丛生蓓蕾芽 不敢越雷池一步 卷九十七 东西南北皆水汇 山浮水面水浮山 卷九十八 涧水雾霭石屋寺 母贤子孝惜阴亭 卷九十九 松兹侯国盆养鲤 海门天柱小孤山 卷一百 通天神女林默娘 南国古寨小长城 卷一百零一 岳西翠兰结仙缘 二祖道场司空山 卷一百零二 自在于云泉之岭 逍遥乎山水之间 卷一百零三 曲水青山绕宜城 草树云烟映晴晖 卷一百零四 宜城九头十三坡 安庆为安徽之源

首页 长篇中心 A-AA+ 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朗读 手机

             

卷九十七 东西南北皆水汇 山浮水面水浮山

《怀邑传》 by 查永利

2018-4-21 20:52

   我想念,无法忘记的身影。倚在窗边的光亮处,我张望着沉睡中的县城,追寻着心间的风过落尘,听风描画。我的生命,在这场华丽中旅行着。纵情断想,刻意的回顾之后,留给我的都是,轻舟泛月过,曲终籁音断的无尽缠绵。我轻轻荡漾在烟舟风波的心海,泛起了丝丝涟漪,枯萎着寂寞,而梦飞在江湖。想起步履在昔日的老街,我又沉浸在不知岁月走过的年华数梦中。那些空余遗迹的画面,总是故事交替的主题。我在红尘里独自沉思,寸断难收的却是无法停靠的沧桑的岁月。

  枞阳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市正东面,长江北岸,大别山之东南麓。西以白兔湖、菜子湖与桐城市共水;西南一隅与安庆市区毗邻;北与无为、庐江两县接壤;东南与铜陵、贵池两市隔江相望。枞阳镇为枞阳县政府所在地,是枞阳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枞阳县有著名的浮山、岱鳌山、白云岩、大青山、幕旗山等景点。枞阳属于长江流域河流水系,境内陈瑶湖、白荡湖、菜子湖、和“两赛”(神灵赛、羹脍赛两湖)四个水系。境内河流纵横,水系发达,对农田灌溉、水产养殖、水上运输均构成得天独厚的优势。

枞阳河,古名“枞江”、“枞川”,俗称“长河”。发源于大别山麓,上游为桐城练潭河,经菜子湖由小缸窑口进入枞阳河,从西向东横贯雨坛、官桥、枞阳等乡镇,出龙窝、三江口入长江。全长十六点五公里,是皖中通向长江的咽喉,水上交通历来都很发达。枞阳河是安庆地区进出口的门户,太平年与清军多次激战于此。清咸丰十年(一八六零年)六月,清提督杨载福、侯补彭玉麟统领水师入长河口,围攻太平军枞阳河水营;十月,曾国荃派人筹款修筑河堤,在关帝庙(今下枞阳小轮码头西侧)前筑一横堤,使枞阳河水倒灌,堵截安庆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率兵猛攻,双方在此展开了生死决战。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年),马兰山、段文俊领导两岸人民,抗击军阀偷运大米,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禁运斗争。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八月,中共桐城县委军事部长陈雪吾派许雄球来枞阳镇,组织“禁米委员会”,于枞阳河设卡禁运,向英日买办及广邦粮商展开了反帝、反买办商人的经济掠夺斗争,斗争延续至十一月,共扣粮船一千余艘,大米五十万公斤,震撼了长江中下游。抗日战争时期,活动在枞阳河一带的桐南抗日游击大队,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出现了

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渡江战役前夕,人民解放军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登船、乘船、登陆及水上作战的战前训练,战斗打响后,解放军指战员,跳上隐藏在河内的渡江船,驶出起渡点,强渡长江,直通南岸。

  昔日的枞阳河滨,芦苇茂盛,郁郁葱葱。每逢阳春三年,浪拍芦林,百鸟啁啾,春意盎然;夏秋之际,芦叶纷披,花飘如雪,银色一片;在万籁俱寂的夜晚,清风荡之,芦鸣入耳,或沙沙似细雨淅淅,或哗哗如暴雨骤至。枞阳河,历史上水涝灾害较为频繁。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该河的治理工作。在白鹤峰西侧小乌龟山,炸石建基,挖河引流,于枞阳河上架起了枞阳闸。该闸为条石拱顶结构。闸面建公路桥,为枞阳至安庆公路的要道。此闸既可拒江倒灌,排泄内水,又可在汛期到来时控制内湖水位,保护沿河各地圩田的安全。后,在枞阳镇沿河一线又建造了块石结构、共有六座闸门的防洪墙,该墙起于月儿湖南岸堤埂,迄至长江路西侧,犹如一条长龙,静卧在城南枞阳河岸。枞阳闸,雄伟壮观;防洪墙,蜿蜒逶迤。此两项水利工程的建成,不仅解决了水患,减轻了洪水对县城的威胁,而且也为古镇枞阳增添了亮丽的人文景观,行人至此,无不驻足、流连,饱览枞阳旖旎的风光。

旧器时代,古人类开始在枞阳境内活动。新石器时代,为薛家岗、良渚文化领域,先民在枞阳生息繁衍,开始使用石锛、石斧等工具。夏、商,属扬州之域。西周,封为宗子国。春秋,为群舒之地。先属楚,后属吴,又属越。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西汉,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一零六年)置枞阳县,属庐江郡。东汉(二五至二二零年),枞阳并入舒,隶庐江郡。三国(二二零至二八零年),初属魏,后属吴,属庐江郡。今下枞阳有吕营蒙城遗址。西晋(二六五至三一七年),属庐江郡。东晋(三一七至四二零年),属豫州晋熙郡。南朝(四二零至四七九年),初为舒县,属豫州庐江郡;元嘉二十五年(四四八年)废舒县,置吕亭左县;后侨置阴安县,属晋熙郡。隋(五八一至六一八年),阴安县并入枞阳,属熙州;开皇十八年(五八九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属扬州同安郡。唐(六一八至九零七年),初为同安县,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改同安郡为舒州。天宝元年(七四二年)复为同安郡。至德二年(七五七年),改同安郡为盛唐郡,改同安县为桐城县。五代、十国(九零七至九七九年),为桐城县,属淮南道舒州;先归十国(吴);后隶十国(南唐)及后周。北宋(九六零至一一二七年).为桐城县,属淮南路淮南西路的舒州,政和五年(一一一一年)属德庆军。今枞阳县为其东、南乡。南宋,为桐城县。绍兴十七年(一一四七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庆元元年(一一九五年).改军为府,属安庆府,仍隶属淮南西路。元,为桐城县,属安庆路总管府。明,为桐城县,先属宁江府,洪武六年(一三七三年)属安庆府,直隶南京。现枞阳县域时为桐城县东、南乡,乡名清净、大宥。清,为桐城县,初属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一六六七年)属安徽省安庆府。中华民国,为桐城县,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属安庆道。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属安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零年)属安徽省第一专区。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今枞阳县境为桐城第四区、第五区。

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划庐江、桐城大部分地区置桐庐县,属中共皖西工委领导,一九四九年二月十八日,划桐城东、南乡,庐江、无为两县少量地区设制桐庐县,县治初设项镇铺,后移汤家沟。一九五一年二月二十四日更名湖东县。属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人民专员公署,后属安庆地区行政专员公署。一九五四年秋,县治迁入枞阳镇。一九五五年七月一日更名为枞阳县,先属安庆专区、安庆地区,后属安庆市。

  枞阳县资源丰富,山川秀美,名胜古迹繁多。境内山峦峻秀,湖泊交错。有远近闻名的石屋寺,汉武帝射蛟台,落箭墩,枞阳县令陶侃洗墨池、惜阴亭,宋黄山谷读书处的达观亭,明清桐城文派的先导方以智的还庵和钱田间的北山楼,有三国吕蒙扎寨的幕旗山,元末陈友谅的“枞阳水寨”等遗址。自古枞阳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枞阳虽不是旅游胜地,却也有不少淳朴的民风和艺术以及俊秀的风景。

  “枞阳腔”。在民间艺术方面,主要有富有乡土气息的京剧表现形式平台戏和门板戏;有龙灯、狮子灯、花船、花挑等灯会。建国后,黄梅戏发展迅速,成为枞阳一大剧种。随着江西移民的迁入,属楚音的江西弋阳腔传入枞川,迅速与属吴声的昆山腔相碰撞,枞阳人将一刚一柔的楚音吴声揉为一体,同时吸收李自成起义军军中乐人及山(西)陕(西)商帮带来的西秦腔剧目和音乐唱腔,并结合本土的俚歌俗曲,培育了一种新腔,史称“枞阳腔”。明万历年间,山镇人阮自华在安庆天台里创办阮氏家班,搬演昆曲,以声伎自娱。崇祯初年,精通音律的山镇人阮大铖,“新建阮氏家班,名满江南”,他的家班能唱昆腔、弋阳腔,也唱枞阳腔。《燕子笺》、《春灯谜》,其科介排场,无不紧凑,流传至今,搬演不辍。

    “东乡武术”。枞阳重文习武。清之中叶后,枞阳县东部乡村,历有教习拳术之风。拳的种类,有长拳、猴拳、破四门、地八仙、太极拳等。其中东乡武术尤为出名,东乡武术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拳术套路,一是械术套路。拳术姿式有高盘的少林式飞脚能跳墙,有低盘的武当式缩身扫地桩。械术姿式,五花八门,灵活多变,如“大刀斩四门”、“长棍探龙潭”等等。风格现以中、低盘架势为主,走趟以“田”、“一”字形为多。步型中马步、弓步和震脚为多,转辗幅度小,真所谓拳打卧牛之地。肢体动作以拳、掌、肘、上肢动作为主。劲力以刚劲为主,行拳迅速,灵活多变,勇猛凶悍。其优点:注重手、眼、身、法、步,善于破解对方阵式的路数,拆招散打,攻防合一,讲究技术实用。所有拳械套路基本上有谱诀。

“浮山风景区”。浮山因其“东西南北皆水汇”、“山浮水面水浮山”而得名。浮山坐落于皖江北岸的枞阳县,南临白荡湖,西邻菜子湖,南望九华,北靠长江,山水浑然一体,犹如一叶轻舟漂于水面,有“海上蓬莱”之美誉。在浮山上,随处而见卖浮石的小摊点。浮石便是从浮山上采下,因其轻而多孔,放在水中可以浮于水面,故名曰:“浮石”。浮山火山喷发形成大小洞穴,奇峰、怪石、巉岩、幽洞构成了浮山四大奇观。山色苍秀,岩嶂壁立,关口险隘,河湖环绕,景色绝佳。浮山是一座沉睡亿年之久的古火山,由富含钠、钾的火山岩组成。虽经大自然改造,仍保留其完整性与典型性。该火山岩盆地位于地质上称为淮阳古陆、张八岭古陆及江南古陆之间的下扬子沿江火山岩带内。在距今约一点四亿年至一亿年的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近四千万年中,曾几度喷发,中间还有一次岩浆入侵活动,形成了如今奇特的火山地貌。据专家介绍,浮山火山爆发方式,类似于连续两次喷发,形成两个流动单元,整体冷却。如此形成的岩石构成浮山主要景观:陡崖、叠嶂、岩洞、龟裂纹、柱状节理、喷气孔等。其地质构造全国罕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是国内中生代粗面质火山岩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堪称一座“天然火山地质公园”。浮山古火山是研究长江中下游,郯庐断裂地壳深化过程的天然记录,是研究深部地壳、地幔的标本。凡大山者,往往是名人墨客足迹踏过的地方,浮山当然不例外。唐宋时期的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均曾到此览胜。至于赫赫有名的桐城派宗师方苞、姚鼐、刘大櫆,就一生都在受到浮山深刻的影响。这些风流人物在浮山吟诗唱游,留下了上至唐宋下至民国的大量的摩崖石刻,构成了江南最大摩崖石刻长廊。这些石刻文体各异,书法万千,或是铁画银钩,或是清瘦严谨,或是丰润饱满,或是端庄秀丽,构成了浮山一大名景。

“白云岩风光”与人文传说。白云岩又名“小浮山”。白云岩在距浮山十公里的七家山中,与浮渡山隔水相望。该山奇峻,有“小黄山”、“亚浮山”之称。据《传灯录》载:宋高僧守端住山白云寺,以白云山西岩为内院,为白云寺所有,故以“白云”名之。山多奇峰怪石,古人石刻,茂林修竹,更有清泉碧水。岩前有寺,为白云岩寺,历史悠久。白云岩有八岩、三洞、十一奇峰、八怪石、二泉、二池,古有五庵、二寺,今白云岩寺尚存。相传,宋治平元年(一零六四年),高僧义青禅师为浮山大华严寺住持,以白云岩为方丈室,并在岩顶题“青华严方丈”,今五字依然清淅可见。后白云端、白云二禅师,元了悟禅师都曾住持该寺,弘扬佛法。白云岩寺内有神泉,出自洞壁隙缝间,其水如丝,涓涓细流,四时不竭,清洌异常,日供百人饮用,其名为“一线泉”。又,洞壁有石纹,西如龙鳞片片,东似虎毛斑班,是为“龙盘虎踞”。白云岩景点“白云青鸟”的传说:宋元中,有青鸟数千,衔泥塑筑观音像一尊于其洞中,像成后,留一雌鸟,在龛后筑巢,每春则一雄鸟从浮山飞来,育二小鸟而去。桐城刘才甫《浮山记》云:“山中有青鸟,其声百啭,独时时往来于白云、金谷之间,他山未之见也”。至今白云悠悠,青鸟时鸣。“一线天”,又名天隐岩,人在其中,抬头仅见一线天光。其下有月牙泉,泉水下飘十米,遇风如丝如缕。“峨眉岩”,在青障峰之半,壁削千仞,深广半里,中横一坼,有“涵云洞”,云气出没其间,有古人题刻。涵云之左有“撒手廊”,长廊石壁数十丈,险峻无比,其上有石台,明黄道周题字曰“一叶翔真羽”。其后有月龛等古迹,传为金乔觉前往九华修道,曾从此山过,留下足印。另有雪浪岩、楼子岩、墓岩、四顾洞、拔剑窦等景点,山上奇峰,则有镂管写天的双尖峰,排牙列戟的绛霄峰,道人策杖的老人峰,火炬燃空的火焰峰等,而怪石,则有钓鱼台、兔石、孤坐石、金龟攀壁、五女拜寿、神鼠过天桥等,各具神韵。白云岩山,除了星罗棋布的景点和碧波荡漾的水库外,更令人称奇的是,远观云岩,宛如一睡美人。如今,这睡美人正等待有缘人的赏识。白云岩景点“一线泉”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勤劳的山民,以卖柴为生。一天,他正在山上砍柴,远远闻到一阵清香,他当即寻着香气飘来的方向走去,终于见到一石缝里正在向外流出黄澄澄的香油。他跑回家中,拿来瓶子装油。过了几天,他觉得洞口太小了,油流得又慢又少,就拿来钻子将洞口钻大了些,谁知洞口一大,里面倒不出油了,竟然流出了一滴滴清泉,成为今天的一线泉。“文革”时,寺庙毁损严重,改革后,有九华山僧人住持,重修寺庙,周边游客、香客日渐增多,每月初一、十五更是佛事兴隆,但仍以正月初一、初七、十五为盛,游人香客漫山遍野,游岩已成为民间的庆贺春节的传统节目。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作者福利:录制音频,上架喜马拉雅。请加天马文学网管理员微信w609778830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成绩]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上一章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