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邑传》

纪实文学 | 查永利

序 四十五年倏然而逝。日月如驰,庐墓之情颇浓烈。吾邑县志,每展览是编, ...

默认分卷 卷一 十劫轻拭辛酸泪 竹林倩影多婆娑 卷二 峭壁寒梅月普照 杯罄星疏三春柳 卷三 聚景赏花日移影 绮罗珠翠心纯真 卷四 乱酒梨花墨数点 醉书红锦字三行 卷五 雨稠凄凄滴圆荷 波寒烟翠雨早晴 卷六 弦静瑟瑟伤残景 星河悬影浴华京 卷七 日明涵影愁空山 清溪鲜碧蒻盈盈 卷八 春倩夏爽缕缕情 秋雅冬艳年华换 卷九 景慕四方风飘逸 楚水万里满目新 卷十 紫烟胜景傍天柱 落日斜晖盈皖江 卷十一 音凝惠风洒满山 千嶂万壑青如黛 卷十二 桃芬荷清桂馥沁 野萍棘蓼樟香翠 卷十三 谨信亲仁月浮华 琳琅缤纷浩若海 卷十四 晴空朗月西山暮 行云流水香满路 卷十五 朗月草衰树斑驳 清风花落水踟蹰 卷十六 化蛹成蝶多禅意 小埠低冈白鹭飞 卷十七 墨淡琴疏春怨秋 残妆新红倦为劳 卷十八 熹微晨光花放蕊 紫云浓影乐融融 卷十九 繁花绽放露娇艳 漫犹可信史变迁 卷二十 徳善酸辛遍山川 日月星晨换新颜 卷二十一 石门秋泛兴未阑 千年古刹隔寒烟 卷二十二 白豚传奇亘古今 黄梅仙曲天下扬 卷二十三 石镜涵空悬古月 观音踏水泛莲花 卷二十四 无量禅寺传天籁 海螺望春摇钱树 卷二十五 丽光诗魂犹催句 岁月山秀伴红尘 卷二十六 艇子平明蹴浪迟 武陵峰壑望迷离 卷二十七 潜岳绵亘落平冈 独秀山川如卓笔 卷二十八 霍岳迢峣秋荡空 蜿蜒会见蟠苍龙 卷二十九 堤沙画桥娇莺啼 白云丛林白鹭飞 卷三十 千寻岸迴村烟聚 万顷樯帆镜里游 卷三十一 瀼溪环曲静偃秋 竹簟绵软赠京城 卷三十二 泛杯香遂桃花运 拂钓浓看碧树齐 卷三十三 讲筵启沃状元郎 大雄晴雪群峰翠 卷三十四 江汉辨时连雨阔,星晨立处不风摇 卷三十五 皖乡梨园佳子弟 天下无石不成班 卷三十六 石牌糕尊为贡品 皖河水一波万年 卷三十七 天工开凿鸦鹊湖 造福众生耀史册 卷三十八 清白流风繁华尽 学足三余犹伴亭 卷三十九 月夜水光上篱落 万桥露华湛榛莽 卷四十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卷四十一 安庆府米襟江淮 石桥万年控鄂赣 卷四十二 彩泽梦幻千禧桥 红色圣地独秀园 卷四十三 金巩结义造石塔 八角亭上云如血 卷四十四 水光淡渺人形河 塔岭山影明涵晖 卷四十五 浴儿城中降天子 古遗之最孙家城 卷四十六 马王庙前显灵耀 奇趣异俗银项圈 卷四十七 柳编笆斗称一绝 黎山蚩尤成枫香 卷四十八 敝屣富贵养鹿蚕 安庆留学第一人 卷四十九 瓦窰虽破避风雨 绩麻沤泞苦也甜 卷五十 三祝九如五世昌 北华佗与南新安 卷五十一 小吏孔雀东南飞 灵昭皖水广王庙 卷五十二 乾隆牡丹誉百里 巴魂米粑遍天下 卷五十三 龙池古庵巧合璧 忠愍武科始状元 卷五十四 龙池香尖如新蚕 丹青容隐梵象森 卷五十五 远看大寨山村变 近学龙泉战水山 卷五十六 金山寺禅之正宗 古泉冲太子被冤 卷五十七 鸽子杀妻无历目 主人杀牛信流言 卷五十八 水禽之乡多栝蒌 端阳重渡乃遗俗 卷五十九 安庆粮仓多硕果 女贞子入肾补精 卷六十 负霜葱翠贞女慕 振柯凌风为人赏 卷六十一 物阜民丰雷公埠 钟灵毓秀郝漱玉 卷六十二 雷公电母收妖孽 金鸡豹峰望麻塘 卷六十三 古皖文化汇清流 同马大堤四季歌 卷六十四 豪迈壮观古航道 霸王别姬珠联璧 卷六十五 传奇杂剧张阳山 身踞石坐阮大铖 卷六十六 晚清例赠修织郎 皖北行署认英烈 卷六十七 冶峰青霭汉遗址 仙学巨子释道藏 卷六十八 神仙难找龙难寻 金鸡玉犬道教名 卷六十九 四灵山水邓石如 两弹元勋邓稼先 卷七十 升仙故迹源浦寺 唐代楼阁圆觉塔 卷七十一 龙山晓黛翡翠园 杏村春色车津溪 卷七十二 赤岗君山花芳艳 护国都督老龙王 卷七十三 百子晴岚吼天狮 海门夕照控全楚 卷七十四 镇西塔岭古战壕 文化重镇古皖口 卷七十五 渔棉之乡海口洲 雁汊鱼灯大渡口 卷七十六 千年古刹永宁寺 诣今嗜古承太学 卷七十七 水道交错似巨网 披红挂彩西江舟 卷七十八 开斋圣纪古尔邦 江水光耀如泄银 卷七十九 渌水后营陈独秀 查氏仙胎女丈夫 卷八十 苍古秀润雕板画 四姐思凡张四墩 卷八十一 曾国藩驻军杨套 毛泽东畅游长江 卷八十二 陆游入蜀过雁汊 贞妇迁居清节洲 卷八十三 池州千载诗人地 九华东南第一山 卷八十四 七街三村载千秋 村酒村花两共幽 卷八十五 余阙元帅驻安庆 建设兵团围垦荒 卷八十六 英雄称号伊斯兰 曹操墩头大练兵 卷八十七 皇帝恩赐御苑红 顺安酥糖名远扬 卷八十八 商周冶铜丰收门 泡桐之乡著《桐谱》 卷八十九 抵天柱而枕龙眠 牵大江而引枞川 卷九十 桐城八景水墨画 中国对数第一人 卷九十一 皖国奇峰山奇云 古都秀木含秀气 卷九十二 万涧明珠古戏楼 舒席南洋获头奖 卷九十三 南李一门五进士 仙山十里两状元 卷九十四 仙山万古犹长春 佛殿千年固永镇 卷九十五 水乡泽国览江流 隋文帝旌为义乡 卷九十六 香茗丛生蓓蕾芽 不敢越雷池一步 卷九十七 东西南北皆水汇 山浮水面水浮山 卷九十八 涧水雾霭石屋寺 母贤子孝惜阴亭 卷九十九 松兹侯国盆养鲤 海门天柱小孤山 卷一百 通天神女林默娘 南国古寨小长城 卷一百零一 岳西翠兰结仙缘 二祖道场司空山 卷一百零二 自在于云泉之岭 逍遥乎山水之间 卷一百零三 曲水青山绕宜城 草树云烟映晴晖 卷一百零四 宜城九头十三坡 安庆为安徽之源

首页 长篇中心 A-AA+ 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朗读 手机

             

卷一百 通天神女林默娘 南国古寨小长城

《怀邑传》 by 查永利

2018-4-21 20:44

妈祖”,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最早史料记载于,南宋廖鹏飞于绍兴廿年所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谓: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能预知人祸福 又载:宣和五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这些足证明了历史中确有其人。南唐清源军(含今莆田)莆田县湄洲人(今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湄洲岛),妈祖祖父莆田人林孚,官居福建总管。父亲莆田人林愿(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检。在她出生之前,父母朝夕焚香祝天,祈求,就在这个女婴将要出生前的那个傍晚,邻里乡亲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都发红了。所以,父母感到这个女婴生的异常奇特,也就倍加疼爱。因为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娘父母唤她为默娘,人们尊称为林默娘。长大后,她立志终生行善济人,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大家都感颂她。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通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不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测吉凶,必会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宋太宗雍熙四年(九八七九月初九,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羽化飞升之日。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言看见妈祖乘长风驾祥云,翱翔于苍天皎日间。从此以后,航海的人又言常见林默娘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普救众生,护佑渔民,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历代对妈祖的赐封根据史料,北宋、南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最终列入道教祭典和国家祀典

小姑与彭郎相爱的美丽传说。相传北宋时,福建莆田县有个名叫林愿的老爷,官至都巡检,财势乡里居雄,只借膝下无儿。夫妻俩虔诚信佛,日夜祈祷。一夜,夫人梦见观音娘娘,赠给一朵莲花,不久即怀孕,于次年春,果生一女。后来这女长得眉清目秀,身材窈窕,貌若仙姬,老爷十分钟爱,视如掌上珠,取名小姑。小姑自幼聪敏,爱读诗文,琴棋书画,无一不会。尤爱园林花草,钻研医药佛教诸书,秉性和善,乐于济世救人。十六岁那年,一天上午,小姑在花园里栽花浇水时,忽听见门外有叫卖鱼的声音,即令丫环前去买条活鱼来养在金盆里。丫环应声赶去,只见渔郎篓里的鲜鱼蹦跳着,不知哪条合小姐的意,于是把渔郎从后门引进花园,让小姐当面选择。小姐从篓里拣了一条十分美丽的小金鱼,放在金盆里养着,并叫丫环付钱,可是渔郎坚决不收。并说:这条小金鱼是偶然在三江口拾来的,小姐喜爱,愿意奉赠。小姑举目一看,见渔郎相貌俊伟,气度轩昂,一表非凡,不觉嫣然一笑。丫环道谢后,送渔郎出门时细问了他姓什么?家住哪里?家中有哪些亲人?渔郎回答道:小子姓彭,家住江西彭泽,父母双亡,只身在外,以渔、猎和砍樵为生。丫环叮嘱彭郎:小姐喜欢吃新鲜鱼,你每天可送几尾来,当面按价付钱。打那以后,每天早上,彭郎就挂一串鲜鱼在后花园门上,留给小姑。由于每天彭郎来得早,小姑起得迟,很少面谈。光阴荏苒,转瞬一年了,小姑见彭郎憨厚老实,产生了爱情。只因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贵贱有别,无媒灼之言,父母之命,却难如愿以偿。一天,小姑面对金鱼盆,看到那悠然自在的游鱼,不觉勾动了情丝,遂叫丫环约彭郎来后花园相会,私订终身。不料此事被老爷发现,撵走彭郎,逼走丫环,强迫小姑与范公子订婚。小姑无奈,只得只身夜逃,追上彭郎,到长江中游谋生,过着贫苦而自由的生活。也许这就是苏东坡小姑前年嫁彭郎诗句的由来。事怪多巧,谁知那条小金鱼是东海龙王的小太子。龙王非常溺爱他,任其狂欢远游,那天到三江口闲游时,忽然潮水猛退,被搁在江滩上,遇渔郎拾起送给小姑。龙王见小龙失踪,即兴师动众,四出寻找。从海滨沿江直上,一路寻访。一天海域大臣前来密报:说有一林大人官船,从兴化湾起程,经黄浦口入江,现已到达宜城渡,据说是到湖北荆州府上任的。船上有一金盆,里面养的正是小太子,请龙王爷赶快定夺。老龙王听后十分高兴,立即吩咐海域大臣带领水族诸将,去彭泽江上,兴风作浪,掀翻官船,救回小龙,淹死林氏全家,以报此仇.可怜林愿一家,尽葬鱼腹。当这一噩耗传到荆州时,正在街头行医的小姑和江中打鱼的彭郎,得知此讯,悲痛欲绝,连夜操舟顺流东下,想去遇难地点,寻找二老遗体,祭奠一番。谁知船过洞庭湖口,黑夜遇盗,小姑和彭郎这对恩爱夫妻,又被活活拆散了。小姑从芦苇滩上走出来,四处奔走,也找不到彭郎的身影,思夫心切,恸父泪干,伫立湖边,欲投水自尽。恰好这时,四川峨眉山的普贤真人,驾着祥云从头上经过,知是小姑遇难,命在垂危,忙把云帚一指,化朵彩云将小姑托起,送到峨眉山虚灵洞去了。待小姑苏醒后,得知真人所救,遂拜真人为师,感谢师父救命之恩。自此以后,小姑在普贤法师的点化下,每天上山采药,下洞炼丹,过着清净无为的生活,倒也快活。只是惦念彭郎,每晚静坐禅房,总是愁容不展。师父知她这一稳情,便安慰她说:佛门清净,愿与人方便,你既有尘缘未解,他日能找到彭郎,自行前去,师父决不阻拦。小姑听后,心情便开朗了许多。有一天,她上山采药,攀登八十四盘山道,趴在北崖峭壁上采一珍贵药草,突然脚下一滑,掉下悬崖,头巾飘落在山脚下,遍体伤痕,被挂在山崖一棵树枝上,失去了知觉。此时,山下有一樵夫砍柴,突然发现一块头巾飘落在地上,抬头一望,见树上挂着一个人,立即抢上前去把她救下,背到自己茅棚里,灌汤水、洗伤口,敷草药,不一会,小姑从昏迷中苏醒了,见面前站着一个男人,正是彭郎。激动得叫了起来。彭郎见这道姑竟是小姑,惊喜万状,相持痛哭,互诉了遇盗后的经过,更觉得患难夫妻,恩爱不已。夫妻俩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后,便从峨眉山来到江边,雇只小船,沿长江顺流东下,回到彭郎的故乡彭泽江上定居。夫妻俩又重新过着男打鱼、女行医的自在生活。由于小姑医术高明,草药灵验,救活了不少病人,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小姑娘娘江上神医普济夫人。这些美誉传到东海龙王耳朵里,知道行医的小姑和打鱼的彭郎,正是当年困陷小龙的那对野夫妻,决心要报昔日之仇,灭小姑之灵,树龙族之威。忙令小龙前往彭泽江中,趁小姑和彭郎正在船上打鱼时,一口把他们吞掉,并令海域大臣在后面助威。正当小龙和海域大臣兴风作浪,大施淫威,弄得空中黑云翻滚,江上吼声如雷之时,惊动了庐山老母、玄老法师和正在那里演法的普贤真人,他们见龙王又在江上作恶,便敕令五雷神发出暗雷,将小龙劈死,龙身被劈成两截,一截缩去江南岸,化成一座石矶,一截矗立在靠近北岸的江心,化成一座孤石,人们便在江南石矶上修了座彭郎庙,在江北孤石上建座小姑庵,用来镇压孽龙。并把它们称为小姑山、彭郎矶。

  宿松还有许多风景宜人处。“文庙”,原址位于孚玉镇。文庙为元县令戴昌始建,经明、清三十多任县令相继维修、扩建,成为一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体。内有圣旨碑、大成殿、奎星阁、文昌阁、尊经阁、藏书楼、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诸建筑。烽火古寨地处古驿道(枫香驿)和商贸古镇凉亭河的东南的烽火山上。据《寰宇记》载:“山在宿松县东北六十里。齐、陈二国割江为界,征伐不息,峰堠频掠。兹山高敞,可以瞻望”。齐永明八年,因置烽火于山。《一统志》载:“烽火山距枫香驿近三公里,这里峰峦起伏,峡谷迂回幽深,森林复盖。居主峰峰火尖控制高地、居高临下,能进能退、能守能攻,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石宰相府”,坐落在九姑乡新安村杜溪组。相传鄱阳湖战役,是一次战略决战,并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据《宿松志》记载,以石良挂帅的战役,连续取得同安、舒城大捷,为朱元璋平定南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尊称为国之大将。在民间传说中,一三六三年,石良参加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他救了朱元璋的命,立下了大功,朱当即承诺:得天下后封石良为相。然而,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没有兑现诺言,仅封石良为武德将军,而且滥杀功臣。石良“知天命而识时务”,毅然上表请求引退。这正合朱元璋的心意,他对石良说:你回家做个田园宰相。洪武十九年,石良告老还乡,由长子石镜袭其封爵。明太祖朱元璋封赏石良回家后,即可造座宰相府。此府为一进九重的官厅,石宰相屋的名称由此而生。石良年老时还主修《宿松石氏首届宗谱》,其死后,朱元璋特赐了一块诰敕碑,记叙了石良一生的功绩。他的后人为此兴建了一个安放诰敕碑的亭子。

“钓鱼台”,位于陈汉沟三河口附近河拐弯处,潭深水碧,河岸高高的石头山崖壁下有一块巨大的石板,石板上有两个脚印,传说是当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云

游到此,沉醉于陈汉风景如画的山水,仙境般的环境,留恋忘返,经常长时间站立于此而形成的脚印。陈汉沟河里每年清明前后汛期间,均有一批又一批的红尾鲤鱼和其它鱼从下游龙湖逐水经县大河、二郎河上游到钓鱼台水域“朝圣”。若于盛夏登临,远眺碧万顷,翠山绿水交相辉映;近观渔船弄波,游鱼戏水。若有兴致泛舟水上,便觉迎面凉风习习,轻拂慢弄于你的脸颊,乃至身心。如正值天高气爽,还可于水库中心隐约窥见水底的昔日重镇陈汉沟的倩影遗踪。倘遇刮风下雨,天幕低垂,怒涛争击,风呼叫,水怒啸!水库里象锁链着的万千匹野马、千百条蛟龙在闹腾翻跃,试图冲出重围。湖心小岛五枢观,这是天然的褐绿色屏障,将水面分为外湖与内湖。使得水库显露出幽奇有致,别具风韵。正所谓“犹抱琵琶半掩面,羞羞答答五枢观”。月亮大桥飞架于水库尾梢的朱湾河上,将钓鱼台水库的风姿延至无限远方。水库边的柑桔树漫坡,逢坎而种,放眼皆绿。每当暮春,柑桔花开,如同水晶撒嵌在满山遍野,千姿百态的翡翠之上,花香袭人,沁人心脾。钓鱼台水库东北与太湖接壤,西北与蕲春毗连,三面尖,罗汉宕、珠宝寨、罗汉尖等千米以上的奇峰险山,恰似众巨人携手共捧着这颗熠熠闪光的明珠拱揖。

  “白崖寨”,位于县城西北趾凤乡境内白崖山上。由东峰龙头岩、西峰西阳尖、南峰大印坡、中峰北斗山、北峰雁恋坡等五大山峰和攀龙门、听雨门、朝九门、乘风门、百花门等五座城门组成,主峰雁恋坡海拔四百七十六千米。白崖寨相传为元末当地义民吴仕杰率众依白崖山所建,经明、清两代多次修葺,寨垒更加坚固。古寨墙环绕五山峰,长十余华里,由大方块石砌成,高三米,宽一米,被称为“南国小长城”。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为军事要寨,明末为史可法军事据地。寨墙以长方片石垒砌,周长四公里,高三米,厚一米,险要地段加以双层,缠绕在白崖山东峰、中峰、西阳尖、雁恋坡、大印坡五座山峰间。白崖寨突峰兀立、怪石嶙峋、茂林修竹、古树繁荫、珍禽簧语、溪流飞瀑。迷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独特、互相辉映、相得益彰。曾在东峰、西峰、北岭各以为营,间列市肆。以西峰最险,《宿松县志》称其,“峰悬一线,峭壁摩天,窄径凌空,飘崖百仞,有灵湫飞瀑,响彻霄汉,峰岫常在云雾中”。明末史可法依寨歼敌,曾去西峰营内犒军,于石上镌“最上一乘”四字,又书联云:“听涧底泉声呼天地是歌是哭,看阶前月色间英雄还死还生”。后人立史可法祠于西峰之上,已无存。近七百年来,虽几经战乱和风雨剥蚀,但整个寨墙基本保存完整。山寨原分设攀龙、听雨、朝九、白花、乘风五座寨门,现仅存攀龙、听雨、朝九三门。  

  宿松历来崇文重教,文风浓郁。民间文化艺术繁荣昌盛。宿松为黄梅戏的发源地,全县男女老少皆能唱和;文南词曾唱进中南海,并受到高度的赞喻;断丝弦锣鼓吹打弹唱或浑厚低沉或激热昂扬,引人入胜,摧人深省。文学艺术百花齐放,尤重诗词歌赋。秦始皇、朱元璋、陶渊明、王安石、李白、陆游、朱熹、王阳明、苏东坡、汤显祖、袁牧等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曾幸临宿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诗篇。毛泽东也曾两次路经宿松,并发出山河壮美的万千感慨。

如果在掩饰与愤怒中成长,新奇也会变得沉重,但是我仍然会在伤心中留恋,虽然感到枯燥而彷徨。我希望在寒暖中欢呼,在细雨中翱翔。有山昂然,有水淙淙;登山可以远眺,掬水滋润心田。青山,红叶,碧水,绿荷,这是人生中很惬意的图画。我静静地看着,丰盈和壮美的四季常青的美丽风景。我想着水就是流动的诗韵,大山藏着梦想,当然还有绿树,还有鸟语花香。可惜的是我的生命里,没有那么多醇厚的诗情。在五彩缤纷的世界,我只是纵横江湖的旅行者,没有悟得近山者的仁厚,也没有思得近水者的智慧。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作者福利:录制音频,上架喜马拉雅。请加天马文学网管理员微信w609778830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成绩]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上一章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