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故事

纪实文学 | 绿叶草根

纪实渝东南边陲、武陵山福地秀山县的古往今来,记录各种人物和他们对社会的影响那些故 ...

第1卷从远古到清朝 第2卷民初纪事 第3卷红军故事 第4卷乱象纷呈 第5卷抗战时期 第6卷革命传统耀千秋 第7卷伏笔飘逸 第8卷秀山解放 第9卷秀山剿匪 第10卷人民的新秀山 第11卷春潮滚滚

首页 长篇中心 A-AA+ 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朗读 手机

             

第90章奉献之光

秀山故事 by 绿叶草根

2020-12-8 11:40

张希令因陋就简,让工人在三角滩电站的几根工棚柱子上挂几个电灯,晚上也打打篮球,却被有些人攻击为“修灯光球场”(言下之意,浪费资金);张希令指示用废轮胎给每个工人做一双轮胎底草鞋,被有些人攻击为“给工人发劳保衣、劳保裤”(言下之意,把有限的资金随便乱用,且用来收买人心)。

张希令当时已年过半百,革命意志仍不减当年。他主动请命,肩负重任,担任三角滩金属锰厂党委书记、厂长,组织指挥金属锰厂工程建设。1977年,他打算以电站为依托,建立电解金属锰工业,此时得到县委、政府的及时支持。

但是,在从未有过锰工业的秀山,要建立电解金属锰工业谈何容易!
    县委、县革委会虽然支持他,但秀山无款可拨。
    张希令毫不气馁,便写了一封亲笔信向山东老乡、涪陵地区副专员求助,该副专员为秀山电解金属锰开发项目批了专款40万元。三角滩电解金属锰就是靠这40万元拨款起家的。他立即派出干部、技术人员到上海、成都、重庆、贵州、湖南等地参观学习,然后与他们一同勤俭创业。他带领全厂干部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努力拼搏,日夜奋战在工地上。

有了经费,他立即派出干部、技术人员到上海、成都、重庆、贵州、湖南等地参观学习,然后与他们勠力同心,备尝艰辛,白手起家,勤俭创业。
    张希令准备搞电解金属锰试验,龙焕新坚决支持。张希令亲自挂帅,让龙焕新带领倪光友、杨秀良、雷万成、白开军、涂春厚等七人组成试验组具体操作。
    在试验过程中,龙焕新、余家玉等人用电瓶盒做电解槽。后来,龙焕新模出了门道,又依照压液机发明了木制压滚板。经过夜以继日的百日苦战,试验初步成功。
    电解金属锰出来了,但大家不认识,用二锤一敲,冒火星,才认定是电解金属锰,但没有办法从压滤板上取下来。

万事开头难。在电解金属锰试验过程中,张希令始终坚持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亲自动手,与干部、技术人员一道,在用门板、席子搭成的仅15平方米的小工棚中,用大小烧杯代替浸出桶,用农村滤豆腐用的包袱、摇架代替后来的橡胶压滤机,用碾中药的小铁槽代替雷蒙机等,土法上马,艰苦创业,反复试验,一方面自己摸索技术,另一方面派人从外地学技术、“偷”技术,以逐步掌握和提高电解金属锰的生产技术。

好事多磨。在试验一步步走向成功时,县里有人由于担心,又放出了风言风语:张希令是吃饱了没事干吗?他是在干什么?
    其实,也难怪他们怀疑、担心,因为到1986年秋,电解金属锰在国际上才有五十年左右的历史,质量的纯度要求高,没有成套的先进设备和较精密的生产工艺,要生产高质量的电解金属锰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县里有许多人反对。即使如此,张希令也岿然不动,他对技术问题进行了反复探讨,同时,广大干部和技术人员对张希令领导创业坚信不移。别人问:“依靠农民,能生产出电解金属锰吗?”
    张希令和他的同志没有用语言回答,而是用夜以继日的艰苦试验和探索的行动来回答。

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听了汇报,立即派出一个阵容强大的参观团去重庆水轮机厂道角电解锰分厂(年产200吨)学习,由孟中秋带队,一行共九人,其中有朱钟鸣(县科委负责人)、郭生扬、龙焕新、吴丽蓉(化验)、石邦汉(压滤)、黄成河(电工)等,还有县政府交通局去了一人专买车票(当时买车票是件难事)。
    人去了,但技术学不成,因为人家保密。于是,小个子龙焕新装成一个工人“混”进去,“偷技术”,“偷”得一个东西,另八人就研究、探讨,从中悟出了一些技术内涵来。接着,又到贵州遵义观看了小型电解二氧化锰,回来后,电解金属锰就能从压滤板上敲下来了。
    这次“偷”技术回来后,对试验设备作了改进,用锅炉烧煤加温制液,在塑料板上作电解槽(外有1.3米长的木架作支撑),用抛光机代替整流器。给电解槽输电,得到的电解金属锰比前几次增多了。但这次的电解金属锰又敲不下来了。
    张希令又派孟中秋、龙焕新去湘潭学习。好不容易借得了一本技术资料,人家只借半天。孟中秋、龙焕新二人急忙赶往长沙(当时只有省城才有复印设备)复印好,火车去,火车来,半天后又把资料退还给了提供者。
    经过反复试验,电解金属锰试验成功,并经长沙、上海、成都、北京多处检验,都认定产品纯度达到99.9%。功夫不负有心人。1982年11月,电解金属锰试产成功,该厂正式投产,当年试产24.4吨。

张希令克服资金、技术人员缺乏的困难,不等不靠,刻苦钻研技术,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克难攻关,1983年正式生产,打出了电化厂的牌子。该年已形成年产50万公斤的能力,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纯度达99.99%。

电化厂由张希令任党委书记兼厂长(主管技术),龙焕新当副厂长(管产、供、销、财)。从此,张希令、龙焕新成了黄金搭档。为了使龙焕新安心工作,张希令把龙焕新的妻子杨竹英安排进厂当了工人。
    龙焕新在各方面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能。他1987年12月16日当选四川省第七届省人大代表,(1988年1月11日得代表证,证号第631号),同时,他又是秀山县二届、三届、四届政协委员。
     县委县府采纳宿成清的建议,决心利用三角滩电化厂的典型推动秀山县锰工业的发展。东风劲吹,四川省委领导给秀山送来了及时雨。

1984年经省地同意,将原来溶溪磷肥厂生产车间改建成年产50万公斤的电解金属锰厂,名为“秀山化工厂”,1985年7月,11个电解槽建成投产,产品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生产出产品远销欧美和日本等国家。

1985年全县电解金属锰生产能力,达到350万公斤生产能力,年产金属锰92万公斤,电解二氧化锰粉52万公斤,硫酸锰粉130万公斤,电解锰产品全销国外,实现销售收入224.35万元,利润44.9万元,税金42.64万元。

1984年通过技术改造,三角滩电化厂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1985年生产能力已达300万公斤,成为全国同行业中的主要厂家之一,产品成为涪陵地区外贸创汇100万美元以上的10大商品之一,当年为国家创汇240万美元,成为秀山第一个挣得外汇的企业。

科学试验之花,结出了丰硕的电解金属锰之果。三角滩电化厂的电解金属锰由每天生产几克,到日产上吨,并使干部和工人熟练地掌握了成套工艺流程和生产环节,取得一系列技术数据和管理上的经验,同时,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广大职工的技术水平。到1986年,三角滩电解金属锰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企业的生命力,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并加强管理。而要提高产品质量,就必须依靠科技、依靠人才。电解金属锰在发展,但一个个技术问题来拦路。整流器坏了,无人会修,张希令先后找过石堤中学物理教师陈通德、县委组织部干事彭茂群(原为川大副教授、电学专家)来修。张希令一看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就以科技、人才为中心,大胆改革了管理制度:一是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建立严格的厂规厂纪和厂长、车间主任以及工段、班、组长分工负责制,厂内领导干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一切按科学规律办事,使生产井然有序。二是加强人事制度的改革和管理,打破了论资排辈的陈腐观念,坚持“能者上,无能者下”的原则,经常保持一支强有力的政治、技术双过硬的干部队伍,敢于在本厂进行智力投资,几年来花了九万多元培训费,选送了20多名职工到成都科大培训,同时还专门聘请八一三国防厂矿的工程师进行现场培训,有效地解决了本厂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三是在劳动工资制度上打破了过去“吃大锅饭”的现象,一律实行附有质量、成本条件的计件工资和浮动工资制,从而加强了干部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效地体现了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充分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张希令被人们称作“张司令”,搞工程、搞实验颇有大将风度,而办厂、办事业又大公无私,铁面无私。
    在张希令的厂办公室里,有这样一条规定:凡是为亲友谋私谋职的人一律不见。他说到做到,哪怕是老领导、老同学,也毫不例外。他以身作则,严格执行财经制度。一段时间,由于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也波及该厂。有的同志提出“企业赢利了,是否可以多发奖金”之类的意见,张希令说:“要坚持党的原则,严格按照财经纪律办事。”而且,他本人带头执行财经纪律,就连该领的加班费、补助费他都坚持不领。对于洽谈业务的一些必要应酬经费都由他自己承担。从不回厂报销。同时,他还经常教育其他的同志,特别是财经人员,要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决不乱开支、乱补助,由于他身先士卒,所以财经人员也能效法他,就这样,三角滩电化厂在他手中从一个普通的水力发电站变成了一个现代化企业。
    张希令1983年12月—1988年3月任县计委调研员,其中1984年—1988年3月任三角滩电化厂党委书记。他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勇于改革,大胆创新,有较强的事业心和革命责任感。他刻苦钻研,锐意进取,特别是负责三角滩电化厂的工作以来,为使自己从外行成为内行,利用仅有的高中文化基础,自学了《化学》、《电化学》、《锰》、《高低压电器设计》、《电镀知识》、《企业管理》等书籍,并且学以致用。

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他非常尊重知识,推崇科技,非常注重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为此,厂里专门设立了科学实验机构。张希令厂长亲自挂帅,由厂里的骨干和骋请的专家组织进行工艺改革和新产品试验研究。由于以化工为重点,先后培养了三十多个科技人才,有了较为雄厚的技术力量,所以技术的进步比较容易实现。由于改进了工艺设备,特别是在电解锰工业流程中改革复合添加剂,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使产品成本逐步降低,同时质量大大提高,电解金属锰纯度由99.7%提高到99.9%,纯度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张希令不做指手划脚的指挥者,重大的实验,他亲自深入现场,不仅亲自过问,甚至经常亲自动手。他最讲究自己掌握第一手资料。他是一个实打实的内行。他长期刻苦学习现代商品经济知识、现代科学管理知识,他又学习有关电解锰、硫酸锰、硫酸等科技书籍,从而多方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使企业经营,管理和科研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张希令目光远大,不做井底之蛙,时刻瞄准国际市场。他考察了德国,并与该国签订了电解金属锰订购合同。
    1987年,张希令厂长又随四川外贸考察团考察了西欧,听取了客户的反映,了解了有关的生产和销售信息。他大开了眼界。回厂后,他通过宣讲、教育、落实组织措施,发动干部、职工认清形势,讨论本厂前途,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作为电化厂的创始人和主要的领导者,他不仅埋头拉车,还经常抬头看路。他常常告诫身边的人们——那些厂党委副书记,副厂长:“我们的厂虽然小,但我们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们一秒钟也不应该忘记的。”他一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重视政治思想工作,抵制了滥发奖金等不良风气。
    1988年3月6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率领省级部分部门领导,由涪陵地委书记黄森荣、黔江地区筹备组组长陈官权同志陪同,来秀山视察,看望山区各族人民。

3月7日上午,杨汝岱一行到石堤视察,并视察了三角滩电化厂,听取了三角滩电化厂党委的汇报。下午,杨汝岱一行在听取了县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后,作了重要讲话,其中说到:“工作上,你们抓好路子是对头的。农业上,除粮食外,抓烟、抓麻;工业上,路子对了,就是要抓好锰、煤、汞等。上午看了你们一个小厂,一个南下干部,文化不高,但很有事业心,肯钻研,实干,企业就冲上去了。这就是抓住优势产品,发挥了资源优势。只要质量上来了,他的产值就可能上一亿元。当然,这个小厂,还得加强技术、管理和人才培养。突出的问题是人才问题,不处理好,搞点小玩意儿还可以,大了就不行了。这个小厂的领导是有着强烈的事业心的。我想,你们哪个抓某个方面工作的同志只要有了那样的事业心,就可以干一番事业的。比如搞畜牧业的,你们草场多,只要像他那样搞,就可以干一番事业。”杨汝岱对三角滩电化厂和张希令的高度评价,是实事求是的,是毫不夸张的。1983年至1989年,共生产电解金属锰8978吨,总产及出口量均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居于全国前列。产品销往日本、英国、西德、印度、南斯拉夫、东南亚各国。1983年至1989年,该厂共为国家创汇1257万美元,固定资产达2173万元,加上兼并过来的磷肥厂,固定资产达2444万元。累计实现利、税和积累2362万元,成为秀山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该厂除有非农业职工138人外,还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981个人的出路问题,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每生产一吨电解锰用9000KWH,彻底消除了电力浪费现象。此外,还为秀山锰矿石打开了销路,提高了利用率,为省内外一些运输公司或车队提供了原材料运输量12万5千多吨位,扩大了社会效益。

面对成绩,张希令和全厂的广大干部、职工并没有满足和陶醉,而是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以电养电,采用“滚雪球”的办法,扩大再生产,使本厂不断发展壮大,除向国家交利、税和捐资助学外,用自己厂积累的1600余万元发展本厂,还向县财政和重点工程提供400余万元资金。

如今,电解金属锰工业已成为秀山的支柱产业,年生产规模19万吨,锰工业已成为县财政的主要支柱。秀山成为全国锰业金三角、锰业开发的主要基础。张希令称得上是秀山锰业开发的开拓者、先行者,他为秀山东的锰业开发功不可没,为秀山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希令办厂、管厂,立足点在三角滩,着眼点在整体,在全局。为了发展本厂的电解锰生产和全县的磷肥生产,为振兴秀山农业作贡献,该厂又投资700万元,建立了硫酸分厂,1988年建成,1989年下半年投产,当年产硫酸11000多吨。

从外地进口硫酸,每吨530元,硫酸厂自己生产的硫酸才324元/吨。现在硫酸分厂的生产能力是2万吨,供料足,成本低,既保证了本厂电解锰的用量,又保证了全县磷肥生产的用量,满足了全县农民对磷肥的需求。

政治远见和科学求实精神相结合,这是社会主义企业家、实干家的共同特点。在这一点上,张希令尤为突出。

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始终是他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由于他成绩卓越,贡献较大,多次被省地、县颁证表彰。1988年4月他作为先进个人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人物表彰大会”,并获得了证书。

他领导的电化厂,也多次被上级党委、政府评为先进企业。

一个人的名字,能够和他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党员的光荣,更是党组织的光荣。

“立足三角滩,注重社会整体效益,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这几句话,不要误认为是口号、套话,它实实在在是张希令的社会主义企业家品质的真实写照。

搞好一个三角滩 ,只红一点;搞好全县、全省、全国,才能红一片,红一大片,红遍中华大地。

他和他的同事们、同志们都是这样想和这样做的。

他们不仅在经济顺境,而且在自身经济紧缺的情况下,仍然对县内外、省内外的兄弟厂家伸出支援之手。

他们以大厂带小厂,救活了秀山社会福利厂。在县内,他们投资或为之担保的厂家有秀山火电厂(投资210万元)、秀山麻纺厂(投资30万元)、八面山电站(买机组50万元)等十来家厂矿企业。

在省内外,他们用先行付款后取货的办法援助了涪陵硫酸厂、南川硫酸厂、酉阳苍岭硫铁矿和湖南沅陵氮肥厂、湖北鹤峰硫酸厂等企业。

搞社会主义现代化,要讲整体效益,要讲大协作精神,张希令和他的三角滩电化厂,不正是这样做了么?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千古传为佳话。但那不过是传说。而张希令14年治三角滩,只有一个春节回家与亲人团聚,而且时间只限于一天,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事实。

13个春节,他都坚持身在岗位心在厂,与坚守岗位的干部、工人不停地为厂工作。别人的餐桌上摆满了鸡鸭鱼肉酒菜烧腊,他的桌子上却摆满了新产品开发实验的试管烧杯。

张希令以厂为家,一心扑在事业上,对家庭、子女问题过问得很少。

1983年,他的大女儿出嫁,当时立正值电解锰试制成功后扩建攻关项目提前或推迟的关键时刻,他工作第一,公事为重,坚守在厂,坚守在实验现场,终于顺利地实现了电解锰正式投产的原计划。

1989年,他的小女儿出嫁。当时,正值新产品高纯硫酸锰试制的关键时刻,他怎么能离厂呢?

一个人的感情,不仅维系于家庭,而且维系于社会。希望女儿理解父亲,这是张希令的心愿。他拜托厂党委一位副书记代替他去看望女儿,带去一些礼物和一封充满父爱的信。那位副书记说明了张厂长离不开工作的原因,做好了他的女儿和家人的工作。

张希令不只“忘记”了他的家庭,而且也忘记了他自己。他心中只有电化厂,只有事业,只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5月5日,县委[1990]44号文件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向三角滩电化厂厂长张希令学习。张希令同志为秀山锰工业的开发利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值得认真地学习。

1991年6月27日,秀山三角滩电化厂厂长张希令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受到省委的表彰。

1973年通过体检,确诊患有心脏病。厂党委一位副书记每天晚上守护着他,一个晚上要把他唤醒五、六次,让他按时服药。

十多年来,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为党为人民勤勤恳恳地忘我地工作的。为了多有作贡献的机会,为了再为人民办几件事,他特别注重锻炼身体,一双钢球不离手。

个人与家庭,民族与国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两者。

光荣的人,眼睛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1989年9月以后,由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致使电解金属锰出口市场疲软,出厂价由过去的每吨9200余元,猛跌至不足8000元。全国大多数同行厂家都因此而亏损并导致停产。

但是,张希令依靠全厂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群众克服困难,内部挖潜,保持正常生产,1989年电解锰产量达2682吨,实现产值2497万元,共获利798万元,销售利税率32%,出口创汇394万美元,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1990年初以来,国际金属锰出口市场情况继续恶化。如果电解锰的质量上不去,就会危及企业的生存。企业的生命在质量,质量的关键在技术。张希令和他领导的科研机构顽强攻关,在质量已达世界一流水平(即金属锰纯度在99.9%)的基础上,最后攻克厚度不够和外观质量尚差的技术难关(脱氢锰粉技术)。

全厂上下一条心,一股劲,同心协力难关。

张希令以沉着镇静、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使这一道难关也同以往的任何难关一样被攻克。这是有充分而深刻的原因的。

因为他相信党,相信群众,能科学地预见到广阔的前景。

因为他相信本厂现有实力加上确保质量;一定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1990年5月13日,杨汝岱第三次来秀山,15点30分,杨汝岱在秀山县委招待所二楼会议室接见了三角滩电化厂厂长张希令和地矿部峨眉矿冶锰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驻秀山县的科技副县长邓益和,并同他们就锰工业的发展、锰系列产品的开发、国际国内锰产品的市场稳定状况作了深入的交谈和讨论。杨汝岱高度评价了他们的工作,鼓励他们继续干好。
    当天16点30分,杨汝岱在秀山县委五会议室接见秀山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在家领导时发表重要讲话,专门说到:“第二点,从工业来看,主要就是这个锰,搞了电、硫酸,接着又搞了磷肥。通过这些,办这几个厂都是成功的,特别是锰这个工业,现在看来可以说是你们的支柱产业,也可以说是一个启动产业。当然今后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天,我听了张部长(即县委工交部副部长张希令)的设想,可以说是对整个秀山经济大大的启动。你们这个锰厂,可以启动你们整个秀山的经济。”
    杨汝岱接着又说:“你们的干部抓一个事情,就是要钻进去,要向你们张部长学习。如果你们的干部,有张部长的事业心、责任心,我看你们什么都可以搞好。所以,在劲头上,在改革的规模上,要学习张部长的精神。世界上锰的发展情况他都清清楚楚。你们也要钻进去。你们每个分管的同志,你管哪一方面的,也应该有这个精神。大家有这个精神,我看整个工作,振兴的步伐就可以加快。”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多次来过秀山,其中三次宿成清参与了接待,他与当时的县委书记龙正学等亲自陪同杨汝岱,到过石堤电站考察电站的勘查设计,两次到过三角滩电解锰厂,到过溶溪回星哨、清溪访问农户,考察了解情况。杨汝岱根据秀山的锰矿资源,要求秀山大力发展锰工业,提出“秀山要发锰财,猛发财”。最后一次来秀山,还看望他当年在仁寿县一起工作的文时森。他讲这次来秀山,没有别的任务,一是来看望一下秀山的老同志,二是来看看秀山的“锰发财”。

196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勇来到秀山,宿成清当时在洪安区委工作,与县长胡继忠一道陪同他到湖南花垣考察,因为他是湖南浏阳县人,在商店只要看到是湖南产品他都要看一看问一问,为了留作纪念,还买了一根湖南拐杖带走。

1985年,原四川省计委主任、三峡省筹备组副组长,后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辛文,在涪陵地委书记黄森荣的陪同下,代表三峡省筹备组来秀山检察工作,宿成清与当时的县委书记龙正学陪同到过溶溪水银厂和石堤三角滩电解锰厂考察水银和电解锰生产情况,在三角滩电解锰厂听取了当时在厂负责的原县计委主任张希令的汇报,表扬了张希令对秀山锰工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赞扬了张希令刻苦钻研的精神,是自学成材的专家,是一个人才,指示县委要继续支持他的工作。通过对上述领导的接触,对宿成清影响很深,对他们那种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疾苦,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不讲排场、不摆架子、不耍威风的高尚品德,严格要求自己。特别是杨汝岱同志来秀山时就在食堂就餐,只准四菜一汤,几次来秀山,早晚都是一人外出,走街串巷,访贫问苦,了解民情,他处处身先士卒,体现了我们党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作风。

后来,秀山锰工业遍地开花,但是秀山锰工业的开创者张希令因为业已超过离休年龄,所以领导上不得不考虑他的离休问题。但是,看他的贡献,还真的有点委决不下。
    凡是搞科学、为人民的事业,张希令都支持。北京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何其果开始在大溪乡搞毕升植物营,张希令立即指示厂里捐资以助。
    

作者福利:录制音频,上架喜马拉雅。请加天马文学网管理员微信w609778830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成绩]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上一章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