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7 16:50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黄肇珍(酉阳人)任县长。国民党县党部主持再次成立县工会,由刘伯涛任会长。在县政府民政科内设兵役股,专管壮丁输送事宜。县设电话管理所。秀山开始电报务业。国民政府军政部军区暑在秀城总爷坝设第九后方医院。秀山开征“临时困难费”,按田赋正税的三成征收。
1月22日,川湘公路秀山段通车典礼在南门外机场举行,县长黄肇珍主持,工程师彭道中、杨德任及专署邹俊夫局长亲临典礼。有《成都日报》、《华西日报》记者随行。因秀山段为川湘公路“处女路”,故特选秀中学生黄秀灵少女剪彩。国民政府沿川湘公路架设长途电话线路。对县城街道进行整修,四条大街拓宽6米,三合土路面、两边下水道用石板铺盖。
秀山兴建平阳盖大沟煤矿。
县立高等小学与县立文庙小学合并。县立中学和县立女子小学各附设一个乡村师资班,共收高小毕业生89人,学制3到4年。全县有小学121所,其中公立完小10所,初小100所,短期小学11所。
7月7日,卢沟桥事件发生。“七.七事变”后,县国民政府相继建立了“抗日救国会”、“抗敌动员委员会”等抗日组织。当时年仅21岁的爱国青年杨通惠从重庆回到秀山家乡,在县城的文庙小学任教。他邀约从上海回秀的青年王孝益(爱国学者王宏实之女)一道,联络了秀中、国立八中等学校的青年教师、学生及社会人士李万霖、颜学曾、伍升猷 、戚琼芳、施云珍、邹家淼等30多人,在县城成立了“抗战救亡工作团”,下设宣传、慰劳两个组。成员们都带头穿土布衣服,广泛宣传和发动群众抵制日货,开展一系列的救亡活动。部分女学生冲破封建礼教的家庭封锁,纷纷投入到运动之中。“工作团”的筹建和成立,自始至终得到教育科长杨士先和民教馆长刘兆鳞(系北大学生,参加过“五四”运动)等进步人士的大力支持,致使秀山的抗日救亡运动得到发展。他们编导反映沦陷区人民悲惨生活和奋起抗日短而精的话剧《放下你的鞭子》、《在铁蹄下》、《沈阳之夜》、《保卫芦沟桥》,抗日歌曲《黄河大合唱》、《流亡三部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等文艺节目。除在县城街头、机关、学校演唱外,还深入到官庄、平凯、石耶、梅江、洪安、清溪场等集镇和农村的边远山区进行广泛地宣传。抗日救亡的歌声响彻了秀山城乡。为使活动进一步深入进行,“工作团”利用当时秀山仅有的一部收音机收听前方的抗战新闻,如首战平型关、台儿庄大捷、保卫大武汉等胜利消息,油印成传单,配合演出散发,鼓舞和激励广大民众树立抗日救亡的必胜信心。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利用卖票和组织女生绣手绢、扎纸扇、做鞋子,开展“义卖”捐募等活动,筹集抗日经费;发动城镇街道、农村的广大妇女义务做军鞋;派出慰问演出团,为前线送去了大批募捐款和慰劳品。与此同时,进步人士颜学曾和王伯弼还创办了文艺月刊《晨曦》,民教馆长刘兆鳞担任主编。《晨曦》专门刊载一些青年师生进步思想的文章,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作品,对当时秀山的抗日救亡活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该刊物内容高亢激昂,发行广泛,影响较大,受到当时县政府的百般挑剔,并企图迫害《晨曦》的创办人,刘兆鳞被迫离秀。
“七.七事变”不久,在全国就出现了“保卫国家,一致对外”的民族抗日运动。蒋介石被迫承认了共产党提出“共同抗日”的正确主张,停止了内战。秀山抗日救亡活动又随之活跃起来,中和镇尤为突出。广大居民、爱国人士、知识分子、学校师生持三角旗,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大街小巷的墙壁上写满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失地”、“打杀汉奸”、“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等各种抗日标语;秀中与文庙小学的广大师生还利用节假日在万寿宫、老飞机坝等场所进行公演话剧(当时群众称之为文明戏)。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民众对日本侵略者的深仇大恨。有一次在万寿宫演出,剧中一个扮汉奸一个扮日本军官的学生,被一个台下观众(中年百姓)突然冲上舞台,抓住“汉奸”就打,经演出负责人劝解方休。秀山县国民政府发出“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得到全县士绅之家和工商富户以及一些民众的积极响应。很多人主动到政府机关捐献钱物。据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县国民政府一年来的工作报告书反映,全县民众共募捐抗日金额达49550元。
抗战期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秀山有近千名有志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奔赴前线,浴血奋战在抗日疆场。据县档案馆资料和《县志》记载,秀山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烈士有35人。其中有姓名、家属领到抚恤金的烈士有7人:杨德琨,清溪乡格寅村人,十九路军61师1团8连中尉副连长;张续,雅江乡人,121师补充团上校;杨鼎三,梅江乡人,82师42团2营2连少校;贾云清,中和镇西门外人,73师23团5连中尉;向光裕,涌土上街人,18师54团战士;吴应炳,钟灵乡人,18师4团战士。特别突出的战斗英雄杨德琨,他在十九路军61师1团8连任副连长。1932年1月28日,日军悍然向上海闸北发起进攻,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杨德琨所在的部队参加了保卫上海的淞泸抗战。日军投入7万多兵力,200多架飞机,战斗异常激烈悲壮。杨德琨所在军营的防守阵地,受到敌军飞机和炮火的轮番轰炸,工事被毁后,又遭到敌军坦克猛冲,随后敌军倾巢来犯。这时,61师副师长张炎亲率两个团出击。杨德琨接到坚决阻止敌人进攻的命令后,随即在身上缚上炸药包,带领全连战士冲向敌军坦克,与敌人同归于尽。
1941年5月,国民政府征集青年知识分子100余人参加远征军,秀山中学在校学生龚纯祥、文兴弟等10人,经过训练后用飞机运往印度,参加抗日服务。青年军远在异国他乡作战,是生是死,至今无从知晓。当年,奉四川省政府令,秀山建立“义勇壮丁管训队”,同年11月改称“义勇壮丁常备中队”,按省统一规定,把常备自卫中队改称为“社会军事训练部队”。
当年,奉令发行救国公债28000元。并设县立金库。六战区向秀山征军粮16000担。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黄肇珍(酉阳人)继任县长。7月,四川省主席委派袁德奎(达县人)任县长。行政区划变动,保由605个增加至648个。县政府设县长1人、秘书1人、科长4人、警佐1人、督学2人、科员7人、技士2人、事务员8人、雇员12人、政警18人、公役20人,共77人。撤兵役股,设兵役科。各区乡设区队附、乡队附,保设保队附,管理征兵事宜。
县国民政府通令禁毒,设立禁毒禁烟机构,吊销执照,吸毒者强行打针服药,拒禁者实施抓捕。
秀山属川、湘公路要塞,抗日战争期间,该县匪患严重,被列为匪区。第一战区长官印常将抗日前线作战的政府军调至秀山整编,辅以剿匪。
1938年春,武汉行营何成浚部预备13师师长罗启疆,率残部来秀山重建部队。
是年秋,为了巩固抗日后方,蒋介石国民政府令第二军军长李延年任川黔湘鄂四省边区剿匪总指挥,率领第9师师长郑作民、103师师何绍周来秀山剿匪。军部和103师驻县城,收缴秀山民团枪械数千支,捉杀王子健、饶文轩等一批地方团务头目,督民工万人拆掉秀山城墙(防备日机轰炸县城),便于疏散群众,后日机果然来秀山上空轰炸几次。
何绍民的部下,团长王金渊,率一个团的兵力到石堤剿匪。于1938年剿灭了危害石堤13年的惯匪伍南卿,伍南卿及其胞弟被捉杀。此军事在秀山、石堤,历史上称为“王团剿匪”。
王团第一次征剿伍南卿时,伍闻讯“趴壕”。王团长假装撤兵,趁伍南卿不备,将其三个营全部歼灭。王金渊部童彭堂手擒伍南卿,伍南卿及手下众匪大小头目均被斩首示众,首级排放了半条街。伍南卿父子双双被处死后,合葬于一墓;伍南卿的孙子,则隐姓埋名,遁迹他乡。
是年秋,国军第二军军长李延年部及103师师长郑作民部驻秀山剿匪,捕杀王子建、饶之轩等一批民团头领,收缴民枪数千支,致此,秀山民团不复存在。李延年部以剿匪为由,强迫居民“并寨”,乱砍滥伐,大片森林遭受破坏。
这年,四川省政府派工程师李远雄,对巨丰大堰作改修勘测设计,并向华阳赈济会贷款万余元(法币),征工3万余个,将堰坝改至美沙桥上游1公里处的麻柳林,用铁螺杆启闭闸门,渠长11.75公里,流量达0.8立方米/秒,配套有五拱、三拱两座引水渡槽桥梁。
安徽省国立八中高一部由湖南所里(今吉首)迁至秀山石耶青龙屯;刘谷新(湖北武汉人)在县城十字街处开办“武昌协合诊所”。
县内流行牛瘟,川东防疫队在秀山设立牛瘟血清制造分厂。从当年6月至次年1月,共生产牛瘟血清333.3万公升,菌苗7万公升,牛瘟被扑灭;龙池至溪口一带遭受蝗虫灾害,农作物轻者损失五成,重者损失九成。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月,四川省政府委派凌承鉴(永川人)任县长。四川省国民党党部委派受训人员吴纵言返县,改组国民党秀山县执委会,并任党部书记长。四川省军管区命令撤销“秀山义勇壮丁常备中队”。建立秀山县国民兵团,由县长兼任团长。县“兵役科”改为“军事科”。教建分科,再次设立“教育科”,皮楚虞任科长。
重庆防空司令部派李少亭(秀山人)带50门总机、10部话机到秀山建防空监视所。并分别在县城、清溪、雅江、洪安、吏目、梅江、龙池、石堤、溪口等地设防空监视哨。秀山电报局开始经营长途电话业务。酉、秀、黔、彭电话并网联络。
为了防止日机轰炸,便于疏散人群,10月,县党政军第九次联合会决定,拆除县城城墙。
当年,秀山汽车站成立。中国交通银行秀山办事处成立。秀山航船各行帮改组为“船业公会”。县兴办公立小学,并附设幼儿园。
川湘公路姚家湾大桥建成通车,为石礅木桥,长86米;鲍处仁在县城三元街开设“泽民医院”;宋文彩开办“家庭医药社”。
秀山成立“中央赈济委员会四川省秀山难民分配转运站”,站址设在平凯场文昌宫内。专门办理由湘入川的安徽、湖北难民的登记、分配、转运、换证等事宜。省赈济会拨款4000元,救济被日机轰炸的灾民。7月,为解决难民生活问题,省赈济会拨款5万元在秀山平凯乡万寿宫内建“四川省赈灾委员会第一难民纺织工厂”。招收难民少壮妇女和本县年轻女子做工。12月,中央赈济会拨款数万元,成立“秀山县被炸灾民小本贷款处”,让灾民受惠。在县赈济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秀山县赈济委员会难民收容所”,收容难民男女老幼共600多人。
为支援抗战,秀山征军粮15000担给第六战区。
鲍处仁在县城三元街开设“泽民医院”;宋文彩开办“家庭医药社”。开展救死扶伤,济世百姓。
当年,自然灾害严重,3月暴雨,致兴隆乡三角村清塘水道山坡崩坍,泥石流滑行70余米,堆积复盖10余万立方米,阻设溪流,形成小堰塞湖。7月16日,天气奇热,经测量,县城及近郊极端气温42.1℃,为秀山历史上有正式记载以来的最高气温。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四川省政府委派沈天如(江津人)任县长。原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吴纵言奉调彭水县主持党务工作,省党部委派涂逸之任县党部书记长。秀山实施新县制,县国民政府设司法处,由县长兼任主任审判官。建立县城警察所,由县警佐室的警佐任所长。县国民政府设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四科,原设秘书、军法、会计三室不变,改联保为乡,成立乡公所。并正式成立县级财政,实行独立会计核算制度,正式成为县一级财政,按二等县建立财政机构。县成立“妇女协会”,黄秀玲(县银行职员)任会长。成立“三青团秀山直属区队”,邓径生任区队长,李万霖任区队副,属酉阳行署分团,归重庆支团领导。县政府训令各区乡(镇)进行户口总清查,并成立清查督导队。部分乡(镇)成立保民大会,取消联保办公处,保留保办公处。
国军118师师长王严部驻防秀山。国民政府军政部军区署把设在秀山的第九后方医院撤往重庆。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3月5日决定,秀山县城西郊机场动工修建。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不久,南京、武汉相继失守,国民党政府由南京迁都重庆。日军大举进犯内地,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湘西的芷江机场已临近前线。在战争威胁之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3月5日决定,在秀山县城西郊修建飞机场,以备日军继续西进时,将芷江机场转移到秀山。机场修建工程属于航空委员会指挥,经费由航空委员会拨付,并指派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公署教导员负责工程修建及民工管理。修建秀山机场工程处处长由专员史良兼任,副处长由秀山县县长沈天如兼任。飞机场位于秀山县城(中和镇)西门外,沿梅江河岸的涌图、莲花(原地坝乡)、平凯三乡连界的绞楼田坝。修机场征用良田1375.5亩,搬迁60多户,当年征工人数为11000人,其中,秀山5000人,酉阳、黔江、彭水各2000人。据机场工程处统计资料记载:秀山民工1941年3月23日达8190人,3月底为6800人。第二年,突击赶修,各县均增加民工达18500人。高峰期民工达3万人,邻近湖南省的凤凰、保靖、花垣、乾州等县也派民工参加。上万民工劳动,肩挑背磨,住宿条件很差,大多数住临时工棚,地面潮湿,睡的稻草地铺。特别是外县民工,离乡背井,被薄衣单,一来两年不准回家。生活补贴被克扣,缺粮少油,以包谷稀饭充饥,终年在风霜雪雨和炎热烈日中劳动,工地上疾病流行,也得不得到医药上的治疗,有时还要受监管人员的打骂,以致民工死亡人数至少在1000人以上。在平凯大桥沿河往下几百米处,在乌杨树、玉皇阁一带的河沙坝里,全是掩埋死亡民工,一层黄土,一层死人,填满了几丈深的坑坑,其状惨不忍睹。
机场修建两年,工程基本竣工。机场长为1300米,两端宽为400-1000米,面积91万平方米。工程竣工后,交给空军第九总站118分站养场管理,并负责扫尾工作。这个站站长是陈治平(广东人),站里有机械士、特务士、电话士、事务员和文书,有电台一部,养场队3个班,一共50多人。在空军站接管秀山机场4年中,只降落飞机20架次。1945年日本投降后,空军站撤销,行管人员调走,养场队员就地遣散,只保留留守场机械军士两人(吴佑然、冯平)、养场工两名(李明场、周明江),看管器材和汽油等物资,以及机场的维护,直到秀山解放。
四川省水利局第一测绘队来秀山测绘梅江渠、平茶渠。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第四世纪冰川调查,途经秀山。1月,县境内22公里的秀松公路动工,全长44公里。11月,秀松公路梅江5孔大桥动工,桥长79.16米。
民国三十年(1941年)沈天如(江津人)继任县长。李万霖继任三青团秀山直属区队队长。县成立“秀山田赋管理处”和“秀山县政府经收处”。国民政府通令全国田赋改征实物。四川省颁布《各县(市)油桐保护及奖励办法》。
国民革命军五十四军军长周福成部驻防秀山。八十七军军长高瞻东部驻秀山剿匪。“社会军事训练总队”改称为“秀山县国民自卫总队”,下辖3个中队。
县成立战时食盐购销处,乡成立分处,保设盐摊,实行食盐专卖。全县粮食储存仓库由9所增至42所,仓容32800石。洪安大商号招兵一个排,成立“常设冬防队”,负责商号物资安全。四川省国民政府成立“平凯难民纺织厂和建国纺织厂”,时有织布机50部,纺织机100台,织袜机12部,织帽机2部,从业人员100余人。民国32年(1943)停办。
4月,四川省督学高竹天、陈启南赴秀山督办集资兴学事业。秀山巨商周玉成投资10000元修建官庄小学。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四川省政府委派曾仲成(华阳人)任县长。9月,县临时参议会成立,有参议员20人,熊绍韩任临时参议会议长。10月19日至24日,县临时参议会召开第一次大会,参会议员18人,列席人员26名。4月25日,县国民政府9次县政会,决定续修《秀山县志》,原县长沈天如兼任筹委会主任,(因故未能实施)伍胜卿担任三青团秀山直属区队队长。奉令成立县清产委员会,分赴各乡(镇)清理公产,全县有公田1132亩,公土624亩,年租额2074石。
建立秀山公教消费合作社,经营日用品和文教用品。秀山县银行成立,地址在鸭子塘,县政府投官股1万元。县设置石江(今石耶)、秀东(今龙池)两所初级中学。洪安建街道、市场、码头。县“农推所”选定构皮冲大官山为林场,并在太阳庙设县苗圃,培育苗木。
国民革命军八十六军军长朱鼎卿部驻防秀山。孝溪乡“雷化坛”成员杨光连、刘佐周二人成立“龙华会”,又名“大刀会”,发展道徒1800多人。
5月4日 ,洪水冲毁石耶余庆桥、官舟长寿桥和县城永昌桥(北门桥)。年冬,宋农六、七、九、十保83户民房被土匪焚毁,灾情惨重,县政府拨积谷七十四石八斗救济。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曾仲成(华阳人)继任县长。全县调整为6个区,39个乡(镇),398个保,4501个甲。国民政府把禁烟毒列入施政工作,提出了禁种、禁运、禁售、禁贩等办法。县国民政府发出“捐献飞机大炮”号召,全县绅士、工商富户积极响应,共募捐49550元。
5月3日至5日,县临时参议会召开第二次大会,16名议员,41名列席人员出席会议。10月2日至4日,县临时参议会举行第三次大会,18名参议议员,23名列席人员出席会议。正式选举吴纵言任秀山县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由县党部社会科主持,改组县工会。龚汉州任理事。按省政府令,县成立模范中队,号召全县公务员及绅士子弟入队受训,作为国民训练倡导。县成立“国民教育辅导团”,定期分赴各乡中心国民学校上示范课,对教师进行辅导。6月,省国民政府教育厅批准设立秀山简易师范学校。
据县统计室统计,县城有国药、花纱、南货、食盐、匹头杂货、国术教育用品、盐业、屠宰、木石工、缝纫制鞋、理发等12个同业公会。县农推所由峨眉引进杨槐,楂木、女贞、千丈等树种到秀山发展。
国军李延年部352团温团长,在石耶驻扎,他命运输队从秀山运来拆城墙的火砖,在石耶温泉修了一男一女浴室两间,取名“浮珠泉”,并立石碑作为纪念。
土匪周燮卿等窜入石堤、里仁、保安等乡掳掠,烧毁民房80多户。县国民政府拨款1万元,积谷150石赈灾。夏季,螟蝗、霉雨成灾,稻谷、玉米仅六成收。
洪水冲毁天生桥中礅及亭房。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曾仲成(华阳人)继任县长。县政府设县长1人,秘书、助理秘书各1人,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地政、粮政、社会科长各1人,会计、统计室主任各1人,指导员、督学、技士各3人,技佐、督佐、训练员各1人,督察员2人、合作指导员3人,科员21人,禁毒缉查员、粮食调查员各1人,主计9人,检定员3人,事务员9人。县下设5区,乡设正副乡长各1人,乡队副1人,干事4人,事务员1人,公役2人。
4月10日至12日,县临时参议会召开第四次大会,19名参议员,16名列席人员出席大会。11月5日至8日,县临时参议会召开第五次大会,18名参议员,32名列席人员出席大会。
秀山开征土地税。新增军粮配购任务,年增9750石9斗5合。当时有县联社1个,乡镇合作社39个,保合作社25个,社员61562人,股金687230元。
国民革命军86军军长朱鼎卿部、四川部队司令罗广文部驻秀山。全县有警察中队5个,中队官佐47人,士兵632人,枪583支。
10月,大雨冲毁川湘公路615Km至160km段,塌方867.4立方米,阻断交通多天。里仁乡水灾,溪流成河,可来往行舟,冲毁田土、冲走禾苗,灾情严重,实属罕见。
当年,天花流行。
秀山属川、湘公路要塞,抗日战争期间,该县匪患严重,被列为匪区。第一战区长官印常将抗日前线作战的政府军调至秀山整编,辅以剿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