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故事

纪实文学 | 绿叶草根

纪实渝东南边陲、武陵山福地秀山县的古往今来,记录各种人物和他们对社会的影响那些故 ...

第1卷从远古到清朝 第2卷民初纪事 第3卷红军故事 第4卷乱象纷呈 第5卷抗战时期 第6卷革命传统耀千秋 第7卷伏笔飘逸 第8卷秀山解放 第9卷秀山剿匪 第10卷人民的新秀山 第11卷春潮滚滚

首页 长篇中心 A-AA+ 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朗读 手机

             

第6章正气清风糜奇瑜

秀山故事 by 绿叶草根

2020-12-7 15:50

为官推包拯之清,为相推诸葛之忠,糜奇瑜太仆寺卿,一身皆正气清风。

糜奇瑜(公元1762年1827年),字象舆,号朗峰,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和镇人。祖籍湖南靖州。任清廷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学政、福建按察使、河南布政使、贵州布政使、太仆寺卿等职,是中国西部秀山土家苗寨民族地区杰出英雄人物之一。糜奇瑜一生为官,为民请命,政绩斐然。因其在台湾治理有方,被称为“治台第一人”。

祖父糜上选,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迁徙来秀山县城定居。父亲昌明,字遇春,在县里任刑狱官,以德化人,广善行事,济困扶危,很有声望。有子六人,奇瑜排行第三。

奇瑜年少时,沉默寡言,读书专注,文思敏捷。跟随其兄糜奇瑾学通三礼、周易,才思敏捷,文采飞扬,满腹经纶,尤擅书法。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考上拔贡,第二年选为户部七品小京官,为官生涯由此始要知道这拔贡可不得了,乾隆年间那可是十二年才开试一次,只有优选者才会被录为小京官,有了这种出身,一般离飞黄腾达不会远。

嘉庆三年(1798年),糜奇瑜于顺天乡试中举,历任户部主事、军机章京、员外郎、郎中等职,他都干得非常出色,于是嘉庆皇帝就打算派他去治理台湾。嘉庆十六年(1811年),升任福建省台湾兵备道兼督学政,加授按察使衔在当时,台湾刚刚经历过一系列的民变叛乱,尤其是菜牵事变给岛上造成了巨大影响,岛上的形势非常不稳定。

甫至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英雄壮举仿佛历历在目:1662年农历一月二十五日清晨,郑成功下令炮轰乌特利支圆堡。在两个小时内,郑军发射炮弹2500发,在该堡南部打开了一个缺口,当天即占领了该堡。郑军居高临下,立即利用此堡改建炮台,向台湾城猛烈轰击。荷军团守孤城,岌岌可危,揆一在城上督战,看到城防已被突破,手足无措。在这种情况下,郑成功派通事李仲入城劝降。李仲对揆一说:“此地非尔所有,乃前太师练兵之所。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此处离尔国遥远,安能久乎?藩主动柔远之念,不忍加害,开尔一面:凡仓库不许擅用;其余尔等珍宝珠银私积,悉听载归。如若执迷不悟,明日环山海,悉有油薪磺柴积垒齐攻。船毁城破,悔之莫及。”荷兰殖民评议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形势及对策。台湾城被围已近9个月,荷军死伤1600余人,能参加战斗的士兵仅剩600百余人,且已弹尽粮绝,疾疫流行,形势已完全绝望。评议会认为:“如果继续战斗下去,可怕的命运将降临到每一个人头上,而这样坚持,对公司也没有什么好处。”揆一走投无路,只得同意由评议会出面同郑成功谈判。经过会谈,揆一“愿罢兵约降,请乞归国”。

1662年2月6日(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十八日,即南明永历十五年),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签字投降。荷军交出了所有城堡、武器、物资,包括伤病员在内的约900名荷兰军民,最后由揆一率领,乘船撤离台湾。

至此,荷兰侵略者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宝岛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糜奇瑜在台湾为官五年,勤理政事,励精图治,除弊兴利,办了三件好事。

一是解决了地方派系间无休止的争斗,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当时台湾居民中有从大陆潭州、泉州、广州迁去的,他们中的豪强各为一派,世代彼此相互仇杀,往往为一点小事便大动干戈。官府判决不能奏效,案件堆积如山,民怨沸腾,政令不行。糜奇瑜到任阅案后,发出布告,表明维护地方秩序安定的严正立场,晓以大义。他亲自到各地访问老年人,认真调查纠纷的缘由,召集男女群众,讲解息事宁人、不咎既往的好处。并反复规劝豪强,放弃敌对立场,予以和解。还对穷苦孤寡者,实行救济。渐渐取得各方群众的信任和尊重,遂使政令畅通。

 

二是保护少数民族利益。当时经常发生侵占少数民族土地的现象,激化民族矛盾。糜奇瑜下令禁止侵犯他人土地,已侵犯的勒令归还,并划定地界,使各不相扰,和睦相处。

三是大力兴办教育,选拔人才。糜奇瑜规定,凡台湾五厅四县的优秀子弟,不分贫富,都可以到最高学府东海书院读书。对家庭贫困读不起书的,予以粮食和经费供给,使其安心求学。还令各地募款兴办“义学”,聘请幽居隐退的贤才任教,使更多的子弟有上学的机会。且每年举行考试,选拔文武贤才,委以重用。  

经过糜奇瑜《治台要略》的实施,经过一番整顿和建设,台湾的政治、教育、治安大有改观。闽浙总督汪志伊上奏清廷,称赞糜奇瑜的政绩为“闽越治行第一”。

嘉庆皇帝阅奏,特下诏颁发“学筋汉清”和“政筋汉清”,表彰其治台功绩。

爱屋及乌,爱人及乡。台湾土著高山族人传言,台北市内的酉阳州和秀山街,就是当时台湾人民怀念糜奇瑜治台德政,用他的原籍“酉阳州”和“秀山县”这两个地名命名的。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糜奇瑜治台有功,朝廷将其调任福建按察使,旋升河南布政使,已经是从二品的高官了。时逢马云坝、仪封两处河流决堤,洪水泛滥,糜奇瑜奉命治河。他深入灾区实地调查,办理以工代赈。三年工程完竣,清廷赏赐花翎羽帽。

糜奇瑜对到任前历年水灾缓征赋税累计的一千多万银两,及名目繁多的赋税科目,据实禀告了巡抚姚亮甫,奏请清廷,减免了一部分,还简化了赋征方法,使民间有余力恢复生产。

道光二年(1822年),糜奇瑜调任贵州布政使,并充任乡试主考,兼临武围。他竭力主张为政要体恤民力,踏踏实实办事,做一件,算一件。还常常引用耶律文正的话:“兴一利不如除一弊,生一事不如少一事”。

糜奇瑜办理国家大事极为郑重,对治家也十分严格。在贵州得知长子糜宣哲选任湖北同知,便写信告诫:“讲忠信是行法的根本,凭喜怒是坏事的根源。治理地方,要为老百姓着想。本身正大,才能统率部属;本身俭朴,才能洁身自爱。勤慎谦逊,把事情办好,才问心无愧于‘清白’二字。”

宣哲也确能律已爱民,有着像他父亲一样的道德风尚,后来改调山西,历任溯平、潞安、蒲州、泽安几任知府,很少箱笼行李。次子糜良哲(字次泉),官至兵部方司郎中、癸未武科会试提调、广西柳州知府、右江道台,其性情方正文雅,颇能体恤民情,屡次率部打仗,从不骚扰地方,都与其严格的家教有关。

道光四年,调升京内任太仆寺卿,到职三年病逝,归葬于秀山县涌图乡河港村,著有《治台要略》一卷行世。

在各位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关心下,经秀山民俗专家刘平老先生和白胜文先生历时一年多的亲自走访和实地考证,并根据《秀山糜氏家乘》所载:糜公奇瑜秀山的糜氏后人沿其祖墓向山,在其原址现乌杨街道长滩村洞口组修复了糜公奇瑜墓,为秀山人文历史留下了可考资料。

糜奇瑜为官三十六载,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帝,是为三朝元老,从一方大员到朝中要职,他一直主张为政要体恤民力,踏踏实实办事,做一件,算一件,“兴一利不如除一弊,生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样的为官信念,让他很受地方百姓爱戴。

嘉庆二十年,糜奇瑜在台湾嘉义重修文庙,立石碑记载重修缘由,他自称“蜀东糜奇瑜”,石碑虽年代久远,文字斑驳模糊,亦是台湾嘉义的一处古迹。而今的秀山糜氏族人,每年的冬至日都在秀山县城北聚会,共同祭祖,怀念、感谢先辈。秀山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后人于史海拾遗,亦多一份自信与荣耀。

善书法,曾在梅江印盒题刻“生发塘”三字,笔划纤细有力,受到人们的珍视。在北京,糜奇瑜曾经为四川会馆题写的“亙古不磨” 碑文,地点:北京市宣武区储库营胡同,时间:清嘉23年(1818)10月,碑文的拓片藏于国家图书馆拓片库。因不能够直接下载,只有把图用ps裁剪下来的,原图可以看得很清楚,写的秀山糜奇瑜几个字。

2015年1月8日,秀山县政协特聘文史委员、民俗学家刘济平等人,在秀山一村民家中发现明朝嘉庆二十年间的皇帝诰封手谕圣旨,清朝嘉庆五色圣旨虽历经沧桑仍保存完整。从圣旨内容来看,皇帝诰封的是时任台湾兵备道的糜奇瑜的胞兄。嘉庆帝因糜奇瑜功劳卓著,认为是其父母教子有方,分别对胞兄、嫂诰封官职,其中糜奇瑾为中宪大夫、嫂王氏为恭人,落款为“嘉庆二十年十二月十三日”。

于此可见糜氏家风严谨,重视后代教育。这一传统,被糜奇瑜继承和发扬,所以他办理国家大事极为郑重,对治家也十分严格。

秀山县政协特聘文史委员、民俗学家刘济平说:该“诰封圣旨”的载体,是清朝嘉庆年间宫中专供皇帝颁发圣旨用的提花织锦缎。圣旨自右向左分为深咖啡、金黄、桔黄、赫石等四色。圣旨首端是咖啡色提花织成的首尾相对的两条腾云驾雾的龙,两龙拥着“奉天诰命”四个篆字。整幅圣旨上错落有致地布满提花织成的云团,预示圣旨从天而降,至高无上。

秀山县政协特聘文史委员、民俗学家刘济平等人在现场发现:该圣旨用汉、满两种文字竖书,共260字,中有两方米红玺印,是一道保存在民间的圣旨,保存基本完整。

该圣旨为五彩双龙绢满汉合璧,用汉、满两种文字竖书,共260字,长2.5米,宽0.3米,用青黄黑白赤五种丝绸织成,俗称五色诏书或云锦诰命,中有两方米红玺印,保存基本完整。

诰文是满汉合壁,前边是汉文自右向左竖写;每四竖行为一色,共有褐、红、蓝、白、黑等五彩色泽;后边是满文。圣旨的颁发时间上,盖有篆刻朱文“制诰之宝”方印。

此为清廷敕封糜奇瑜的胞兄糜奇瑾、嫂王氏之诰命,用五彩双龙织绢,五色精楷写就,满汉合壁。为清嘉庆二十年的皇帝诰封圣旨,虽历经200年时间,仍然保存完好,鲜艳夺目。

那么这个糜奇瑾和王氏是谁呢?

正是糜奇瑜的哥哥和嫂子!大家试想一下,在君权至高无上的清朝,一国皇帝能够下旨诰封一名臣子的大哥,可谓恩宠有加,而当时糜奇瑜还只是个正四品的外放官员,如果不是关系深厚,那就一定是功劳有加。而治理好台湾,在当时的统治者看来,无疑正是一件大大的功劳。

据考证:“诰命”是历代封建帝王常用的一种文体,不过各个朝代都有所不同。据明会典记载:“洪武十七年,奏定有封爵者,给诰加一品之制;二十六年定一至六品皆授以诰命,诰用制诰之宝”。清承明制,凡诰命皆有撰定的文字,用时按品填写,其式样稍有不同。

圣旨首端是咖啡色提花织成的首尾相对的两条腾云驾雾的龙,两龙拥着“奉天诰命”四个篆字。整幅圣旨上错落有致地布满提花织成的云团,预示圣旨从天而降,至高无上。

  刘济平说,从圣旨内容来看,皇帝诰封的是时任台湾兵备道的糜奇瑜的胞兄。嘉庆帝因糜奇瑜功劳卓著,认为是其父母教子有方,分别对胞兄、嫂诰封官职,其中糜奇瑾为中宪大夫、嫂王氏为恭人,落款为“嘉庆二十年十二月十三日”(1816年12月13日)。

“诰封圣旨”中可以看出,嘉庆帝因糜奇瑜为国治理台湾等,功劳卓著,认为是其父母教子有方,分别对胞兄、嫂诰封官职,以弘扬正气、扶国安民,巩固其统治地位,实行的是“以德治国”。

刘济平指出:清朝嘉庆二十年的“诰封圣旨”,按公元计算应是1816年,虽已历时200年,但依然字迹清晰、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昔日的富贵、豪华气息不减当年。

目前在重庆全市,清朝时期留下来的档案、资料虽然不少,但是像秀山发现的“诰封圣旨”却不多见,实属珍贵之极。它对研究清朝历史、清代文书制度、官制以及清代书法、清代针织、清代颜料、清代家规等方面的演变、发展等等,都有着极高的欣赏、珍藏、研究、考古的价值,实属罕见。

无独有偶,重庆主城歌乐山发现光绪石刻圣旨。

  2012年3月,一名老师意外在沙坪坝区歌乐山冷水沟半山腰处,发现一面石壁圣旨———上面刻有“圣旨、光绪二十五年”等字样。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介绍,古代人用石壁摩崖雕刻圣旨,一般是表彰一些地方官员的功德,表彰其忠烈、孝敬、守节、善举等优良品质。

  福有双至,接二连三。2014年9月,一幅价值约40万元的清朝同治皇帝年间的圣旨在重庆展出。这幅圣旨长364厘米、宽35厘米,有满汉两种文字。据圣旨内容,圣旨颁发的时间是同治十三年四月初八,是颁给官员布政司理问衔加六级候选郭镕,册封他的祖母。

作者福利:录制音频,上架喜马拉雅。请加天马文学网管理员微信w609778830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成绩]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上一章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