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7 15:46
爆竹声声,响彻了武陵山区;喜气洋洋,弥漫在苗家山寨。
啪!
八方亲朋团圆聚会,欢歌笑舞壮观气派。
唢呐吹奏着一曲曲喜庆,山歌手争抢着上歌台,花灯、龙灯、狮子灯舞得山河增辉,飞轮秋打到了九宵云外。
一切是那么温馨、和谐,一切是那么多姿多彩。
一切都告诉人们:阴历四月二十六“报菜”已过,苗家羊马节已经到来。团圆桌边,你劝酒,我劝菜,好不热闹;亲朋满座,剥粽子、品粉粑,喜笑开怀。
龙吴廖石麻五姓一族,与各兄弟民族常相往来。而今共享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幸福,齐声赞颂共产党恩深似海。
等到酒醉饭饱,把白胡子太公团团围绕——听听苗家世代迁徙的艰难,听听苗家羊马节的根苗。
讲啊,讲啊,听啊,听啊,一双双眼睛露出悲愤之色,一腔腔热血在呼呼燃烧:历代的反动统治者压迫苗民,一页页血泪史长恨难消。
相传黄帝蚩尤之战,九黎战败,苗民于是从中原离开,然后向四面八方逃亡,有一支到了江西,有一支到了陇西塞外。在甘肃武威留下一部,另一部到了贵州的贵棚、尖岩。石家宪富、宪贵兄弟两条扁担从贵州下了川湘;江西的一支大部分被朱元璋屠杀,小部分也逃到了这里来。
两支苗民在蛮庄汇合,羊马节第一次在这里喜庆;乐中有悲,对朱元璋切齿痛恨;悲中有乐,川湘黔的苗民还能在这里继续生存。
他们一起与土家兄弟为伍,参加开发武陵山区功绩永在。梯田、梯土、山塘、水堰可以作证: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使武陵大放异彩。
武陵山区东部的川河盖山峦连绵,川河盖西麓冒出了九十九处清泉,清泉汇成九十九条溪涧,小锅巴溪转过了九十九道弯弯。这个故事,是那么悲壮悲惨;这个故事,是那么惊魂惊险。锅巴溪水流走了九十九个故事,只有羊马拒官军的故事还在广为流传。
洪武四年,江西的苗民把江西苗王城蛮庄、里仁山的名字带到了这里,把羊马拒官军的故事铭刻在每个苗民心坎。
故事发生在明朝初年,明朝的暴政把苗民打下了万丈深渊。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首创“赶苗拓业”见真章,其心其言之凶狠,其行其暴之凶残,对苗民赶尽杀绝非传言,第一次行动就在洪武三年。
羊马节源于一场战争,朱元璋的借口是剿灭盗匪和贪官,盗匪和贪官没有杀几个,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所杀害的苗民却是成千上万。
朱元璋所选将领,为人最为阴险,不穿戴铜盔铁甲,却装成盗匪进山。
江西的苗民正值安居,大批盗匪突袭,弓箭滥射,刀枪乱斩,无论男女老幼,杀得血流成川。九坪九岭男人,杀得只剩一坪一岭;九谷九冲女子,杀得只剩一谷一冲;剩下的地方是苗王城和几个村寨,因为这里戒备森严。苗王城在蛮庄,依傍着里仁山。
蛮庄是一个古老的乡场,四周屏障着雄峻的青山。小锅巴溪从街道流过,山明水秀分外壮观。它沟通湘赣边境,历史上曾一度热闹非凡。蛮庄桥两岸耸翠,一寺一塔点缀其间。
一道道雄伟高大的石街门,俨然是一道道铁壁雄关。
苗王一声号令,各村寨苗民都来参战:每棵树木都喷射着怒火,每块岩石都燃烧着烈焰,每家住户都挂起了蚩尤旗,每个山民都拿起了枪杆。十里青山呐喊助阵,溪涧流水助阵呐喊,打得官军尸横遍野,打得官军血流成川。
军情频传江宁,虎豹龇牙裂眼——朱元璋龙颜大怒,朝廷上杀机一片。官军一再增援,还是被打得丢盔弃甲、抱头鼠窜。
朱元璋恨得直咬牙:开国皇帝威风八面,还怕你什么小小苗蛮?你看他山珍海味咽不下,御榻之上难入眠。他心中顿时起了恶念,咬牙切齿把圣旨传:要把苗蛮杀绝种,不踏平蛮庄我心不甘!
官军大增兵,狂风卷恶浪,是朱元璋又派出了一员大将。官军团团围攻蛮庄街,岂料蛮庄街始终固若金汤。
官军害怕了,恐慌了,不敢近战,就把火药炮远远地架到了山上。火药炮打死了无数苗民百姓,摧毁了无数民房。守街的苗民,也一批批壮烈阵亡。
官军猛攻不下,却又不见苗民抵抗,过了好久好久,朱元璋的心腹大将费尽了思量:为什么不见箭矢射出,只听到战鼓震天价响?
官军疑虑重重,不敢贸然打开大石门,进一步,退两步,生怕中埋伏,见阎王。
再说苗王和苗民的首领们,几天都在紧张地商量:虽然屡次重创官军,但苗民也遭到重大伤亡,现已寡不敌众,再也无力与官军打仗。为避免亡族灭种大祸,必须及时撤出战场。隐蔽到深山老林,忍痛离开可爱的蛮庄,保存最后一批人丁,保存最后一批力量。
但是,由于连日与官军血战,苗民九天九夜没有合眼。铁打的汉子也受不了,更何况还有一些伤病员。不得不借用诸葛亮的空城计,以赢得撤退的充裕时间。
他们想好了拒敌妙计,撤退得井井有条,平平安安。
他们集中了所有的战鼓放在大石门里,又把所有的羊马拴在战鼓上面。官军的箭矢射满了蛮庄街,好久也没见一个人影现出来。
战鼓声也渐渐稀落,官军就是不敢把石门打开。
他们骄横一世,如今才领略到民不畏死的厉害。直到战鼓声最后停止,官军才敢开门进街。蛮庄街已一无所有,壮烈的场面使他们惊骇:战鼓上的羊、马已经死的死,伤的伤,未死的也已完全累坏。
原来苗民撤退之时成竹在胸,靠的是羊马建下奇功。官军在外呐喊、猛攻,羊蹄马蹄就在战鼓上擂动。
那鼓声,使官军丧胆;那鼓声,震万里长空;那鼓声,使苗家保住了族种。
鼓声从羊、马的蹄下响起,羊马拒敌之役是苗民的智慧和光荣。羊马拒官军的动人故事,将千秋万代到处传颂。
官军回京缴旨:“苗蛮”已灭族绝种。朱元璋听后并无喜色,他担心苗蛮在全国各地暴动,扰乱他的江山大一统。他的担心不是多余,因为两年后几处苗民起义,起义军的声威震动了川鄂湘黔,当然还是被明廷镇压一通;“赶苗拓业”的目标虽然基本实现,但是朱元璋的大屠杀并未完全成功。
阴历四月二十六日,苗民含泪离开里仁山蛮庄街,一路往西,逃灾躲难。
由于苗族人民仅有语言没有文字,记事方式主要靠口耳相传,所以,关于羊马节的起源,目前只剩下《羊马古歌》留在苗民的脑海心间:
苗家远祖多仙人(仙人,即苗老司),乞羊乞马云满身。洪武三年遭匪患,四月廿六齐逃生。爬山涉水达武陵,次年举族报救星。南山到处是生源,报菜唯有菜娘神。羊头马尾铜铃响,先教头尾祭生灵。看取羊马刚六六(刚六六,苗语意为肥胖胖),救我苗家活儿孙。
由此可见,明洪武三年四月二十六,当地苗民的先祖在江西遭遇官兵的围剿,逃亡至此后,为报答蔬果和羊马的救命之恩,于次年(即明洪武四年)四月二十六,开始举办羊马节,从此约定俗成,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同时,苗民家家都在火塘边摆一个家先凳,一日三餐都供奉祖先。一年一度,请苗老司举行一次祭祖仪式,这种祭祖仪式就叫“安家先”。
从羊马节上由苗老司“摆古”的内容中,可以印证当时苗民迁徙的艰辛历程:“…………沿着大河小河,顺着大山小山,一路西去,来到武陵,分宗分房,依傍酉水……”
苗民到了武陵,依傍小锅巴溪重修蛮庄街,重建苗王城,一寺一塔也修起,苗家风俗不改变,蚩尤旗祖先德一代传一代,驱虎豹开田畴再创新家园。
为了世世代代纪念拒敌的神羊神马,苗民以四月二十六以后的第一马日、羊日作为盛大的节日,牵羊牵马遛山原,木秋篝火大联欢,子孙万代不遗忘,千年万代永流传。
如今,蛮庄已改名南庄,各民族欢聚一堂。
那悲壮而又优美的故事连同传统的苗家羊马节,将万世流传,万世流芳。
羊马节,即苗家旧历五月年,是当地苗族人民每年定期举办的一种隆重“感恩”活动。
羊马节节庆活动以 “报菜娘神”和“报羊马神” 为主,因举办时间主要在农历四月二十六之后的第一个午(马)日和第一个未(羊)日为主而得名。初始阶段,羊马节的举办程序相对简易,以苗民聚会为主要形式。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苗民先举办“报菜娘神”仪式,以报答蔬果的救命之恩为主题。随后,按照我国的传统历法,将农历四月二十六之后的第一个地支属午(马)和属未(羊)这两天定为“报羊马神”之日,以此报答羊马的救命之恩。
从清朝初年开始,羊马节的节庆活动除保留当初的“报恩”主题以外,逐步加入“祖先崇拜”,祭祀活动初具规模。至清代中叶,汇集各类民间艺术、手工技艺和苗家美食,开始当成一个“年节”来庆祝,故又称“苗家五月年”。这种盛况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
由于该节庆活动具有规模宏大的祭祀仪式,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破四旧时期遭到打压,逐年萧条,甚至一度销声匿迹。
近年来,羊马节作为县内民俗文化代表,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开始抢救和恢复。2008年7月3日,由重庆市民宗委在原保安乡楠木村组织过一次,整个节庆活动场面恢弘大气,蔚为壮观。
羊马节主要特征:
一、羊马节流传于秀山里仁、石堤、龙池、涌洞一带的苗族地区,具有很强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
二、羊马节以模拟和再现苗族先民的生产生活场景为主要节庆活动,生态性和现场感极强;
三、节庆活动集当地的花灯戏、灯儿戏、采莲船、吹木叶、对山歌、喊酉水号子等民间艺术于一体,民俗文化异彩纷呈,底蕴深厚;
四、整个节庆活动以“感恩”为主题,祭祀规模宏大,民族情感特质鲜明。祭祀活动传承了一方民族共同的文化意识、乡土情结,以及虔诚的民间信奉,具有不可亵渎的厚重的历史性。
五、羊马节重要价值:
1、羊马节是秀山民俗文化的代表,对研究当地苗族的历史源流、生产生活、征战迁徙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节庆活动涉及文学、音乐、舞蹈、手工技艺等艺术门类,伴有规模庞大的祭祀习俗,涵盖的民俗风情、民族信仰及民间文化等,极具研究价值和开发利用的潜力;
3、丰富当地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4、羊马节是苗族人民的盛大年节,是传承本民族团结和谐、艰苦朴素的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
羊马节濒危状况:由于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当地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加之新时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根基产生动摇,传统民俗文化与当代苗民的思想和视野不可避免的产生代沟,导致羊马节的传承濒临断代。由于同样的原因,主持羊马节的苗老司同样面临弟子传承的危机,祭祀活动中的羊马古歌、相关仪式以及技巧性的民俗表演处于无人接替的境地。加上羊马节举办的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组织起来也非常困难。
在秀山改土归流,石堤是个特例,因为在秀山建县之前,石堤隶属于酉阳县小江里。
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蛮酋”(土家族农民领袖)杨泗将军领导发动大规模的少数民族起义。
元初至元二十年(1283),以石堤为中心的酉水流域以土家族(彭、白、李、马、蔡、田、杨、向、冉、谭十姓)为首、苗族和其他各族民众参加的九溪十八洞农民起义爆发。
九溪十八洞起义时,石堤是起义指挥中心,建少数民族(土家族为主)政权。
元王朝镇压九溪十八洞起义后,将九溪十八洞乃至整个五溪之地正式纳入版图,开始命土封官。其后,石堤属四川行省酉阳县。
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酉阳、永顺、散毛(又名散毛司,今湖北咸丰县)、怀德等地8万余众,起而响应红巾军明玉珍部。五溪蛮归陈友谅部。石堤起义首领为杨正约。
明洪武五年(1372),仍置酉阳州,兼置酉阳宣慰司都元帅府,此时,石堤属酉阳州。洪武八年(1375),废州,并废川东道宣慰司怀德府,设置酉阳宣抚司。此时,石堤属酉阳宣抚司。明嘉靖时,今秀山石堤、妙泉、宋农等地再度划属酉阳(为酉阳宣抚司时期)。酉阳宣抚司辖今酉阳、秀山及黔江部分地。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明廷调酉阳土兵4000人援辽,解奉集之围,酉阳县石堤堂湾支洲首府打妖家洞之总管白万镇、彭镇黄率土兵150名参加此战事,战功卓著,一战而解奉集之围。
明天启元年(1621),升酉阳宣抚司为酉阳宣慰司。石堤属酉阳宣慰司。
清雍正十三年(1735),在酉阳县改土归流后,外地商贾渐渐进入石堤,使石堤商业达到空前的繁荣。
是年,石堤巡检署建立。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氏宗族历史源远流长,宗派繁多,来历各异。有在“湖广填四川”时迁来的琳公派系。多数是琮公派系后裔,因受“赶苗拓业”之苦,在300多年的战争中,先祖们为避战乱,为保全孙子后代,纷纷从湖南、贵州等地迁来此地。隐居于秀山坝子周边山高路险、交通闭塞、信息落后、土地贫瘠的崇山峻岭之中,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他们每到一处定居,繁衍后代到一定人数时,又要分支迁徙他乡,另立字派。于是就形成了聚族而居的各个人数不多的自然村寨,杂居在土、汉民族之间。1960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又有少数人迁往贵州。由于先祖们长期过着艰苦的躲避迁徙生活,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几无历史名人,各宗支也几乎无谱,即使有谱也在“文革”中毁掉,这给我们的调查带来不便。本概况中多有疑点和疏漏。据初步调查,秀山龙氏共有31个宗支,分布在50多个自然村寨中。所有龙氏宗族均为武陵堂,苗族。宗族现有人口10000多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政策的不断推进,人们又纷纷向城镇迁居。有不少龙氏聚居的自然村寨正逐渐消失,原本保留的苗族文化习俗也随之丢失。
2013年7月,在中华龙氏宗亲联谊会重庆分会的指导下,秀山龙姓族人成立了重庆秀山龙氏宗族分会。联谊会的成立,是秀山龙氏大家族的一件大喜事,给他们弘扬龙文化、重新修定龙氏宗谱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经费保障,为龙氏宗族共谋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理事会的统一安排下,我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初步调查,搜集了第一手原始资料,撰写了秀山龙氏各宗支的概况。
1 保安凉水井宗支
始迁祖龙虎军,由湖南花垣麻栗场尖岩老家迁来。据传,四弟兄分家时将一只盘子打成四块碎片,一人拿一块以作今后相认的证据。虎军公迁到此地帮李家打长年,然后当李家的上门女婿,又聚二房王氏。虎军公逝后葬于椅子山,有碑。两房后代分家时,长房住凉水井老屋,二房迁到干溪,干溪支又分支到保安大锅粑溪、小锅粑溪和里仁大油方,现共有五个自然村寨聚族而居。清光绪年间,龙文化任族长,在凉水井主持修建了龙氏宗祠。1947年,龙昭凡(又名龙子军)任族长,再次招集了湖南花垣、里仁上川、涌洞岩纳溪、老安坡、大面坡、山岔溪、干川水源头及酉阳后溪等龙氏家族在此合族,并统一了字派。解放后,宗祠和龙文化的房子被改为学校了。学校经过几次修建,所有老屋都被拆除了,现在唯一留下一块纪念碑,已被打继成两截。在族中老人们的要求下,学校把石碑用水泥接起立在围墙边,碑文模糊不清,大致如下:
恭闻
恩莫大于水土,德无过于君亲。忠则感乎天地,孝则动乎鬼神。三教之中明其理而报其先,五常之内慎其中而追其远。此地凉水井泉源虽小妙用莫测,灌溉千亩之良田,既济合境之群生。肇自显祖,遗之父辈,於是知恩有自报答无由。每逢朔望之辰恭就井泉侍俸香登一诚 许修设。三元庙宇,九玄宗祠。 命竭力勤修系将榨房一所永作祠堂香灯之资,焙植先灵庶使。
香灯永传,祭祀常兴,监立家训,各宜谨守家训,勿自盗用, 以示减伦自干阴律,慎之思之。云是为序。
光绪三十四年岁次戊寅 龙文化 文图 文壁 文峰 公立
此宗支现有人口980多人,老字派歌:
再应朝宗永世长,文新焕跃远家邦,明良友庆乾坤定,忠孝仁贤万代昌。
龙文化任族长时改为40字的字派歌:
现章开景运,立本正家帮,发守超先策,朝应永世长,文星焕跃远,刻绍祖德光,心源崇汉代,大启乾道昌。
龙昭凡于1947年组织合族时,重起40字新字派歌:
绍启由官纪,云崇树大明,作艳虞志显,伦助猛源金,德立知书盖,才长治国平,祖宗余策厚,万世继承荣。
这三个字派现在都在用,“跃”“官”“景”合为同辈。本支主要习俗有“五月年(羊马节)”、“祭家仙”、“抱菜节”、“拖秧船”等。
讲述人:龙焕鲜 龙跃仙
2 里仁上川龙家寨宗支
听说由湖南花垣麻栗场尖岩老家迁来。始迁祖及之后两代先祖名讳未详。第三世祖龙化、龙武由龙池茶园迁到涌洞庙坝,因躲避大汉族的追赶而迁到里仁上川.弟兄俩曾被酉阳州府聘为保朝武师,逝后葬于里仁老鹰村小地名老鹰嘴。留有遗物铁衣铁帽,文革中连同族谱、石碑一起被毁。现有名可考的从国字派起,长房国元、二房光(国)星,但未知是谁的后代。弟兄俩分家后,国元住上川老屋,光(国)星迁到涌洞岩纳溪龙家寨,岩纳溪又分一小支到龙洞水。现有三个自然村寨聚族而居。本支现已发展到“应”字派,有人口620多人,字派歌:
国(光)昌胜秀代,地灵(林)启俊英,乾德应鸿泰,佳兴吉久贞。
1947年与保安凉水井宗支合过族,这两支的习俗完全相同。
讲述人:岩纳龙启初(退休教师) 上川龙俊付
3 涌洞三岔溪宗支
廷公后裔。据1986年重修宗谱记载:“伯高公第76世孙,龙再舞,生于康熙45年(农历丙戌年、公元1706年)3月初4日,往四川省成都府秀山县三岔溪住。”再舞公由贵州天柱县高浪镇小归村迁来此地,披荆崭棘,刀耕火种,开基建业。卒年及葬地未详,配吴氏,生二子,正璞、正宝。本支现已发展到伯高公第86世“明”字派,现有人口120多人。现有博士一人,龙拥军,任贵州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86年,由贵州龙升田宗亲主持续谱,三岔溪龙步林、龙登典等参与,现多家保存有谱。
字派歌:
朝再正应秀,通升连步登,昭明克昌大,日后必高腾。
存谱及讲述人:龙登典(家具专卖店老板)
4 涌洞高洞溪宗支
旺公后裔,始迁祖龙秀超由贵州迁来,1998年,与贵州锦屏同支一起重修新谱。已发展到旺公第19世子孙,现有人口70多人,9户,字派歌:
朝庭文武秀,政令见照明,永先开泰运,贻世振家声。
存谱人:龙祥明 讲述人:龙祥礼
5 涌洞大面坡宗支
老谱被火烧毁,始迁祖名讳及来历未详。现有人口60多人。字派歌:
文从(崇)碧景严,德品重壮先,乾被启全道,广大清开应。
讲述人:三岔溪宗亲龙建华(村支书)
6 涌洞老安坡宗支
始迁祖光贵公由干川水源头来到此地当梁家的上门女婿,从此落业。现有人口78人,繁衍了九世子孙。字派歌:
再正通光昌胜秀。
讲述人:龙通湖
7 涌洞川河盖后朝宗支
先祖由干川分家迁来,现有人口110多人,字派歌:
再正通光子洪德
讲述人:龙子兵
8 溪口苗龙塘宗支
据光绪26年所修的手抄本老谱记载:“不知是龙英公后代还是龙才公后代,自英公才公后有无数代未详。始迁祖龙洪照由贵州三穗县红土坡村迁到苗龙塘付家湾居住。”之后不断分支,队迁上贵州的两支外,本地现已由付家湾分开到苗龙村的下坝、黄土、塘坎、湾里、坳上,草果村的瓦厂、龙洞,芭蕉村的大坪上、小坪、马炉塘等10个自然村寨聚族而居。现有人口2200多人,现存有清朝秀才龙胜麒于光绪26年所修的手抄本老谱。近几年,湖南怀化旺公后裔过来联系修谱。龙子怀、龙子金、龙子玉等老宗亲参与过清谱,未出版,现有手抄记录。现有人口2200多人,字派多次修改。
据光绪26年所修的手抄本老谱记载,湖南老字派30字:
幸念崇道槐,欲令建表翁,宝殿文武秀,再正通光明,颜定便远志,汉奇甫艳均。
新字派20字:
宪章开景运,立本镇家邦,法守昭先德,克承永世芳。
过来后又改成9字:
再政通光昌胜子洪秀。
现用字派7字。
通光昌胜子洪秀。
存谱人:龙子怀(退休教师)
讲述人:龙子金(退休职工) 龙秀恩(退休教师) 龙通畅(退休教师)
9 干川宗支
此支始迁祖龙通富由溪口苗龙塘迁来杉林园居住,后世又分为码头上、火木湾、茅秧坪及、涌洞老安坡和川河盖等小支。干川现有人口700多人。有两个字派:
一是:再正通光昌胜秀。
二是:再正通光子洪德。
讲述人:龙子高
10 龙池白水溪宗支
此支系溪口苗龙塘通字辈抱养一人到此,发展到120多人。字派与苗龙塘相同。通光昌胜子洪秀。
讲述人:龙秀成
11 膏田拖木沟宗支
始迁祖龙国仁从贵州沿河龙家岩迁到高东庙,再迁到拖木沟。续谱由溪口苗龙塘宗支龙子玉整理,资料保存在子玉手中保存。现有人口200多人,字派歌: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志安。
讲述人:溪口苗龙塘宗亲 龙子玉(退休教师)
12 清溪太平寨畔宗支
明洪武8年,始迁祖龙才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市上图第八都迁来。老谱记载“龙才,多功,勒封土侯之职,于洪武八年创秀山,草茶开荒……”。“生太胖,太胖生五子,长子龙保,落业平茶司寨畔,生一子胜道。次子龙权,落业印江司。三子龙安,落业朗溪司(梅江)。四子龙端,落业邑梅司。五子龙会,落业让平司。”龙氏家族与人合伙购置肉行,共28股,龙家占12股。龙再昌于上世纪80年代花了几年时间,个人花了大量精力续谱,亲自到过江西、贵州和湖南等地考查,现保存有手抄寨畔谱。现有人口600多人,字派歌:
再正文世邦,德胜运通昌,朝官兴腾秀,金才祖自光。
存谱及讲述人:龙再昌
13 隘口坝芒龙家坡宗支
始迁祖龙秀举,由江西迁来。之后三弟兄分家,长房住坝芒龙家坡,二房迁住水点,三房迁龙凤坝,再由龙凤坝分了一支往司城。坝芒龙家坡、龙凤坝和司城共有人口220多人,水点宗支另表。字派歌:
仁洪太宗庆,显祖应朝庭。
讲述人:龙应高 龙朝正(林业局退休职工)
14 隘口屯堡水点宗支
此宗支由坝芒迁来居住,还沿用24字老字派,又分小支迁往岑龙、清溪寨畔及贵州印江等地,现有人口260多人。字派歌:
长生从(崇)祖洪序(隧),大启永廷登文,忠儒贤良俊秀,尚照景兴庆荣。
讲述人:龙俊波(中学教师)
15 隘口水库宗支
此支系坝芒分支,在县政府修建隘口水库时,成为库区移民,整支迁往秀山迎凤坝,分散在他姓人之间,没有形成整村龙姓,字派与坝芒相同。现有人口150多人。
16 官桥大教宗支
始迁祖龙秀庭由江西迁来,到现在发展到“胜”字辈,第7世人,已有190多人。字派歌:
再正通光昌胜秀
讲述人:龙峰(小学教师)
17 石耶中坪茶园宗支(现改名蛇岭湾宗支)
此支现由两个小宗派组成。一是七字宗派始迁祖龙胜地由贵州天柱县被“赶苗”时赶来此地开基建业,现有人口30多人。
字派歌:再正通光昌胜秀。讲述人:龙通军。
二是二十字宗派始迁祖(名讳未详)由贵州天柱迁到岑溪贵迷,后世再由岑溪分几个人到茶园上八家堰守庄屋,定居此地繁衍后世,又分了八家住下寨,取名下八家堰。现有人口80多人,字派歌:
纪廷通胜秀,朝祖永光昌,承忠少仕德,明正(经)四(世)大帮。
如今,三个宗支在党的“高山移民”和“宅基地复垦”等政策引领下,搬迁到中坪蛇岭湾混居,大家都亲如一家人。
讲述人:龙光荣
18 石耶中坪泡木山宗支
属湖南东山宗字派后裔,始迁祖龙再福在“赶苗拓业”时被大汉人捆绑着送到此地,采果为食,开基建业。生二子,富荣、富帮。长房富荣居老屋中岭,二房富帮住下寨,形成现在的两个自然寨子,属中坪乡中寨村。后世另一支迁往贵州,去向不明。现有人口300多人。字派歌:
幸念从道槐,再正通光明,宝廷文武秀,胜历建表翁,叶(颜)定并(便)远志,汉朝虎(府)谢君。
讲述人:龙武纯(退休教师) 龙秀才(村长)
19 洪安新场猫儿洞宗支
始迁祖名讳未详,现有人口约200人,已发展到“兴”字辈。字派歌:
玉光昌胜秀,国代永万田,兴(新)朝元仕泽,再运化青平。
讲述人:龙万祥 龙万来(秀山县中和镇现代农业开发公司经理)
20 峨溶黄瓜洞宗支
始迁祖名讳未详,由贵州天柱迁来,现发展到六个小支。现有人口1100多人,字派歌:
仁贵志道秀,崇直景运长,文昌飞尚国,百代照书香。
讲述人:龙长海(省车队退休职工)
21 晏龙民族村宗支
始迁祖龙光才由贵州松桃县黄板乡老寨迁来,秀江宗亲还与黄板有联系。现有人口约70人,人们还会讲苗语,保持苗族习俗,有一所民族小学,学校教学生双语,是我县重点保护的民族村。字派歌:
再正通光昌胜秀
讲述人:龙秀全
22 晏龙民族村花香宗支
始迁祖名讳未详,与松桃桂阳溪是一个祠堂,1947年曾经组织过族务活动,龙太平参加过。后世分了一支到后头坡小地名兰坪居住,现有人口120多人。字派歌:启志贤文正,天朝国胜德,芳昭泰(太)宗(中)碧,祖福吉元毫。
讲述及手抄家谱:龙太平
23 晏龙上坝宗支
据传是麻公后裔。上祖公从湖南麻阳迁到贵州松桃县黄板乡卡洛,与卡洛字派相同,后世祖公由卡洛迁到梅江,天赐祖公由梅江迁来定居此地。之后有一支迁往贵州,不知去向了,至今无联系。现有人口120人左右。字派歌:
长延祖宗鸿绪,大启世代仁文,重略乾良俊秀,尚昭景兴庆荣。
讲述人:龙绪书
24 钟灵大坳坡宗支
始迁祖龙正禄由湖南芷江县广平府迁到大坳坡居住,逝后葬于老屋堂屋,有碑。后世相继分支,现已分支到中溪上坝两支、中溪小沟及梅江大草坪等形成聚族而居的5个自然村寨。老家大坳只有几家人了。各小支现有人口约700人。字派歌:
再正通胜秀,继祖永光昌,绍世承宗德,明金志大帮。
存谱及讲述人:龙绍富(梅江镇农机员)
25 巴家杠龙宗支
始迁祖名讳未详,听说是“再”字辈。由贵州松桃苗爱乡寨实水井湾迁来,最先迁到总岭,再迁到杠龙,后来有一支人迁过贵州松桃黄板上棚,至今约有150年左右了,现有人口170多人。现在人们陆续迁到街上居住。字派歌:
再正通光昌胜秀
讲述人:龙光春
26吏目马鞍山宗支
麻公后裔,祖籍原系湖南省靖州通道县扶又里艾江团。龙齐德之子辅泰披着蓑衣看羊子来到此地,定地名蓑衣羊,后人口头误传为蓑衣塘。逝后葬于母猪塘,坐南朝北向。龙新明有并不完整的手抄谱,现已发展到第八世“通”字辈,人口为220人左右。字派歌:
幸念从道怀,再正通光明,保廷文武秀,游佑建表翁,延应变远志,汉齐辅艳君。
存谱人:龙新明 讲述人:龙锦标(村干部)
27 洪安镇新田宗支
始迁祖龙再榜,现有人口100人。字派歌:
再正通胜秀,记祖永兴昌,绍世承宗德,明井仕大帮。
讲述人:龙承华
28 洪安新场猫儿洞宗支
始迁祖及来源未详,已有人口120多人。
字派歌:玉光昌胜秀,国代永万田,兴(新)朝元(绵)仕泽,再运化青平。
讲述人:龙万友,龙万详,龙万来
29 兰桥寨总宗支
与清溪寨畔属同支。据民国三十六年龙质义手抄谱记载:“伯高公五十一世太泮,系咸公后世。龙太泮,杨太勇,吴太胜,石太保,潘太祖于民时奉旨征苗于元佑元年六月初三午时而入平茶征苗获业。”龙太泮四子龙瑞由平茶司寨畔迁来。现有人口200左右。
老字派:再正通光应永秀。
民国年间龙永兴任族长,修建了祠堂,召集贵州沿河松桃印江,湖南花垣凤凰等龙氏族人到此地合族修谱。修定新字派:
朝廷流芳远,汉室发派长,传家国太久,继祖永德昌。
存谱人:龙庭拔 讲述人:龙庭国
30 兰桥广子坳宗支
始迁祖人称木脚老祖,又名木脚将军。他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因受伤失去右脚,用木架绑起当脚还能干活,故得此美你。他痛恨战争而回避于此地落业,繁衍后世,后有一支迁往贵州。祖公逝后葬于老坟山,石碑在文革中被打毁,仅留下一截,不足一尺高,碑文无法辨认。一九九五年,湖南麻阳龙文峰过来联系修谱,龙秀文及父亲参与调查周边宗支。当他们走到钟灵时,身上所带的钱被当地不法青年抢劫,此事未能完成。二000年,龙文峰所修族谱出版后,送了几套。龙秀文弟兄俩保存完好。现在此宗支已有300多人。
字派歌:
再正宗胜泽应永秀
存谱及讲述人:龙秀文
31 峨溶贵邓大喜场龙家寨宗支
据传,始迁祖龙文清从常德沅陵县小地名芝麻雅珍珠油麻启铺迁来。文清公是个书生,在沅陵龙祠堂掌管财务。有一年,族长召集族人聚会议事,叫文清把钱拿出来开支。他因挪用公款,一时拿不出钱,就一夜外逃到此地。由于他有文化,就在这里办起了私塾,以教书谋生,繁衍后世。现有人口70人左右。
字派歌:德韶山启文门,光宗在有成,传家维可吉,荣华万世兴。
讲述人:龙传金 龙定成
秀山龙氏宗族虽然支系繁多,来源各异,但堂号、民族都一致。共同的始祖伯高公,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也是值得我们龙氏宗族庆幸的事。族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代代承伯高公“敦厚周慎,口无译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的八德,炼就了勤劳与智慧,积淀了独有的龙氏文化习俗。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团结”政策提高了我们苗族人民的地位,1983成立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苗族儿女的地位得到大幅度提高。今天,我们苗族人民不再受汉人歧视,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龙氏宗亲理事会的统一组织下,谨记祖德,不忘祖恩,同心协力,共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