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7 15:43
武陵民族的自我统治在隋朝之后名亡实存,其政权存在方式明确为土司。思州田氏土司是黔中历史上最著名的土司之一,世袭千年,领地幅员辽阔,史学中素有“思播田杨,两广岑黄”的称誉。“思播田杨”,其意思为思州乃田氏土司的天下,播州乃杨氏土司的天下。
思州土司,为思州田氏在乌江流域黔中地区所建的土司政权,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开皇二年(582),田宗显为黔中刺史,止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 统治时间长达831年之久。
田氏土司自战国至汉至周,均是黔中地或思州之地的一大望族。
从《太平御览》的记载知:“涪陵蛮时,有冉氏,何氏、田氏。聚落最盛,大者万户,小者千户.....太和十七年(493),蛮帅田益宗率部曲四千户内附。”面对蛮夷地,土地之宽广,人烟稀少的黔中,能拥有四千户的民众,确实不易,这足以说明田氏系望族,拥有很大一片疆域。
北周保定四年(564),涪陵蛮帅田思鹤以地内附周,建德三年(574)改奉州为黔州。”
开皇二年(582),乌江下游的彭水(黔中)包括今黔东北一带,处于湖广、四川交界的“两不管“的地方,山峦起伏,地势险峻,交通极为不便,历史上称之为“蛮夷之地”,加之,“夷苗屡叛”,人民生活贫困并难以安宁。为了黔中“蛮夷之地”的治理,隋朝皇帝苦于无计可施。此时,大臣苏威保荐田宗显为黔中刺史。田宗显与子田惟康(田世康)到任一年多,黔中大治,政通人和。隋文帝大悦,于是封田宗显为国公节度使。接着,陕西天鹅山白莲教金头和尚任则天举行农民起义,朝廷再次调遣田宗显前往征伐。兵至天鹅山与金头和尚战,金头和尚败奔四川、成都。宗显追至,金头和尚复败走渝城朝天门,潜往小河,追及复战,金头和尚又败。兵至漆地安营,访贼至石马,问往民何地,民以石马即庸州答之。宗显详观地形,山环水抱,下居焉。迨金头和尚授首,奉命镇管黔中一带,称之思州十八堡,沿治四十八渡。旋加封为宣慰荣禄节度使金龙护国公,子孙世袭宣慰职,军民两管。由此,田氏确立了对乌江流域的黔中包括黔东北地区的统治地位。
唐初太宗统治时,二世田惟康世袭为黔州刺史,因为平叛有功,又加封为黔潭二州节度使。三世田阳明平“贼”有功,授都督府大总管一职。四世田克昌能以恩威服夷,接受义军兵马使。经过田氏十多代人的努力,乌江流域下游的治理已见成效。但今贵州境内的广大地区,虽然均为 黔中田氏政权所管辖,然而,天高皇帝远,鞭长莫及,人民生活仍贫困而不能安宁。直到宋代大观元年(1107),田宗显十四世孙蕃部长田祐恭入朝内附,愿为王民,始建思州治。田氏政权重心已经开始从黔中的彭水移到黔中的务川,据史料记载:思州之名始于唐代,唐武德年间,有因务川当牂牁要道而设务州的记载,属于羁縻州。贞观中,又以思邛水之名改为思州。又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思州辖有务川、思王、思邛三县,设址务川。政和八年(1118)以其地置思州,领务川、邛水、安夷3县。宣和元年(1119),田祐恭以镇压贵州境内少数民族有功,加封贵州防御使(贵州之名始于此),赠封为少师思国公。宣和四年(1122),废州县,改务川县为城,邛水、安夷2县为堡,属黔州。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复置思州和务川、邛水、安夷3县,为羁縻州,州治务川,仍属黔州。至此,黔东及黔东北才得到有效治理。
隋唐五代时,五溪地区战祸相对减少,但是到了宋朝,特别是南宋小朝廷,对五溪地区人民的压迫又变得残酷起来。
石堤处于酉水流域的核心地带,由于该地人民不满历代封建王朝的苛政而多次爆发少数民族起义。
宋淳熙四年(1177)年,“蛮酋”杨泗将军曾经发动过大规模的少数民族起义。
在宋未元初,以石堤为中心的九溪十八洞蛮民起义是五溪少数民族历次起义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次,书写了辉煌的历史一页。
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两个历史时期,土家族、苗族先民长期被统治者称作蛮夷,予以鄙视,甚至大动刀兵,逼迫土家族、苗族先民西迁南移,苗族所受的灾难尤其深重。土家族、苗族先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共同开发了五溪地区即今渝鄂湘黔边区。他们的辛勤劳动至今在这片古老的热土上还留存着历史痕迹。
宋未,元军南下,灭亡了南宋之后,迅速征服了江东,复遣大军,远征西南“诸夷”。
为了反抗元军的南侵,石堤土家族十大姓联合起来,“书立合同盟誓,同立洞府,留客为官”, “修内外罗城、隘门口”,重修卷洞门9座,设伏险要,以木弩竹尖抗击元军。
同时,在打妖赛(今打捞寨)和上下宋农“修花街,造衙署,石堤取名石支洲,打妖寨取名湾支洲,上下宋农取名为直支洲”,“三支洲,六长官,十二旗长坐镇把水”,以石堤为起义指挥中心。
起义爆发,土家族、苗族“蛮民”应者万人,迅速占领了川黔湘颚四省边区大片地区,震惊元廷。
元初至元二十年(1283),以石堤为中心的酉水流域,以土家族(彭、白、李、马、蔡、田、杨、向、冉、谭十姓)为首,苗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参加的九溪十八洞农民起义爆发。
九溪十八洞农民起义,在配合合川钓鱼城,南川龙崖城,彭水绍庆府等地的抗元斗争,声势浩大,涉及今渝鄂湘黔边区九溪十八洞范围(宋朝均属酉阳县),而参加者主要是土家族、苗族乡民,而这些乡民古时被蔑称为“蛮民”,故史称“九溪十八洞蛮民起义”。
酉阳宣慰司所管辖之地有九溪十八洞。“九溪”即清溪(今酉阳清泉、后兴,后坪、龚滩、沿岩等地),佑溪(今酉酬、李溪、南腰界、南龙、天山等地)、庙溪(今酉阳庙溪、浪坪、南溪、双泉等地)、土溪(今秀山地)、哨溪(今秀山地)、叠溪(今湖南花垣县之地)、后溪(今酉阳后溪、新溪等地北河沿岸地区)、溶溪(今秀山溶溪及酉阳苦竹乡地)、樵溪(今贵州省松桃县地)。“十八洞”即酉酬洞(酉阳县酉酬地区)、息宁洞(今酉阳五福、老寨、沙滩、可大等)、宋农洞(今秀山宋农)、晚森洞(今秀山洪安地区)、鲁碧潭洞(又称鲁波洞,今湖南保靖县地)、打妖家洞(又名打绕寨,今酉阳沙田、柏溪等地)、寅王洞(今酉阳渤海、石营、亮垭、白竹、龙东、龙潭、木桶等地)、溶坪洞(今秀山溶溪、玉屏等地)、上际洞(今酉阳大涵、黑水等地)、治西洞(今酉阳丁市、天馆、董河等地)、感坪洞(又名感坪妈洞,今酉阳李溪、蚂蟥、小河、铺子、小岗等地)、九江洞(今贵州省松桃县九江乡)、云罗洞(今天贵州省松桃县地)、地隆阡洞(今秀山县地)、南溪洞(今秀山县地)、九灵洞(今湖北来凤县地)、地寅洞(秀山县地)。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一年(1284),忽必烈命令四川省参政奇尔济苏、宣慰李呼哩济率四川军和湖南、湖北的土司兵联合起来镇压了这次起义。义军坚持两年后失败,于是元军大肆屠杀土家族、苗族人民,焚烧支洲衙门,捣毁“十字花街”,拆掉石堤城墙,结果仅剩下了下码头一处城门(卷洞门),因十分坚固、险要而得以幸存下来。事后,土家族人民把这次起义的历史编入祭祖的《梯玛神歌》。从此,神歌里就有“石花九洞门”、 “石支洲,湾支洲,直支洲”的唱词,在每年的土家族祭祖时(即四月八)都要诵唱一遍,表示纪念,使之一代代往下传。后来,秀山人把石堤称为重庆的“钓鱼城第二”。钓鱼城是抗元名城,声誉在石堤之上。
石堤文昌宫和青石卷洞门遗址,是土家族、苗族人民反抗元军南侵的历史见证,这个遗址于1984年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朝时的五溪,无论是羁縻或经治思州,都是田氏为知州,田氏世为思州守。进入元代,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推行土司制度,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思州田谨贤以地归附,乃置万户府。后改置思州军民宣抚司,隶湖广行省。
元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田氏族属镇远州知州田茂安降于四川明玉珍,始分据其地以献农民起义首领的明玉珍,创设思南道都元帅府,田氏分离为思南、思州(岑巩)两部,其慰徙治都坪。
元至正二十五年七月初七(1365年7月27日),元思南宣慰使田仁智归附,授思州军民宣抚使兼湖广行省左丞,以武功靖乱,加朝烈大夫,管酉阳八万军民事的田仁厚,派遣都事林宪、万户张思泉首先纳款,随即将田氏世守的二府、十县、三十四州(长官司)地方图册献纳明朝朱元璋。
石堤土家族、苗族人民与周边人民联合一致,在整个明朝先后发动过十多次武装起义,起义时间为:洪武五年(1372年),永乐二年(1440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崇祯九年(1636年)。崇祯九年的少数民族起义是为响应李自成起义而进行的武装斗争。
绍兴八年(1138年),宋高宗在金的强压下,偏安于临安朝廷,根本无力顾及鞭长莫及的“武陵蛮乱”,特别是金头和尚率领的武陵少数民族起义就使他大伤脑筋。于是采取拉拢手段,招曾参与镇压金头和尚的宋农土司田汝弼为驸马,将他的妹妹衍国公主嫁给他,封他为“赤心报国大元帅”,以达到“以夷治夷”的目的。宋农《田氏族谱》载: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为追封田汝弼的“功绩”,封他为“明天镇国威灵显应赫地土主护国大王”,赐天子仪仗,立庙祭祀。其实,田汝弼自当了驸马爷后一直未回宋农,其墓今仍存杭州。
由于酉水一带少数民族的不断反抗,朱元璋的明王朝仍然沿袭南宋以来“以夷治夷”的羁糜政策。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再次追封田汝弼为“天下义勇镇国土王”,并拨库银一万五千两扩修宋农土王庙,不足部分,朝廷指使酉阳土司负责。酉阳土司冉维翰,立即发出“募捐牌”,把资金的筹集和祭祀用的牺牲等负担转嫁给老百姓。
朱元璋仍置思南宣慰司,田仁智仍为宣慰使;朱元璋改思州宣抚使为思南镇西等处宣慰使司,以田仁厚为宣慰使。下辖务川县、镇远府及十四州、五十二长官司。其地域以今之地域观之,大致东起湖南永顺、保靖,西迄贵州务川、凤冈、施秉一线,北达四川酉阳,南至黔南荔波、从江,几乎占有贵州的三分之二兼及湘西之一部,地域辽阔,远远超出唐宋时代的思州。
据《杨再思氏族通志》各卷记载,凡用“再正通光昌胜秀”七字派的都是其后裔,可该志却未记载再思为太原人,也不是从太原来,却是其父杨居本从淮南丞迁叙州任职事。然而,《杨再思氏族通志》却把乌罗、酉阳、邑梅等地的长官司杨氏都归纳到其子孙名下,但《贵州铜仁府志》却截乌罗长官司早在唐末就存在,所列长官均明确记载祖籍陕西华阴,试看《四库全书.蜀中广记.卷三十八.边防记八》却记载:邑梅长官司,宋末太原杨光甫据其地,元改为拂乡洞,以杨氏为土知府。明玉珍僣据,改为邑梅沿边洞军民府。洪武初杨金奉归附,立为长官司,编戸五里,初隶酉阳。永乐初改隶渝州
其地广九十里,袤三百三十里,东至湖镇溪千戸所界七十里,西至贵州乌罗长官司界二十里,南至平头着可长官司界一百里,北至酉阳宣抚司界一百三十里,其人语异蛮音,衣穿斑布,用木浪槽为臼,而舂稻粱,沥苦蒿水代盐而鲊宿肉,婚姻以牛只为等,疾病以巫祝为医,竞私斗昧公义,虽有勇敢,徒以偕乱,然不能禁筸苗之蚕食也。
思州田氏地方政权是元代管辖范围最宽、级别最高的大土司,难怪明初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初期还说:“两广覃黄,思播田杨”,即指思州田氏、播州(今遵义)杨氏,势力之大也、强也。
思州宣抚使在元代就分为思南宣慰使和思州宣抚司,故民国《贵州通志》卷6前事志曰:思州“自龙泉坪徒宣抚司治清江郡,因此称为思州,而改称故思州为思南”。可见,元至元时期(1264~1294年)思州田氏政权就一分为二了,其中一部分已迁入今思南。明代,思南宣慰司辖有水德江、蛮夷、沿河佑溪、思印江、朗溪、镇远溪洞金容金答、施秉、偏桥、邛水十五洞(团乐、得民、晓爱、陂带、邛水五长官司)、臻剖六洞横陂等处、铜仁、省溪、提溪、大万山、乌罗、平头著可、溶江芝子坪等17个长官司,加上思州宣慰司的地方,就相当于今天的岑巩、玉屏、石阡、凤冈、黎平、锦屏、从江、榕江、德江、沿河、印江、施秉、三穗、镇远、铜仁、江口、万山、松桃等县和重庆酉阳部分地方。这些地方与四川、湖广相邻,地处要冲,自元代以来,为湖广通往云南的驿道干线所经,有水陆通往四川、湖广,又是川盐入黔孔道之一,流寓以四川、陕西、湖广、江西为多,经济较为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战略价值。
至此,思南、思州田氏宣慰司为贵州四大土司中的两大土司,思南、思州(今岑巩)分别成为黔东北和黔东的两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改土归流的直接发生地,为贵州建省奠定了地域基础。
思州田氏原为一部,元末分为思州、思南两部,嫡房据思州。由于二十三世三房田茂安(二房田茂忠子夭亡已绝,茂安承袭)将长房辖地(如务川、思王、思邛等)割献夏明玉珍,接着归顺明王朝朱元璋。长房二十四世田仁厚心甚不服,遂造成两家仇杀不息。到二十六世田琛(长房)与二十七世田宗鼎(三房)连续几代人相互残杀不止,朝廷乘机改土归流,派顾成擒二田送京师伏诛。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赠怀远将军。
明永乐八年(1410),田宗鼎袭思南宣慰使。
明永乐八年(1410)田宗鼎与思南宣慰副使黄禧构怨,奏讦累年。朝廷以田氏世守其地,又先归诚,曲为保全。
明永乐九年(1411),思南宣慰使田宗鼎又与思州宣慰使田琛为争夺朱砂矿井发生战争,朝廷知晓后屡禁不止。田琛与湖南辰州知府黄禧(黄与田宗鼎结怨多年,朝廷改黄禧任湖南辰州知府)联手合兵攻思南。田宗鼎闻之携家眷出走,田琛杀其田宗鼎之弟,随即挖田宗鼎之祖坟并戳田宗鼎的母尸,尽掠人货财物。朝廷据田宗鼎投诉,累敕田琛、黄禧赴京自辩,都抗拒不去。
明成祖朱棣以田氏飞扬跋扈,屡不接受朝廷的禁令,为“不何令田氏遗孽复踵为乱”,以达到地置郡县、改土归流的目的,便果断地采取军事行动来解决二田氏争端,予田琛“构煽旁州,屠戮善良,抗拒朝命”的罪名,命镇远侯顾成率官兵五万讨伐,先后擒田琛、黄禧至京师。为救田琛,田琛之妻冉氏与部属合谋,煽动和唆使台罗(峨)诸寨苗普亮作乱。明成祖朱棣大怒,于明永乐十年(1412)将田琛革职、斩首。
没过多久,因田宗鼎在数日前于京师时,与田琛互揭弑母罪,“宗鼎言,因发祖母杨氏阴事,谓与(黄)禧奸,造祸本。杨氏亦发宗鼎缢杀亲母,渎乱人伦事。”朝廷便以灭伦罪为由,于明永乐十年(1412)三月初五日时将田宗鼎杀掉,并没收家产。相传执宗鼎之日,锦衣旗校数人,以辰时至,当即执以登舟下蜀。次日,有都指挥一员,领兵籍其财物,毁其宫室。
当时,宗鼎禁民居不得瓦屋,不得种稻,虽有学校,人才不得科贡。属官俱以喜怒予夺生杀之权,日刑数人于香炉滩,今其水底见有血色如花状,俗名香炉滩开花,则必有覆溺者。呜呼!徽文皇之英断,则此邦何由见天日也。
永乐十一年二月初二日(1413年3月3日)废思州宣慰司、思南宣慰司,以思州之地置思州、黎平、新化、石阡四府,以思南之地置思南、镇远、铜仁、乌罗四府,设贵州布政使总辖,设流官,贵州行省由此始。倘若思州、思南二田氏和睦相处,中国历史上是否会出现“贵州”一省这是很难说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改善,社会必将越来越进步,土司最终会被迫消亡在历史的烟尘中。
田琛被诛,家产被籍没,子孙逃散,潜隐他乡(如木召、白土坪等地,相传隐住木召田氏改为刘姓,列为思州宣慰司副使刘贵的后裔),衙院遭劫而沦为废墟。二百余年后,清初田维栋(长房后裔一支)巧计编传一个金鸭子的神话故事,遮人耳目,借机回归故里衙院。康熙年间,田仁统因考中武举人而步入仕途,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在乾隆年间建成15座规模宏大、雄伟堂皇、具有苗族特色的“庭院”,仿衙门宅第而建,又继称“衙院”(包括“后院”和“马院”)。清咸丰年间,衙院惨遭兵燹,战火吞没了14座窨子,只有一座占地800多平方米的窨子完整地幸存了下来。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土匪猖獗,民不聊生。衙院人口锐减。
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寨只有21户,85人,瓦屋16幢,茅草房5栋。几度兴衰几度春秋,衙院终于获得新的生命。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勤奋的苗族人在14座大窨子的废墟上重建起鳞次栉比的大瓦房及砖木结构房屋,正房35幢,厢房6幢。如今的衙院,人才辈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