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故事

纪实文学 | 绿叶草根

纪实渝东南边陲、武陵山福地秀山县的古往今来,记录各种人物和他们对社会的影响那些故 ...

第1卷从远古到清朝 第2卷民初纪事 第3卷红军故事 第4卷乱象纷呈 第5卷抗战时期 第6卷革命传统耀千秋 第7卷伏笔飘逸 第8卷秀山解放 第9卷秀山剿匪 第10卷人民的新秀山 第11卷春潮滚滚

首页 长篇中心 A-AA+ 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朗读 手机

             

第1章五溪先民

秀山故事 by 绿叶草根

2020-12-7 15:41

武陵山在渝鄂湘黔画了一个环形圈,画得美丽富饶,画得雄伟壮观。


  它就是中国土家族休养生息的地方,
  它就是世代土家人艰辛开拓的家园。
  靠山吃山,他们开辟了梯田梯土;
  靠水吃水,他们制作了渔网渔船。
  八字木茅草棚变成了吊脚楼群,
  荒滩上小渔村变成了秦代城垣。


  以上所说,乃是指的中国土家族的家园――地处渝鄂湘黔边区且围绕武陵山脉的环形圈。
  据科学推测,早在10—50万年前,小至石堤、宋农、龙池及湖南龙山里耶一带、大至地处渝鄂湘黔边区且围绕武陵山脉的环形圈就有人类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酉水流域的先民就已在这里频繁地活动。证据是一个石制网坠。宋农土王庙出土的石斧、石锛等石器,则是新石器晚期的石器。其后,春秋时的巴人、濮人都是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祖先顾相,据传是伏羲之后。他在夷水(今鄂西清江)统一了母系氏族盐神部落后,又统率巴、樊、瞫、相、郑五部落而为廪君的务相。殷商时期,巴人建巴国。
  古代的巴国,是指先秦时即公元前336年秦灭巴以前的诸侯国区域。据晋人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其地东至鱼复,西至棘道,北抵汉中,南及黔涪。巴志所称鱼复,后称夔州、夔府,即今重庆市奉节县;棘道,今宜宾市;汉中,位于陕西之南部,今未更名;涪即今重庆涪陵。殷商后期,巴国迁都于此,称枳。周武王依靠巴、蜀之师灭了商纣王后,封其宗姬于巴地,此时的巴国便正式成为子爵一级的诸侯国。至于志上的黔,虽然巴、楚、秦各有黔中郡之记载,但疆域大同小异,其地包括今重庆市之黔江、彭水、酉阳秀山和贵州省之沿河、印江、务川及湘西部分地区,都在武陵山区范围之内
  巴国之南疆,正是今渝鄂湘黔四省市交界之地,也正是当今中国土家族的重要聚居区。如果国民政府末期以鄂西清江流域(土家族的发祥地)设置清江省能成为事实,那么以清江省为基础建立一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区也未可知。
  《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其属有濮、苴、共、奴、獽、夷、蜒之“蛮”,其中獽、夷、蜒之“蛮”,土家族、苗族先民。
  总之,在先秦时期,巴人活动的中心就在湖北鄂西清江流域,秦灭巴国后,遂正式置黔中郡涪陵郡。此时之黔中郡,比巴楚之黔中郡小得多。
  在此前后,苗族也经历了数次变迁。
  夏禹时代,在今大庸一带的崇山地区(今武陵山)形成了古代的苗蛮居住区。
  自土家族、苗族先民先后定居五溪地区(含武陵山区)之后,受到了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与剥削,其中尤以政治压迫与军事镇压为最。

    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开始,战争的灾难即降临苗族先民的头上。在夏禹时代,三苗反抗禹的统治,禹出兵征讨,打败了三苗。在三苗被禹打败后,一部分被迫迁徙逃避,一部份仍然在洞庭湖边定居下来。

商代时,古苗人在崇山凡事以舞事神,流行巫风,并传之五溪。
  同时,巴人之后,在“於”(即巫)地及以南的五溪地最早开始宗教傩祭。傩祭是一种古代祭仪,傩祭的对象是伏羲、女娲,尊伏羲为傩神爷、傩公,尊女娲为傩神娘、傩母。当时的五溪地,即酉、辰、巫、武、沅等五溪,其中酉溪居其首。
  土家族、苗族的宗教文化世代相传,最终形成了有数千年历史的傩巫文化。
  五溪中之酉溪,即今酉水,源于湖北省宣恩县东南之七姊妹山,流经龙山北境、来凤、酉阳,再从酉阳经秀山之大溪、石堤,流到龙山县南境,经保靖、古丈、永顺等县,于沅陵县张飞庙流入沅江,全长477千米。流域面积18530平方千米(其中龙山县流程最长,流域最广,流程达123千米,流域面积7930平方千米)。
  春秋战国时期,楚王把苗民及其他少数民族(统称“蛮夷”)逼得西迁南移,以西迁为主。秦汉时代,土家族、苗族定居五溪。

秦朝时,酉阳、秀山均属黔中郡,秀山在其西部边境。汉朝时(公元前206—公元前24年),秀山地区属益州巴郡。汉朝未年,益州刺史刘璋将巴郡之涪陵县改建为涪陵郡,归属益州,取涪陵县为中心地带,以秀山地区出朱砂命名为丹兴县,与武陵郡(今湖南保靖县地)交界。
  汉高祖年间(公元前202年前后),武陵实际上是蛮地。
  东汉光武帝中兴,视蛮夷为隐患,数次派兵进攻武陵五溪,逼迫土家族特别是苗族西迁南移
  在东汉,光武帝刘秀中兴,见武陵蛮人旺物盛,视为隐患,四次派兵攻武陵五溪蛮,均遭失败。其中一次,武威将军刘尚率兵一万余人,兵船入溯沅水,攻入五溪,轻敌涉险,被蛮兵包围歼灭,相单程反攻入临沅(今常德)。光武帝刘秀第五次派伏波将军马援进攻澧水五溪,马援首先在沅南(今桃源县东)击败五溪蛮、斩获两千,蛮人被迫退走。马援志在歼灭充县(今湖南桑植)蛮人,进而攻入酉溪(今龙山县和秀山县酉水沿岸),但途中即死;在石堤人则以为此是马援好生之行德,设伏波祠(俗名湖广庙)以祀之。

伏波将军虽死,但他生前把五溪打败后,逼得五溪蛮大量西迁南移,由澧水流域的五溪地,移至沅江上游,直到乌江沿岸,故南北朝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所称五溪为:雄、满、元、酉、辰。酉溪(含今石堤)已降为第四位,这是澧水五溪蛮西迁所致,其实,在酉水五溪存在的同时,已经有了沅水五溪蛮。

三国初期,吴国黄盖作武陵太守时,史书将五溪蛮载为巴醴、由、蜒4种民族。
  三国蜀汉时(221—263),刘备沿袭汉高祖,再设酉阳县,然驻地辖区已经不同。此时,酉阳及秀山地区属荆州武陵郡。汉高祖的酉阳旧城在迁陵(唐代叫三亭县)以东,而刘备所置之酉阳县,乃原丹兴县,在迁陵以西。  

从西晋王朝建立到隋朝统一全国(265—281)这三百年间,由于战乱连年,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五溪少数民族虽然享有二百五十多年的自治权,但却备受战祸之苦。

    据《晋书》记载,晋朝统治者曾派荆州刺吏陶两次进攻五溪地区,残酷镇压五溪人民,南朝宋、齐统治者继续对五溪人民,特别严重的是对苗民进行各各野蛮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迫使苗族先民从沅江聚居地区的辰溪一带,向黔东北和川东南一带迁移。

    历代统治者均蔑视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在将他们称为“蛮夷”的同时,地域标准划小,分为黔中蛮——武陵蛮——五溪蛮;又以习俗为标准,把“蛮夷”划小为:土家族被称为“廪君蛮”,苗族被称为“盘瓠蛮”。

南北朝时巴人统治下的五溪有所变更,为武陵五溪蛮,此时五溪虽仍为酉、辰、巫、武、沅,但酉溪已居中心地带。
  巴人、巴国、五溪蛮,均与武陵山有关。
  武陵山,在《元统志》上原名髑髅山(唐天宝元年改为武陵山)。古书上说,武陵山自贵州苗岭分支,行乌沅二江间,海拔达6000多米,至常德西境平山上,通称武陵山脉。平山一名武山,一名太和山,武陵山自贵州北出后,经川湘间入湖北,分为二支,南支绵延来凤、咸丰、鹤峰诸县境(贺龙与秀山与石堤有缘,盖有此历史渊源),北支绵延利川、建始诸县境。一名施山山脉,郁积盘亘,山高谷深,至为险阻。利川县之文其岳山,尤为高峻,夏日积雪不融。今人考测,武陵山在重庆(东南)、湖南(湘西)、湖北、贵州四省市边界,东北至西南走向(使流经武陵山脉中段的梅江河亦呈西南至东北走向),又称武山,主峰梵净山,在贵州县印江县东南大约30千米处,海拔2494米。
  晋朝时,酉阳的一部分(酉水北岸)增设黔阳县(今湖南龙山县)。
  其后,经东晋永嘉之乱以后,直到隋朝初期,武陵民族实现自我统治达256年之久,但名义上仍属中央政权。

 

作者福利:录制音频,上架喜马拉雅。请加天马文学网管理员微信w609778830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成绩]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