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篇中心 A-AA+ 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朗读 手机

             

第22章育苗养花

武陵师魂 by 绿叶草根

2020-12-6 14:17

在岗时,退休后,总能见到和听到某些教师不爱岗、不爱校、不爱生的陋行和谰言,甚替他们脸红,甚替他们汗颜。他们应该学学杨通兰,视生如幼苗;学学范仕林,育人如养花。
  杨通兰,女,土家族,生于1946年10月8日,小学高级教师,家住重庆市秀山县石耶镇青龙村,青龙小学退休教师。1991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97年被评为重庆市师德标兵。2001年退休后即被聘为青龙小学校外辅导员、代课教师。
  她爱花爱到退休后,爱生爱到夕阳红,退休后继续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终身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和红领巾事业”的誓言,数十年的人生历程,充分展现了她热爱祖国、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关爱学生、乐为人梯的敬业精神,为人师表、以身立教的高尚品德,奉献社会、矢志不渝的执著追求。
  “一棵幼苗,只有接收阳光雨露的滋润,才能茁壮成长;只有园丁精心呵护,才能抵御暴风雨的侵袭,长成参天大树。”在长期的教育生涯中,杨通兰同志对孩子倾注的爱厚重如山。
  青龙河是青龙小学大部分孩子上学必经的一条小河,因为老桥年久失修,孩子们只能踩着河中的石头过河,每到冬天和下雨时,时常有学生不能到校上课。这时,人们经常能在青龙河上看到杨通兰赤着脚、挽着裤脚背学生过河的身影。村支两委干部被杨通兰的事迹所感动,当时就表示:就是不吃不喝,也要修座桥。后来,杨通兰帮着村干部四处奔波,多方筹资,硬是在青龙河上修了一座石拱桥。某年冬天一日,天下大雪,杨通兰发现一个孩子蹒跚着上学,询问孩子后才知道孩子的脚冻伤了,看到这铺天盖地的大雪,他打起了退堂鼓;家长也心疼孩子,也没让他上学。见此情景,杨通兰当即把孩子接到家,既为孩子补习功课,又为孩子上药。退休后,杨通兰每学期都要帮助10多名孩子重返课堂,只要听说谁家孩子到了该上学的时候没上学,不管多远,她都要上门劝学。
  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贫困学生、调皮孩子,杨通兰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关爱,她要让每一片绿叶都充分享受雨露和阳光。在杨通兰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在学校那间狭小的宿舍里经常有他带回来跟自己生活的孩子。孩子们走了一批又一批,但她的爱心始终充满着这间小屋。2004年,杨明的父母从从湖南到青龙做泥瓦工,他随父母来到青龙小学上学。杨明刚上小学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外出寻找母亲,家里只剩下这个孤苦伶仃的孩子。杨通兰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没有衣服,杨通兰买;没有钱交书本费,杨通兰找学校领导为他减免。杨通兰还给他送去衣物、生活用具。

另一孩子杨勇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调皮贪玩,家长和老师都拿他没有办法。一天,杨勇怕做作业,偷偷跑了。杨通兰发现后,硬是叫自己的儿媳开车把杨勇给追了回来,而且杨通兰主动找到他的父母商量,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一同吃住。有人劝杨通兰,这孩子哪还管得好?杨通兰说:“就是一块石头,我也要把他捂热!”在杨通兰的耐心帮助下,杨勇终于改掉了调皮贪玩的毛病,在班上的学习成绩也从倒数第3名逐渐到了前3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几十年来,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杨通兰一定率先做到,她不仅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而且也赢得了众多学生家长的敬佩。
  在青龙小学的几十年,老师们都惊奇地发现:这个老师瞌睡少。放学后,他经常家访,返回学校时已是深夜;她常常清晨四五点钟就起床,打扫校园,修花剪草,平整操场。杨通兰始终为人师表,十分注重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及乡亲们。看到乡村陋习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时候,杨通兰总是组织孩子们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将传统习俗与文明新风结合起来,自己带头编、唱、演,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每年“六一”期间,她都要组织孩子们自编一些宣传党的政策、先进人物事迹和文明新风的唱词。看到孩子们训练得还真像个样,乡亲们都说,杨老师真行。
  针对学校条件艰苦的实际,杨通兰把美化校园环境和美化学生心灵结合起来。青龙小学教学楼前原来是块泥巴地,天晴一层灰、下雨一团泥,学生活动受到影响。看到学校门口有旧砖头,杨通兰就领着孩子们一块一块地往校园里带,并和孩子们一道挖来河沙。在她的带动下,铺沙面砖,一连干了好几个月,终于用沙子铺好了学校的操场和校外的田坎路。每当她看到孩子们在砖面操场上打羽毛球、跳绳时,心里十分高兴。因为不仅操场铺好了,而且也培养了孩子们勤动手、爱劳动的好习惯。
  从事了40多年教学工作和少先队工作的杨通兰对孩子们有一份割舍不下的关爱。为了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她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教育延伸到课外,开辟一块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她在家里创建了青龙小学校外辅导站。
  2001年,杨通兰从青龙小学退休。虽然从教学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每当看到那些双休日、节假日无所事事的孩子们,那些因家长忙碌而无暇顾及的孩子们,特别是留守孩子,杨通兰感到自己身上依旧肩负着一份不容推卸的责任。在这一年,杨通兰在自家的厢房里建起了校外辅导站。没有桌子自己动手做,没有资料自己从退休工资中拿钱买;为了让辅导站的活动项目丰富多彩,杨通兰又自己动手建起了花园、果园、菜园,设立了图书阅览室。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成长的快乐、知识的浩瀚,杨通兰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愿选择,将学生分为音乐、书法绘画、手工制作、体育游戏、花卉栽培和写作等兴趣小组,一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辅导,另一方面聘请附近专业人员来办讲座。为了用健康的文体活动充实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杨通兰利用节假日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爬山、参观工厂、访问身边英雄人物、瞻仰烈士纪念碑等户外活动,既开阔了学生视野,更唤起了孩子崇尚正义、追求真理的良知。
  杨通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农村有很多特殊的孩子:他们有的身体、心智不健全;有的父母离异,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教育和关爱;有的父母在外打工,留守孩子成了“父母双全的孤儿”。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家庭的温暖,得不到正常的学校教育,很容易成为社会的负担,有的甚至会走上邪路。面对这个特殊群体,杨通兰强烈地意识到,作为一位人民教师,离岗不能离职,退休不能褪色,哪怕是退休了,也同样有义务、有责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本村一姓简的孩子因为智力障碍,在学校勉强读到4年级后,不得不辍学在家。杨通兰得知了这一情况,主动上门辅导孩子。针对小简的情况,杨通兰创造性地采取玩学结合、多次再现、趣闻引导、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从汉语拼音、读数写数教起,教他拼读音节、认读汉字、练习书写。通过一年多的学习,现在小简不仅学会了20以内的加减法,还能从1数到1000,能认识3000多汉字,能通读带拼音的儿童读物,而且还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本领。
  杨通兰始终坚信,只有在未成年人心里播种希望,才能让他们对生活充满激情!作为一名退休教师,走出学校的孩子仍然是杨通兰时刻关注的对象。每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产生迷惘时,杨通兰就会来到他们的身边,为他们点燃希望之灯,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走下去。在杨通兰看来:既然当过孩子的老师,那就永远是孩子的老师;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孩子学生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负责,还要对孩子将来的成人成才事宜负责。
  晚霞映红下一代,秋光照绿一片春。已年逾花甲、快到古稀之年的杨通兰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追求依然没有停步,她仍继续以青少年校外思想道德教育辅导为己任,为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希望用实际行动让她的人生夕阳更红更艳,让晚霞越烧越灿烂,越燃越美丽!
  这样的园丁才是好园丁,只有他们,才能把幼苗育成栋梁之材,家长才放心,人民才放心。
  苗是大自然的希望,花是大自然的脸面,人是大自然的精灵。大自然因希望而更加动人,因脸面而更加美丽,因精灵而更加辉煌。花是人,人是花。把儿童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比作未来的栋梁,够贴切,够生动,够亲切,够人情味。
  苗长高,苗长大,花结实,实结子,子是明天,子是未来。祖国的花朵,就是祖国的明天和未来。为了祖国的明天更美好,为了亲爱的祖国更强大,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化作雨露甘霖,尽情地倾洒到祖国的幼苗上花朵上;把民族复兴的希望,殷切地寄托在孩子们学子们身上。
  杨通兰退休了,在岗的教师又像她一样育苗养花。重庆市秀山进修校科研部继续教育办公室主任范仕林,就是这样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中的一个。
  他的教书生涯,虽不轰轰烈烈,但却扎扎实实。他凭着一颗赤诚的爱国心,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对事业、对学生总是满腔热忱、一往情深。
  他在师范任教之初,作为班主任,曾以青春和激情迸发出一个普通的口号——“我为班集体添块柴”。一把火点燃了全班,“呼”的一下,集体凝聚力在短时间内得以迅速提高。这句来自“众人拾柴火焰高”而又稍加引申的口头语,一时间成为全班的行动准则。在自觉遵守校规校纪的同时,学生个性和潜能得以充分发展,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得以充分发扬。在业余篮球赛、文艺演出、书画比赛、运动会以及普通话、诗歌朗诵等技能竞赛活动中,学生无不有智使智,有力出力;后勤工作也很合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大“才”小“才”的集中,爆发出极大的能量,集体综合力得到充分展现。全校师生一片赞叹声——“八六(一)班,雄!”学校破天荒在一年级推荐该班为当时的涪陵地区“先进班集体”。作为任课教师和班级领导者,谁不为有这样的学生、有这样的班集体而自豪呢?
  杨通兰、范仕林和绝大多数教师一起,总是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以人为本、以育人为己任,对学生倾注无疆的大爱——有如育婴养儿般的爱,如种树、养花、养鱼、育种、育苗、育般的爱,时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主体所有潜能的自我发展,随时随地作出相应的积极引领与提携,因势利导、因人善诱,一以贯之,终有成就。而今,他们教过的学生中,有党政部门的头,有中小学校的头,绝大多数已成为各级学校的教学骨干和业务尖子,成为各单位各部门的顶梁柱。对此,他们倍感欣慰。
  苗要培,花要养,人要育,精心养护,精心培育。段力佩老先生曾说过:“要使人成为人才,就必须遵循人的成长的自身运动规律去育,即教育。”教育家叶圣陶也认为:“育,就是培育,就是给学生创造种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健康地成长。”
  教育家严元章认为,作为教育家的教师,有如养花的人必须以花为主,照顾花的自然长大之所需,在土壤、水分、肥料、方向、光线、气温诸方面作出顺应配合的工夫,这样才可能有开花结果的好景致。因此,育苗扶苗、养人养花都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设身处地,顺其自然、耐心扶养;日就月将,生气蓬勃,生命的光辉便会不停地发射出来。如果倒过来,教育者以及扶苗养花人,却要以自我为主,从主观空想出发,到头来不只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幼苗得不到爱护保养,发育不成,长大不得,难以开花结果,即使开了花也会花谢人亡。
  护苗养花与育人之道是何等的相似。杨通兰、范仕林就是懂得育苗养花与教书育人之道的称职园丁。所有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做这样的称职园丁。
  育人如养花,心更细;育人如育苗,情更浓。
  有像杨通兰和范仕林这样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培土育苗,养花育人,则花儿欢笑,祖国欢笑,国家放心,人民放心。
  育苗要精心,养花要辛勤,爱花要永远,爱生要永恒,园丁施大爱,育人必倾情。

 

 

作者福利:录制音频,上架喜马拉雅。请加天马文学网管理员微信w609778830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成绩]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上一章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