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篇中心 A-AA+ 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朗读 手机

             

第21章于金美

武陵师魂 by 绿叶草根

2020-12-6 14:16

一位80多岁的退休老教师,在她本该享受天伦之乐时,却毅然选择以校为家。不是她不爱自己的小家,不是她不愿意享受儿孙绕膝的温馨。在她的眼中,是一辈子都离不开教育的气息,是一辈子都离不开孩子们脸上那天真的笑脸……

三番五次,儿孙们都接她去县城里生活,可没几天她便执意要回到学校,用她的话来说:“我在学校里生活惯了,只有在学校里,我才能找到我作为一名教育者的价值和乐趣。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我的心里装的仍是那份神圣的事业,每天听到孩子们说一声‘于奶奶,您好’,听到老师们真诚地道一声‘于老师,您好’,我的心里是多么地知足啊!每天看到老师们忙碌地工作,看着孩子们课间嬉戏打闹,我的心里才踏实啊!”

就是这样的一位退休教师,用她最朴实的爱诠释着人生的奉献与追求。

她,就是有着“慈母老师”称号的于金美老师,是重庆市秀山县里仁乡中心校退休教师。她一直是学校里领导信任、老师赞美、学生喜欢、家长敬重的良师楷模。为了学生,她费尽心思,苦口婆心;为了学生,她耐心仔细,循循善诱。学生有泄气偏差,她加油鼓励;学生有困惑,她百问不厌。课堂上,她的讲解是那样的详尽有味;活动中,她与学生欢乐与共;课堂外,她与学生亲如母子——她用她的爱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她用她的行动展现了师德的魅力。

她一生认真,一生坎坷,八十高龄,八十沧桑。她曾对我说过,希望我把她坎坷的一生写出来,可惜我一直没有抽出时间详写,只好以此短文略及一二。

于金美老师于1928年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一个工人家庭,当时父母都在日本人开办的一个纱厂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家人辗转山东安丘市姥姥家避难。父亲就在日本人接管的烟潍汽车厂当上了一名过磅工人,整日生活在日寇铁蹄下,儿时的她就饱尝了当“亡国奴”的辱和痛苦,她曾立志要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初中毕业后,她考上了师范学校,却没能在学校读上一天书。直到有一天,广播里播出“日本人宣布无条件投降了”,这才让她重新看到了求学的曙光。那一年的冬天,她考取了潍坊一所护士学校。在烟台,她结识了生命中的另一半,一个国民党少校军官。淮海战役打响后,于金美老师回到了丈夫的姐姐家,那时的她,极力反对亲人抽大烟,她还清楚地记得曾被姐夫狠狠地打了一耳光,可她并没有妥协,在向当地政府报告后,一家人都认为她六亲不认,可她坚持说:“我不说谎话,也不会说谎话,我就是要和一切坏思想、烂毛病作斗争。”1948年,于金美随丈夫一同回到秀山县里仁乡南庄老家。

1952年,于金美老师终于如愿以偿地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那时她在秀山涌洞小学任教,兼任学校少先队辅导员。七年中,她所任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社会的一致好评。

就是这位被称为“知心姐姐”的辅导员,总是利用课余时间,教大家唱歌、跳舞、制作手工艺品等。在她的日记本中,记录着和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早上,她和学生们一同打扫完卫生就回到教室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放学了,她有时要走上好几里路去家访,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情况,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走出学习、生活的困惑。远近几个村子的小路,于老师自己也记不清到底走了多少次,记不清到底在黑夜中摸索过多少回。隆冬时节,她把自己的衣服送给了贫困孩子,自己身上却穿着没有袖管的单衣。曾多少次,自己节衣缩食,掏钱为孩子们购买电影票、添置学习用品,当别人都取笑她是傻子时,她只是微微一笑,平静地说:“也许他们看到的只是表面上的东西,他们并不知道我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乐趣的那股高兴劲……

她就是这样一个执着奉献的人,一个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永不停歇的人,一名可亲可敬的平凡的老师……

凭着一颗赤子之心,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1959年,于金美老师自愿来到当时条件最为艰苦的妙泉小学工作。在土墙作为黑板、几根长条木钉成课桌的教室里,她用手中的粉笔为孩子们画出了一片绚丽的天空。为了改善学校条件,她总是利用学生放学后的时间,垒好土墩,修整了不平整的地面,为孩子们上课解除了后顾之忧。每天,她起早贪黑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经常和学生打成一片。长时间的劳累和营养不良,使她身体变得消瘦、虚弱,在课堂中时有眩晕感觉。她这种忘我的工作,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着学生,也感染着无数的村民。如今,当地一些村民还清楚地记得于老师曾为学生们日夜操劳的情形,还记得她为了学生们奔走在乡村小路上的身影。

时任县委书记的胡继忠在下乡视察时,看到于金美老师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却依然带出了一批思想先进、成绩优异的学生,向她竖起了大拇指。考虑到一位女同志还要带着两个孩子,离家那么远,胡书记当即指示:调于金美老师到里仁小学任教。可于老师恳切地说:“胡书记,我的工作干得不好吗?怎么又把我给换地方啦?我对这里很有感情,我舍不得走啊!”胡书记感动地握着于老师的手:“于老师啊,大家是家,小家也是家啊,那里也需要你,你就去吧……

在于金美老师的心目中,教育就是一块净土。她在这块净土上以青春的奉献演绎着精彩,以生命的投入创造着美丽,为自己所钟爱的教育事业的发展竭尽心力。1961年,于金美老师走进秀山里仁小学。这一站就是五十年,她以刻苦的钻研,耕耘在三尺讲台;以求实的坚韧,播撒着智慧的良种;以厚实的功底,构筑着学校人才的高地。

在于老师所教的学生中,有的如今已成为祖国栋梁之才,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有的已在各行各业服务着更多的人们,真可谓“桃李满天下”了。

生命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快乐别人就是幸福自己,这是于金美老师的终身追求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她的一生充满了理想色彩,更充满了使命意识。对她来说,教师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是一个需要以整个生命去拥抱的伟大事业。她始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浇花要浇根, 育人要育心。因此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在教学上,于金美老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为孩子们呈现灵活多样的精彩课堂。没有教具,就自己动手制作,每节课中,都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学习着。同时她还很注重素质教育,教学生把知识变为能力,把“寓教于乐”、“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等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她还积极转化问题学生,帮助他们改变学习态度,提高他们学习兴趣,教给他们学习方法,督促他们改变不良习惯,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家长们的一致认可。

于金美老师对每个学生都满腔热情。“文革”期间,受到社会不良影响,一些学生打架、偷窃、倒卖粮票,心理和行为偏差现象极为严重,搅得一些女老师在课堂上都哭过,有的学生甚至公然和老师顶撞。于金美老师接手这个班后,认为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相信他们会改变的。因此,她坚持说服教育,正面引导。每天都和孩子们一块学习、游戏,号召同学们向雷锋同志学习。她每天坚持给学生讲理想、讲信念,并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注意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课外兴趣。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于金美老师和大家的共同努力,孩子们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打架的学生变乖了,偷窃的学生变好了,所带班级多次涌现出感人小故事,学生的成绩也一度名列前茅。

文革浩劫的非常岁月,考验着每一个人的意志和思想道德。由于第一任丈夫生前是国民党少校军官,她作为国民党军官之遗孀,备受冲击。她不怕大会批、小会斗,只怕停职反省,只怕进不了课堂,只怕见不到学生。只要一进课堂、一见学生,什么委屈、批斗甚至沉重的“帽子” 她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立即全身心地投入了教学之中,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其定力、意志力,叫人匪夷所思。

在今年的一次以“我心目中的好教师”为题的学生作文中,里仁小学教师江波发现“于金美”的名字出现在学生作文的字里行间。一名退休教师,竟对孩子们成长有如此大的影响,足见于金美老师迸发的巨大精神感召力。

的确,于老师不仅教学生们知识,还教会了学生们如何做人。她以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影响着年轻教师,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教育者的誓言,用一颗丹心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新人。

改革开放给于金美和她的一家带来了无限希望和勃勃生机:小儿子顶班当了学校工人,一个孙子在县委机关工作,一个孙女也在县级另一机关工作,还有一个孙子在县城经营手机行业。

退休后的于金美,对于离开课堂的生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太不习惯了。开始时,她在校外设立一个小摊点,专营一些学习用品,她说:“我现在退休了,闲着也是闲着,我摆设这个摊点,不是为了赚学生的几个钱,我的生活现在还是可以的,我只想为孩子们提供一些小小的服务,跟他们多聊上几句。”学校几百人,一学期下来,她能叫上好几十号人的名字。有时,一些孩子悄悄拿了东西,她知道后,并没有一味地指责,而是耐心地教育孩子们从小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还经常无偿给学生们赠送一些学习用品。如今,在她教育下,再也没有小偷小摸的现象了。早上,孩子们早早地来到学校,给她提水,打扫卫生。每天放学后,孩子们等着给这位老人收拾摊点。晚饭后,近处的孩子们来了,围着她要听故事,抢着要给于奶奶做点家务事。看着孩子们成长的变化,她每次都会握着校长的手激动地说:“孩子们现在真懂事,每天和他们打交道,我活得很年轻。”

于老师关心孩子,也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除了和孩子们谈生活、谈理想,跟大家一起跳跳花灯操,她还定期到里仁乡起点幼儿园去,教那里的孩子们唱歌、跳舞,和孩子们做游戏。虽然自己脚上的脓包在不断恶化,却挡不住她挥洒余热的脚步。

不仅对待孩子们是这样,生活中的于老更是和蔼可亲。2008年的一天,儿孙们接她进县城,在去花灯广场的路上,一辆小汽车撞向了她。待她爬起来后,只是要求司机把她送回孙子的一个门市部里。她反倒安慰起司机来:“同志,不要怕,我这把老骨头还硬着呢。当然,你也不用担心,我们是不会向你勒索钱物的。”司机执意要求她去医院检查一下,等家人赶来后,她甩甩胳膊:“吔,我这把老骨头还挺硬朗的啊,没事,用不着去检查。”最终,她说服了在场的家人和司机,没让花这笔检查费用。

第二天,于老主动打电话告知司机自己没事了。当司机领着一家人提着水果来看望她时,都激动得掉眼泪了:“老人家,我这辈子遇上您算是我的福分了,是您,让我见识了什么是博大的胸怀……

2011年3月28日早上,白冬英校长刚打开学校办公室的门,于金美老师领着两个孩子提着两大箱东西走进办公室。头一句话就说:“白校长,我今天给孩子们带来一些体育用品,希望他们能派上用场,麻烦你把这些转交给孩子们,好吗?让他们课余时间多锻炼锻炼……

望着满满两箱体育用品,在场的几位老师都为之感动。白校长紧紧握着于老师的手,半天,哽咽着说:“于老师,您,您的心意我替孩子们收下了,也代他们向您道一声谢谢。”要知道,这可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亲自跑到县城为孩子们采购的。一路的艰辛只为让孩子们课余找到自己的快乐。一位八旬老人,在生活中,勤勤俭俭,为了孩子,掏出自己攒下的积蓄。这不仅仅只是两箱体育用品,那是一份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那是一颗对孩子们倾注了所有关爱的心啊……

在学校下午举行的捐赠仪式上,于老师亲手为孩子们送上了跳绳、乒乓球拍、小皮球等。再次凝望着胸前的红领巾,她激动地说:“同学们,我今天站在这里,内心无比地激动。刚才这名少先队员给我戴上了红领巾,我感慨啊,要知道,它代表了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我们每个少先队员不仅要佩戴红领巾,而且要用自己的行为保持红领巾的荣誉,并为红领巾不断增光添彩。要学习雷锋的精神啊,快乐别人就是幸福自己啊!今天为大家送上的一些体育用品,虽管不了几个钱,可我还是希望同学们用它们锻炼出自己强健的体魄。当然,我们也要多注意学习啊,人嘛,活到老,学到老,不是吗?前几天你们学做花灯健身操,我还不是一样跟着大家一起学吗?我们的民族艺术不能丢,我们学习的干劲不能松啊!”

是呀,这位八旬老人,一直坚持以校为家,儿孙们如今有的在县委机关任职,有的在县城做生意。多少次接她去县城生活,都被她婉言拒绝了。她说:“我也想和家人们团聚在一块,可我实在离不开学校里孩子们骨子里透出的那股气息。虽然我是退休了,可我还能为孩子们提供一些学习用品啊,我还能和孩子们一起交流思想,和孩子们一起参加劳动啊。”几十年来,她不知为多少孩子缝补过衣服,不知为多少孩子赞助过学费、生活费。孩子们就像生活在自己的家里一样,她就像他们的奶奶

山里人都非常朴实,为了感恩,学生和乡亲们常常把家里的米、面、油、鸡蛋拿到学校送给她,她把他们的真情留下,把礼物一一退回,因为她告诉自己:“学生是我的孩子,我深深地爱着他们

回顾走过的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她虽然没有显赫的功绩,没有令人羡慕的收入,然而能扎根山村,播种知识,实现她“站三尺讲坛,想千秋伟业,教一班学子,拂两袖清风”的夙愿,令她感到无限满足。回首逝去的几十载,教学成绩多年名列前茅,自己的言行深深感召着每一个孩子,如今,她的学子们很多都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地改变着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成绩虽然微不足道,却是她拥有的最大财富。精彩的背后她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不言而喻。她的这种无私奉献、顽强拼搏、扎根乡野,甘守清贫的精神不正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最真实的写照吗?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于金美老师用自己一生的时间践行着一名平凡教育者的人生真谛。

上述这些,只是她教师生涯和退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折射出了她动人的育人情怀。平凡里透着的伟大,简单中透着的睿智,永恒中透着的执著,成就了一个真实的于金美。再次走近于金美,我们时刻被她的爱心所感动,时刻被她自我超越的激情所震撼,这种超越是那样的热烈蓬勃,又是那样的历久弥新!

作者福利:录制音频,上架喜马拉雅。请加天马文学网管理员微信w609778830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成绩]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上一章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