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篇中心 A-AA+ 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朗读 手机

             

第15章根扎三尺热土

武陵师魂 by 绿叶草根

2020-12-6 13:59

一位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认真负责的灵魂工程师龙昌毕语言朴实,事迹感人,让听众肃然起敬。石元英自始至终怀着敬佩和热爱之情,愿意向他好好学习。

国道连接渝东南和湘西,途中经过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雅江镇。雅江镇有个一师一校的冷水小学。冷水小学南有神龙洞,前有冷水溪,后靠中寨坡,风景宜人。在该校执教的龙昌华老师,苗族,中共党员。他古道热肠,为人淳朴善良;热爱教育,总是以校为家。他在这里闯入教育大门,现在又以在这里辛勤耕耘为教学生涯的归宿。
  他说,学校就是自己的家,学生就是自己的娃。他汗洒洪安大地,心系万千学生,根扎三尺热土,眼望首都北京。
  在319国道冷水段的上面有水泥砖厂,在下面有火砖厂,人人发了财,可龙昌华看了不动心,他就是爱当“孩子王”,爱与孩子在一起,爱他的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
  他从教38年,教绩卓著,荣誉也不少:1994年7月1日被评为“团队共创文明路”先进个人,2002年12月被评为县级先进教师,2002年12月31日被中共秀山自治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这些荣誉,远远不及他在洪安的口碑。人们把他称作洪安教育片区教育事业的“拼命三郎”。为何拼命?一切为了山区的孩子。
  为山区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而拼搏,他在人生历程中留下了一步又一步闪光的足迹。足迹如根,深扎地下。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
  1951年1月,龙昌华生于雅江贵平村冷水组一个苗族农家。在红旗下长大成人的龙昌华,1969年4月,与陈洪书一起创办了冷水民办小学。1971年4月,公社领导把他调去雅江公社广播站工作。一心热爱教育事业的龙昌华日夜思教,于1974年12月考入秀山师范,1976年8月毕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峨溶小学任教,一干就是三年。
  1979年9月,由于峨溶镇的三溪小学缺乏教师,龙昌华主动请缨,前往三溪任教,接了别人丢下的即将“吹糠见米”的毕业班。别人不愿去的地方,他争着去,别人不敢接的班,他争着接;因为他认为: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这才是真正听党的话。他在三溪教书开始出名,所教班级班风好,学风正,每个孩子都努力,一个学期就毕业了,结果全部考入洪安中学就读初中。
  在三溪,他既耕耘教学,也耕耘菜地。在办冷水民小前,他当过社员,在生产队劳动了两年,种地是个里手。于是,他主动在教学间隙为学校大种蔬菜,一有空时间就悄悄到菜地拨弄。他还给教室安装玻璃,修补教室门窗桌凳,粉刷老化难用的黑板。后勤主任要给他付报酬,他一再婉言谢绝。为此,洪安区教育办公室特地为此在三溪小学召开了后勤工作现场会。
  学校办好了,龙昌华的家里却出现了困难。妻子彭兰珍怀孕,一人在雅江冷水家中,无人照顾。龙昌华每天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往返奔波,没有交通工具,步行里程每天都在45公里以上。他起早摸黑地走,从未迟到早退一次,从未耽误教学与种菜工作。
  这样过了半年后,领导知道了,才动员他将爱人接到三溪小学,就近照顾。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夫妇俩一年只吃了一斤半油!然而,他对学生却出手大方。峨溶干塘田景兵三溪覃方平两位同学家庭极为贫困,每期1.8元的学费都交不起。龙昌华知道了,主动从每月27.5元的工资中挤出一点钱为之代交。每当此时,彭兰珍总有些舍不得,但在龙昌华耐心的的开导下,她还是理解了、支持了。
  1979年,女儿龙胜英出生,龙昌华有了一个“三人小世界”,但是他的心有大半颗放在学生身上。

1980年9月,龙昌华被调到雅江小学任教一年,第二年由于工作需要,到离家5公里的小贵小学担任校长职务。在这里,龙昌华经历了十四个春秋。
  当校长,不是当“官”了,而是责任更重了。龙昌华处处对自己严格要求,他给自己定了“教好学生,以德育人,以身作则”的十二字准则,并请全校老师监督自己。
  龙昌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因而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帮,全校团结紧,亲如一家人。

龙昌华在学校办的墙报专栏上写了一篇文章《乐在深山沟,甘当老黄牛》,写了一副对联:“一支粉笔传道授业,两袖清风为人师表”,老师们看了,不认为是空喊口号,而认为这是龙昌华校长工作认真负责的写照,也包含了他对各位老师的厚望。
  龙昌华每周上16节课,还要干校长职责内外的许多事情。1984年,他利用假期时间,走访了全校所有老师的家庭,拜望了所有老师的父老。民办代课老师杨秀华得到龙昌华的耐心开导、热心帮助、认真辅导,几经周折,总算以民师学员的资格考上秀师,后来取得了教师资格。
  蔡向超老师患了重病,龙昌华与几个老师一起把他从小贵小学抬到雅江医院。龙昌华又亲自在医院护理了一个星期。
  龙昌华的言传身教,使全校教师深受感动,自然而然地拧成了一股绳,大家工作起来,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周乐方老师生病三天没吃饭,还坚持上课。张先平在全校教师会上,宣誓般地说:“谁对工作不负责都不行,真是那样,我们就对不住龙校长,对不住自己。”
  不论是当普通教师,还是担任一校之长,龙昌华总是一如既往地关心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学生学习有成,天天向上。

资助贫困生,是他教学生涯中一项铁的原则,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小贵八组学生姚再发、王连攀两家家庭极为困难,吃不饱穿不暖,一天只吃一餐饭。龙昌华了解到这个情况,立即一人承担起两个学生的全部学费。他在小贵14年,像这样得到他资助的贫困学生有据可查者可达百人,资助金额几千元。
  在雅江小学期间,龙昌华家里仍然经济拮据,生活困难。由于用工资垫交了学生费用,不得不向同村民师杨胜金借稻谷200斤过日子。由于家中省吃俭用,生活开得很差,致使不满周岁的儿子患了营养不良症,住进了秀山医院。为了不影响工作,龙昌华每天往返秀山医院与小贵小学之间。6天后,由于无钱医治,只好将小儿抱回家中,几天后在家里夭折。
  晴天霹雳,龙昌华的心都碎了,爱人彭兰珍更是哀声叹气,哭天喊地。若干年后回忆及此,夫妻俩的心都还是久久不能平静。
  假期到了,龙昌华抹去心上的失子之痛,把所有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儿女去关心。他和小贵本地的教师一起,走家串户,上门家家动员有流失、辍学趋向的学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年又和往年一样,学生人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小贵小学已从他去时的120人增至500多人期期学生人数超过上学期期末学生人数,期期少书;每个学期开学,龙昌华都要四处找书。为了节省学校的开支,龙昌华从小贵出发,步行到红岩、官庄、平凯、石耶、中坪、贵州九龙、湖南太平坝……没住旅馆,没开生活费,吃的是自己随身携带的烧红苕,没花学校一分钱,最终找齐了课本。
  找书的历程,饱尝艰辛和乐趣。为此,龙昌华把他找过书的地方之地名串成对联,以作自我慰藉。对联曰:


  九龙将军达车落水洞

中和宝塔迎凤太平坝


    龙昌华愧对儿女,但对得起父老乡亲
  龙昌华家收了养子龙胜俊后,全家有了4口人。但龙昌华全心全意爱校爱生,因资助了贫困学生而经常囊空如洗。龙昌华每次外出开会、出差、家访后回到自己家里,带给儿女的只是几朵野花、几个野果……孩子对他也只有这个最高要求,甚至有时他连这个最高要求也无法满足。看到别人的孩子吃、穿、玩、乐、戴那么多的享受,而龙昌华不能将这些给予孩子,他痛感自己愧对子女。但是一到学校,这些事又忘到了脑后。
  1995年9月,因工作需要,龙昌华被调到家乡的冷水小学任教。工资调高和家庭压力的减小,更加大了他对贫困生资助的力度。
  学生曾必山家庭发生很大的变故,父癫母离家,使他如像一个孤儿,住岩洞、喝山泉,吃生包谷、生洋芋。龙昌华得知后,立即把曾必山从岩洞接到家中,拿钱供他上学;把他送回家后,又送上生活费120元。在冷水村小,龙昌华资助的贫困生有三十多人。得到龙昌华资助的贫困生,学习都很努力。
  2002年“两基”决战拉开序幕,龙昌华一方面写标语、办专栏、整资料,另一方面办农校扫除文盲,把田间、院坝当成课堂,推广先进经验,介绍农技资料,使父老乡亲都得到了实惠。因此,他做到了软件不软。硬件设施呢?他更是全力以赴地去添置,去完成。
  冷水村地处渝黔两省市交界结合部,冷水小学校舍破落不堪,天通地漏,学生上学难。尽快改善办学条件,拆除危房、重建校园是龙昌华梦寐以求的心愿。
  龙昌华会同村支两委、雅江镇中心校就重建冷水小学校舍问题同雅江镇人民政府协商,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于是,龙昌华配合村支两委组织村民,捐资献物,立即动工。龙昌华把政府划拨的有限经费管好、用好,一分钱掰做两分花。但资金还是不够。怎么办?紧要关头,龙昌华背着妻子儿女,毫不犹豫的把自己多年的积蓄2万元全部垫上。
  龙昌华站在三尺讲台上了整天课,晚上还要睡在学校,看守工地、材料。每逢周末,他就同工匠一起帮着干工地上的活,几个月过去,身上掉下来13斤肉。好心人问他:“你何苦白干呢?”龙昌华回答说:“我是冷水村唯一的教师,这些事都是我自己的事。”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儿杨胜英要出阁了,妻子彭兰珍要龙昌华拿钱出来办婚事。龙昌华这才说了实话:储蓄已完全垫给学校重建工程。彭兰珍不依不饶,龙昌华急向雅江中心校校长杨志勇求助,杨志勇自己手上无钱,只好向他的好友借了三千元。龙昌华得了三千元,劝慰妻子女儿,凑凑合合才把女儿打发出去了。

有些人说,龙昌华穿着“出格”,不像个老师。老天也爱捉弄他,不时开他一个大大的玩笑。
  一次,龙昌华去洪安开会,就涉了一次险。那天,刮风下雪,不肯稍停。傍晚该回家时,已是漫天大雪,行走极为困难,他只好在洪安住下了。大雪又下了一夜,天明时路上积雪六七寸厚。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龙昌华穿起破旧的解放鞋踏着厚厚的积雪,步行15千米回校。起初还自我感觉良好,勉强忍受得住。后来,慢慢地难受起来,裤子被雪水湿了大半截,脚从破鞋子里面伸出来,泡在雪水里,像刀割一样钻心地痛,结果用了三个多小时才赶到学校,恰好上课了,来不及回家换衣服,立即进了教室上课,一站就是一整天,几天后,双脚小腿以下都脱了一层皮。身子是冰凉的,教学是热心的,龙昌华战胜了冰雪,连喷嚏也没打一个。老天开的玩笑,他笑纳了。
  龙昌华一生穿着“出格”太过朴素之事较多,不但老天捉弄他,人们也误会他。
  1992年,洪安区教办两位领导同志打定主意到小贵小学明察暗访,要给龙昌华整个先进材料上报。正值雨天,他们在路上偶遇一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人,还以为是个农民。谁知“蓑笠翁”开口喊他俩,问他们往何处去,他们才知此人就是龙昌华。他们和龙昌华一起到了小贵小学,搞了些常规检查就回洪安了,先进材料也不整了。十多年后,当龙昌华站在全县各校的讲台上作师德师风报告时,这两位领导同志才深感内疚,手拿珍珠不识宝,反把珍珠隐藏了。
  龙昌华的师德表现和形象展示,不整体认读就得不出正确结论。
  在2003年非典之战中,龙昌华的师德更显崇高,虽然学校小、学生人数少,但因学校地当319国道要地,地理位置特殊,“防非”工作必须全面进行,面面俱到,严防死堵,以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每天量体温三次,每周室内外消毒两次,办专栏、写标语,配合乡政府、乡中心校宣传“防非”知识。“防非”深入人心,连一年级小朋友钱毅也知之甚深,他给远在福建打工的爸爸打电话:“爸爸,你放心,老师天天给我们量体温,没得事。”
  龙昌华工作勤奋出名,从教38年,请假天数为零。
  尽管家在农村,一度经济拮据,且从教38年,33年在村校、民校教书,遇到的困难很多,但龙昌华从来不当“伸手派”,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有一次,区教办领导叫龙昌华写个困难申请,被他谢绝了。
  龙昌华工作肯干,教绩卓著,家长满意,领导称赞,但他从不居功自傲,而是一次又一次反复强调成绩是集体的、大家的。三次评先、两次百分之三的奖励工资,几次机会他都不要,全让给了同事。
  真正了解龙昌华的人说,龙昌华一生劳碌奔波,扎根山区教育,为教育倾注心血,讲资历、凭成绩,无论从哪个方面讲,评先进龙昌华都够格。但龙昌华自己另有深远眼光、独到见解:说高点是对党和国家负责,说低点是对学生和自己负责

他说:我追求的不是名和利,而是爱心与奉献。
  龙昌华爱财:不是个人之财,而是国家之财,爱护祖国的人才,爱护学校财产也就是国家财产,心在学校,学校就是家,校在家之上,家在校之中,人与校一体,无校则无此人。修理桌凳,捡瓦补漏,随见随做,“家”事而已。
  龙昌华爱学生:循循诱导,满腔热情,待如儿女,要求更高,与祖国的未来联系,为世界的明天更美好。
  龙昌华爱同事:坦诚相待,和睦相处,亲如兄弟姐妹,工作关系和谐、融洽,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龙昌华爱教育: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祖国培养人才、培养栋梁,事业是神圣的,信念是不渝的,努力是持久的。
  这,就是龙昌华的整体形象:优秀教师。
  这,就是龙昌华形象的整体: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一棵土生土长的黄杨树,长在黄杨扁担之乡秀山,根扎三尺热土,根深叶茂,根不断,神不灭。
  这,就是龙昌华伟岸的整体形象。

另一位小学教师周江平,年轻、优秀,石元英感到难以企及。

周江平,男,1974年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任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第一民族小学校长。曾担任秀山团县委常委、县政协委员,曾被选为乡人大代表,重庆市二次团代会代表。怀着对党和人民教育的忠诚,对孩子们的无限热爱,爱岗敬业,工作勤奋而有开创性,所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了许多荣誉。

1999年以来,周江平获县表彰的有“优秀辅导员”3次,“优秀团干部”、“目标教学先进个人”、“见义勇为个人”、“优秀节目指导教师”各1次,镇、校各种表彰10余次,先后在国家、市、县发表论文并获奖3篇,指导的学生作文在国家、市、县获奖近10人次,所辅导的小队获“全国文明雏鹰假日小队”、中队获“全国优秀中队”等荣誉称号,所管理的班级先后获县表彰3次,2003年被表彰为“重庆市优秀教师”和“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所辅导的少先队从1998年至今,先后为中和镇一小赢得重庆市“红领巾手拉手助残先进集体”、“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家长示范学校”、“县红旗大队”、“最佳文明单位”、“校园文化特色学校”等十余种殊荣。

1997年秋,周江平被提拔为校团支部书记,兼总队辅导员,看到该校教师缺编、少人,就主动向校领导请求加大任务分担校领导的忧愁,继任中和镇一小毕业班的语文科教师、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可谓一人干五个人的事。满怀激情和忠诚的周江平,一干至今近8年。

作为少先队负责人,为了搞好少先队工作,周江平常常挑灯研读《全国少先队辅导员进修教材》,网上查阅少先队工作理论,学习先进的工作方法、理论。经常深入队员中间和家庭调查、谈心,建立了1000余份《队员家庭与学校联系卡》,在心中建起了近万名数据的“队员情况活字典”。有了理论和方法的周江平,及时扭转了一个原接近瘫痪的36个少先队中队、2000余名队员的庞大队伍的落后局面。经过多方调研,五年工作规划、每年工作计划、每月活动计划在周江平的脑海中绘成蓝图,跃然纸上,强有力地指导着少先队工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周江平先后拟定、撰写了该校的《学生管理制度》10余种,截止目前止,积累每周考核优秀中队次数达400余次,组织相应的中队观看爱国影片达400余场次,编写了近3000字的《中和镇一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歌》,并制作成光碟几十盘,不但强化了该校的德育教育,还带动了周边十余所学校的德育工作。

工作中,周江平积极主动配合校领导找企业、政府筹资30余万元建造了少先队活动室、荣誉室、办公室、广播站,主办了队刊《新芽》校报50余期,购买了队鼓、队号等全套少先队乐器以及校园网络音响,组建了全县唯一一支鼓号齐全的“红领巾仪仗队”。

活动是团队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周江平先后以“跨世纪的雏鹰行动”、“保护母亲河行动”、“播洒爱心行动”等为主题,共计开展了大型教育活动10余次,各种活动近20次。

在教育教学中,周江平注重情感教育和个性教育,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大朋友”、“大哥哥”、“好老师”,这为他突出的教学成绩奠定了基础。1998年的夏天,周江平曾冒着酷暑,放弃休假,自愿无偿地为毕业班的学生补习功课。使学生张廷安的家长感动得把家中唯一一只下蛋的老母鸡提到学校来感谢周江平。1999年,单亲(有爹无妈)学生张才富患病后无人管理,被周江平收养在家吃、住近两周,还给他耐心辅导学习,又买衣裤,使他那远在广东打工的父亲感动万分,主动回家照管孩子。周江平几年如一日的行动,先后唤回了近50余位远在外地打工的学生家长,回到家里主动看管自己的孩子,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还减少了至少30余位学生的流失,从而为该校乃至该县的“普九”记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教学中,周江平勤学勤研,博采众长,敢对传统教育教学进行大胆变革的尝试,探索了一套教育差生的有效方法。为了尽快转化差班、潜能生,往往废寝忘食,潜心教育引导学生做人、学习。3个差班,20余名潜能生在周江平细致而有效的工作下,去掉了“差”字,以往出名的差班在毕业考试的综合考评中一跃榜首。如学校挂号的潜能生陈俊、张华在毕业考试中以前五名和九名考入县重点中学。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周江平本来就体质单薄,因为长期废寝忘食,近年来又患了严重的胃病;前年的那次最严重,痛得昏倒在教室里休克了几分钟。醒来的周江平却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睁开眼睛就看到孩子们送来的鲜花、慰问信,有的是感动和欣慰。也许是他平时白天在校站着讲课时间太长,加之团队、班级等工作太多、太忙,未完的工作只好每晚挑灯夜战到11、12点完成,所以2000年周江平年仅29岁即劳累成疾,又患上了腰椎盘脱出的疾病。舍不得孩子们和不愿离开红领巾的周江平,仍然带病奋战在讲台上、队旗下。

周江平家庭负担重,无力请保姆,就与下岗的妻子商量后毅然把出生才8个月的女儿送到乡下爷爷处照管,两小口各自奋战在工作中,都取得了优异的工作成绩。近年来,周江平被学校多次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前年有名的差班以第一名的综合成绩跃居全级榜首,在毕业班家长会上,几十位家长在了解了周江平的事迹后,感动得热泪盈眶;此事在该校和当地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周江平在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先后在国家、市、县发表论文并获奖3篇,指导的学生作文在国家、市、县获奖10余人次。在教学之余,周江平还挤时间采写新闻报道,撰写文章,曾先后在重庆市《少年先锋报》、《教育周报》等报刊上发表,反映团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新闻通讯80余篇。采写的《情在燃烧,爱在流淌》等10余篇新闻报道,在100余名特困学生与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之间建起了一座座虹桥,使20余名面临失学的孩子又走进了课堂,为全校和全县的“希望工程”和“普九”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身为中心校一位行政领导的周江平,工作更认真,育人效果更出色。

在平凡的工作中,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业,周江平给所在学校的团队工作注入了青春与活力,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增添了动力,为青少年朋友的健康成长奉献了美好的青春和无穷的智慧,捧着一本本荣誉证书,端着一块块奖牌和一个个奖杯,面对各种荣誉,他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压力更大了。决心再用青春和智慧去滋润每一棵幼苗,去培养、锻炼每一只雏鹰,去铸就新时代的师魂,为党的教育事业和少先队事业立新功、谱新曲。

报告活动休息时,石元英与周江平深入交流交谈,说到兴奋处,二人相约背对背各写一条教育心得。写好一揭谜底,竟然都是“爱心”二字,二人会心而笑,整个报告团的人都笑了。

 

 

作者福利:录制音频,上架喜马拉雅。请加天马文学网管理员微信w609778830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成绩]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上一章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