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篇中心 A-AA+ 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朗读 手机

             

第7章和谐校园

武陵师魂 by 绿叶草根

2020-12-6 13:44

2000年,世纪之交,湖南省保靖县黄连小学成了脏乱差学校。

清水坪学区领导要调一员猛将去改造、治理黄连小学,点将点到了姜蛟头上。

消息一传开,坝木村人、四川河组人一齐炸了锅:姜校长不能走!

是的,姜校长不能走。他们夫妇二人同其他老师一道,在村支两委支持下,把一个被烂儿搞得乌烟瘴气的学校改造成了清水坪学区的第一流学校,为四川河两岸人民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有谁舍得他们走呢?

但是,上级的调令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姜蛟夫妇和全校师生在2000年暑假刚用汗水搭好了校园戏台,在2000年秋期开学前就要走了,就要离开坝木小学了。

姜蛟夫妇,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

八年的深情厚谊藕断丝连,八年的亲密交往依依不舍。

姜校长一家的家具什物、书本用品,坝木村支两委找车子给他们全部搬运过去。村支书杨昌树亲自带领村民和学生家长,几里送亲人。村委会买了一大塑料袋鞭炮,村民又自发买了四、五袋。从坝木小学到黄连小学,一路上爆竹声声,锣鼓喧天;进了黄连小学以后,人们七手八脚地帮着把车上的各种东西搬进姜校长新的宿舍。那个爆竹响呀、响呀,响个没完没了……

后来,姜蛟夫妇有空闲时,多次回坝木玩耍,每回去一次,陈宜健就像回娘家一样。坝木村、四川河组的人谁不知道:姜校长夫妇一有空就回坝木,他们与坝木人有着不解之缘!      

然而,同姜蛟夫妇特别是同陈宜健关系最亲密的,却是石元英老师。

石元英、陈宜健都有纯扑作风,奉献精神,二人方方面面都合得来。

陈宜健生于1960年,比石元英小4岁。

姐姐石元英、妹妹陈宜健,不是一母所生,胜似一母所生。

姐姐石元英处处能体谅姜校长的苦衷,努力工作,有时给学生补课补到天快黑。妹妹陈宜健就学习她的敬业精神。石元英常常一文不名心忧学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感动得陈宜健眼眶湿润,她决心给石元英姐姐多给点帮助,再多给点。

姐妹两人在工作上的配合,那是天衣无缝,绝对默契的。陈宜健普通话较好,把住一年级入学关口,为学生的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石元英方法多,包班二年级,进一步开启学生的智慧。

姐姐背生上学,早春,深秋,河水冰凉刺骨。为了减较姐姐的重负,妹妹就去帮姐姐背学生。因为妹妹个子大,体力好,只要她一到地,姐姐就轻松了许多。

春冬四季,石元英给陈宜键家长期提供蔬菜,尝鲜补缺,什么黄瓜、白菜、苕豆腐,只要石元英有,陈宜健就一定有。石元英家共有7亩承包地,其中田3亩,土4亩。3亩田,每年都要打四十几挑稻谷,当然成本也相当大。每年买农药、化肥,石元英家都要打米卖,打米来不及时,就向姜蛟夫妇借钱。陈宜健当然是有求必应。

每年栽秧、挞谷,姜蛟夫妇和其他老师,都要利用双休日去石元英家帮忙。陈宜健是个劳动能手,她一上阵,常常是一人顶两人。

一到农忙,陈宜健就到石元英家走得更勤。因为农活多,石元英的家务活总是做不完,陈宜健就替石元英洗她全家人的衣服。

陈宜健见姐姐家的灶上经常脱落石灰块,不卫生,就给了姐家一些瓷砖。后来,陈宜健每次到姐家,石元英都要说:“看,这个灶的卫生问题是你帮助我解决的。”

姐姐家生活不富裕,客人(包括坝木小学的老师)又多,可是板凳太少。学校修理桌凳剩下一些废木块,陈宜健舍不得让大家拿做柴火,就让石元英的丈夫扛回去,修修补补添了几条板凳。

199710月的一天,石元英从清水坪镇卫生院带了针和药回家,走到坝木小学,就再也走不动了。陈宜健把石元英背到自己住室的隔壁,即石元英的临时宿舍,让她躺在床上治病。姜校长请赤脚医生来给石元英打了针后,又去周围找草医,给石元英医治。吃饭时,陈宜健把饭送到床头,把石元英扶起来,又把饭碗递到石元英手上。石元英该吃药了,陈宜健递药递水,十分准时。石元英无论大、小便,都是陈宜健背她上厕所的。

石元英在陈宜健家隔壁治病,一住就是十天。这十天石元英病情最重;这十天,姐妹俩的心贴到了一起。石元英的丈夫王焕林每日挞谷,忙得起火,根本抽不出身来关心妻子。直到稻谷打完,王焕林才把石元英背回家。王焕林从陈宜健手上扶过妻子石元英的时候,石元英两腿僵直,弯不得,王焕林就让她骑马马肩。用骑马马肩的方法,王焕林才把石元英背回家。石元英一路上都在诉说她对姜蛟夫妇的感激之情。

石元英在家治疗一个月,一共找了三个医生,先是亲戚从保安乡建设村找来一个草医,上门医治不见效。姜蛟校长又从清水坪镇找来一草医来上门医治,仍不见效。最后,姜蛟找到堂弟姜军华的母亲彭司莲来给石元英治疗风湿病。彭司莲当时已70多岁,她的祖传秘方,把石元英从病床上扶起来了,虽然并不彻底,但石元英仍然非常满意,因为她能够站到讲台上了。

一个多月以来,为了石元英安心养病,姜蛟到秀山石堤学区要来了代课金。但是,石元英仍每天关心着她的学生;有好学的孩子来看她,她就问学生哪些地方不懂,在病床上也要给学生补课。对此,人们无不感动。

后来,陈宜健又把大哥陈宜生(保靖县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请到石元英家,为石元英诊治,使石元英进一步稳住了病情。

从石元英大病一场的1997年到1999年,几年中,学校的老师利用双休日把石元英家的稻谷挑到学校操场上来晒。陈宜健帮着王焕林、石元英夫妇把晒干的稻谷运回家。石元英身体差,病也没好彻底,每次只能背二、三十斤;而陈宜健身强力大,每次要背一百多斤,淌水过河,行走如飞。

石元英的侄女给石元英一些鲜色衣服,石元英觉得陈宜健年纪小点,更适合她穿,就与妹妹换颜色较深的衣服。

2006720日,石元英赴渝参加农村中小学先进教师旅游团。旅游前,陈宜健帮着石元英选购了物美价廉又实惠的一套衣服和皮凉鞋。

石元英小一晋升小高的问题没有解决,陈宜健一直惦纪在心。20064月,她找到陪同中央电视台《老师的背、学生的桥》摄制组的保安中心校校长和秀山县委宣传部一位副部长,对他们诉说了自己的心愿:“我比石元英小几岁,小高早就得了。你们应该给她晋升小高,她年纪比我们大,奉献比我们大,还不晋升小高,太不公平!”后来,秀山方面按照政策规定,给石元英评了小高,陈宜健闻讯即来祝贺。

石元英、陈宜健之间就是这样,总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她们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建立在事业和感情聚焦点上的友谊,这动人心弦的姐妹情结,必将伴随她们一生。

石元英老师在坝木小学教书后,龙家村四川河组学龄儿童入学率一直保持着百分之百的水平,在校学生没有一个中途辍学的,也没有一个学生发生事故的。这些都是使石老师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的事情。

为了“百分之百”,为了确保四川河组的贫困生入学,石元英老师一直“承包”着为学生垫付书学费的事项。给学生垫付之后,总是让他们的家长有钱时再还。还钱的情况有先有后,有一般有特殊,有一年后才还的,更有一直无钱还的,那就免还了。

热爱学生,爱生如子,是石元英执教29年来的一贯表现。她是学生的“慈母”、良师和益友。

1995年秋期开学的时候,教室里突然空出了杨秀兵的座位。杨秀兵是坝木二组人,距学校不远。石元英惦记着杨秀兵,晚上改完作业备好课,又家访来到杨秀兵家。进了门,看见杨秀兵正坐在床边,点着一盏煤油灯看书。

经过询问,石老师才知道杨秀兵的父亲外出打工,因遭遇车祸不幸身亡;患有严重精神病的母亲承爱不了沉重的打击,丢下小秀兵走了。

小秀兵万般无奈,只好塔伙在伯父家吃饭。伯父家里穷,劳动力差,3个孩子中有1个是弱智,一家人吃不饱饭,穿不暖衣。很多时候,小秀兵放学回家迟了,锅里已是空空如也,没有饭菜了。

石老师得知就里后,眼眶湿润,心急如焚,便当机立断,立即找到杨秀兵的伯父,并对他说:“杨秀兵吃的、穿的、读书的钱,都由我负担。”

自此,杨秀兵有了“亲妈妈”。当时,石老师工资低,每月民师工资仅100元;这样做,无疑多了一个“儿子”,负担加重了,但她心里坦然、踏实。从那以后,杨秀兵没挨过一顿饿,没旷过一次课。

石元英老师对杨秀兵的无私资助长达6年,直到杨秀兵初中毕业、外出打工为止。

如今,杨秀兵打工回来,坝木村村支两委看他没有房子住,为他向上级申请到一万多块救济款,建了一幢新房;接着,他又娶妻成家,有了两个女儿。

杨秀兵勤耕苦做,安居乐业,他念念不忘党和政府的恩情,念念不忘村支两委,念念不忘资助他读完初中的石元英老师。他对石元英老师有着像亲妈妈那样的感情,他深情地对笔者说:“应该大力宣传石老师,希望全国有更多的这样好的老师。我好想我的石老师能够坐到人民大会堂去发言,这也是我多年的期望。”

石老师还在背生过河、还在资助杨秀兵的时候,那是1999年,渝湘边一件喜事接着一件喜事。

1999828日,作为国家扶贫教育工程项目学校的坝木小学重建竣工,两楼一底的教学楼、两楼一底的教师宿舍楼双双拔地而起,崭新锃亮。

新教学楼正面嵌上了鲜红耀眼的校训和办校原则。校训是八个字:团结、奋进、求实、进取;办学原则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生存。

石元英老师对校训和办学原则每天都要看上一眼,且“一日三省吾身”,努力去实践,务求取得更大成果。

199912月,作为保靖县财政扶贫工程的湘渝友谊桥(保靖县拨款11万元,秀山县拨款1万元)竣工,结束了坝木村与四川河组之间多年来没有桥的历史。

湖南、重庆两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渝湘边区人民特别是对坝木小学的关怀之花,结出了丰硕的物质文明之果,更在精神文明方面起了巨大的鼓舞、激励作用。

湘渝友谊桥,是湘渝人民友谊的象征,又与四川河两岸特别是石元英老师有着紧密的关联。坝木六组人杨清平从黄连乡党委书记升任县计委主任后,经多方奔走、争取,把关于坝木小学和湘渝友谊桥两个扶贫项目都争取到手了。其中,关于湘渝友谊桥的争取过程,他的计划很周全,理由很充分:1、渝湘两省市连界之地,坝木村与四川河组的耕地是“夹花地”,四川河组有坝木村的田土,坝木村有四川河组的田土,跨省耕种是常事,修此桥就能为湘渝边人民提供方便。2、修此桥可加深湘渝两省市人民的友谊。3、石元英老师背生涉水跨省求学,事迹感人至深,同时危险性也大。石元英本人也说过:“这样做是有一定的危险性,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好在石元英从不做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事,所以没有出过一次事故。但四川河两岸人民却深受四川河洪流之害,洪水吞噬人的现象不时发生,受害的人,坝木村也有,四川河组也有。

湘渝友谊桥建成了,石元英老师的背可以不做学生的桥和船了。可是,条件变了,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没有变,何况她的背就是背负人民的希望的。不需要做桥和船了,她的背又成了残疾儿童的路。四川河组有个左腿先天残疾的学龄儿童肖伦兵,又被石元英老师背在背上,不分春夏秋冬,她背着肖伦兵,穿梭在学校与山寨之间,风里来,雨里去,寒暑易节,长背不厌。石元英知道,肖伦兵的父母不望肖伦兵将来有什么出息,只想他能多少有点文化,将来的日子也许会好过一些。

为了肖伦兵父母这个善良的愿望,为了对下一代多一分爱心,多一分关注,所以石元英没有半点嫌弃,乐意天天背这个残疾儿童。农闲家长背,农忙老师背,实际上石元英背的时间更多。因肖伦兵弱智,所以石元英背他读了两年学前班、两个一年级,一直背完二年级。

肖伦兵的祖父、父亲,见石老师太辛苦了,很过意不去,于是买了一副拐杖,教会肖伦兵用双拐走路,这才使年已50岁的石元英老师的背暂时轻松下来。

石元英爱生如子,校内校外一个样,上课下课一个样。

“预备——起,加油,再加油!”下课了,石元英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到操场上拔河、做游戏,一方面为了和孩子们建立感情,把“慈母”之爱献给孩子,另一方面又是为了减缓疾病的疼痛。

每天放学回家前,特别是周五放学回家前,她总要孩子们反复“背诵”两条“双休日老规矩”:第一条,要看书学习;第二条,要注意安全。

学生不管遇到了什么困难,只要被石老师知道了,石老师没有一次不伸出援手的。

一天午休,四川河组的女生田彩霞顶着大雨回家。石老师碰上她,就问:“这么大的雨,伞也没打,你回去干什么?”田彩霞回答说:“我这几天感冒,不想饭吃,没吃早饭就来了,现在感冒好了点,想饭吃了,我好饿啊!”石元英说:“这么大的雨,不要回去。”立即掏出一元钱给田彩霞去买方便面,还一路打伞为田彩霞遮风挡雨。

爱心是无限的,爱心在犯错误的儿童身上照样延伸。

石元英家有个小小的代销店,是为了方便组上群众。她家的小店虽专有一间拖铺,但平常并未上锁。

有一段时间,家里零钱经常被盗。王焕林不知零钱被盗,老是怀疑妻子石元英把零钱揣走了,绕山绕水埋怨妻子;石元英也不知他埋怨什么,因而两人常有不和。

一天晚上,终于真相大白,他们抓住了一个正在他家行窃的儿童,而且此儿童就是组上的。儿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但石元英的公公不依不饶,一要打那儿童一顿,二要他赔偿几次偷去的钱。

石元英考虑到事情闹大,一要毁掉那个儿童的前途,二来要影响邻居之间的关系,觉得处理此事应着眼于教育。她把那儿童送回他的家里,让儿童的家人问明情况,并与他的家人一起教育那儿童。儿童的家人表态愿意赔偿石元英家的损失,石元英坚决不要,并说:“钱用了就算了,儿童的品行要紧,我们要共同把他教育好,使他改正错误,一生都清清白白做人。“

在学校,她只在办公室同那儿童的班主任彭声录介绍了上述情况;还有两、三个教师在旁边听到了,石元英提醒他们对此事不能外传。彭声录老师细致地教育了那个儿童。从此以后,那个儿童再也没犯同样错误,后已升入初中。

作者福利:录制音频,上架喜马拉雅。请加天马文学网管理员微信w609778830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成绩]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上一章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