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

 找回密码
 注册

强烈推荐:微信免注册登录

搜索
热搜: 投稿 公告 密码
《天马》 门户 查看主题

母亲的前半生

发布者: 王巍 | 发布时间: 2019-8-16 10:26| 查看数: 2211| 评论数: 2|帖子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巍 于 2019-8-16 15:11 编辑

                                  母亲的前半生
        我的母亲在我心目中是一位几近完美的传统东方女性,她温柔善良、吃苦耐劳、上孝下慈、贤惠端庄、宽容大度、乐观坚强。母亲温柔善良,人缘极好。
        自我儿时有记忆至今,母亲从未与街坊邻里有过任何争执。用她的话来说就是“远亲不如近邻”。别人有什么愁事烦心事向她倾诉,她总是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和耐心的劝导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是母亲最基本的处事原则。她儿时的经历,磨练了母亲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品质,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母亲都会笑着去面对。
        母亲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都比她大十几岁。外祖父去世的早,母亲从小就跟着外婆学会了干很多家务活,还去地里干活挣工分。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母亲还曾经出去要过饭吃。后来,生活慢慢好起来了,她总是把家里的好饭好菜给前来要饭的乞丐吃。
        嫁给父亲以后,母亲便开始打理家里家外的一切事物。父亲一般只需要忙自己的工作,家中的琐事很少操心。除了过秋过麦农忙的时候,会搭把手干些农活。母亲干起农活来一个顶仨,我亲眼看见过掰玉米的时候,母亲掰完三沟了,父亲才掰完一沟。也亲眼看见过割麦子的时候,母亲割完三垅了,父亲才割完一垅。我在边上打趣道:“丢丢,男的还不如女的干活快呢。”母亲则边干活边笑着回答:“你爸爸教学教的好呀!”
        早些年,母亲几乎终日都会去田野里劳作。烈日炎炎,骄阳似火的时候,母亲常常会拿着锄头去锄草,因为这样锄下来的野草才不容易复活。真的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待到小麦快要成熟的时候,我们就带上一个叫做“旱船”的农具去种玉米。旱船是用两根竹竿和一根横杆组成一个三角形的架子,两根竹竿交接的底部有一块圆木头,横杆的两头栓一根绳子。把绳子套在脖子上,横杆放在肩膀下面的位置,推着的人边走边带动着旱船一起走,就能够把小麦往两边分开,就此留出一个大的空隙来。推旱船的事情一般都由我来做,母亲在前面用大钁刨出一个个深度适中,间隔均匀的埯。我边推着旱船,边在每个埯里洒上煮好的豆子当底肥,父亲则负责在每个埯里洒上两三粒玉米种子,然后把埯填平。
        我小的时候,学校里是放麦假和秋假的,所以对与种地相关的事情印象都比较深刻。过麦的时候,收割小麦必须争分夺秒,不能耽搁,一是怕天热麦子炸了粒,收成泡汤;二是怕赶上雨把麦子捂在地里,导致发霉。父亲每次都提前把镰刀打磨的很光亮。一大早吃过早饭,全家人就全副武装到麦地里去割麦子。每人拿着一把镰刀,左手把麦子朝一个方向拢起来,右手拿着镰刀在小麦根部靠上的位置“嚓嚓”割上几刀。够一捆的时候,就随手把两股麦杆穗头打成结捆绑起来。握着镰刀的手常常会磨出血泡,再结成老茧。割完麦子,趁天气好的时候要及时晾晒。我喜欢把嫩一些的麦穗烧着吃。虽然看着黑黢黢的,但是搓好的小麦粒放到嘴里那个香呀!
        打场也很辛苦,几个人轮流一圈一圈的拉着碌碡,把洒上水的场院地碾压平整,然后晒干,用来当做晒麦子的场地。脱粒机轰隆隆的脱完麦粒之后,剩下的麦秆,会搭成小山一样的麦垛。我有时会爬上不太高的麦垛,从上面跳下来玩,有时会和小伙伴们在麦垛之间玩捉迷藏,在某个麦垛上掏个洞,躲在里面,再拿点麦秸挡住,玩的不亦乐乎!村里播放电影的时候,我们就爬到麦垛上面,不会担心被前面的人挡住视野。晒干的麦秸可以套进缝合的被单里面,铺在床上在冬天防寒用,也可以作为燃料做饭烧菜用,还可以和泥土混在一起盖房子用……
        趁着自然风,顺着风势锄起一簸箕带着麦糠的麦粒,如此周而复始的扬场,就把麦粒和麦糠剥离开来,忙的灰头土脸的母亲不知疲惫,因为丰收而喜悦着。休息的间歇里,喝上一碗提前备好的车前子茶,笑着露出更显洁白的牙齿。
        等到麦粒晒干的时候,一袋一袋的装进袋子里,扎好口,放在地板车上拉回家。母亲的力气比较大,一般都是她驾驭地板车,父亲和我则在旁边拉拉偏绳。那时候,挑选出最好的粮食是要交公粮的,全家人一起拉着地板车,排队去粮站交公粮。粮站的质检员拿一根空心铁棍,往装粮食的袋里猛地一戳,麦粒就被取了出来,拿上几粒放嘴里磕一下,合格的就收下了。如果有不合格的,还得回家重新晒,我们家里的公粮都是交一次就过关了。
        几个月之后,玉米也成熟了。秋天的气温还是很高的,玉米地里更是密不透风,即使再热,进玉米地之前也是要穿上长裤和长袖上衣的,一来是为了防止玉米叶子会划伤皮肤,二来也是防止蚊虫叮咬。开始掰玉米了,母亲依旧是主力军,她一手扶住玉米杆,另一只手迅速的用力向下掰,每个人都把掰下的玉米放在篮子里,然后再集中装入袋子里。快速反复的重复着这样的动作。在玉米地里呆上一会儿,就会浑身大汗,身上的衣服像是水洗了一般。
        地里的玉米全部掰完之后,还要把玉米秸一棵一棵的砍倒。十几棵放成一堆,打成捆横放在垄上。拉回家后,很规整的立在院墙上,当做柴火烧饭炒菜用。玉米运回家之后,倒在院子里,堆成小山一般。全家人就围坐在玉米堆跟前扒玉米,经常会扒到半夜,院子里会挂上一个亮度很大的灯泡。每个人都麻利的把每一个玉米的外皮撕去掰下来,都朝着指定的方向扔去。慢慢的眼前就会堆起来一堆堆金黄色的小山。
        我们挑出嫩的玉米,剥去外皮,留下里层的嫩皮煮着吃,或者在母亲用柴火炉子做饭的时候,用铁钎子插进棒子芯内放进火堆里烧着吃。烧玉米有着鲜玉米的清香,还有着烟火灰的香气,咬一口又香又烫,一顿吃下来,手上是黑黑的,嘴上也是黑黑的,心里却是极其喜悦的!
        玉米的外皮可以编成坐垫,我们叫它“蒲墩”。厚厚的、暖暖的、软软的,很舒适。一日三餐,在堂屋的地上放一张矮木桌,周围放几个蒲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就算是粗茶淡饭,也是其乐融融。邻居朋友来找母亲串门,或在堂屋里、或在大门槛上、或在庭院里,每人拿一个蒲墩坐在上面,边做着针线边唠家常。
        那时候家里是有玉米栈子的,栈子是用高粱杆围成的圆柱体,把扒好皮的玉米放在里面有利于储存。也会留一些剥开玉米皮的,把玉米皮打成结拴在一起,或挂在屋檐下,或挂在院子里的树杈上。玉米晒干了之后,抽时间要把玉米粒剥下来。最原始的方法是取一个平口的螺丝刀,在每个玉米的根部,撬下两三行玉米粒,这样玉米粒之间就有了空隙,再手指一排一排的剥下来或者拿两个这样的玉米互相搓一下,玉米粒就下来了。剩下的玉米芯,一部分加工成猪饲料,一部分用来烧火做饭。
        除去干地里的活,母亲还养过几年母鸡。买来小鸡之后,放在垫上报纸的纸箱里,在小鸡头顶上方放一个灯泡,用来保持体温,用温水泡小米,还要给小鸡打疫苗。半年之后,母鸡就可以下蛋了。那时候父亲的工资并不高,母亲就是靠自己的勤劳肯干来补贴家用的。
        1987年,母亲用卖鸡蛋挣的钱买了一台17寸的黑白电视机,当时在我们村里很少有电视机,一到晚上,就会有很多乡亲跑到我们家来看电视,有的人家是倾巢出动,看到精彩的环节会发表议论和感慨。当天的电视剧演完之后,人们才恋恋不舍的离开,猜想着下一集的剧情并互相讨论着。后来家家都买上了电视机,这样的热闹场景就不复存在了。
       世事难料,一场鸡瘟让家里的鸡所剩无几。伤心之余,母亲很快振作起来。谁家有盖新房的,她就去工地上给人家当小工。搬砖、和水泥,给大工打下手,一刻也不闲着。有一个星期天,快到中午的时候,我觉得饿了,就去工地上找母亲。烈日炎炎之下,她正在端着铣锄水泥,汗水夹杂着灰土顺着她的脸庞流下来,母亲看到我,笑着对我说:“你怎么来了?快回家吧!外面热,我一会儿就回家做饭了。” 当时,我的心里五味陈杂,她一直在为这个家无怨无悔的付出,自己却从来都不叫苦。我更加感受到了母亲的不容易,发誓一定要好好的孝顺母亲!
        母亲对待父亲很是贤惠,常常是夫唱妇随。父亲若想吃点儿什么好吃的,只需一句话定会如愿以偿。在我的记忆中,一日三餐,母亲从未早于父亲吃过,就算时间再晚,她也要等着父亲回来以后再一块儿吃。父亲每天只需全心全意的工作,洗衣服、做饭、做家务,母亲全都大包大揽了。家里的大事经过商议后,十之八九也都是父亲拿主意。在母亲心里,父亲永远都是她的“掌柜的”。
        1994年,父亲的一场大病打破了我们家原本平静的生活 。曾经一度,我们家的所有积蓄所剩无几。母亲既要在医院照顾父亲,还要顾及我们姐妹俩的日常生活。大额的医疗费并没有打垮坚强的母亲。她说:“只要是人好好的,就什么都有了。”而正是这件事情,使得母亲下定决心自己要干点什么。她经过一番考虑后,便准备做点生意,从最初小打小闹的在学校门口卖点学生用品,发展到后来拥有颇有规模,能称的上超市的小卖部。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母亲便有着这样的胸怀。因为母亲经营的小卖部真正做到了“诚实守信,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所以生意很红火,遭到了同村一个人的嫉妒,她在外面散布谣言,说母亲卖的是假货,传到母亲耳朵里,母亲却不生气,只是说:“真金不怕火炼,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甚至还热心帮助过那个造谣生事的人,令那个人自行惭愧。母亲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人心换人心。”也许正是由于母亲的宽容之心,才赢得了别人的敬重。
       母亲是个热心肠,谁家有个大事小事,她能帮的就帮,总是尽心尽力。她热衷于给别人当红娘,从年轻到现在她已经说成了几十桩婚事儿,其中有一家人娘俩都是她牵的线搭的桥。她因为做生意在批发市场有很多熟人。我们村上每年都有好多下了学无所事事的年轻人,母亲便介绍他们去临时打个工。我开玩笑的说:“您不如开个“婚姻职业介绍所”得了。”母亲却笑着说:“我这是为后代积德行善呢。”
        不止这些,近处谁家有个病人住院,也大都少不了她跑前跑后的忙活。那时候母亲的生意很忙,却还时常操心别人的事,但她却忙得不亦乐乎,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付出总有回报”,我们家有什么困难,很多乡里乡亲也都会鼎力相助。记得有一年爷爷生病住院正值秋收,父母在医院里照顾他,都顾不上地里的活,有好几家邻居商量着帮我们把玉米收回了家。母亲还很大方,对于亲朋好友间的礼尚往来,她总是唯恐别人吃了亏。
        母亲及其孝顺。她幼年丧父,外婆年轻时拉扯她长大极不容易。在她眼中外婆是没有什么人可以替代的。外婆每年都有大半年的时间是在我们家度过的,母亲经常亲自给外婆剪发、剪指甲,好的的东西都是先给外婆吃。母亲对待自己的公婆也是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冬天的时候,母亲每天都给爷爷奶奶灌上烫壶提前暖被窝,一年四季经常给他们添置新衣服。每逢过年过节,母亲总是在饭屋里忙前忙后,等她忙活完能坐下吃饭的时候,往往桌子上就只剩下残羹剩饭了。待到吃完饭后,刷锅刷碗也无一不是她们妯娌的份内之事。
        对于我和妹妹,母亲更是细心呵护着。我小时候是早产儿,身体比较羸弱,母亲费尽了心思变着花样的做饭给我吃。3岁那年,我因疾病入院,病情来势凶猛,医生说不一定能救过来,母亲哭着下跪求医生救我,我坚强的活了过来! 12岁那年,上学路上的一场意外,让我险些成了植物人,多亏了当时上初三的一位大哥哥的及时仗义相救,深度昏迷14个小时终于醒了过来,母亲哭了整整一天。后来受伤的那根手指感染,险些被截指,是母亲的坚持不放弃,一天跑了五家医院,第五家医院终于为我保住了手指。
        上初中住校那会儿,母亲每天都不辞劳苦地骑着自行车往返十来公里去给我送饭,生怕我在外面吃不好影响长身体。那时候,有很多同学每天都是凑合着吃煎饼、咸菜、方便面。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中,我更加感受到了母亲的慈爱。  
        24岁那年,我生女儿时剖腹产后高烧三天三夜,母亲着急的几夜都没合眼。36岁时,我查出来患有罕见的先天性疾病,母亲不知流了多少眼泪。无奈第一次手术不成功,次年又做了第二次手术。住院期间她替我照顾孩子,出院回家后她又对我悉心照料了好几个月,直到我完全康复了。我的女儿和外甥女都非常依恋于她,母亲更是“隔辈亲”,对她们疼爱有加。
        母亲在农村算的上是比较端庄了,举止稳重,在言行方面也是很有素养,我从未听到母亲说过任何不文雅的话。她在衣着上也很传统,再热的天,她始终都是穿一身短褂长裤。现在母亲的主要任务就是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帮着妹妹看看孩子,操持家务,在家里养些鸡鸭猫狗,种一些绿色蔬菜,鸡蛋和蔬菜都分给孩子们吃。
        近几年,母亲因病住过两次院,我们都悉心的照料着她,令我欣慰的是,女儿当时每天放学后,都去医院陪伴她,给她洗脸洗脚,母亲慢慢的就康复了。希望我的母亲能够快乐安康、长寿!一路走来,母亲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乐观坚强的种种优良品质深深的影响了我。其间的酸甜苦辣,我也都有深刻的体会。
        我的母亲平凡而又伟大,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最新评论

王省江 发表于 2019-8-16 17:39:59
喜欢你的语言风格
王巍 发表于 2019-8-16 21:57:25
王省江 发表于 2019-8-16 17:39
喜欢你的语言风格

谢谢老师对我的文章的认可,我是新手作者,请多多关照!

QQ|域名服务|西方经典阅读|古代经典|近代经典诗歌|近代经典散文|近代经典小说|作家档案|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域名申诉|域名仲裁|企业建站|联系我们|域名申诉仲裁|杂文评论|龙舞网络|天马原创文学网 ( 冀ICP备11025393号-6 冀ICP备202100452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7 08:23 , Processed in 0.687500 second(s), 41 queries , File On.

冀公网安备:13032302000108 冀ICP备11025393号-6 

文章版权归天马原创文学网和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天马原创文学网是秦皇岛市抚宁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交流平台。 

本站内容仅供抚宁区及部分域外作家学习交流,不涉及印刷和文化产品,是免费的非经营性网站。 

名誉站长:孙书柱、桑恒昌

By D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