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

 找回密码
 注册

强烈推荐:微信免注册登录

搜索
热搜: 投稿 公告 密码
文化破圈 短视频推广免费录制音频,入驻喜马拉雅作家档案(欢迎加入)
查看: 535|回复: 0
收起左侧

早年麦收那些事

[复制链接]

158

作品

158

互动

4933

积分

铁笔作家

成绩
1613
威望
16109
精华
0
粉丝
9
好友
0
注册时间
2019-4-23
最后登录
2019-6-21
在线时间
157 小时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9-6-1 13:19: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早年麦收那些事
           文/张艳华(文安)

        清晨,人们悠闲地散步在阡陌纵横的田间公路上, 望着这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麦海,听着偶尔传来的布谷鸟清脆的叫声,闻着这熟悉而又亲切的麦香,这些地地道道的农人们一股喜悦顿时涌上心头。上了年纪的大爷,顺手掐下一个麦穗儿,仔细地打量着每一颗饱胀得肥猪子似的麦粒,认真地数着麦粒儿的行数和颗数,微笑地点着头说:“嗯,饱满,诚实!品种也好!又是一个丰收年!如今的麦子,穗儿长了,粒大了,秸秆儿硬了,矮啦,别看它不高,敦敦实实的,可出粮食了!多亏现在用大型收割机,这要是放在过去,都没法割呀!
      一句话,把大家带到了若干年前那个艰苦的靠人力收割的年代: 在改革开放前,每村都是一个生产大队。一个大队又分成若干个生产小队。每天钟声一响,社员们就都来到一个固定的地点,由队长分配活儿。谁有多大力气,适合干什么,都在队长心里装着。当队长的往往是年轻力壮的,有心路又能干的劳动能手,对庄稼活样样精通,事事干在别人前面,这样才能服人,还要对全队的生产任务进行全盘考虑。就象这麦收吧,队长提前两三天就心里盘算好了,先割哪块地,后割哪块地,穿插着耩哪块麦茬地,又让谁去浇哪块地,队长都得做到胸有成竹,提前两天就让大家把割麦时用的工具准备好了,草帽、水壶、长袖衣服、解放鞋,尤其是镰刀,一定要磨得飞快,磨得锃光瓦亮,哪样东西准备不好,定会影响你的割麦进度,割麦落伍,十分没面子。一旦开镰了,就得十来天忙得不分白天黑夜。因为到嘴的麦子,说不清老天爷哪天翻脸,说不让你吃,就不让你吃,所以人们也十分听队长的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从来不讨价还价。
        开镰的头一天,溜场是麦收的前奏。每队都有一片固定的大场,大概有几亩地,一般在村边上,场边上还有一两间看场的小屋,那里边放满了场上用的使手家伙,什么叉子、簸箕、扫帚、木锨、木耙……应有尽有。
       一大早,全队的青壮年就每人担着一副桶,到场边的大坑里去挑水,然后倒在大笸箩里,由一个有经验的老农用簸箕从笸箩里淘水向四周泼洒。场面事先用马拉着牲口套着耙耙一遍,翻起一小层土,然后再泼上水,稍微晾一晾,就在场上撒满去年的麦秸,然后用马套着碌碡一圈一圈地轧实,这样轧出来的场面就又平整又结实,硬梆梆的,没有一点浮土,一个麦收,场面都不会开裂,起暄。
       开镰了,男女老少都在心里上准备好了,要打一场硬仗。青壮劳力都下洼割麦子,上了年纪的奶奶们连看孩子带做饭。小学生们,由老师带着去洼里拾麦子。
     麦田里,你看吧,大家展开了一场割麦大赛:由队长领头,每人揽着四五行,飞一般地,向前进展,只见他 用手中的镰,把麦子向怀里一拢,左手就势压在了胳膊下,镰刀从根部一抹,一大把麦子就割到了手里,三下两下,就割了半抱,只见他从麦子中抽出一小绺长的软的麦子,用小指勾住穗头,然后用拇指和食指一分一转,一把捆麦子的腰儿打成了,就像变魔术一样快,然后把腰儿放在地上,随即把一抱麦子放在腰儿的中间,把腰子压好,然后他身后的另一个人,三下五除二地也割下一抱麦子,与队长的放在一起,正好够捆一个麦个子了,只见那人把镰刀往腋下一夹,左右手各拿着腰子,向正中一拢一紧用脚一蹬,再一拧,一别,一个结实整齐的麦个子就捆成了,保证用叉子挑都挑不开。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队长这一组不一会就整齐地摆了一溜麦个子,他们动作有条不紊,干净利落,地上只留下齐刷刷的白色麦茬,几乎没有丢下麦穗,一会儿就远远地超出了其他组。然后队长还时不时地直起身叮嘱大家:“一年的庄稼到嘴了,大家不要丢麦子!要做到颗粒归仓。”大家也应和着,你追我赶,一弯腰的功夫就割了半块地。前边割着,后边队里的马车到了,两三个人拿叉子把麦个子一个一个叉着扔上车,装整齐,码得高高的,宽宽的,形成一个大麦垛,然后拉向大场,一趟又一趟,这时,连牲口都要卖把力气。
      地里麦子拉走了,小学生们就来拾麦子,也是一人揽几行,把割麦人不小心丢的麦子一根一根地拾走起来,用麦秸捆成把儿,最后把一把一把捡起来抱在一起,装好筐,背到大场里,队里为了奖励小学生们,都为他们过称,最后,拾一斤麦子给二分钱。一个麦假下来,最多的可以得四五元钱,少的也有的得二元多,发钱的日子,孩子们可高兴了!这是这个年代同学们唯一的劳动收入。绝不敢随便乱花,得交学费或买本子买铅笔才舍得拿出来。
      麦场上也忙起来了,这时队长专门分配了社员在场里,副队长专门在场里指挥分工,带头干活。场里的活可真不少,早晨把前一天拉来的麦个子用铡刀铡去麦头,把麦穗摊在场里,麦秸堆放在场边上,堆得高高的成了小山,把麦场堆成了一个城堡。晒在场上的麦穗,一上午要翻至少两三次,等下午一两点再翻一次就可以轧场了。在场里干活的社员一点也不轻松,净是些上了年纪的有经验的老农,和一些带孩子的妇女。在翻完场的那会儿功夫,男人们准备下一道工序,女人们就利用这点时间在树荫里给孩子喂几口奶,然后就又投入到了下一次劳动中。吃完奶的孩子,极不情愿地由奶奶背着或抱着回家去准备饭菜,好让干活的人收了工回去及时吃上饭,不耽误下午干活。
      翻场看似轻松,实则很难受,天越热越要翻场,好让麦穗及时晒干晒脆,这样麦粒好轧下来。麦熟那几天,中午特别热,晒得翻场人脸跟红布似的,汗直往下流,翻完一遍就要喝一回凉水。最热的还是轧场的人,一般是车把式,把一匹马套好,用绳子拴住碌碡,牲口把式把缰绳攥在手里,一手拿着鞭子,嘴里轻轻地吆喝着。于是那骡马就一圈儿一圈儿的拉着碌碡在场里转着,转上几圈之后,麦秸轧得实了,就有人跟在马的后面翻场,也就是把麦秸挑起来抖一抖,让麦粒漏下去,然后翻过来轧另一面。直到把另一面的麦粒也轧出来,然后就可以起场了。这边起着场,车把式又拉着马去轧另一片晒好的麦穗,有的一天要轧好几场,有时为了赶时间,或场地有限,就把轧好的这一场收起来,赶快另摊一场轧,这叫打连场。场上的社员放下叉子就拿扫帚,一点空闲也没有,直到傍晚才渐渐地有喘息的机会。
      最让人佩服和称奇的是扬场的技术,这活一般人胜任不了,大多由固定的老庄稼人完成。傍晚,起风了,人们把轧好的混合着麦糠的麦粒 堆成一座小山,等着扬场。扬场人抓一把在空中试试风向和力度。决定这个麦子马道在哪个方向出。于是就动作娴熟地扬起场来。只见一个人拿着木锨锄起带麦糠的麦粒放在扬场人的簸箕里,扬场人顺着风向空中一扬,麦糠就顺着风飘到了一边,麦粒形成了一个弯弯的马道。供锨人与扬场人配合默契,动作衔接自然优美,常常把一批玩耍的孩子,看得目瞪口呆,也会引得其他人啧啧称赞。当时学会扬场在队里是极受人尊重与羡慕的。
         等麦子扬干净了,装上口袋,这才算有了保证。人们这心里才算踏实了。不过,每个队的地也不只一两块,麦收也不只是一两天,没有十天半月是忙不完的。这十天半月也把人们折腾得够呛,累 得人们脱层皮。等队里交完公粮,社员们才能分麦子。一人分个百八十斤的,也只够吃两三个月的,人们多数时间还要吃玉米面,高粮面,不挨饿就不错了。
       等到78年以后,实现了改革开放,队里把地分到了各家各户, 当时人们的劳动强度还是非常大。有牲口的人家毕竟很少,没有牲口的人家干点活真难呀!我当时十几岁,一个女孩曾经拉着装麦子的小车往家走,累得不行不行的,两条腿直打颤,机械地迈着步子往前走,脸上的汗哗哗地往下淌,心想,什么时候才不干这么累的活呀?没办法,还得干呀!家里劳力少,我是老大,弟妹比我还小。我曾经跟着爸妈起四点的早去割麦子,割一会就累得直不起腰,半天下来,腰酸背痛。我当时总想:什么时候这种繁重的劳动才结束呀?!再后来,有了割麦子的刀子,一趟把麦子推倒三四行,还得自己捆,自己运,还得轧场扬场,照样很麻烦。再后来出现了脱粒机,省去了轧场,扬场,人们的劳动强度逐渐减轻。再后来出现了大型联合收割机,人们只要拿着口袋把麦粒收回来晾晒就行了。现在实行了土地流转,人们都把土地承包给了专门种地的农民,他们统一大面积种植,从种到收一切过程全部机械化,麦收那忙碌而劳累的场景一去不复返,只能收藏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了人们回忆中的往事,成为自己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又到一年麦黄时,多数人对麦收这个季节不再关心和紧张,因为自家已没有麦地,只是又听到那熟悉的布谷鸟清脆的叫声才会想起,又到了麦收时节了,他们可以在一早一晚散步时,欣赏着满洼的金黄,自然地回忆起自己亲身经历的三四十年前那段不容易的苦累的旧时光,真正体会到当今时代生活的轻松幸福。那些老庄稼把式们向人们讲述着自己当年的自豪往事,证明自己也在那段历史中曾经辉煌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域名服务|西方经典阅读|古代经典|近代经典诗歌|近代经典散文|近代经典小说|作家档案|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域名申诉|域名仲裁|企业建站|联系我们|域名申诉仲裁|杂文评论|龙舞网络|天马原创文学网 ( 冀ICP备11025393号-6 冀ICP备202100452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6-2 20:04 , Processed in 0.656250 second(s), 24 queries , File On.

冀公网安备:13032302000108 冀ICP备11025393号-6 

文章版权归天马原创文学网和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天马原创文学网是秦皇岛市抚宁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交流平台。 

本站内容仅供抚宁区及部分域外作家学习交流,不涉及印刷和文化产品,是免费的非经营性网站。 

名誉站长:孙书柱、桑恒昌

By D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